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庚辰,大司徒戴涉下獄死。大司空竇融免。
五月辛亥,大司馬吳漢薨。
匈奴寇上黨、天水,遂至扶風。
六月庚寅,廣漢太守蔡茂為大司徒,太仆朱浮為大司空。壬辰,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
乙未,徙中山王輔為沛王。
秋,東夷韓國人率眾詣樂浪內附。
冬十月,東巡狩。甲午,幸魯,進幸東海、楚、沛國。
十二月,匈奴寇天水。壬寅,車駕還宮。
是歲,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東。復濟陽縣徭役六歲。
二十一年春正月,武威將軍劉尚破益州夷,平之。
夏四月,安定屬國胡叛,屯聚青山,遣將兵長史陳討平之。
秋,鮮卑寇遼東,遼東太守祭肜大破之。
冬十月,遣伏波將軍馬援出塞擊鳥桓,不克。
匈奴寇上谷、中山。
其冬,鄯善王、車師王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愿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二十二年春閏月丙戌,幸長安,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二月己巳,至自長安。
夏五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司隸校尉蘇鄴下獄死。
九月戊辰,地震裂。制詔曰:“日者地震,南陽尤甚。夫地者,任物至重,靜而不動者也。而今震裂,咎在君上。鬼神不順無德,災殃將及吏人,朕甚懼焉。其令南陽勿輸今年田租芻稿。遣謁者案行,其死罪系囚在戊辰以前,減死罪一等;徒皆弛解鉗,衣絲絮。賜郡中居人壓死者棺錢,人三千。其口賦逋稅而廬宅尤破壞者,勿收責。吏人死亡,或在壞垣毀屋之下,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見錢谷取傭,為尋求之。”
冬十月壬子,大司空朱浮免。癸丑,光祿勛杜林為大司空。
是歲,齊王章薨。青州蝗。匈奴薁鞬日逐王比遣使詣漁陽請和親,使中郎將李茂報命。烏桓擊破匈奴,匈奴北徒,幕南地空。詔罷諸邊郡亭侯吏卒。
二十三年春正月,南郡蠻叛,遣武將軍劉尚討破之,徒其種人于江夏。
夏五月丁卯,大司徒蔡茂薨。
秋八月丙戌,大司空杜林薨。
九月辛未,陳留太守玉況為大司徒。
冬十月丙申,太仆張純為大司空。
高句麗率種人詣樂浪內屬。
十二月,武陵蠻叛,寇掠郡縣,遣劉尚討之,戰于沅水,尚軍敗歿。
是歲,匈奴薁韐日逐王比率部曲遣使詣西河內附。
二十四年春正月乙亥,大赦天下。
匈奴薁韐日逐王比遣使款五原塞,求抜御北虜。
秋七月,武陵蠻寇臨沅,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蠻,不克,于是伏波將軍馬援率四將軍討之。詔有司申明舊制阿附蕃王法。
冬十月,匈奴薁韐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于是分為南、北匈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遼東徼外貊人寇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遼東太守祭肜招降之。烏桓大人來朝。
南單于遣使詣厥貢獻,奉蕃稱臣;又遣其左賢王擊破北匈奴,卻地千余里。三月,南單于遺子入侍。戊申晦,日有食之。
伏波將軍馬援等破武陵蠻于臨沅。冬十月,叛蠻悉降。夫馀王遣使奉獻。
是歲,烏桓大人率眾內屬,詣厥朝貢。
二十六年春正月,詔有司增百官奉。其千石已上,減于西京舊制;六百石已下,增于舊秩。
初作壽陵。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獨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令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入居云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衛護之。南單于遣子入侍,奉奏詣厥。于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谷、代八郡民歸于本土。遣謁者分將施刑補理城郭。發遣邊民在中國者,布還諸縣,皆賜以裝錢,轉輸給食。
二十七年夏四月戊午,大司徒玉況薨。
五月丁丑,詔曰:“昔契作司徒,禹作司空,皆無‘大’名,其令二府去‘大’。”又改大司馬為太尉。驃騎大將軍行大司馬劉隆即日罷,以太仆趙熹為太尉,大司農馮勤為司徒。
益州郡徼外蠻夷率種人內屬。
北匈奴遣使詣武威乞和親。
冬,魯王興、齊王石始就國。
二十八年春正月己巳,徙魯王興為北海王,以魯國益東海。賜東海王彊虎賁、旄頭、鐘虡之樂。
夏六月丁卯,沛太后郭氏薨,因詔郡縣捕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
秋八月戊寅,東海王彊、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淮陽王延始就國。
冬十月癸酉,詔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蠶室,其女子宮。
北匈奴遣使貢獻,乞和親。
二十九年春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遣使者舉冤獄,出系囚。
庚申,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夏四月乙丑,詔令天下系囚自殊死已下及徒各減本罪一等,其余贖罪輸作各有差。
三十年春正月,鮮卑大人內屬,朝賀。
二月,東巡狩。甲子,幸魯,進幸濟南。閏月癸丑,車駕還宮。
有星孛于紫宮。
夏四月戊子,徙左翊王焉為中山王。
五月,大水。
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秋七月丁酉。幸魯國。復濟陽縣是年徭役。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魯。
三十一年夏五月,大水。
戊辰,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六斛。
癸酉晦,日有食之。
是夏,蝗。
秋九月甲辰,詔令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蠶室,其女子宮。
是歲,陳留雨谷,形如稗實。北匈奴遣使奉獻。
中元元年春正月,東海王彊、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淮陽王延、趙王盱皆來朝。丁卯,東巡狩。二月己卯,幸魯,進幸太山。北海王興、齊王石朝于東岳。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禪于梁父。
三月戊辰,司空張純薨。
夏四月癸酉,車駕還宮。己卯,大赦天下。復嬴、博、梁父、奉高,勿出今年田租芻稿。改年為中元。
行幸長安。戊子,祀長陵。五月乙丑,至自長安。
六月辛卯,太仆馮魴為司空。乙未,司徒馮勤薨。
是夏,京師醴泉涌出,飲之者固疾皆愈,惟眇、蹇者不瘳。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國頻上甘露。群臣奏言:“地祇靈應而朱草萌生。孝宣帝每有嘉瑞,輒以改元、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列為年紀,蓋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稱為中興。今天下清寧,靈物仍降。陛下情存損挹,推而不居,豈可使祥符顯慶,沒而無聞?宜令太史撰集,以傳來世。”帝不納。常自謙無德,每郡國所上,輒抑而不當,故史官罕得記焉。
秋,郡國三蝗。
冬十月辛未,司隸校尉東萊李為司徒。
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曰:“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遷呂太后廟主于園,四時上祭。”
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
是歲,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圖讖于天下。復濟陽、南頓是年徭役。參狼羌寇武都,敗郡兵,隴西太守劉盱遣軍救之,及武都郡兵討叛羌,皆破之。
二年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宮前殿,年六十二。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皇太子嘗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論曰: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有赤光照室中。欽異焉,使卜者王長占之。長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歲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因名光武曰秀。明年,方士有夏賀良者,上言哀帝,云漢家歷運中衰,當再受命。于是改號為太初元年,稱“陳圣劉太平皇帝”,以厭勝之。及王莽篡位,忌惡劉氏,以錢文有金刀,故改為貨泉。或以貨泉字文為“白水真人”。后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及始起兵還舂陵,遠望舍南,火光赫然屬天,有頃不見。初,道士西門君惠、李守等亦云劉秀當為天子。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時龍而御天哉!
贊曰: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咸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于赫有命,系隆我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