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一〕沛國劉矩叔方〔二〕,父〔三〕字叔遼,累祖卿尹,〔四〕好學敦整,土名〔五〕不休揚,又無力援,仕進陵遲。而叔方雅有高問,遠近偉之,州郡辟請,未嘗答命,往來京師,委質通門。〔六〕太尉徐防〔七〕、太傅〔八〕桓焉〔九〕二公,嘉其孝敬,慰愍契闊〔一0〕,為之先后〔一一〕,叔遼由此辟公府博士〔一二〕,征議郎〔一三〕。叔方爾乃翻然〔一四〕改志,以禮進退,三登臺羇〔一五〕,號為名宰〔一六〕。
〔一〕續漢書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三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改為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注引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
〔二〕后漢書循吏列傳:“劉矩、字叔方,沛國蕭人也。”又皇甫規傳注引應劭漢官儀:“劉矩字叔方。”
〔三〕“父”,拾補據范書校作“叔父”。器案:盧校非也,漢人叔侄亦稱父子。孫志祖讀書脞錄六:“古人稱叔侄亦曰父子,漢書疏廣傳:‘父子并為師傅。’謂廣為太子太傅,其兄子受為少傅也。后漢書蔡邕傳:‘陽球飛章言邕及質,邕上書自陳,如臣父子,欲相傷陷。’晉書謝安傳:‘朝儀欲以謝玄為荊州刺史,謝安以父子名位太重。’質乃邕之叔父,玄亦安之兄子也。又通鑒卷一百十:‘慕輿護曰:以子拒父猶可,況以父拒子乎?’慕容德于寶為叔父,亦稱父子,晉以后則罕見矣。”今案:孫說是,應氏此文,亦是叔侄稱父子之證,盧氏據范書補作“叔父”,非也。
〔四〕案后漢書順紀:“永建二年,秋七月庚子,太常劉光為太尉,錄尚書事。”注:“劉光字仲遼,即太尉劉矩之弟。”案仲遼即叔遼,是矩叔父,非弟也。劉矩傳稱“叔父光,順帝時為司徒。”案順紀:“永建四年秋八月丁巳,太尉劉光免。”則光卒官太尉,云司徒,亦誤。又案:累祖猶言歷代。后漢書何敞傳:“累祖蒙恩,至臣八代。”
〔五〕土名,即當時所謂鄉曲之譽。后漢書和紀:“永元五年三月戊子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蓋當時進身之階,率由鄉舉里選,故土名對于仕宦前途,關系綦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魏略:“始吳質為單家,少游遨貴戚間,蓋不與鄉里相沈浮,故雖已出官,本國猶不與之土名。”又引吳質別傳:“土名不揚,謚為丑侯。”則土名之說,曹魏時猶然。魏書傅嘏傳注、世說文學篇注引傅子:“鄧飏好變通,合徒黨,鬻聲名于閭閻。”晉書孫楚傳:“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余,始參鎮東軍事。”抱樸子自敘:“持鄉論者,則賣選舉以取謝。”由上所引吳質、鄧飏、孫楚、葛洪諸事觀之,皆可說明土名對于仕宦之關系也。
〔六〕文選西都賦:“立十二之通門。”蜀都賦:“辟二九之通門。”吳都賦:“通門二八。”則所謂“委質通門”,猶言從政于輦轂之下也。
〔七〕后漢書徐防列傳:“防字謁卿,沛國铚人也,延平元年,遷太尉。”
〔八〕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注引應劭漢官儀曰:“傅者,覆也。”
〔九〕后漢書桓焉列傳:“焉字叔元,永寧中,順帝立為皇太子,以焉為太子少傅,月余,遷太傅。”書鈔五九引華嶠后漢書:“桓焉明經篤行,有名稱,以尚書授安帝,拜太傅,錄尚書,復入授順帝于禁中,因宴見,奏宜引三公尚書入省事,天子從之。”
〔一0〕契闊,謂勤苦,詳愆禮篇注。
〔一一〕尚書大傳殷傳:“文王,胥附、奔輳、先后、御侮,謂之四鄰,以免于牖里之害。”詩大雅綿:“予曰有先后。”正義:“先后者,此臣能相導禮儀,使依法典,在君前后,故曰先后也。”
〔一二〕御覽二三六引應劭漢官儀:“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辯于然否。孝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秩六百石。太常差次有明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
〔一三〕書鈔設官部引漢官儀:“議郎、郎中,秦官也。議郎,秩比六百石,特征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第公府掾試博士者拜郎中。”
