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戶政二十七錢幣上(5)
- 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
- 饒玉成
- 4319字
- 2015-12-20 19:21:34
日知錄曰。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貨。一皆以錢而已。未嘗用銀。漢書食貨志言。秦并天下幣為二等。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不為幣。孝武所造白金三品。尋廢不行。舊唐書憲宗元和三年六月詔曰。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礦。銅者可資于鼓鑄。銀者無益于生人。其天下自五嶺以北。見采銀坑。并宜禁斷。然考之通典。謂梁初惟京師及三吳荊郢江湘梁益用錢。其余州郡。則雜以谷帛交易。交廣之域。則全以金銀為貨。而唐韓愈奏狀亦言。五嶺買賣一以銀。元稹奏狀言。自嶺南以金銀為[巳]貨幣。自巴以外。亦以鹽帛為交易。黔巫溪用水銀朱朱彩繒巾帽以相市。宋史仁宗紀(jì)景佑二年詔。誚路歲輸緡錢。福建二廣易以銀。江東以帛。于是有以銀當(dāng)緡錢者矣。金史食貨志。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又云更造興定寶泉。每貫當(dāng)通寶十五。又以綾印制元光珍貨。同銀鈔及余鈔行之。行之未久。銀價日貴。寶泉日賤。民但以銀論價。至元光二年。寶泉幾于不用。哀宗正大間。民間但以銀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銀之始。
按銀之用。始盛于金末。至明中葉而益盛。物莫能兩大。此鈔法之所以壞也。唐以前無鈔。尚不用銀。則既用鈔用錢。又何為必用銀哉。
日知錄云。議者但言洪武間鈔法通行??贾畬嶄?。二十七年八月丙戌。禁用銅錢矣。三十年三月甲子。禁用金銀矣。三十五年十二月甲寅。命俸米折支鈔者。每石增五貫為十貫。是國初造鈔之后。不過數(shù)年。而其法已漸壞不行。于是有奸惡之條。充賞之格。而卒亦不能行也。爛倒換。出入之弊。必至于此。乃以鈔之不利。而并錢禁之。廢堅剛可久之貨。而行熟易敗之物。宜其弗順于人情而卒至于滯閣。后世興利之臣。慎無言此可矣。
按此一條。可知明初立法之未善。金銀可禁。銅錢則豈可禁乎。亭林先生所以深惡鈔法者。不過以其爛倒換。出入之弊耳。今若以佳紙制造大鈔。選天下善書者書之。裝潢糊裱。行用時以藏之。又何有爛倒換之虞乎。小鈔必自二貫起。則程序亦可精工。行用者必加慎重。而爛亦少。唐宋人字畫。傳至今者有矣。豈以紙虞其易壞哉。又鈔之暗者。準(zhǔn)其納錢糧。則陰用倒換之法。而無其害矣。惜乎前人造鈔。見未及此。恨不起亭林先生一質(zhì)斯論也。
日知錄云。國初民間所納官糧。皆米麥也?;蛘垡遭n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蛘垡遭n。其后鈔不行。而代以銀。于是糧之重者愈重。而俸之輕者愈輕。其弊在于以鈔折米。以米折鈔。以銀折米。而世莫究其源流也。
此不善用鈔之弊。后人所宜鑒也。
文獻(xiàn)通考云。歷代多即坑冶附近之所置監(jiān)鑄錢。亦以錢之置日輕。其用日廣。不容不多置監(jiān)以供用。中興以來。始轉(zhuǎn)而為楮弊。夫錢重而直少。則多置監(jiān)以鑄之可也。楮輕而直多。則就行都印造足矣。今既有行在會子。又有川引淮引湖會各自印造。而其末也。收換不行。稱提無策。何哉。直會子之初意。非即以會為錢。以茶鹽鈔引之屬視之。而暫以權(quán)錢耳。然鈔引所直者重。只令商人憑以取茶鹽香貨。故必須分路。會子則公私買賣。支給無往不用。且自一貫造至二百。則是明以之當(dāng)現(xiàn)錢矣。又赍輕用重。千里之遠(yuǎn)。數(shù)萬之緡一夫之力。日可到。則何必川自川。淮自淮。湖自湖。而使后來或廢或用。號令反復(fù)。民聽疑惑乎。
按此見前人行鈔分地之弊。
