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4章 儒林列傳(1)

  • 后漢書
  • 范曄
  • 3288字
  • 2015-12-20 17:33:51

《前書》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為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

高詡字季回,平原般人也。曾祖父嘉,以《魯詩》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父容,少傳嘉學,哀、平間為光祿大夫。

詡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薦詡,征為郎,除符離長。去官,后征為博士。建武十一年,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冢田。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為諸生,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去歸鄉里,于東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十余日,咸晨夜誦經自若,賊異而遣之。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里。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讜遂遣子師之。

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幾杖,入屏不趨,贊事不名。經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舍即問。

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于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病篤、帝親輦駕臨視。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

魏應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學。建武初,詣博士受業,習《魯詩》。閉門誦習,不交僚黨,京師稱之。后歸為郡吏,舉明經,除濟陰王文學。以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眾常數百人。永平初,為博士,再遷侍中。十三年,遷大鴻臚。十八年,拜光祿大夫。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詔入授千乘王伉。

應經明行修,弟子自遠方至,著錄數千人。肅宗甚重之,數進見,論難于前,特受賞賜。時會京師諸儒于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難問,侍中淳于恭奏之,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明年,出為上黨太守,征拜騎都尉,卒于官。

伏恭字叔齊,瑯邪東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勛,無子,以恭為后。

恭性孝,事所繼母甚謹,少傳黯學,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郭修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永平二年,代梁松為太仆。四年,帝臨辟雍,于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罷,詔賜千石奉以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瑯邪,引遇如三公儀。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賜葬顯節陵下。

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少習《齊詩》,游京師,教授十余年。友人董奉德于洛陽病亡,末乃躬推鹿車,載奉德喪致其墓所,由是知名。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后奔師喪,于道物故。臨命,敕兄子造曰:“必致我尸于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造從之。

景鸞字漢伯,廣漢梓潼人也。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地。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作《易說》及《詩解》,文句兼取《河》、《洛》,以類相從,名為《交集》。又撰《禮內外記》,號曰《禮略》。又抄風角雜書,列其占驗,作《興道》一篇。及作《月令章句》。凡所著述五十余萬言。數上書陳救災變之術。州郡辟命不就,以壽終。

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也。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少傳父業,尤善說災異讖緯,教授常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受詔校定圖讖。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永平中,為千乘太守,政有異跡。后坐楚事辭相連,下獄死。弟子犍為杜撫、會稽澹臺敬伯、鉅鹿韓伯高最知名。

杜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也。少有高才。受業于薛漢,定《韓詩章句》。后歸鄉里教授。沈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子千余人。后為驃騎將軍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國,掾史悉補王官屬,未滿歲,皆自劾歸。時,撫為大夫,不忍去,蒼聞,賜車馬財物遣之。辟太尉府。建初中,為公車令,數月卒官。其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曰《杜君法》云。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時為少府。父建武中為卷令,俶儻不拘小節。

馴小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累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遷騎都尉,侍講肅宗。拜左中郎將,入授諸王。帝嘉其義學,恩寵甚崇。出拜陳留太守,賜刀劍錢物。元和二年,入為河南尹。章和二年,代任隗為光祿勛,卒于官,賜冢塋陪園陵。

孫休,位至青州刺史。

楊仁字文義,巴郡閬中人也。建武中,詣師學習《韓詩》,數年歸,靜居教授。仕郡為功曹,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讓選。

顯宗特詔補北宮衛士令,引見,問當世政跡。仁對以寬和任賢,抑黜驕戚為先。又上便宜十二事,皆當世急務。帝嘉之,賜以縑錢。

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宮,仁被甲持戟,嚴勒門衛,莫敢輕進者。肅宗既立,諸馬共譖仁刻峻,帝知其忠,愈善之,拜什邡令。寬惠為政,勸課掾史弟子,悉令就學。其有通明經術者,顯之右署,或貢之朝,由是義學大興。墾田千余頃。行兄喪去官。

后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后為閬中令,卒于官。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人也。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曄恥于斯役,遂棄車馬去。到犍為資中,詣杜撫受《韓詩》,究竟其術。積二十年,絕問不還,家為發喪制服。撫卒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于家。

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會稽,讀《詩細》而嘆息,以為長于《論衡》。邕還京師,傳之,學者咸誦習焉。

時,山陽張匡,字文通,亦習《韓詩》,作章句。后舉有道,博士征,不就。卒于家。

衛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

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于今傳于世。后從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旨》。時濟南徐巡師事宏,后從林受學,亦以儒顯,由是古學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宏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于世。

中興后,鄭眾、賈逵傳《毛詩》,后馬融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前書》魯高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后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后蒼,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慶普。于是德為《大戴禮》,圣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中興已后,亦有《大》、《小戴》博士,雖相傳不絕,然未有顯于儒林者。建武中,曹充習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事在《褒傳》。

董鈞字文伯,犍為資中人也。習《慶氏禮》。事大鴻臚王臨。元始中,舉明經,遷稟犧令。病去官。建武中,舉孝廉,辟司徒府。

鈞博通古今,數言政事。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當世稱為通儒。累遷五官中郎將,常教授門生百余人。后坐事左轉騎都尉。年七十余,卒于家。

中興,鄭眾傳《周官經》,后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玄本習《小戴禮》,后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前書》齊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平贏公,贏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顏安樂。彭祖為《春秋》嚴氏學,安樂為《春秋》顏氏學,又瑕丘江公傳《穣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賈誼為《春秋左氏傳訓詁》,授趙人貫公。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人也。習《公羊嚴氏春秋》。恭學義精明,教授常數百人,州郡請召不應。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封關內侯。十一年,遷少府。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千人,當世稱為大儒。太常樓望、侍中承宮、長水校尉樊儵等皆受業于恭。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騎都尉,與侍中劉昆俱在光武左右,每事諮訪焉。卒于官。

周澤字都,北海安丘人也。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馬府,署議曹祭酒。數月,征試博士。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永平五年,遷右中郎將。十年,拜太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长岭县| 平和县| 田阳县| 合作市| 南皮县| 讷河市| 东宁县| 江都市| 尉氏县| 鲁山县| 南汇区| 汉沽区| 库伦旗| 白城市| 黄大仙区| 华容县| 沙洋县| 茂名市| 克什克腾旗| 徐水县| 巨鹿县| 珠海市| 怀安县| 盐边县| 正镶白旗| 西安市| 突泉县| 彰化县| 崇仁县| 磴口县| 章丘市| 恩平市| 林芝县| 调兵山市| 衡山县| 芜湖市| 资中县| 汽车| 渝北区|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