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3章 戶政二十七錢幣上(6)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4459字
  • 2015-12-20 19:21:34

一五千貫鈔。用紙三丈。闊尺二寸。千貫用紙二丈五尺。五百貫用紙二丈。百貫用紙一丈五尺。五十貫用紙一丈。十貫用紙五尺。二貫用紙三尺。大鈔命善書者書孝經其上。真草篆隸俱可。中鈔半書半印。用先正文。如原道西銘之類。小鈔用銅板印文其上。如程子四箴。朱子家訓之類。務極精工。

一大鈔中鈔。裝潢成卷。小鈔亦糊裱行用。以防易壞。

一大鈔中鈔。行用時或以金石木革為函。小鈔以綃素為函。

一以金玉水晶銀銅。倩好手雕為五印。各有官掌之。又分三等。大鈔用大印五。中鈔用中印五。小鈔用小印五。以朱砂好印色印其上。違者罪之。

一造二貫之鈔。尤貴精工。必費本二百余文。鑄大錢必極工巧。以防偽鑄。

一行鈔先從京師起。以次漸及于各省。約數期年。然后及天下。

一造鈔。發于各省布政司。為印記發于各府。又為印記發于各縣。又為印記發于錢莊。錢莊又為印記。然后行之民間。則易于辨偽。

一以大鈔中鈔。發與各銀號。即禁其不得私出會票。如領一萬貫鈔者。半年之后。核其換銀若干。如已用完。則收其銀。如鈔十千貫之數。以一分之利與銀號。

一以小鈔。及當百當十大錢。發與錢莊。即禁其私出錢票。民以銀易錢。即以小鈔與之。如銀數不滿二貫有零者。則以大錢與之。半年之后。核其所入銀數。而收其十之九。以一分之利與錢莊。

一民以銀易鈔。在下令半年之內。準加一分之利與之。一年之內。加五厘之利與之。一年之后。照時價不加。

一民以錢易鈔。以鈔易錢。錢莊準取百分之一。不許多取。

一鈔之出入。經吏胥之手。亦準取百分之一。但取之官。不取于民。如有勒索。嚴治其罪。

一隨在設立辨鈔之人。官給以祿。

一鈔既各分省分。易于稽察。又令通衢大邑設立官局。民以他省鈔至者。驗明。準其換本省鈔行用。

一民以鈔納錢糧及關稅者。二貫之鈔。準作二貫二百文用。

一小鈔行用既繁。雖糊裱尚不免易于爛。但辨其非偽。許將爛之鈔。納錢糧關稅。惟止作二貫用。更不加二百文。既納之后。解部焚毀。以免倒換之弊。

一下令二年之后。鈔法通行。禁民間不得以銀為幣。惟為器皿不禁。私以銀交易者。沒入其銀與物。以其半賞告者。

一禁銀之后。募商人領銀開設官局。撻造銀器。以減半之價。售于民間。使銀價益賤。民以銀易鈔者。亦作半價。

一設立收銀之局。民間有賣銅器者。官為重價收之。以供鼓鑄。禁絕撻造銅器之鋪。惟鎖鈕樂器不禁。其余銅器。不準民間買賣。胥吏不得向民間搜括舊藏銅器。以致騷擾。

一鈔貫文有一定。私減鈔價者有罪。

一造鈔之后。必二十年然后添造新鈔。

一監造官造鈔時。不得刻減工費。以致不如程序。違者罪之。

一偽造者斬決梟示。出首者。賞鈔百貫。更籍犯人之產予之。胥役能捕獲者。亦如之。官長能發覺。立予遷秩。鄰族知情不舉首者同坐。如始系同謀。而能自首者。免罪受賞。

一各處官庫。俱令積錢。如民閑鈔多。即發錢收買。不令民間壅滯。

一小民誤用偽鈔。更不加罪。惟更究其偽造之人。

一民閑藏錢。非典當錢莊字號。不得過一千貫。如違禁。沒入其錢十之五。即以五之半賞告者。

一行鈔之初。內外官俸。各加一倍。本俸暫與以銀。加俸悉給以鈔。俟鈔法通行后。官俸各加數倍。悉給以鈔。

一書鈔之人。予以重祿。如有官爵者。紀功遷秩。造鈔出力者。立予議敘。

一行鈔之初。必加惠于民。蠲免逋欠。優耆老。以新天下之耳目。

一地方官能奉行鈔法無弊者。必予加級紀錄。

一令學中稽察貧士。給鈔周。

一民有鰥寡孤獨。及遇水火兇荒之災。皆發鈔賑給。

一地方有水利當興。及荒土可耕者。皆發鈔修治。

一行鈔之后。關稅田賦鹽課皆議減。

一商人與外洋交易。準以鈔向沿海地方官局易銀。去及還準以銀易鈔。出入之價如一。銀器不準載入外洋。

一外蕃貢使入朝。欲市中國之貨者。準以銀易鈔行用。則外蕃亦重中國之鈔矣。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錢幣當問商賈。予鄉里多富商大賈。故與精于會計者。參酌事情。思其興利防弊之法。略備于此。非敢據史冊陳言。徒侈書生之論也。