行鈔之功
宋張殼字伯誠。高宗為兵馬大元師。募諸道兵勤王飛挽踵道。建議即元帥府印給票鈔。以便商旅。不閱旬。得緡錢五十萬以佐軍。高宗器重之。善理財。論錢谷利害。猶指諸掌。河閑府志
按此見行軍時用鈔之便。
宋陜西河?xùn)|顆鹽舊。官自搬運(yùn)置務(wù)拘賣。兵部員外郎范祥始為鈔法。令商人就邊郡入錢售鈔請鹽任其私賣。得錢以實塞下。省數(shù)十郡搬運(yùn)之費。衍義補(bǔ)
按此見行鹽用鈔之便。
宋高宗時。錢端禮知臨安府。建言楮幣已行累月。合支官錢造會子。詔入都茶場置會子務(wù)。錢端禮為六務(wù)。出納制用皆有法。
按鈔法亦在奉行之得其人。端禮亦善于立法者。
宋史嘉定五年。制臣劉光祖。乃會總所以第六界新會五萬緡。令軍民以舊楮二而易其一。繼又令軍民以一楮半而易其一。又請于朝添給新楮十萬。軍民賴之。
元劉肅洛水人。擢正定宣撫使。中統(tǒng)新鈔行。罷銀鈔不用。正定以銀鈔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肅建二策。一曰仍舊鈔。二曰新舊兼用。三曰官以新鈔如數(shù)易舊。中書從其第三策。遂降鈔五十萬貫。
按此良吏之能惠其民者。行鈔先以利民為主。其次則不累民可也。
廣鈔之利
金史云。大定八年。民有犯銅禁者。上曰銷錢作銅。舊有禁令。然民間猶有鑄鏡者。非銷錢而何。遂并禁之。
十二年。上曰。金銀山澤之利。當(dāng)以與民。惟錢不當(dāng)私鑄。今國家財用豐盈。若流布四方。與在官何異。
按文獻(xiàn)通考云。上無搜銅之勞。下無犯禁之苦。亦一便也。以此為行鈔之利。然行鈔亦豈能全不用錢乎。既用錢。則必防私鑄私毀之弊。是銅禁仍未可弛也。要之。用鈔之利。豈止于此。
李紱請嚴(yán)銅禁疏云。錢文入銅鋪之爐。即化為銅。而未化之前。原系制錢。不可得而捕也。既化之后。已成廢銅。又不可得而捕也。惟禁斷撻造銅器之鋪。則銷毀亦無所用。而銷毀之弊。不禁而自除矣。今現(xiàn)在功令。止禁黃銅。未禁白銅與紅銅也。議者以白銅非制錢所用。不知今之所謂白銅皆黃銅也。議者以紅銅非制錢所化。不知今之紅銅皆黃銅也。銅為錠錁。煮以藥水。可為假銀。豈不能為白銅。嘉興洪爐。以藥水染之。作古銅色。豈不可充紅銅。故臣謂今所行紅白銅。皆黃銅也。臣請自鑄鏡及樂器而外。一切撻造黃銅白銅紅銅之鋪。盡行禁絕。犯者發(fā)充邊遠(yuǎn)。則國寶流通矣。
戶部尚書海望奏言。錢文為民間日用所需。近年以來鼓鑄無缺。價直昂貴。建議者莫不多求禁銅之法。而奉行不善。易滋弊竇。夫銅器久布民間。一旦禁之勿用。則其情不便。胥吏借此需索。刁民借此訛傳。得賄則賣官法。不得則入人罪。搜括難盡。用法不均。其弊一也。民隱既難上聞。有司未必皆賢。民間交納銅器?;蛴星治g扣克。僅得半價者。或有除去使費空手而歸者。名為收銅。實為勒取。其弊二也。此等銅質(zhì)。本極粗雜。加之銷壤。一經(jīng)錢局镕化。折耗甚多。所得不償所失。其弊三也。又黃銅乃系紅銅白銅配撘而成。是以百萬斤之黃銅器皿。其中即有紅銅五十六萬斤。今禁黃銅而不禁紅銅。是較之未禁之先銅又多費。而適以昂其價直。速其私毀。故既禁黃銅之后。白銅甚多。皆奸匠銷毀制錢。攙藥煮白。以成器皿。其弊四也。
按禁銅之令。自古行之。漢賈誼以為七福可致。唐劉秩有五利之說??贾笆?。并申禁令。若我 朝銅產(chǎn)豐饒。礦治之利。自足以流轉(zhuǎn)而不窮。原無藉民間所有之銅。以充鼓鑄。然欲絕私鑄私毀之源。不得不嚴(yán)銅器之禁。雍正四年。嚴(yán)禁造用黃銅器皿。是時每銅器百斤。官給價銀十一兩九錢。而贏鑄錢。除工料外以每串為銀一兩計之。實止得八兩四錢有奇。故同一禁銅也。古者專欲為利于上。而我 朝之暫行于一時者。專欲止弊于民。海望請罷銅禁。恐其擾累于民。然茍能嚴(yán)飭官吏。何至累民。且行之?dāng)?shù)年。銅器收畢。胥吏亦無可騷擾矣。至于黃銅能變而為白銅。自當(dāng)并紅銅白銅而禁之。不當(dāng)因此而并黃銅罷之。海望李紱二疏。論者終以李疏為是。