〔一四〕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云云。”趙注:“幡,反也。”荀子大略篇:“幡然。”楊注:“‘幡’與‘翻’同。”文選檄吳將校部曲文:“翻然大舉。”劉良注:“翻然,回飛貌。”
〔一五〕漢人以三公為臺羇,臺即三臺,羇者三公命服。北史豆盧雄傳論:“后登臺羇。”又尉遲迥傳:“論職推臺羇。”
〔一六〕后漢書劉矩傳:“矩字叔方,沛國蕭人也。叔父光,順帝時為司徒。矩少有高節,以叔父遼未得仕進,遂絕州郡之命。太尉朱寵、太傅桓焉嘉其忠義,故叔遼以此為諸公所辟,拜議郎。”
陽翟令左馮翊田輝叔都,兄字〔一〕威〔二〕都,俱合〔三〕純懿,不隕洪祚。叔都最為知名,郡常欲〔四〕為察授之〔五〕,輝恥越賢兄,懼不得免,因緣他疾,遂讬病喑。家人妻子,莫知其情,人數恐灼〔六〕,持之有度。后在田舍,天連陰雨,友人張子平、吉仲考等,密〔七〕共穿逾〔八〕,奪取衣衾,窮夜獨處,迫切至矣,然無聲響〔九〕,徒喑喑而已。子平因前抱持曰:“我某公也〔一0〕,謂汝〔一一〕避兄耳,何意真然耶?天喪斯人,吾儕將何效乎!”相對歔欷,哀動左右。間積四歲,威都〔一二〕果舉,遷安定長史,〔一三〕據輜乘緌,還歷鄉里,薦祀祖考。叔都沃醊神坐,俯仰因語。是月,司隸、太尉、大將軍同時并辟,為侍御史〔一四〕,舉茂才〔一五〕,不幸早隕。威都官至武都太守〔一六〕。
〔一〕類林一引無“字”字。
〔二〕鐘本“威”誤“成”。
〔三〕“合”,拾補云:“疑‘含’。”案類林作“稱”。
〔四〕拾補曰:“疑脫‘使’字。”
〔五〕拾補曰:“‘之’字衍。”器案:原文不脫不衍,盧校俱非是。察謂察舉,漢書文翁傳:“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授謂授職,后文“封祈、周乘為太守李張所舉,函封未發,張病物故,夫人于柩側,下帷見六孝廉曰:‘李氏蒙國厚恩,據重任,咨嘉休懿,相授歲貢云云。’”即察授之事也。
〔六〕器案:“恐灼”不辭,疑當作“恐猲”,漢書王子侯表上:“葛魁侯戚,元鼎三年,坐縛家吏恐猲受賕,棄市。”師古曰:“猲,謂以威力脅人也。猲音呼葛反。”又下:“承鄉侯德天,鴻嘉二年,坐恐猲國人、受財臧五百以上免。”此“恐猲”連文之證,“猲”、“灼”形近而誤。
〔七〕“密”,鐘本誤“褒”。
〔八〕淮南齊俗篇:“故有大路龍旗,羽蓋委緌,結駟連騎,則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備之奸。”論語陽貨篇:“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穿逾即穿窬。
〔九〕“響”原作“饗”,今從郎本、鄭本及類林改正。
〔一0〕史記酈生列傳:“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自稱為公,與此相同。
〔一一〕類林“汝”下有“陽”字。
〔一二〕朱藏元本、胡本、郎本、鐘本“威”誤“戚”,郎本校云:“一本作‘威都’。”
〔一三〕續漢書百官志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一四〕后漢書何敞傳注引漢官儀:“侍御史,周官也,為柱下史,冠法冠。”
〔一五〕“才”,胡本作“材”,古通。漢書武紀:“元封五年詔:‘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注:“應劭曰:‘舊言秀才,避光武諱稱茂才。’師古曰:‘茂,美也。’”后漢書黃琬傳:“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以窮退見遺,京師為之謠曰:‘欲得不能,光祿茂才。’”
〔一六〕漢書地理志下,武都郡注引應劭曰:“故白馬氐、羌。”
太尉掾〔一〕汝南范滂孟博〔二〕,天資聰叡,辯于持論〔三〕,舉孝廉〔四〕光祿主事〔五〕,京師歸德,四方影附〔六〕。父字叔矩〔七〕,遭母憂,既葬之后,饘粥不贍,叔矩謂其兄弟:“禮不言事〔八〕,辯〔九〕杖而起;今俱匍匐號啕〔一0〕,上闕奠酹,下困糊口〔一一〕,非孝道也。”因將人客〔一二〕于九江,田種畜牧〔一三〕,多所收獲〔一四〕,以解債,負土成冢〔一五〕,立祀。三年服闋,二兄仕進。叔矩以自替于喪紀〔一六〕,獨寢墳側,服制如初,哀猶未歇。郡舉至孝〔一七〕,拜中司〔一八〕勾章長,病去官,博士征,兄憂不行〔一九〕。司徒梁國盛允字子嗣,為議郎,〔二0〕慕孟博之德,貪樹于有禮〔二一〕,謂孟博:“家公〔二二〕區區〔二三〕,欲辟大臣,宜令邑人廉薦之。”孟博厲聲曰:“老夫〔二四〕年尊,絕意世事〔二五〕;又海內清高,當路非一。”退而告人:“子嗣欲德我,我不受也。”子嗣亦以恨,遂不得辟。孟博病去受事,而常干宰相之職。
