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二厥之外。有氣厥者。五志過極。氣郁不伸。脈必沉伏。婦人多見之。蘇合香丸。烏藥順氣選用。有痰厥者。體肥痰盛。氣壅脈滑。宜導(dǎo)痰湯二陳湯。虛者倍加人參。有食厥者。發(fā)之必暴。飲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鹽湯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后或產(chǎn)后。去血過多。陽無所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氣。獨參湯理中湯之類。有真氣虛寒者。參附湯八味湯。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癥
之為言痙也。痙直而不柔和也。凡病至此。實危且迫。仲景以有汗無汗分剛與柔。尤當(dāng)以失汗過汗分實與虛可也。如云太陽中風(fēng)。重感寒濕則成。蓋濕傷筋則拘攣。寒入骨則強直。小續(xù)命湯。有汗去麻黃。無汗去附子治之。此因邪氣盛。而筋脈為之不利也。如云大發(fā)濕家汗。則成 。蓋濕流肢節(jié)。大發(fā)其汗。則濕氣復(fù)襲而侵之。筋脈重傷。關(guān)節(jié)不利。宜秦艽等舒筋利濕以和之。如云發(fā)產(chǎn)后病后失血瘡家汗。則成 蓋氣血既虧。復(fù)耗其液。則筋脈失所滋養(yǎng)。而角弓反張之癥見。乃氣血大損故也。立齋以十全大補參附歸脾腎氣等湯。隨癥選用。實有卓見。若作風(fēng)治。則失之矣。
小續(xù)命湯麻黃(去節(jié)) 人參(去蘆) 黃芩 芍藥(酒炒) 甘草(炙)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 官桂(各一兩) 防風(fēng)(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五錢)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剛 去附子。柔 減麻黃。
秦艽升麻湯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藥(炒) 人參(各五錢) 秦艽 白芷 防風(fēng) 桂枝(各三錢)每服一兩。蔥白三莖。水煎。
十全大補湯肉桂(去皮) 甘草(炙) 芍藥(炒) 黃 (蜜炙) 當(dāng)歸(酒凈)川芎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土炒) 茯苓 熟地黃(各等分)每服六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
人參養(yǎng)榮湯白芍藥(一錢五分酒炒) 人參 黃 (蜜炙) 白術(shù)(土炒) 炙甘草陳皮 桂心 當(dāng)歸(各一錢) 熟地黃 五味子(杵) 茯苓(各七分) 遠志肉(五分)姜棗水煎。
汗下不解
夫汗之不解者。謂汗出不徹也。汗出不徹。則脈緊惡寒而表癥仍在。尤宜汗之者也。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如汗出而肢冷。陽氣衰也。汗出而脈躁。陰氣竭也。汗出而煩滿。胃液干也。所謂汗所當(dāng)汗而不解者。失之不及者少。失之太過者多也。汗所不當(dāng)汗而不解者。則認癥不的。非因他證。則屬虛候也。凡此者均謂之不解。而癥既懸絕。則治亦異珠。豈可以其汗出不為汗衰。而復(fù)汗之。一逆再逆。以夭人命乎。下之不解者。謂下之而腹?jié)M如故。身熱如故。尤宜下之者也。然有愈下而愈不解者。如結(jié)胸痞滿下利等癥。使復(fù)下之。則既已失下。而不可復(fù)下之。必也使不下之。則痞結(jié)不去。
