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聲音第六

風俗通義聲音第六〔一〕

易稱:“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二〕”詩云:“鐘鼓锽锽,磬管槍槍,降福穣穣。〔三〕”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鳥獸且猶感應,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夫樂者,圣人所以動〔五〕天地,感鬼神〔六〕,按〔七〕萬民,成性類者也。故黃帝作咸池〔八〕,顓頊作六莖〔九〕,嚳作五英〔一0〕,堯作大章〔一一〕,舜作韶〔一二〕,禹作夏〔一三〕,湯作護,〔一四〕武王作武〔一五〕,周公作勺〔一六〕。勺,言能斟勺先祖之道也〔一七〕;武,言以〔一八〕功定天下也;護,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繼堯也〔一九〕;大章,章之也〔二0〕;五英,英華茂也〔二一〕;六莖,及根莖也〔二二〕;咸池,備矣〔二三〕。其后,周室陵遲,禮崩樂壞〔二四〕,諸侯恣行,競悅所習,桑間、濮上〔二五〕,鄭、衛、宋、趙之聲,彌以放遠,滔湮心耳,乃忘和平〔二六〕,亂政傷民,致疾損壽。重遭暴秦,遂以闕忘〔二七〕。漢興,制氏世掌大樂,頗能紀其鏗鏘,而不能說其義〔二八〕。武帝始定郊祀,巡省〔二九〕告封,樂官多所增飾,然非雅正〔三0〕,故繼其條暢曰聲音也〔三一〕。

〔一〕蘇頌曰:“聲音六,子抄云:‘十三。’”

〔二〕豫卦文。

〔三〕周頌執競文也,今詩作“磬管將將”,荀子富國篇作“管磬玱玱”,說文作“管磬囗囗”,古同聲通假,蓋三家詩異文也。毛傳:“將將,聲和貌;穣穣,眾也。”

〔四〕堯典文。

〔五〕漢書禮樂志“動”作“感”。

〔六〕漢志作“通神明”。

〔七〕“按”,漢志作“安”,按左傳襄公十一年:“樂以安德。”安子義長。大戴禮記禮三本篇:“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性、生古通。

〔八〕白虎通禮樂篇:“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莊子天地篇:“黃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呂氏春秋古樂篇:“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音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文選嘯賦注引樂緯動聲儀,初學記十五引樂協圖征,禮記樂記疏、類聚四一、御覽五六六、初學記十五引樂緯,并云:“黃帝樂曰咸池。”白虎通禮樂篇:“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初學記十五引劉向五經通義:“黃帝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也,施也,(“施”上脫“池”字)黃帝時道皆施于民。”樂記:“咸池,備矣。”鄭注:“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周禮大司樂注同)初學記十五引樂緯注:“池音施,道施于民,故曰咸池。”又引宋均樂協圖征注:“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御覽五六六引樂緯注:“池,施也,道施于民,故曰咸池。”

〔九〕廣雅釋樂“莖”作“囗”。白虎通:“禮記曰:‘顓頊樂曰六莖。’”又:“顓頊曰六莖者,言和律呂以調陰陽。莖者,萬物也。”樂記疏引樂緯:“顓頊曰五莖。”宋均注:“五莖者,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也。”(書鈔一0五引樂緯及注,類聚四一引樂緯,初學記十五引樂協圖征及宋均注,文選魏都賦注,又傅毅舞賦、周禮大司樂疏引樂緯動聲儀,并同。)初學記十五引樂緯:“顓頊曰五莖。”注:“道有根莖,故曰五莖。”御覽五六六引樂緯:“顓頊曰六莖。”注:“道有根莖,故曰六莖。”通典樂典一:“顓頊作六莖。”注:“莖,根也,謂澤及下也。又樂緯云:‘樂名五莖。’”

〔一0〕廣雅“英”作“韺”。白虎通:“禮記曰:‘帝嚳樂曰五英。’”又:“帝嚳曰五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樂記疏引樂緯:“帝嚳曰六英。”宋均注:“為六合之英華。”類聚四一引樂緯:“帝嚳曰六英。”通典:“帝嚳作五英。”注:“英謂華茂也。又樂緯云:‘樂名六英。’”初學記十五引樂緯:“帝嚳曰六英。”注:“道有英華,故曰六英。”御覽五六六引樂緯:“帝嚳曰五英。”注:“道有英華,故曰五英。”呂氏春秋古樂篇:“帝嚳命咸黑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困學紀聞五:“樂緯動聲儀:‘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樂曰六英。’漢志、白虎通云:‘六莖、五英。’帝王世紀:‘高陽作五英,高辛作六莖(宋翔鳳集校本失引此條)。’列子注(周穆王篇)以六瑩為帝嚳樂,通鑒外紀(卷一)云:‘漢志、世紀放六樂撰其名,故多異。’”