邱家穗銅鈔議曰。錢法之所以壅滯不能者。非患其太而失之重。即患其過繁而失之輕也。要存權(quán)為母子之制。而簡以統(tǒng)繁。繁以分簡。俾其輕重兼行。以相為流通而已矣。今天下之錢。大率準(zhǔn)于漢之五銖。唐之開元。而無前代甚輕甚重之患。然猶慮其勢日趨于輕。而不足以為重者。以其一文僅當(dāng)一厘之用。繁而不簡。分而無統(tǒng)。而子母之制不立故也。竊見自漢武令諸王侯制白鹿皮為幣。而后人易以楮。至宋元明三朝。始有交子會子寶鈔之法。皆自一貫至百千貫。以代現(xiàn)錢之用。究其為制。不過方尺之紙。印文其上。而可以易數(shù)十百錢之物。其費省于錢十倍。而利用無疆。又不啻過之。顧楮之為弊也。用勞而易毀。質(zhì)薄而難全。而其上刊有定式。專視區(qū)區(qū)之印文。以為照驗。即使制造者極其工致。而傳染未幾。已歸于斷爛。而不可以復(fù)辨。上之人始不得已。屢取而更造之。而新陳出入之間。動多詐偽。抑勒不可禁止。如前明行寶鈔法。每一貫準(zhǔn)錢一千銀一兩。曾未及中葉而已。漸輕漸減。其后一貫之鈔。不足抵一二文之用。竟以字跡漫滅。濫惡不堪而罷。以累朝數(shù)十百年之永利。而終莫之能守者。由此故也。竊謂鈔法之廢久矣。茍欲神明變通。而為可久之計。固不必襲紙[幣](弊)之虛名。亦不當(dāng)用虛薄易爛之紙。莫若取白銅之精好者。銷鑄為鈔。如今之錢式。而稍加重大。鏤以文字。面曰康熙寶鈔。背曰準(zhǔn)五準(zhǔn)十之類。以至準(zhǔn)百為止。而其孔中。則別之以圓。取其內(nèi)外圓通。流行錢法之意。要使內(nèi)局自鑄。定為一式。輕重纖毫。不容增減。以杜偽造之弊。用是雜行于散錢之中。有鈔為母。以統(tǒng)錢之繁。有錢為子。以分鈔之簡。既不若前明寶鈔之易爛。而又可收宋元交子會子之用。其亦庶幾古人作輕作重之意。而足以救古人錢法之靡也歟。
按銅鈔與古人之鑄大錢無異。此法非嚴(yán)禁銅。立造偽之賞。殆不可行也。且至于當(dāng)百而止。則民猶未便。豈若紙鈔之無窮乎。彼特患霉?fàn)€耳。不知易于霉?fàn)€者。因其制作茍。而行用多也。若鈔值既重。則行用較少。盡可裝潢成卷。藏之以函。又豈患其易弊哉。且既行紙鈔。又可兼鑄當(dāng)百大錢也。
陸世儀曰。今朝廷用錢。每便于發(fā)。不便于收。此由純用小錢。無子母相權(quán)之法故也。愚謂今后官民易交。勢當(dāng)用錢者小錢難于個數(shù)。竟用當(dāng)十大錢。出入了然。無耗損兌折之弊。亦一法也?!鹩衷灰擞诟魈幉颊?。或大府州處。設(shè)立銀券司。朝廷發(fā)官。本造號券。令客商往來者。納券取銀。出入之間。量取路費微息。則客商無道路之虞。朝廷有歲收之息。似亦甚便。高珩曰。鑄當(dāng)十當(dāng)百之錢。則可以輕赍而遠(yuǎn)行矣。
按鑄大錢。設(shè)銀券。皆與鈔法相輔者也。若既行鈔。而復(fù)鑄當(dāng)百之錢。則鈔可自二貫起。而二貫以下。悉用大錢。百錢以下。悉用小錢。不患于零折之難矣。又造百貫以上之鈔。即可當(dāng)銀券之用。而得古人飛錢之遺意以鈔收買民間之銅。而鑄錢極其工巧。則私鑄者無利而自息。鑄大錢者。尤必選最佳白銅。鏤為龍鳳文。費本與價直略相當(dāng)。則私鑄無利禁民。閑行用銅器。則私毀者無所售。而亦自息。此誠利國足民之要務(wù)也。財用既足。則仁政可以次第舉行矣。○嘗擬時務(wù)策十?dāng)?shù)篇。觀者頗不以為非。后閱諸書。則前人多有先我而言者。特所論有詳略耳。因不欲存。惟鈔法一事。疑者十人而九。前人亦罕有論及此者。陸中丞切問齋文鈔。賀方伯經(jīng)世文編。僅載銅鈔之說。而于紙鈔之利。則未之及。故詳考諸書。反復(fù)思維。求其有利無害之方。著為此編。以就正四方有道焉。
鈔幣條目四十
一鈔分為七等。曰五千貫。曰千貫。曰五百貫。為大鈔。曰百貫。曰五十貫。為中鈔。曰十貫。曰二貫。為小鈔。大鈔中鈔。當(dāng)今會票之用。小鈔。當(dāng)今錢票之用。
一二貫以下無鈔。更鑄當(dāng)百當(dāng)十大錢。以便民用。錢為三等。
一紙類甚多。造鈔務(wù)選佳紙。潔白光厚耐久者。既用造鈔。即禁民間不得買賣此紙。以防作偽。○竊擬高麗紙佳者即可造。其劣者聽民間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