邪氣在而正氣虛也。差治者。調(diào)其元氣。而佐以除邪。不善治者。惟求盡劑。
罔顧人命。此時而議清議攻議補。俱在所難。惟以升陽益胃。兼消兼和。庶或冀其萬一。不然。則所云不解者。終不解矣。
自利
夫三陰之中寒。則下利清谷。仲景用理中姜附湯。三陽合病。則自下利。仲景以太陽少陽用黃芩湯。少陽陽明用承氣湯。蓋少陽則火郁。而陽明則上郁也。雖然。三陽邪猶在表。何遽自利以邪郁而不伸。則為飧泄也。故宜以升發(fā)之劑揚之。不得遽以黃芩承氣抑之可耳。然又有表邪未解。而早投下劑。則邪因而下陷。有表邪未清。而早用寒涼。則水因而旁及。均不可謂協(xié)熱而又清之。則邪愈不出而食愈不化矣。惟當(dāng)進升發(fā)內(nèi)消輕緩之劑。瀉上中之邪。而下焦自實矣。倘果脈數(shù)身熱。而下利逼迫。火性急速。方可用芩芍。緩中清火。而以枳樸甘草陳皮佐之。加柴葛上升。乃至當(dāng)之法。
今人不審所因。一遇下利。舍溫中而外。輒日協(xié)熱。將何以治之而得效也黃芩濃樸湯 治協(xié)熱下利。
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藥(炒) 濃樸(姜制) 枳殼(炒) 廣陳皮葛根(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柴胡(七分)加姜一片。水煎。
四氣論
風(fēng)寒暑濕。四氣為病。加燥火而六焉。則不得概以傷寒混治也。蓋寒傷經(jīng)絡(luò)。足太陽經(jīng)主之。風(fēng)傷皮毛。手太陰經(jīng)主之。而寒亦有傷肺風(fēng)亦能犯太陽。總之以辛溫者治寒。辛涼者治風(fēng)。其大較也。然麻黃雖熱。體輕反能入肺。故有三拗湯以瀉肺邪。桂枝辛甘。性熱反可祛寒。故入麻黃湯以調(diào)營衛(wèi)。然世俗相沿。每用桂枝治風(fēng)。不若以荊防為當(dāng)。蓋肺屬金畏熱。嘗見投桂枝者。往往口鼻見紅。及咽痛等候也。抑寒傷形。暑傷氣。傷形者。邪有余。
則宜散。傷氣者。正不足。則宜補。故均有發(fā)熱。而自汗氣喘。體倦虛煩。及面垢前板齒燥泄瀉。種種不同。若兼感寒。則無是證矣。宜以十味香薷。清暑益氣大順散。分別以治。豈得混于寒哉。寒傷經(jīng)絡(luò)。身熱而痛。濕傷筋骨。身重而痛。但濕流肢節(jié)或腰腳。脈必細或緩。兼寒則拘攣。兼熱則腫赤。甚為嘔逆。為煩滿。宜以羌活勝濕湯。蒼術(shù)平胃散分內(nèi)外治之。則又與寒迥別也。至于燥火二癥。且甚懸絕者乎。
按寒與風(fēng)異治者。蓋寒無汗而風(fēng)有汗也。寒與暑異治者。寒欲發(fā)汗。而暑欲止汗也。寒與濕異治者。寒從汗解而濕不可大汗也。寒與燥火異治者。燥宜潤。得風(fēng)藥而愈烈。火宜降。得風(fēng)藥而彌熾也。
荊防湯 治傷風(fēng)咳嗽防風(fēng) 荊芥 前胡 桔梗 廣皮 枳殼(各一錢) 甘草(三分)生姜一片。水煎。
三拗湯 治肺風(fēng)。痰喘初起無汗者。
麻黃(不去節(jié)) 杏仁(不去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生姜水煎。
參蘇飲 治肺寒咳嗽。
人參 紫蘇 前胡 桔梗 陳皮 枳殼 葛根 半夏 茯苓 甘草(各等分) 木香(磨入一分)棗一枚。姜一片。水煎。
香薷飲 治一切暑毒。霍亂吐瀉。
香薷(三錢) 茯苓 白扁豆(炒) 濃樸(姜制) 甘草(各一錢)水煎服。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十味香薷散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癥。
香藿(一兩)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土炒) 茯苓甘草(炙) 木瓜 濃樸(姜制) 扁豆(炒) 黃 (各半兩炙)每服一兩。水煎冷服。
