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9章 禮政四學校(2)

舒化民

學宮為斂才之地。書院乃育才之區。學宮以歲科兩試定優劣。考核貴嚴。而書院之設。則歲有甄陶。月有廩餼。策勵尤真。此作養人才者。甚盛心也。顧郡州縣邑。莫不各有書院。而惟省會之書院。其征才也廣。其庇士也。宏山長既多聘名師。而各憲又嚴加考課。有較之省外迥不相侔者。所以聚才雖僅百數十人。而每逢鄉試揭曉。則獲雋者不下十數輩。其明征也。然而每歲甄別。僅憑一日之詩文。得則一年長領膏火資。不得則向隅徒步歸耳。雖憲鑒空明。取舍一秉至公。此中原無屈抑。然文字有一日之短長。其倩替幸獲者。亦所恒有。即謂月課閑有升降。而升降究有幾何。至有謂以每至等第之前矛。藉膏火為獎賞之費。則又來者過多。稂莠混淆。冀圖弋取。亦難期拔十得五。愚竊以為欲選真才。莫若變通甄別。查三年大比。本省七千余人。彼自問荒落者。業已不肯觀光。其不憚千里百里來者。多半讀書之士。而此七千余人之中。經各房呈薦。不過五六百卷。淘汰所余。業已十去其九矣。然取足中式之外。有以額滿見遺者。有以犯規磨勘者。有以小疵黜落者。何止數十人。積三載寒窗燈火。鏖戰于九日之矮屋風檐。所有三文藝試帖經義策學。俱可窺見一斑。聚作者之精神。映閱者之眼光。分校官薦之主試。又悉心持衡。其額溢小疵以及堂備諸卷。此中豈果遂無真才積學耶。且查北闈鄉會試榜發后。有將額溢佳卷挑取謄錄之例。三五年報滿可以得官。仰見我  皇上愛惜人才無微不至。而外省鄉試薦卷中。雖有佳卷。與落卷同歸無用。殊屬可惜。愚竊以為此種人才。既無他途可進。似宜拔入書院。再為甄別。取若干名。即入正課。偏僻州縣。士子本少。師友陶成。今置之省會書院。既可博習親師。相觀而善。而寒畯茂才。又得獎賞膏修。以為讀書資斧。眼界既開。功力尤易長進。其造就真有不可限量者。雍正年閑。鄂文端公。總制云貴。征滇士入書院。取全闈落卷觀之。每乘夜分公余挑燈披覽。共得五十二卷。自謂如玉之在石。未名一器。而礱以錯之。大小皆可得其用。既定乃折號書名下郡縣。各送至省。集于書院。其郡縣及廣文。知有學問優通者。或天資高妙。能記誦穎悟過人者。亦會同保送。故爾時滇省中奇才異能之士輩出。實自文端公此舉開之。其教文煌煌大篇。載入云南通志。誠盛事也。本年各郡州縣鄉試落卷。想已發下。分散無從搜查。可否仰懇憲恩。檄飭各州縣。會同教官。調取呈薦之卷。其有因額溢微疵。備而未中者若干名。將三場朱卷。包封送呈鑒閱。擇其文品之佳。及經策具有腹笥者。即檄飭各州縣。將該生姓名詳送。仰候送入濼源書院。作為來年正課。其次者。各州縣收入本處書院。亦列正課。不足者。仍行甄別考取。如此一變通閑。比之但憑一日之短長。定一年之膏餼者。較為真實。昔人云。養士與養孤貧不同。彼則哀其終而收之。此則謹其始而用之也。

戒諭學官

李棠階

為嚴立課程以勵上進事。照得士子為風化之原。而教職實士子之倡。專司訓課。人心風俗之本系焉。將相牧令之才基焉。所關綦重。故按月課定例甚嚴。乃者因循故事。職多不舉。而書斗等又或借為勒索之資。名存實掩。士奚由進。本院奉 命視學。學校是其專責。士習之未端。文風之未純。惻然痛心。然通省地遠人多。勢不能周知而遍教之。不得不仰重各學。以分其責而廣其教訓。且各屬皆該教職等。桑梓之地。士子優劣。與有榮辱。豈得漠焉。視為無關痛癢之事。夫來學有贄。禮所不廢。近聞諸生入學延玩者多。雖屬伊等無禮。然亦必實有迫于饑寒者。究而論之。我輩亦未必無過。師之受贄。將以教之也。清夜自思。士子之品行。果由我敦否。士子之學問。果由我進否。設真能肫肫勸課。視如子弟。誰無良心。方將致敬盡禮之不暇。而肯故為玩延乎。必無是禮矣。今與各學約。本案新生及在學舊生。按定人數。分為一月四課。期匯集明倫堂。先教以敦倫立品。反復勸諭。然后命題面試。秉公甄錄。將所取優等。每一課呈解數本。每三月呈解一次。其余每課二三等。但造清冊呈送其文理通順。屢取優等者。本院量加獎勵。劣者反此。如無故三月不解卷子。本院定行查究。至武生亦于每月定期傳集。默寫武經一段。及 圣諭廣訓一二百字。伊等更宜宛轉訓戒。或與之講 圣諭一二段。令伊等拱聽。久亦可化其桀慢之氣。如有三次不到者。照例嚴傳戒飭。無故終年不到者。詳請斥革。誠能實力奉行。認真訓課。激勸之方。無不曲盡。則諸生即間有不肖。而守分好學之士必多。本院按臨從優獎異。決不辜負苦心。若仍視為具文。諸生等毫無進境。本院定行嚴懲。亦不能格外寬貸也。