附鈔幣問答三十

或曰。國家之成法不可改。答曰。   世祖章皇帝八年嘗造鈔。每歲十二萬。至十八年因國用充裕停止。則用鈔正所以復   祖制。何嫌于改法。且語云。利不百不變法。今行鈔視用銀豈止百倍之利乎。

或曰。天下方處全盛之時。若行鈔則示民以貧矣。答曰。苛財匱已極之世。雖欲行鈔而民不信。正惟當全盛之勢。而生齒日繁。經費浩大。王制所謂積三十年之通者。不可不豫為之計耳。此乃所以開富足之源。安得謂示民以貧哉。

或曰。鈔乃末世之所用。恐不可行之。答曰。宋太祖始立便錢務。至仁宗時立交子務。正宋極盛之時。金元兩朝皆開國時用鈔。金世宗有小堯舜之稱。其時亦盛行鈔。明太祖開基之主。亦造寶鈔。至崇禎時欲行鈔而不及行。非鈔之有害于國也。而論者以為末世之政。豈不冤哉。

或曰。恐偽造者多。答曰。既特造佳紙。多為印信。鈔直重者。又令善書者書之。則作偽者必先造偽紙。又刻印信。再摹字跡。有一不肖。其奸立破。較之私鑄錢。偽造銀。其難數倍。而又隨處皆立辨鈔之人。重法以誅作偽之人。重賞以獎告偽之人。則偽造自可息矣。

或曰。恐民不樂行鈔。答曰。今京師民間貿易皆用錢票。遠方商賈皆用會票。已不異于用鈔矣。間有錢莊歇閉。而票不能取錢。則民受其害。而民終肯用錢票者。以便易故耳。況國家所用之鈔。有散有收。永保無虞。錢可易鈔。鈔可易錢。便易之極。而民翻不樂從乎。

或曰。今錢漕一經胥吏之手。即有浮收。若行鈔。則弊更不可測。答曰。錢漕所以能浮收者。以每縣各分疆界也。故胥吏得以持權。若換鈔則所設官局錢莊甚多。隨地可以換易。胥吏安得持權。且錢漕不許包完。故胥吏得以勒制小民。若以鈔納稅。盡可托紳士代納。胥吏又安敢勒制之乎。又按錢漕之浮收也。彼亦有所借口也。曰米色之丑也。解費之重也。若行鈔。彼又無所藉以為名矣。吾正恐胥吏之無可作弊。而奉行不力。故加百分之一以予之。豈懼其侵漁乎。

或曰。銀與銅。乃堅剛不壞之物。而鈔不可久。答曰。昔之造鈔。制度茍。故易于毀壞。今之造鈔。程序精工。紙料堅厚。大者裝潢成卷。藏之于函。可數百年不壞。小者裱糊行用二貫以下。仍用錢。則不至于甚繁。雖小鈔亦可十數年。即有壞。仍準其納糧充稅。解部焚毀。可以免倒換之累。于民無損。若慮水火之虞。則以皮木為函。可以入水不濡。以金石為函。可以入火不。何易壞之有。

或曰。以楮為幣。是以無用為有用。近于欺民之術。答曰。銅之為物。寒不可衣。饑不可食。圣人制為錢。以奔走天下。是亦以無用為有用也。設令三代上有紙。安知圣人不以之造幣乎。若必以有用為幣。則有用莫如帛。然固不可以為幣明也。

或曰。恐物價騰踴。答曰。物價之所以貴者。以物少而錢多也。今以鈔易銀。錢不為之多。而物不為之少。物價何以騰踴乎。

或曰。恐犯罪者多。答曰。偽造既難。則犯者自少。至于民之換鈔。既獲一分之利。彼自愿從。朝廷未嘗強之使換也。立法但禁偽銀。不禁藏銀。何犯罪之有。且從此而鉛錢偽銀之弊絕。盜賊劫銀之風亦絕。則獄訟可省。而論者反慮犯罪者多。謬矣。

或曰。用鈔但利國耳。于民何預。答曰。國用既足。則官加俸吏增祿田。賦可減。關稅可輕。鰥寡孤獨皆養之由。是興水利。墾荒田。積義倉。修學校。使將天下無一夫之不獲。豈止利國已哉。

或曰。何不銀鈔兼用。答曰。茍欲兩利而俱存之。則銀與鈔必互相低昂。而其價不能畫一也。明之已事可征矣。明初禁銀不用而鈔行。其后自弛其禁。而鈔漸不行。故必廢銀不用。而后鈔重也。

或曰。何不并錢廢之。答曰。既用鈔。則用錢之處自少。若必并錢廢之。則鈔必瑣屑而不可行也。

或曰。天下之銀。盡收于上。民閑不慮其空乎。答曰。銀既收于上。上亦無所用之。則當減價。仍散之于下。使民間得為器皿。但當嚴禁其為弊耳。如是則銀價必甚賤。而鈔益寶貴。此本齊高帝金土同價之意。而善用之者。

