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9章

  • 風俗通義校注
  • 應劭
  • 4917字
  • 2015-12-20 14:13:08

元封五年,登灊天柱山。”應劭曰:“灊音若潛。南岳霍山在灊,縣名,屬廬江。”

〔二三〕漢書地理志:“灊,天柱山在南,有祠。”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霍山為南岳,在廬江灊縣西南。”注:“天柱山也。”申鑒注引漢制:“衡廟在廬江灊縣。”爾雅釋山:“霍山為南岳。”注:“即天柱山。”史記封禪書:“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岳。”又見補武紀、漢書郊祀志及搜神記。蓋漢武以衡山遼闊,因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岳,故移其神于此也。御覽三九引徐靈期南岳記:“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來尚矣,至于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云:‘霍山為南岳。’蓋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一名霍山)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于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是其故也。洪頤烜筠軒文鈔霍山為南岳解:“爾雅釋山述五岳,一云:‘江南衡。’李巡曰:‘衡,南岳衡山也。’一云:‘霍山為南岳。’郭璞曰:‘霍山,今廬江灊縣,灊水出焉,別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遼闊,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為南岳。’案漢書地理志長沙國湘南下注云:‘

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廬江郡灊下注云:‘天柱山在南,有祠。’班孟堅作志,在武帝移易衡山以后,故注岳祠于天柱山下,并未以天柱為霍山也。霍山即衡山,應劭風俗通云:‘衡山一名霍山。’衡之與霍,猶泰之與岱,是一山有二名也。故孫炎注爾雅,以霍山為誤,當作衡山。李善注文選游天臺山賦引爾雅:‘衡山為南岳。’當即據孫炎所改之本。是霍山在漢武未易以前,即荊州衡山之別名,漢武既易以后,后人始以名灊縣之天柱山。故水經記山水澤地所在云:‘霍山為南岳,在廬江灊縣西南。’又泚水篇云:‘泚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張揖廣雅云:‘天柱謂之霍山。’皆據移易以后言也。郭景純注爾雅獨云:‘南岳本以兩山為名,非從近也。而學者多以霍山不得為南岳。’又言:‘從漢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為武帝在爾雅之前乎?斯不然矣。景純此言,明駁孫炎不知漢武移易南岳,以衡山遼曠,因移岳祠于天柱下,并非以天柱有霍山之名,舉以當南岳也。若天柱本名霍山,既有爾雅此文可證,漢志灊縣下當稱霍山,不當稱天柱矣。且衡山江南,天柱在江北,若霍山即天柱,爾雅所舉,不應前后互異。故應仲援以霍山即衡山,而不分為二,其所言與漢志、爾雅合,視景純為覈實也。”郝懿行爾雅義疏,亦依洪氏為說,不具錄。若朱字綠杜溪文稿有南岳考二卷,則文更繁富也。

〔二四〕“崋”俗作“華”,本書宋本以下各本及廣博物志五引此文,“囗山”、“囗者”、“囗陰”字皆作“囗”。說文山部囗下云:“山在弘農華陰,從山,華省聲。”九經字樣山部囗下云:“經典相承用‘華’字。”今案:漢西岳囗山廟碑、西岳囗山亭碑、樊毅脩囗岳廟碑、樊毅復囗下民租碑,凡說囗山字皆從山作囗。

〔二五〕“華”,拾補據書正義、左傳正義校作“變”。案所據正義,見詩大雅蕩、崧高、左傳昭公四年,又爾雅釋山疏引亦作“變”。徐氏識語曰:“案崋、變聲義都遠,西方成實,變義不類也。切謂變與囗近,俗作囗,與夸近,故訛耳。此當為‘囗也,萬物囗囗,由西方也’。爾雅釋草:‘芺薊,其實荂。’注:‘其實也。’荂即囗字,知囗有實義。方言:‘囗,荂也。’故囗荎盎文,‘然’為‘囗’訛,故或為‘成’,‘滋于’本為‘茲囗’,‘茲’為‘囗’之上,‘囗’為‘囗’之下,訛錯傎到,其跡可尋也。”

〔二六〕宋本、大德本作“熟”,余本俱作“然”,廣博物志引亦作“然”。拾補曰:“‘滋然’二字左正義作‘成’。”器案:詩正義、爾雅疏亦作“成”。

〔二七〕“華”,拾補校作“由”。器按:詩正義、左傳正義、爾雅疏作“由”。

〔二八〕“于”,拾補云:“書無左有。”器案:詩正義、爾雅疏亦有。

〔二九〕白虎通巡狩篇:“西方為華山者何?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獲也。”初學記五引白虎通:“西岳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三0〕漢書地理志:“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申鑒注引漢制:“華廟在弘農華陰縣。”

