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太守潁川劉勝季陵,去官在家,閉門卻掃〔一〕,歲致敬郡縣,答問而已,無所褒貶,雖自枝葉〔二〕,莫〔三〕力。太仆杜密周甫,亦去北海相,在家,每至郡縣,多所陳說,箋記括屬〔四〕;太守王昱,頗厭苦之,語次〔五〕:“聞得京師書,公卿舉故大臣劉季陵,高士也,當急見征。”密知以見激,因曰:“明府在九重〔六〕之內,臣吏惶畏天威,莫敢盡情。劉勝位故大夫,見禮上賓〔七〕,俯伏甚于鱉猬,泠澀比如寒蜒〔八〕,無能往來,此罪人也〔九〕。清雋就義,隱居篤學,時所不綜,而密達之,冤疑勛賢,成陳之罪,所折〔一0〕而密啟之〔一一〕,明府賞刑〔一二〕得中,令問休揚〔一三〕,雖自天然之姿〔一四〕,猶有萬分之一〔一五〕。詩不云乎:‘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一六〕’人情所有,庶不為闕,既不善是,多見譏論,夫何為哉?”于是昱甚悅服,待之彌厚〔一七〕。
〔一〕后漢書杜密傳作“閉門掃軌”,李賢注:“軌,車跡也。言絕人事。”
〔二〕左傳文公七年:“公族者,公室之枝葉也。”白虎通五行篇:“親屬臣諫不相去,何法?法木枝葉不相離也。”
〔三〕“莫”下,拾補云:“疑脫‘為致’二字。”
〔四〕拾補云:“‘括’疑‘聒’。”器案:廣博物志十七引作“讬”,范書杜密傳:“每謁守令,多所陳讬。”“括”當為“讬”之誤,盧說非。
〔五〕史記黥布傳:“從容語次,譽赫長者也。”漢書循吏黃霸傳:“吏民見者,語次尋繹。”案莊子田子方篇:“胸次”,注云:“次,中也。”語次,猶今說話間也。
〔六〕楚辭九辯:“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七〕通鑒五五作“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胡注:“位為大夫,謂在朝列也。見禮上賓,謂郡守接遇之也。”
〔八〕西京雜記二:“元狩二年,大寒,雪深五尺許,野鳥獸皆死,牛馬皆蜷縮如猬。”文選鮑照代出自北門行:“馬毛縮如猬。”“寒蜒”,拾補曰:“范書作‘蟬’。”器案章懷注云:“寒蟬,謂寂默也。楚辭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蟬寂寞而無聲。’”方言十一:“寒蜩,螀也,似小蟬而青。”今案:寒蜩即寒蟬,蟬之一種,至秋深天寒則不鳴,故稱喑蜩。北史尉古真傳:“瑾好學吳人搖唇振足,為人所哂,見人好笑,時論比之寒蟬。”
〔九〕后漢書杜林傳注引風俗通:“若能納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講誦而已,無能往來,此俗儒也。”器案尚書君奭:“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偽孔傳:“有五賢臣,猶曰其少,無所能往來,而五人以此道德教文王,以精微之德,下政令于國人。言雖圣人,亦須良佐。”漢書朱云傳:“云數上書,言丞相韋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來。”李奇注曰:“不能有所前卻也。”
〔一0〕“所折”,拾補云:“疑有訛脫。”
〔一一〕器案:范書此段作“今志義力行之賢,而密達之,違道失節之士,而密糾之”。
〔一二〕“刑”,大德本、何本同,范書亦作“刑”,朱藏元本、仿元本、兩京本、胡本、郎本、程本、鐘本、奇賞本作“賢”。
〔一三〕“問”,胡本、郎本作“聞”。綱目集覽十一:“令,善;休,美也。‘問’與‘聞’通,并音文運反,謂美善之名聞播揚也。”
〔一四〕文選陸士衡宴玄圃園詩注引桓譚新論:“圣人天然之姿,所以絕人遠者也。”后漢書第五倫傳:“陛下即位,躬天然之德。”天然,猶言自然。
〔一五〕淮南泰族:“夫欲治之主不世出,而可與治之臣不萬一。”漢書張釋之傳:“有如萬分一。”又谷永傳:“不能褒揚萬一。”師古曰:“言萬分之一。”文選典引:“竊作典引一篇,雖不足雍容明盛萬分之一,猶啟發憤滿,覺悟童蒙。”義俱同,為今語“萬一”所本。
〔一六〕小雅大田文。
〔一七〕范書杜密傳:“杜密字周甫,潁川陽城人也,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司徒胡廣所辟,稍遷代郡太守,征,三遷太山太守,北海相。后密去官還家,每謁守令,多所陳讬。同郡劉勝,亦自蜀郡告歸鄉里,閉門掃軌,無所干及。太守王昱謂密曰:‘劉季陵清高士,公卿多舉之者。’密知昱激己,對曰:‘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今志義力行之賢而密達之,違道失節之士而密糾之,使明府賞刑得中,令聞休揚,不亦萬分之一乎?’昱慚服,待之彌厚。”
謹按:論語:“澹臺滅明,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一〕”“君子思不出其位。〔二〕”孟軻亦以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三〕”劉勝在約思純〔四〕,其靜已甚,若時意宴及,言論折中〔五〕,亦無嫌也。杜密婆娑〔六〕府縣,干與王政,就若所云,猶有公私;既見譏切,不蹴坐謝負,而多伐善〔七〕,以為己力,〔八〕惟顏之厚〔九〕,博而俗矣〔一0〕。
〔一〕雍也篇文。
〔二〕憲問篇文。
〔三〕孟子盡心上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蓋記憶偶倒,在古書中往往有之。如呂氏春秋重言篇引詩“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今詩式微作“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玉篇人部仕下引論語“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金樓子立言下同,今論語子張篇作“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是其證。
〔四〕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在約思純。”
〔五〕史記孔子世家贊:“折中于夫子。”索隱:“離騷云:‘明五帝以折中。’王叔師云:‘折中,正也。’宋均云:‘折,斷也;中,當也。按言欲折斷其物而用之,與度相中當,故以言其折中也。’”
〔六〕詩陳風東門之枌:“婆娑其下。”漢書敘傳答賓戲:“婆娑呼術藝之場。”文選注引項岱曰:“婆娑,偃息也。”廣雅釋言:“ 媻娑,往來貌。”晉書王述傳:“王昶白箋于文皇帝曰:‘昔與南陽宗世林共為東宮官屬,世林少得好名,州里瞻敬,及其年老,汲汲自勵,恐見廢棄。世人咸共笑之。若天假其壽,致仕之車,不為此公婆娑之事。’”義與此同。
〔七〕論語公冶長:“愿無伐善,無施勞。”
〔八〕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九〕書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潘岳閑居賦:“雖吾顏之云厚,猶內媿于寧、蘧。”
〔一0〕困學紀聞十二:“為杜密之居鄉,猶效陳孟公、杜季良也;為劉勝之居鄉,猶效張伯松、龍季高也;制行者宜知所擇。”胡氏讀史管見四:“或問:‘劉勝、杜密,所處誰賢?’曰:‘勝賢。如密之論,軒揚激發,固非常士所及;然勝之行,深潛靜退,可為鄉里之式。如密之論,非惟犯出位之譏,亦取禍辱之道也;遇王昱賢者,故能容之耳。’”陸樹聲長水日鈔曰:“余以為為劉勝易,為杜密難。使密所陳讬,一出于公,而足以取信則可;不然,則寧為劉季陵者之不至失己也。此魯男子所謂:‘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