〔一一〕樂記:“大章,章之也。”鄭注:“堯樂名也,言堯德章明也。”疏引樂緯:“堯作大章。”白虎通:“禮記曰:‘堯樂曰大章。’”又:“堯曰大章者,大明天地人之道也。”書鈔一0五引樂緯:“堯曰大章。”注:“言其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其道大章明也。”類聚四一引樂緯:“堯曰大章。”初學記十五引樂緯曰:“堯曰大章。”注:“堯時仁義大行,法度章明,故曰大章。”御覽五六六引樂緯:“堯曰大章。”注:“堯時仁義大行,法度彰明,故曰大章。”呂氏春秋古樂篇:“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囗置囗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一二〕“韶”,漢志作“招”,下同。樂記:“韶,繼也。”注:“舜樂名也。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紹堯之德。周禮曰:‘大招。’”疏引樂緯:“舜曰簫韶。”又引元命苞:“舜之時,民樂紹堯業,故云韶之言紹也。”白虎通:“禮記曰:‘舜樂曰簫韶。’”又:“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曰韶。韶者,昭也。”公羊傳隱公五年,何注:“舜曰簫韶,舜時民樂其脩紹堯道也。”周禮大司樂大磬,注:“大磬,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論語八佾疏引元命苞:“舜之時,民樂其紹堯業。”書鈔一0五引樂緯:“舜樂曰簫韶。”注:“韶,紹也,言紹堯之德。”類聚四一引樂緯:“舜曰簫韶。”初學記十五引樂緯:“舜曰簫韶。”注:“韶,繼也,舜繼堯之后,循行其道,故曰簫韶。”御覽五六六引樂緯:“舜曰簫韶。”注:“韶,紹也,舜紹堯之后,脩行其道,故曰簫韶。”類聚十一、御覽五六六引元命苞:“舜之時,民樂其紹堯業,故樂名韶,韶者,紹也。”呂氏春秋古樂篇:“帝舜乃命質脩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一三〕樂記:“夏,大也。”注:“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周禮曰大夏。”疏引樂緯:“禹曰大夏。”周禮大司樂大夏注:“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白虎通:“禮記曰:‘禹樂曰大夏。’”又:“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圣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禹之時,民樂其三圣相繼,故夏,夏者大也。’初學記十五引樂緯:“禹曰大夏。”注:“禹承二帝之后,道重太平,故曰大夏。”又引樂協圖征:“禹樂曰大夏。”宋均注:“其德能大諸夏也。”御覽五六六引樂緯:“禹曰大夏。”注:“禹承二帝之后,道重太平,故曰大夏。”類聚十一、御覽五六六引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圣相繼,故樂名大夏,夏者大也。”公羊隱公五年注:“禹之時,民樂其三圣相繼,故夏,夏者大也。”呂氏春秋古樂篇:“禹于是命皋陶作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一四〕郎本校云:“‘護’,俗本作‘濩’,今從宋本。”周禮大司樂大濩,注:“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白虎通:“禮記曰:‘湯樂曰大濩。’”又:“

湯曰大濩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湯之時,民樂其救之于患害也故頀,頀者救也。”公羊隱公五年注:“

殷曰大護,殷時民大樂其護己也。”樂記疏引元命苞:“湯之時,民樂其救之于患害,故曰濩,救世申救之,故民得所。”類聚十二引元命苞:“湯之時,民大樂其救于患害,故護者救也。”又四一引樂緯:“殷曰濩。”初學記十五引樂緯:“殷曰大濩。”注:“湯承衰而起,濩先王之道,故曰大獲。獲音護。”類聚十一御覽五六六引春秋元命苞:“湯之時,民大樂其救于患害,故樂名大濩,濩者救也。”墨子三辯篇:“湯放桀,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呂氏春秋古樂篇:“湯命伊尹作為大護。”

〔一五〕“作”,吳本、汪本誤“所”。周禮大司樂大武,注:“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疏引元命苞:“文王時,民大樂其興師征伐,故曰武。”白虎通:“禮記曰:‘周樂曰大武,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又:“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公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樂其武也。”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又曰:“當是時,紂為無道,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詠歌之也。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也云爾。”又三代改制篇:“文王作武樂,武王作象樂。”初學記十五引樂緯:“