〔三一〕白虎通巡狩篇:“北方為恒山者何?恒,常也,萬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白帖二引白虎通作“陰陽終其常久,故曰常山。”初學記五引白虎通作“陰終陽始,故其道長久,故曰常山。”

〔三二〕漢書地理志注引應劭曰:“中山,中山故國。”志又云:“

上曲陽,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申鑒注引漢制:“恒廟在中山上曲陽縣。”

〔三三〕“嵩高”,廣博物志引作“嵩山”。今案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郭注:“今中岳嵩高,蓋依此名。”釋文:“‘崧’又作‘嵩’。”五經文字:“‘崧’作‘嵩’同,又通作‘崇’。”國語周語:“融降于崇山。”韋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是崇高即嵩高也。后漢書靈紀:“熹平五年夏四月,復崇高山名為嵩高山。”注:“前書:‘武帝祠中岳,改嵩高為崇高。’東觀記曰:‘使中郎將堂溪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高山。’”則嵩高與崇高之命名,蓋亦隨時王典制而改易也。“崇”又通作“崇”,考工記釋文云:“‘崇’本亦作古‘崇’字。”漢書郊祀志及地理志并作“崇高”,注云:“‘囗’,古‘崇’字。”唐寫本經典釋文舜典第二崇山云:“古崇字。”薛季宣本古文尚書亦作“崇”。

〔三四〕拾補云:“爾雅疏下有‘言高大也’四字。”今案詩正義亦有四字。白虎通巡狩篇:“中央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中央之岳獨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御覽三八引白虎通:“嵩者高也,言峻大矣,處中以領四方。”釋名釋山:“嵩,竦也,亦高稱也。”爾雅釋詁:“崇,崧,高也。”說文山部:“

崇,嵬高也。”

〔三五〕詩大雅蕩崧高文。禮記孔子閑居引“崧”作“嵩”,文心雕龍夸飾篇:“嵩高極天。”亦作“嵩”,與此同。俞樾茶香室叢鈔一云:“按毛傳:‘嵩,高貌。岳,四岳也。’不專言中岳。應氏之說,或本三家歟?宋樓鑰攻媿集跋先大父嵩岳圖云:‘嵩高維岳,峻極于天,巍然居四岳之中,蓋天下之絕境也。’亦以‘嵩高維岳’為指中岳。”

〔三六〕漢書地理志:“潁川郡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也。”師古曰:“‘崇’古‘崇’字。”(又見武紀及史記封禪書)申鑒注引漢制:“嵩縣在潁川陽成縣。”器案:漢志陽城下不言有嵩廟,疑仲瑗就所近言之。漢書武紀注引應劭曰:“嵩高縣有上、中、下萬歲里。”蓋因漢武登嵩高,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后因設此里也。

謹按:尚書:“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岱宗,泰山也〔

一〕--望秩于山川,遂見東后〔二〕,東后〔三〕,諸侯也--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西岳,華〔四〕山也--十二〔五〕月北巡狩,至于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六〕”中岳〔七〕,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巡者,循也;狩者,守〔八〕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九〕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者,故自親〔一0〕行之也〔一一〕。所以五載一出者,蓋五歲再閏,天道大備〔一二〕。岳者捔〔一三〕功考德〔一四〕,黜陟幽明〔一五〕也〔一六〕。

〔一〕此引古文未終,即于其間為之訓故之辭。下加破折號者同。

〔二〕今舜典作“肆覲東后”。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曰:“‘肆’,周禮大行人注、五帝本紀、封禪書、漢書郊祀志、后漢書律歷志元和二年詔、白虎通巡狩篇、春秋公羊隱公八年何注、風俗通義山澤卷十皆作‘遂’。”

〔三〕“東后”,拾補云:“下當有‘東方’二字。”今案:封禪書、郊祀志俱作“東后者”。

〔四〕“華”,當從上文作“囗”。

〔五〕“二”,當作“一”。

〔六〕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

〔七〕“岳”字原無,今補。

〔八〕“守”,拾補云:“當作‘牧’,見所校白虎通。”

〔九〕“近”字原無,拾補云:“脫,類聚有。”器案:御覽五三七引亦有,今據補正。

〔一0〕“自親”,拾補據白虎通校作“親自”。案御覽引“自親”上有“必”字。

〔一一〕白虎通巡狩篇:“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者牧也,為天下巡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不得所者,故必親自行之,謹敬重民之至也。”(據陳立疏證本)孟子梁惠王:“巡狩者,巡所守也。”文選東都賦注引逸禮:“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者牧也,謂天子巡行守牧也。”公羊傳隱公八年解詁:“五年親自巡守,巡猶循也,狩猶守也,循行守視之辭,亦不可國至人見,為煩擾,故至四岳,知四方之政而已。”疏云:“堯典文也。”陳壽祺尚書大傳定本以為唐傳。

