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一九〕朱彝尊曰:“東漢風俗之厚,期功之喪,咸得棄官持服,如賈逵以祖父,戴封以伯父,西鄂長楊弼以伯母,繁陽令楊君以叔父,上虞長度尚以從父,韋義、楊仁、劉衡以兄,思善侯相楊著以從兄,太常丞譙玄、槐里令曹全以弟,廣平令仲定以姊,王純以妹,馬融以兄子,陳寔以期喪,皆去官;范滂父字叔矩,以博士征,因兄喪不行;圉令趙君,司徒楊公辟,以兄憂不至;陳重當遷會稽太守,遭姊憂去官;至晉而嵇紹拜徐州刺史,以長子喪去職;陶潛以程氏妹喪自免:見于史傳及碑版,如此之多。蓋古人尚孝義,薄祿位,故能行其心之所安也。通典曰:‘安帝初,長吏多避事去官,乃自非父母之服,不得去職。’自是因咽廢食之見,后人于父母之喪,且有不去官者矣。”

〔二0〕“嗣”元作“翩”,今據孫詒讓說校改。札移曰:“案后漢書桓帝紀李注云:‘允字子代。’與此不同。水經獲水注云:‘盧城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也。’酈引碑文,最為可據。后漢書注‘世’作‘代’者,唐人避太宗諱改耳。此作‘翩’者,實當為‘嗣’字,‘嗣’與‘世’音正相近也。漢隸‘嗣’或作‘囗’(見隸釋漢石經殘碑尚書),與‘翩’形近,故傳寫易誤。前愆禮篇河南尹太山羊翩祖,后漢書羊陟傳作‘字嗣祖’,‘翩’亦‘嗣’之誤,是其證矣。”器案:孫校是,今據改。“嗣”、“世”古通,史記韓世家:“景公問曰:‘尚有世乎?’”即借“世”為“嗣”。又據酈引碑文,“子”亦當作“伯”,“伯”古通作“百”,(如“伍伯”作“五百”之比)“百”草書作“囗”,又訛為“子”耳。又案:孫所引桓紀文,見延熹二年,又“三年七月,司空盛允為司徒。”

〔二一〕國語周語上:“樹于有禮,艾人必豐。”晉語四:“樹于有禮必有艾。”

〔二二〕器案后漢書王丹列傳:“丹征為太子少傅,時大司徒侯霸欲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拜車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結交,何為見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許也。’”此子稱父為家公者,應氏此文,則又可稱人之父為家公也。世說新語政事篇:“袁公問陳元方:‘賢家君在太丘云云。’”即其此類。劉表與袁譚書,稱譚父紹為太公,(后漢書袁譚傳)晉簡文與郗超語,謂超父愔為尊公,(晉書簡文紀)此亦稱人父為公之例。顏氏家訓風操篇:“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則祖父亦稱家公也。

〔二三〕廣雅釋訓:“區區,愛也。”文選古詩:“一心抱區區。”后漢書何敞傳:“臣敞區區,誠欲計策兩安。”

〔二四〕“老夫”,胡本、鄭本作“老父”,御覽八五九引亦作“老父”,尋上文“允謂孟博家公”,及應氏案語,自以作“老父”為是,當據改正。

〔二五〕御覽引“事”作“仕”。

謹按:禮:“父為士,子為天子。〔一〕”武王建有周之號,謚大王、王季,言王業肇于此矣〔二〕。越裳〔三〕重九譯,獻白雉,周公薦陳祖廟,曰:“先人之德。〔四〕”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五〕。前漢詔曰:“〔六〕海內〔七〕大亂,兵革并起〔八〕,朕被堅執銳〔九〕,自率〔一0〕士卒,犯危難,平暴亂〔一一〕,偃兵〔一二〕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一三〕。今上尊號曰太上皇。〔一四〕”春秋之義,“因其可褒而褒之”〔一五〕。孝經曰:“敬其父則子悅。〔一六〕”叔矩則其孝敬〔一七〕,則粥身苦思,率禮無違矣。則其友于〔一八〕,則褒兄委榮,盡其哀情矣〔一九〕。則其學藝,則家法〔二0〕洽覽,誨人不倦矣〔二一〕。則其政事,則施于已試,靡有闕遺矣。君子百行〔二二〕,子產有四〔二三〕。凡在他姓,尚宜褒之,況于父乎?敬意之至,猶用夷悅〔二四〕,況于寵族乎?抗〔二五〕爽言以拒厚旨,抑所生〔二六〕以為己高,忍能厲然獨享其榮,若乃不令之下愚〔二七〕,流貨賄〔二八〕于權嬖,此罪人也。田輝讬疾,上也;劉矩屈體,次也;范滂吾無取焉耳。

〔一〕禮記喪服小記:“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則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士服。”此似有脫文。

〔二〕禮記大傳:“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稷,設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逡奔走,追王大王囗父、王季歷、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疏云:“中庸云:‘周公追王太王、王季’者,謂以王禮改葬耳;不改葬文王者,以王禮葬故也;此太王、王季追王者,跡所由興,故追王也;所以追王者,以子為天子,而不以卑臨尊,若非王跡所由,不必追王也。故小記云:‘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士服。’是也。”