〔一〕“太尉掾”三字,各本誤入上條“武威太守”之下,拾補云:“圓圍誤在此(案指“太尉掾”三字)下,當移三字之上。文選王文憲集序注引‘太尉范滂辨于持論’,蓋脫一‘掾’字。”器案:文選贈河陽詩注引作“太尉掾范滂,天資聰叡”,今據移正。
〔二〕后漢書范滂傳:“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注:“征羌,解見來歙傳。謝承書曰:‘汝南細陽人也。’”按來歙傳:“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三〕漢書嚴助傳:“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師古曰:“論議委隨,不能持正,如樹木之無根柢也。”又儒林傳:“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案:持論謂堅持所立之論也。
〔四〕孝廉,注見本書序。
〔五〕唐六典一引漢官儀:“光祿勛有南北廬主事、三署主事,于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為之,秩四百石,次補尚書郎,出宰百里。”通典二二職官四:“主事二,漢有之。”原注:“漢光祿勛有南北廬主事,主三署之事,于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為之。后漢范滂字孟博,自光祿四行遷光祿主事,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儀詣蕃,蕃亦不止,滂懷恨,投板,棄官而去。郭泰聞之曰:‘若范孟博者,豈以公禮格之。’蕃乃謝。又胡伯蕃、公沙穆并為之。”案漢書張安世傳:“為光祿勛,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白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及水漿邪?如何以小過成罪。’”此即光祿主事也。后漢書張霸傳:“舉孝廉光祿主事。”注:“光祿卿之主事也,見漢官儀。”獨行戴封傳:“后舉孝廉光祿主事。”又戴就傳:“太守劉寵舉就孝廉光祿主事。”注:“風俗通曰:‘光祿奉囗舉就為主事。’”
〔六〕文選答賓戲:“其余猋飛景附,霅煜其間者,蓋不可勝載。”張銑注:“如影之附形。”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注引司馬彪序傳:“朗祖父俊字元異,博學好古,倜儻有大度,長八尺三寸,腰帶十圍,儀狀魁岸,與眾有異,鄉黨宗族,咸景附焉。”又辛毗傳:“今劉、孫用事,眾皆影附。”抱樸子外篇正郭:“聲譽翕熠,秦、胡景附。”顏氏家訓勉學篇:“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夸尚,景附草靡。”
〔七〕后漢書范滂傳注引謝承書曰:“滂父顯,故龍舒侯相也。”
〔八〕禮記喪大記:“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即此文所本。拾補謂“禮不言事辨”句,非是。
〔九〕“辯”,胡本、鄭本作“辨”,辨杖即治杖,猶辨裝之為治裝也。“起”,吳本誤“記”,鐘本作“立”。
〔一0〕易同人:“先號啕而后笑。”
〔一一〕左傳隱公十一年:“糊口于四方。”說文:“糊,寄食也。”
〔一二〕杜甫遣興詩:“問知人客姓。”人客字本此。
〔一三〕宋本、朱藏元本、仿元本、兩京本、胡本、郎本、鐘本“畜”作“蓄”,古通。
〔一四〕宋本“收”作“全”。
〔一五〕“冢”,兩京本誤“家”。
〔一六〕禮記文王世子:“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鄭注:“紀猶事也。”呂氏春秋十月紀:“飭喪紀。”高注:“紀,數也。”
〔一七〕至孝,為漢代選舉之一科。后漢書安紀:“永初五年,詔舉至孝與行卓異者。”桓紀:“建和元年,詔舉至孝、篤行之士。”獻紀:“建安五年,詔三公舉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國守相各一人。”趙咨列傳:“大司農陳豨舉咨至孝、有道。”荀爽列傳:“太常趙典舉爽至孝。”繁陽令碑陰有至孝囗夔君威。
〔一八〕唐人以中丞為中司,則此謂御史中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