周又曰大武。”御覽五六六引樂緯同。類聚十一、御覽五六六引春秋元命苞:“武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樂名武,武者伐也。”公羊隱公五年注:“周曰大武,周時民樂其伐紂也。”莊子天下篇:“

武王、周公作武。”荀子儒效篇:“武王誅紂,合天下立聲樂,于是武、象起,而韶、濩廢矣。”呂氏春秋古樂篇:“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師克之于牧野,乃薦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孫詒讓周禮正義曰:“案樂記說大武之舞云:‘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公之事也。’是大武有武王、太公、周公之事,則為武王命周公所作無疑。莊子天下篇亦云:‘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董子及春秋緯并謂‘文王作武’,失之。”

〔一六〕白虎通:“禮記曰:‘周公之樂曰酌。’”又:“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獨斷:“勺,一章九句,告成大武,言能酌文、武之道,以養天下也。”類聚四一引樂緯:“周曰酌。”初學記十五、御覽五六六引樂緯:“周曰勺。”注:“周承衰而起,斟酌文、武之道,故曰勺。”詩周頌酌序:“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故以酌為名。”左傳宣公十二年疏引詩序,“酌”作“汋”。器案:酌、汋古通,周禮士師:“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注:“鄭司農讀汋如酌酒尊中之酌。”詩酌序釋文:“‘

酌’本作‘汋’。”左傳宣公十二年、荀子禮篇引詩皆作“汋”。

〔一七〕“勺”,意林、吳本、汪本作“酌”。漢志無“斟”字。

〔一八〕意林有“武”字,漢志無。

〔一九〕意林作“韶者,紹堯也”。

〔二0〕意林作“章者,彰也”。

〔二一〕意林作“英者,華也”。

〔二二〕漢志同,師古曰:“澤及下也。”

〔二三〕自篇首至此,用漢書禮樂志文。

〔二四〕漢書武紀元朔五年夏六月詔:“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二五〕漢志注,應劭曰:“桑間,衛地;濮上,濮水之上;皆好新聲。”

〔二六〕左傳昭公元年:“滔湮心耳,乃忘和平。”

〔二七〕“忘”,拾補云:“似當作‘亡’。”拾補識語云:“漢人忘、亡通用,說苑引詩‘不忘’作‘不亡’,漢書戾太子傳注:‘忘,亡也。’”

〔二八〕漢書禮樂志:“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太樂官,但能紀其鏗槍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又見藝文志。

〔二九〕“省”,郎本誤“首”。

〔三0〕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就干位也;祭后土于汾陽,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云云。”兩都賦序:“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文心雕龍樂府篇:“暨孝武崇禮,始立樂府,總趙、代之音,撮齊、楚之氣,延年以曼聲協律,朱、馬以騷體制歌,桂華雜曲,麗而不經,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間薦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譏于天馬也。”(事詳禮樂志)

〔三一〕原不分段,今依全書例分之。

昔皇〔一〕帝使伶倫〔二〕自大夏之西〔三〕,昆侖之陰〔四〕,取竹于嶰谷生,其竅厚均者〔五〕,斷兩節而吹之〔六〕,以為黃鐘之管〔七〕,制十二筒〔八〕,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為六,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定〔九〕,五聲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聲者,宮、商、角、征、羽也,音者,土曰塤〔一0〕,匏曰笙〔一一〕,革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一二〕。詩曰〔一三〕:“鶴鳴九皋〔一四〕,聲聞于天。”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一五〕”由是言之:聲本音末也〔一六〕。

〔一〕“皇”,吳本、鐘本、汪本作“黃”,拾補曰:“‘皇’與‘黃’通。此條當提行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罗平县| 右玉县| 德惠市| 巨野县| 错那县| 靖江市| 正定县| 高要市| 托里县| 宣恩县| 龙州县| 新竹县| 凤阳县| 防城港市| 华阴市| 阿坝| 平谷区| 积石山| 哈密市| 闻喜县| 舒城县| 平山县| 工布江达县| 交口县| 秀山| 夏邑县| 濮阳县| 合山市| 淮阳县| 瓦房店市| 镇赉县| 墨江| 周宁县| 滦南县| 安徽省| 津南区| 德州市| 山西省| 白城市|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