〔一二〕白虎通巡狩篇:“所以不歲巡守何?為太煩也,過五年為大疏也,因天道,時有所生,歲有所成,三歲一閏,天道小備,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載一巡守。”后漢書張純傳引禮稽命嘉:“三年一閏,天道小備,五年再閏,天道大備。”御覽五三七引逸禮:“王者必制巡狩之禮何?尊天重民也。所以五年一巡狩何?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所以至四岳者,盛德之山,四方之中,能興云致雨也。巡狩者何?巡,循也,狩,牧也,為天循行牧民也。”

〔一三〕“桷”,原作“埆”,拾補校作“捔”,今從之。案詩召南行露正義引五經異義:“獄者埆也,囚證于埆核之處。”蓋涉彼而誤。

〔一四〕拾補作“捔考功德”,云:“舊倒,據書、左正義、爾雅疏乙正。”

〔一五〕“幽明”,拾補云:“三書皆無此二字。”

〔一六〕白虎通巡狩篇:“岳者何謂也?岳之為言捔也,捔功德也。”廣雅釋山:“岳,確也。”廣韻三覺:“岳,捔也。”禮記王制疏:“岳者何?岳之為言捔也,捔功德也。必先于此岱宗者,言萬物皆相代于東方,故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宗者尊也,岱為五岳之首,故為尊也。”又案詩大雅蕩崧高疏引作“岳捔考功德,黜陟也。”尚書、左傳正義及爾雅疏合。

四瀆

河出燉煌〔一〕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二〕。易:“河出圖,圣人則之。〔三〕”禹貢:“九河既道。”詩曰:“河水洋洋。〔四〕”廟在河南滎陽縣〔五〕。河堤謁者〔六〕掌四瀆,禮祠與五岳同〔七〕。江出蜀郡湔氐徼外〔八〕崏山,入海〔九〕。詩云:“江、漢陶陶。〔一0〕”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廟在廣陵江都縣。〔一一〕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一二〕,入海〔一三〕。禹貢:“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詩云:“淮水湯湯。〔一四〕”廟在平氏縣〔一五〕。濟出常山房子〔一六〕贊皇山,東入沮〔一七〕。禹貢:“浮于汶,達于濟。”廟在東郡臨邑縣〔一八〕。

〔一〕漢書地理志“燉煌”作“敦煌”,注引應劭曰:“敦,大也;煌,盛也。”

〔二〕說文水部:“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

〔三〕系辭上文。

〔四〕衛風碩人文。

〔五〕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滎陽注引應劭曰:“故虢國,今虢亭是也。”史記封禪書:“水曰河,祠臨晉。”索隱:“韋昭曰:‘馮翊縣,地理志臨晉有河水祠。’”正義:“即同州馮翊縣,本漢臨晉縣,收大荔,秦獲之,更名。括地志云:‘大河祠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漢書郊祀志:“水曰河,祠臨晉。”師古曰:“即今之同州朝邑縣界。”郊祀志下又云:“自是五岳、四瀆,皆有常禮,河于臨晉。”師古曰:“馮翊之縣也,臨河西岸。”地理志:“臨晉有河水祠。”續漢書郡國志同。封禪書,郊祀志并云:“高帝時河巫祠河于臨晉”,應氏此文云“祠河于滎陽”,申鑒注引漢制:“河廟在河南滎陽縣。”水經河水注五:“河水又東經五龍塢北,塢臨長河,有五龍祠,應劭云:‘昆侖山廟在河南滎陽縣。’疑即此祠,所未詳。”則謂河廟在滎陽,酈道元已疑之矣。

〔六〕河堤謁者,見水經濟水注引應劭漢官儀,又河水注有河堤謁者王景、王誨、司馬登等。

〔七〕漢書郊祀志:“自是五岳、四瀆皆有常祀,東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華山于華陰,北岳常山于上曲陽,河于臨晉,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濟于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禱而三祠云。”御覽五二六引衛宏漢舊儀:“祭五岳,祠用三正色牲,十月涸凍,二月解凍,皆祭祀,乘傳車稱使者。祭四瀆,用三正色牲,沈珪,有車馬紺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湘潭市| 昭苏县| 广河县| 通许县| 翁牛特旗| 和硕县| 固始县| 昭觉县| 吉隆县| 晋江市| 邹平县| 高淳县| 军事| 襄垣县| 天门市| 孟津县| 襄城县| 桃园县| 昭觉县| 饶河县| 施甸县| 武清区| 乌拉特中旗| 太仆寺旗| 方正县| 壤塘县| 前郭尔| 浠水县| 新闻| 克拉玛依市| 玉溪市| 永宁县| 潜山县| 桃源县| 莱芜市| 淮阳县| 墨玉县| 大方县| 乳山市|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