或曰。宋孝宗言行用會子少則重。多則輕。今準天下銀而制鈔。無乃太多。答曰。以天下論銀之行用。本慮其少。則以銀易鈔。適如其數。雖倍加之。尚未至于多而輕也。且必二十年后添造。自不患其日多也。

或曰。宋富公弼。言交子之法。必積錢為本。今行鈔而不以積銀為本。安在可行。答曰。此又古今時勢之不同。古人以鈔代錢。相輔而行。故必積錢為本。今則以鈔易銀。廢銀不用。安用積銀為本哉。百姓有萬億之銀。國家造萬億之鈔以易之。民間所有之銀。即國家用鈔之本。與宋之時勢異矣。

或曰。馬端臨言用鈔則下無犯銅之禁。今何以用鈔而復禁銅。答曰。必禁銅為器。方可絕私鑄私毀之兩弊。又不遽禁銅而以鈔買之。則民亦樂從矣。較之賈誼七福之說。劉秩五利之議。更為便易。

或曰。銀可分用。而鈔難零折。答曰。鈔既分為七等。又有錢三等以佐之。亦何事其分折乎。

或曰。恐事涉煩擾。未免駭民。答曰。今天下簿書出納。律例科條。其事甚瑣。不聞厭其煩擾。豈以操天下錢幣之大權。而可慮其煩擾乎。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又何駭。

或曰。中國既不以銀為幣。銀必入于外洋。答曰。外洋欲市中國之貨。必先以銀易鈔。彼之銀有盡。而吾之鈔無窮。則外洋之銀且入于中國。而中國之鈔且行之外洋矣。豈慮銀之入洋外哉。

或曰。萬一國家復用銀。而不用鈔。豈不害民。答曰。天下既安于行鈔之利。后世必無廢鈔之事。正不必過慮也。

或曰。國家何不徑自行鈔。而必易民間之銀乎。答曰。以鈔易銀。非貪天下之銀也。徑自用鈔。則銀歸無用。而富家之藏銀者受其害矣。惟以銀易鈔。則民之貧富。適如其故。富者自不怨矣。或曰。民以鈔虛銀實。終藏銀而不易鈔。則何如。答曰。民之欲藏銀者。恐鈔有時不用耳。今若明示以歷久不改。彼百姓安肯舍目前現用之鈔。而藏不準為幣之銀乎。

或曰。恐富家藏錢。而錢少則如何。答曰。宋金元鈔法屢更。故富家不蓄鈔而蓄錢。若一定不移。則藏錢繁而藏鈔。民又何樂為此乎。且國家可仿唐時設立限制。使藏錢不得過多。自不至于錢荒矣。

或曰。設民以數萬之鈔。盡欲易錢。則錢莊何以給之。答曰。大鈔惟準易小鈔。小鈔方準易錢。且民間藏錢。不準過一千貫。又豈慮其難給乎。

或曰。顧氏日知錄嘗極言鈔法不可行。通人之論。似不可違。答曰。顧氏見鈔之廢。以為帝王之權。有所不行。而不知特由于錢糧不收鈔之故也。且顧氏所惡者。宋金元明之鈔耳。今能盡舉其弊而去之。雖亭林先生復生。亦必以為可行矣。

或曰。鈔行而財用足。則風俗奢侈。亦一弊也。答曰。沃土之民不材。理固有之。然加之以教。既富方谷。亦易為善。豈反慮其足耶。

或曰。如此不幾于聚斂乎。答曰。所惡于聚斂者。為其剝民以利國也。若鈔法則并未取民分毫之利。而民反受其益。豈可與桑宏羊之平準。王安石之青苗同日語哉。

或曰。恐奉行者不皆得人。雖良法豈能無弊。答曰。天下之法皆可以生弊。然立法之初。必先求其盡善而后行。至其小小利害。又當隨時變通之。而大體卒不可改。但得賢者一二人操其權。則其下奉行之人。又誰敢舞弊乎。

或曰。此外豈別無足財之策。何事行鈔。答曰。天下之財。止有此數。損上則益下。損下則益上。故計臣言富國之道。未有不病民者。司馬公所以言不加賦而國用足。必無之理也。惟行鈔則取之不盡。而非取于民也。實為法之良者。第前人行之。尚未能盡其妙耳。

臺上 四方全局籌之。洵屬巨細精粗。無微不周。具見亮生先生救時善政。忠為 國謀。惜乎立說近二十年。無同心者采奏  天廷。請立見施行。則利權操自上。永不受銀貴之制矣。翹足俟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上蔡县| 江北区| 博野县| 台中市| 石屏县| 宜丰县| 大连市| 云南省| 灵台县| 建湖县| 安庆市| 永胜县| 灵丘县| 郑州市| 若羌县| 达拉特旗| 嘉祥县| 石阡县| 咸阳市| 岳普湖县| 武强县| 永年县| 时尚| 连南| 莫力| 九寨沟县| 敦化市| 阿瓦提县| 西贡区| 泗水县| 屏东县| 江永县| 内丘县| 离岛区| 新乡市| 右玉县| 贵溪市| 札达县| 中方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