河朔書院諭諸生

李棠階

國家設科。以四書經藝策詩取士。原欲使講求圣賢之實學。稽考經史。通知時事。以實得諸已者發而為文。國家因以其發而為文者。征其所行。此即古人考言詢事之意也。源遠流分。弊端百出。至不可究詰。實力守分為舉業者。已屬杰出。更安望其留心正學。刻苦勤修。以期至于古之圣賢耶。然此流弊使然。非設科之本意也。 今皇上以弱冠之年。企堯舜之盛。勵精圖治。孜孜講學。 朝廷氣象。翕然丕變。 登極詔內。已有舉孝廉方正之條。今聞又有議舉博學鴻詞之說。將來變通舊章。參用征辟。亦未可知。凡舉貢監生以及布衣之士。平日修行積學。而困于屋者。皆可以自見。真千載一時。諸生自審。何者足以應 圣主之所求耶。無以應所求。則愧悔之發。可不思所以自奮自勉耶。愿諸生于所示條約。留心致思。勿視為迂闊而置之。必端其趨向。必慎其言動。必戒其欺偽。必拓其規模。于六經通鑒以及小學近思錄諸書。精研博考。務期實得于身心。措之于事業。以副 圣天子務實學求真才之至意。若乃誨之諄諄。聽之藐藐。自甘暴棄。終歸污下。則予末如之何也已矣。思之勉之。

說士上

管同

今之士不外乎三等。上者為詩文。次者取科第。下者營貨財。為詩文者。獵古人之辭華。而學圣希賢。無其志也。取科第者。志一身之富貴。而尊主庇民。建立功業。無其心也。至若營貨財。則輕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導爭訟。事欺詐。挾制官府。武斷鄉曲。民之畏之若虎狼毒螫。歷觀史傳以來。士習之衰。未有甚于今日者也。論者憫焉。或曰教之無其具也。或曰養先于教。今士無以養。雖善教若之何。是二者皆得其一端。而未知其原本。今夫士之為物也。其名甚貴。而其品甚尊。其名貴。則其實不得以多。其品尊。則其選不可以濫。三代以前。茲不具論。考諸漢史。太學之士。及所謂郡文學博士弟子員者。合海內而計之。其為人無幾。是以士風之美。莫如漢世。至唐太宗增廣生員。沿及宋元。其人益眾。循至有明。遂開以貲入監之例。迄今日而府州縣學間。歲所入少者十余人。多者至二三十人。不待十年。而一縣之號稱為士者。數百十人矣。嗚乎。何其多也。山有金。水有珠。其為物不可卒致也。逐日而取之。定數而求之。不問精粗。不論真偽。則砂石之來。必有倍于金玉。今取士者間歲之間。一縣輒增數十。夫一縣之大。安得間歲輒有數十人足以當士名。而無士品者。上昧昧而求之。則下混混而應之。士之所以雜出不倫。無所不至者。由此故也。而世之人不深維其原本。輒切齒痛恨。歸咎于士習之衰。嗚乎。取砂石以為金珠。不中用。則曰金珠非寶。彼金珠其負屈矣。取非類以當真士。既為惡。則曰士習之衰。彼真士抑含矣。故為今之計。莫若寡取士。裁其額。遠其期。使一學不過數十人。則士尊貴。而其風必變。士風變。而益于國家者多矣。古之名臣有言曰。愿陛下十年不行科舉。則天下太平。曩嘗疑其過言。以今思之。信。或曰。今取士者考之以無用之言。定之于一日之際。雖裁其額而遠其期。彼賢不肖亦何由知耶。應之曰。誠不敢知也。雖然。有國家者。多獲一賢。不若少收一不肖。故取士者。與其廣額而賢不肖之皆多。不若減額而賢不肖之皆少。