〔三〕“裳”,拾補作“常”,古通,胡本誤作“嘗”。

〔四〕御覽七八五引尚書大傳:“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別(列)風淮(淫)雨,意者,中國有圣人乎?有則盍往朝之。’周公乃歸之于王,稱先王之神致,以薦于宗廟。周德既衰,于是稍絕。”是應氏此文,原本尚書大傳,而陳氏定本、皮氏疏證俱未引以為說,何也。

〔五〕漢書高紀:“六年詔云:‘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

〔六〕見漢書高紀六年。

〔七〕“海內”,漢書作“天下”。

〔八〕漢書有“萬民苦殃”句。

〔九〕漢書“朕”下有“親”字。師古曰:“被堅,謂甲胄也。”又陳勝傳注:“師古曰‘堅,堅甲也;銳,利兵也。’”

〔一0〕漢書“率”作“帥”。

〔一一〕漢書有“立諸侯”句。

〔一二〕呂氏春秋蕩兵篇:“古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高注:“偃,止。”

〔一三〕漢書有“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二十二字。

〔一四〕漢書作“今上尊號太公曰太上皇”。

〔一五〕公羊傳隱公元年:“公及邾婁儀父盟于昧,……與公盟者眾矣,曷為獨褒乎此?因其可褒者而褒之。”

〔一六〕廣要道章文。

〔一七〕左傳文公十八年:“夫莒仆,則其孝敬,則弒其君父矣;則其忠信,則竊其寶玉矣。”此文擬之,每句第一則字作動詞用,第二則字作副詞用。

〔一八〕后漢書史弼列傳:“陛下隆于友于。”注:“友,親也。尚書(君陳)曰:‘惟孝友于兄弟。’”惠棟曰:“蔡邕石經論語云:‘書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包咸云:‘孝于惟孝,美大孝之辭也。友于兄弟,善于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即與為政同。’今流俗本作‘孝乎’,梅氏偽撰尚書,以‘惟孝’屬下讀,改‘孝于’為‘孝乎’,遂失本真也。”錢大昕曰:“案袁紹傳亦云:‘友于之性,生于自然。’六朝人好用此語,三國志陳思王傳:‘今之否隔,友于同憂。’吳三嗣主傳:‘友于之義薄矣。’許靖傳注:‘處室則友于不穆。’晉書長沙王乂傳:‘友于十人,同產皇室。’東萊王蕤傳:‘曾無友于之情。’孝友傳論:‘篤友于而宣范。’宋書廬江王袆傳:‘克敷友于。’桂陽王休范傳:‘先帝穆于友于。’范泰傳:‘孝慈天至,友于過隆。’南齊書豫章王嶷傳:‘友于之愛,垂友于之性,朕友于之深。’王思遠傳:‘友于甚至。’梁書陳伯之傳:‘朱鮪涉血于友于。’南史齊文惠太子傳:‘太子見上,友于既至。’梁臨川王宏傳:‘武帝于友于甚厚。’袁彖傳:‘辨讞之日,友于讓生。’北史李順傳:‘篤于友于,見稱于世。’李謐傳:‘幼事兄玚,恭順盡友于之誠。’薛聰傳:‘友于篤穆。’房彥謙傳:‘上劃圣主友于之意。’要皆濫觴于后漢也。”器案:惠、錢說是,惜失引應氏此文。又陶潛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詩:“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南史劉湛傳:“友于素篤。”可為錢說補證。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十二引洪駒父詩話:“世謂兄弟為友于,謂子孫為貽厥者,歇后語也。”

〔一九〕器案:哀讀為愛,樂記:“囗直而慈愛者。”鄭注:“愛或為哀。”管子形勢解:“見愛之交,幾于不結。”形勢篇“愛”作“哀”。呂氏春秋報更篇:“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高注:“哀,愛也。”淮南說山篇:“各哀其所生。”高注:“哀猶愛也。”釋名釋言語:“哀,愛也,愛乃思念之也。”論語陽貨篇:“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愛又借為哀。并哀、愛通借之證。

〔二0〕后漢書質紀:“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注:“儒生為詩者,謂之詩家,禮者謂之禮家,故言各隨家法也。’徐防傳:“伏見太學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注:“諸經為業,各自名家。”

〔二一〕論語述而篇,孔丘兩言“誨人不倦”。

〔二二〕說苑談叢篇:“百行之本一言也。”孔叢子連叢子上與子琳書:“學者所以飭百行也。”東觀漢記鮑永傳:“仁者百行之宗。”詩氓鄭箋:“士有百行,功過可以相除。”孝經音義引鄭玄孝經序、高誘呂氏春秋孝行覽注并言:“孝為百行之首。”書鈔六三引鐘離意別傳:“正色鄉黨,百行優備。”論衡累害篇:“動百行,作萬事。”邯鄲淳鴻臚鐘紀碑銘:“內苞九德,外兼百行。”類聚二三引程曉女典篇:“丈夫百行,以功補過。”類聚四七引陸機吳大司馬陸抗誄:“質文殊涂,百行異轍。”文選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南齊書陸澄傳:“王儉答澄書曰:‘仆以此書(孝經),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劉孝威奉和簡文帝太子詩:“百行紀司成。”敦煌遺書有百行章,備列百行之目。

