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漢書天文志:“熒惑,天子理也,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隋書天文志中亦有“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之文。案:開元占經三0引石氏曰:“熒惑,天子之理也,東西南北無常,五月而出。’又引荊州占曰:“熒惑,上承天一,下主司天下人臣之過,司驕、司奢、司禍、司賊、司饑、司荒、司死、司喪、司日、司直、司兵、司亂,熒惑無不主之。王者禮義,熒惑不留其國;兇殃,熒惑罰之。”
〔一五〕漢書宣紀注引應劭曰:“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于是改年曰地節,欲令地得其節。”
〔一六〕漢書天文志:“地節元年,正月戊午,乙夜月食熒惑,熒惑在角亢,占曰:憂在宮中,非賊而盜也,有內亂,讒臣在旁,其辛酉,熒惑入氐中,氐,天子之宮,熒惑入之,有賊臣。”又曰:“四年,故大將軍霍光夫人、顯將軍霍禹、范明友,奉車霍山,及諸昆弟賓婚為侍中諸曹九卿群守,皆謀反,咸伏其辜。”器案:漢書紀、傳,俱載霍氏亂在地節四年,與志相合,此作明年(地節元年之明年),誤,當據改。
〔一七〕開元占經三0引吳龔天文書:“熒惑,火之精,其位在南方,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也,為天候主氣成敗,司察妖孽,東西南北無有常,出則有兵,入則兵敗,周旋止息,乃為死喪。”
〔一八〕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篇:“楚莊王以天不見災,地不見孽,則禱之于山川曰:‘天其將亡予邪?不說吾過,極吾罪也?’”案此事又見說苑君道篇、后漢書明紀永平三年詔、論衡譴告篇、渚宮舊事一。
〔一九〕漢書文紀:“二年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極言、極諫義同。
〔二0〕“思”,郎本誤“恩”。
〔二一〕后漢書班彪傳注:“圖書,河圖、洛書也。”又桓譚傳注:“圖書,即讖緯符命之類也。”漢書藝文志天文家有圖書秘記十七篇。
〔二二〕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后漢書郎顗傳:“天之應人,敏于影響。”
〔二三〕呂氏春秋制樂篇:“宋景公之時,熒惑在心,公懼,召子韋而問焉,曰:‘熒惑在心,何也?’子韋曰:‘熒惑者,天罰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禍當于君。雖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韋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乎?寧獨死。’子韋曰:‘可移于歲。’公曰:‘歲害則民饑,民饑必死,為人君而殺其民以自活也,其誰以我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盡已,子無復言矣。’子韋還走,北面載拜曰:‘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今夕熒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歲。’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賞。熒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當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歲矣。臣請伏于陛下以伺候之,熒惑不徙,臣請死。’公曰:‘可。’是夕熒惑果徙三舍。”案此事又見淮南道應篇、史記宋世家、新序雜事四、論衡變虛、無形二篇。
〔二四〕文選東京賦:“降至尊以訓慕。”注:“至尊,天子也。”
〔二五〕漢書李尋傳:“子孫之福,不旋日而至。”蔡邕答詔問災異:“易傳曰:‘陽感天,不旋日。’”不旋日,猶言日影不移,極言其速。
〔二六〕康誥:“天畏棐忱。”漢書敘傳:“幽通賦:‘實棐諶而相訓。’”注引應劭曰:“棐,輔也;諶,誠也。”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注引漢晉春秋:“袁紹與公孫瓚書:‘天威棐諶。’”與此合。器案:威、畏古通,爾雅釋詁:“棐,囗也。”郭注、文選幽通賦注引書,“畏”皆作“威”,廣雅釋詁:“威,德也。”周頌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正義:“言有德,故易福。”宣光五經從橫,以德釋威,當有所本。偽孔云:“天德可畏,以其輔誠。”蓋不知舊訓,故望文生義,而增字以解經也。又文選注引“諶”作“忱”,云:“‘諶’與‘忱’,古字通。”按書大誥:“天棐忱辭。”漢書孔光傳引“忱”作“諶”,孔彪碑用書文作“上帝棐諶”,詩大明:“天難忱斯。”說文引作“諶”,蕩:“其命匪諶。”說文引作“忱”,廣韻:“‘忱’與‘諶’同。”
〔二七〕文選陳太丘碑注引漢官儀:“侍中,周官,號曰常伯,選于諸伯,言其道德可常尊也。”又東京賦注、藉田賦注、安陸王碑注引漢官儀“侍中,周成王常伯任侍中,殿下稱制,出即陪乘,佩璽抱劍。”
〔二八〕按見尚書立政,書序云:“周公作立政。”此云:“周公將沒戒成王云云。”其說不同。考舉父防,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則舉此說,蓋亦古文師說也。
〔二九〕大德本“疆”誤“彊”,系后描字。
〔三0〕后漢書循吏傳序:“其以手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勤約之風,行于上下。”
謹按:論語:“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一〕”“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二〕”傳曰:“心茍不競,何憚于病。〔三〕”朱倀位極人臣,視事數年,訖無一言,彌縫時闕〔四〕。又倀年且九十,足以惛憒,義當自引,以避賢路〔五〕,就使有枉,欣以俟命耳,何能乃發忿〔六〕,欲自提理。周舉為人謀而不忠〔七〕,維訖〔八〕匡陳,起自營衛。夫奉義順之謂禮,愛人而不以德〔九〕,不可謂仁,信不由中〔一0〕,文辭何為?向遇中宗永平之政〔一一〕,救罪不暇,何慰勞之有?李統內省不疚〔一二〕,進退溫雅,明主是察,終為長者〔一三〕。
〔一〕里仁文。
〔二〕學而文。
〔三〕左傳僖公七年:“諺有之:‘心則不競,何憚于病。’”
〔四〕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五〕史記萬石君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謂避讓賢者出仕之路也。
〔六〕拾補云:“‘能’衍。”識語云:“謹案:能、乃聲近通用。淮南子:‘此何遽不能為福乎?’藝文類聚引‘能’作‘乃’。漢書匈奴傳:‘然后乃備。’漢紀‘乃’作‘能’。此文當是‘能’字,后人識‘乃’于旁,錯廁正文耳。”
〔七〕論語學而篇:“為人謀而不忠乎?”
〔八〕“維訖”,拾補云:“二字疑。”器案:疑是“雖讬”二字訛。
〔九〕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
〔一0〕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中。”
〔一一〕漢書刑法志:“自建武、永平,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杰之使,以口率計斷獄,少于成、哀之間什八,可謂清矣。”
〔一二〕論語顏淵篇:“內省不疚。”
〔一三〕慧琳一切經音義二三引風俗通:“春秋之末,鄭有賢人者著書一篇,號鄭長者,謂年長德艾,事長于人,以之為長者也。”意林引風俗通:“禮云:‘群居五人,長者必異席。’今呼權貴作長者,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