說士下

管同

廣士之額。不惟多收不肖。而教養皆虛。減士之額。不惟少收不肖。而教養皆實。教之虛實。愚當別論。請先以養言之。今夫為士之法。不可商。不可吏。不可爭訟欺詐。挾制官府。武斷鄉曲。然則為士者。舍童子之師。無可為者乎。童子之師。一縣至數千。有非士而為之者。有士為之而不足自給者。然則為士者。將使閉門而凍餓乎。士固有守死之道。而圣王不以守死責人。且守死者可以得之賢人。而不可得之中材以下之人。 國家知之。是以養士之法有廩膳。有學租。有書院之膏火。恩德至渥。不可復議。而天下之士。則猶汲汲營貨財。無所不為。如前之論。若是者何哉。曰。人眾故也。一縣之士。得廩膳學租者二十人。得書院膏火者七八十人。合之僅及百人。而號稱為士者。則多至千人。彼百人或生矣。而八九百人者何以自給。孟子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矣。今之諸生。號稱為士。而其實十九皆民耳。以民之實冒士之名。而使無恒產以自給。是以輕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導爭訟。事欺詐。挾制官府。武斷鄉曲。放僻邪侈。一如孟子之論也。嗚乎。分五人之食以飼十人。而十人皆餓。不若減去五人。而使五人皆得飽。廩膳膏火學租之屬。養千人數百人則不。并而養數十人。則可當中人之產也。然則養士者。與其廣額而人人使不足。不若減額而人人使有余。斯養歸于實。可以責其不為非矣。周之時士有士田。盡人而養之。故其時士貴而多賢。至于戰國而士有無恒產者。縱橫捭闔之流。遂起而不可復禁。孟子以為有恒心。指其賢者言之耳。沿及后世。士額益多。則擇人而養。夫擇人而養。不惟無以敦士風。而實足以壞士習。宋胡瑗在太學。舊制士每月有試。瑗曰。學校禮讓之地。而月使之爭。非所以成就人才也。于是改試為課。更不差別高下。有不率教者。召而教之而已。夫有試猶恐其爭。于廩膳膏火。或予或不予。而使之爭利乎哉。鄧志宏言崇以來。蔡京尋天下學者納之黌舍。校其文藝。等為三品飲食之給。因而有差。旌別人才止付于魚肉銖兩間。學者不以為羞且逐逐然貪之。學校之壞。自崇寧始。嗚乎。是法也。蔡京為之也。

請陜甘鄉試分闈并分設學政疏

左宗棠

竊維甘肅地處西北邊荒。舊隸陜西行省統轄。康熙年間。拓地日廣。始設甘肅巡撫。駐扎臨洮。乾隆年間。又改臨洮為蘭州府。后設總督駐之。兼管巡撫事。地當西陲沖要。南北界連藩服荒服。漢蒙回番。雜處其間。謠俗異宜。習尚各別。漢敦儒術。回習天方。蒙番崇信佛教。古至今。未之有改。置省以來。諸凡建設。或創或因。于武備尚詳。而文治獨。其異于各省者兩大端。各省除壤地毘連。一水可通之安徽一省。鄉試歸并江南。取中士子。久習為常。此外均就全省適中。督撫駐扎處所。設立貢院。屆期考官入闈校閱。照額取中。獨甘省距陜。道阻且長。而鄉試必須赴陜。陜甘學政遠駐陜西三原。三年一度。按臨甘肅。舉行歲科。

兩試均與各省不同。故自改建省治以來。甘肅士人。經明行修能自淑其鄉里者。尚不乏人。至巍科上第。以文章經濟取重當世者。概不多見。非各省皆知稽古之力。爭自濯磨。甘肅士人。獨安固陋不求聞達也。計甘肅府廳州縣。距陜近者。平慶涇鞏秦階兩道。約八九百里千里。蘭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遠者一千六七百里。蘭州迤西涼州甘州。西寧迤北寧夏。遠或二千余里。或三千里。至肅州安西一道。則三千里或四千里。鎮迪一道。更五六千里不等。邊塞路程窵遠。又兼驚砂亂石。足礙馳驅。較中原行路之難。奚趐倍蓰。士人赴陜應試。非月余兩月之久不達。所需車雇價飲食芻秣諸費。旅費卷費小者數十金。多者百數十金。其赴鄉試。與東南各省舉人赴會試勞費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青铜峡市| 东乡| 宣恩县| 天峨县| 和静县| 松原市| 应用必备| 许昌县| 鄢陵县| 正镶白旗| 福鼎市| 丹凤县| 田阳县| 西峡县| 大洼县| 高雄市| 高州市| 佛坪县| 扬州市| 墨玉县| 崇礼县| 绥中县| 禹州市| 米林县| 虹口区| 广饶县| 乌恰县| 砀山县| 仁寿县| 湖口县| 合江县| 辽宁省| 临颍县| 洛川县| 班玛县| 乌兰浩特市| 星座| 木兰县| 海宁市|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