〔二三〕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應氏謂此為百行之四,蓋先儒舊說。

〔二四〕家語五帝德:“四海之內,舟輿所及,莫不夷悅。”爾雅釋言:“恞,悅也。”

〔二五〕文選西京賦注:“抗,舉也。”爾雅釋言:“爽,差也,忒也。”

〔二六〕詩小雅小宛:“毋忝爾所生。”

〔二七〕詩小雅十月之交:“不寧不令。”國語齊語:“寡君有不令之臣。”令,善也。論語陽貨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二八〕大德本、朱藏元本、仿元本、胡本、鐘本“賄”作“財”。

巴郡太守〔一〕太山但望〔二〕伯門〔三〕,為司徒掾,同產〔四〕子作客殺人〔五〕系獄〔六〕,望自劾去,星行電征〔七〕,數日〔八〕歸,趨〔九〕詣府,露〔一0〕首肉袒〔一一〕,辭謝太守太尉李固〔一二〕,謝〔一三〕與相見,頓頭流血,自說:“弟薄命早亡,以孤〔一四〕為讬,無〔一五〕義方之教〔一六〕,自陷罪惡,自男穿〔一七〕既與〔一八〕知情〔一九〕,幸有微胤,乞以代之。”言甚哀切。李公達于原度,即活出之〔二0〕。

〔一〕漢書地理志上,巴郡注引應劭曰:“左氏:‘巴子使韓服告楚。’”

〔二〕拾補引孫云:“御覽四百廿一‘但’作‘任’。”器案:“任”字誤,華陽國志巴志作“但”,書鈔六八引亦作“但”。

〔三〕“門”,拾補云:“御覽作‘闿’。”器案:書鈔亦作“闿”,(陳俞本誤“門”)華陽國志作“闔”,“闔”、“門”俱“闿”之誤,闿望義正相應。

〔四〕史記文紀:“今犯法已論,而使母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乃為收帑,朕甚不取。”文又見漢書刑法志,漢書元紀:“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產弟子中常侍許嘉為平恩侯,奉戴侯后。”后漢書明紀:“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注:“同產,同母兄弟也。”拾補“產”下據御覽補“弟”字,云:“舊無,然可省。”器案:書鈔亦有“弟”字。

〔五〕“人”字,拾補據御覽補,今從之。

〔六〕“獄”字,拾補據御覽補,今從之。

〔七〕晉書夏統傳:“每采梠求食,星行夜歸。”星行,謂戴星而行也。陸機答兄書:“羲陽趣駕,炎華電征。”電征,謂遄行如電掣之疾也。

〔八〕拾補云:“二字御覽無。”

〔九〕“趨”,拾補云:“御覽作‘便道’。”

〔一0〕“露”,大德本作“路”,系描字,不可據。

〔一一〕注詳愆禮篇袁夏甫少舉孝廉條案語。

〔一二〕李固,后漢書有傳。

〔一三〕“謝”,胡本、御覽作“請”。

〔一四〕“孤”上,御覽有“遺”字。

〔一五〕“無”,拾補云:“御覽作‘望失’二字,是。”

〔一六〕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禮記樂記:“而民鄉方。”注:“方,道也。”

〔一七〕“自”,拾補據御覽校作“息”。

〔一八〕“與”,御覽作“豫”。

〔一九〕后漢書孔融傳融議引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

〔二0〕拾補曰:“御覽‘李公于是原活出之’。”

高唐令樂安〔一〕周囗〔二〕孟玉〔三〕,為大〔四〕將軍掾,弟子〔五〕使客殺人,捕得,太守盛亮,陰為宿留。囗〔六〕亦自劾去,詣府,亮與相見,不乞請,又不辭謝〔七〕。亮告賓客:‘周孟玉欲作抗〔八〕直,不恤其親,我何能枉憲〔九〕乎?’遂斃〔一0〕于獄。弟婦不哭死子而哭孟玉。世人誤之,猶以為高〔一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克拉玛依市| 鹿邑县| 长沙市| 海淀区| 全州县| 格尔木市| 武宁县| 榆中县| 武清区| 沁源县| 神池县| 凤凰县| 册亨县| 屏东市| 肃宁县| 祁门县| 沁水县| 巩留县| 喀什市| 兴业县| 锦屏县| 林州市| 方城县| 凌海市| 凤城市| 宁海县| 任丘市| 城市| 阿拉尔市| 郓城县| 永清县| 汤阴县| 景泰县| 武宁县| 南涧| 县级市| 库伦旗| 民丰县| 阿拉善盟|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