大順散 治納涼太過。飲冷太多。脾胃受寒。霍亂吐瀉。水谷不入。臟腑不調(diào)。此舍時從癥之劑也。
甘草(二兩) 干姜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皮各四兩)上先將甘草炙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又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后入肉桂為末。每服二錢。井花水調(diào)下。沸湯點服亦得。
清暑益氣湯蒼術(shù)(錢半米泔浸炒) 黃 (蜜炙)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術(shù)(土炒)當(dāng)歸 陳皮 神曲(炒) 澤瀉(各五分) 干葛 青皮 甘草(炙) 黃柏 麥冬(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羌活 獨活 本 川芎 防風(fēng)(各一錢) 甘草 蔓荊子(各三分)水煎。
平胃散茅術(shù)(米泔浸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三分炙)水煎。
夾食夾氣
世俗有夾食夾氣夾驚夾痰。而亦加以傷寒之名者。夫既曰食氣痰驚。則宜從四者以治。又何復(fù)云傷寒為也。或者曰。因有是四者而復(fù)感寒。故云夾也。何以見之。如脈實而脹滿者。食也。應(yīng)發(fā)熱而亦有惡寒者。如脈沉而不快者。氣也。不應(yīng)發(fā)熱而亦有發(fā)熱者。如脈弦而作嘔者。驚也。不應(yīng)寒熱而亦有寒熱往來者。脈滑而喘逆者痰也。不應(yīng)寒熱而亦有寒熱大作者。
以其兼寒也。故謂之夾也亦宜。殊不知因乎食者。消其食而寒自止。因乎氣者。下其氣而熱自退。因乎驚者。溫其膽而寒熱自已。因乎痰者。化其痰而寒熱頓除。初不必沾沾于傷寒。而亦將解其表而后治之也耶。如養(yǎng)葵先生有云。凡雜癥有發(fā)熱者。皆有頭疼項強目痛鼻干脅痛口苦等癥。何必拘為傷寒局傷寒方以治之也。夫見是諸癥。尚有不因傷寒者。況不見諸癥。而欲強附以傷寒。則誠不可解者也。
濃樸湯 治因食。
濃樸(姜制) 枳殼(麩焙) 廣皮(各一錢) 山楂(二錢) 卜子(一錢焙研)甘草(三分炙) 柴胡(七分) 葛根(一錢)加熟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順氣飲 治因氣。
木香(五分) 烏藥 陳皮 枳殼(炒) 茯苓(各一錢)甘草(三分炙) 柴胡(五分) 桔梗(一錢) 香附(一錢便制)加熟砂仁末一錢。姜一片。水煎。
溫膽湯 治因驚。
半夏 枳實 竹茹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炙) 廣皮(一錢) 鉤藤鉤(二錢)加棗一枚。姜一片。水煎。
二陳湯 治因痰。
蘇子(一錢半焙研) 半夏 茯苓 陳皮 杜仲(各一錢鹽水炒)甘草(三分炙) 前胡 桔梗(各一錢) 杏仁(一錢湯泡去皮尖)加姜一片。水煎。如有火。加栝蔞霜。
附壞癥
凡傷寒時疫。不問陰陽老幼妊婦。誤服藥餌。困重垂死。脈沉伏。不省人事。
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奪命散。又名復(fù)脈湯。人參一兩。水二鐘。緊火煎一鐘。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頃鼻梁有汗出。脈復(fù)立瘥。蘇韜光侍郎云。用此救數(shù)十人。出王 百一選方。
附遺毒
凡傷寒遺毒。發(fā)于耳之前后及項下腫硬。用見腫消草、生白芨、生白蘞、生大黃、生大薊根、野苧麻根。搗成餅。入芒硝一錢。和貼留頭。干即易之。若加金線重樓。及山茨菇尤妙。出傷寒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