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 風俗通義校注
  • 應劭
  • 4810字
  • 2015-12-20 14:13:08

〔一0〕禮記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射至于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注:“‘延’或為‘誓’。”器案:應氏所據禮記,與鄭氏所引或本正合,正義亦以誓眾言之。

〔一一〕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俱言汝南郡三十七城,此言四十,舉成數言。兩京本“方”誤“萬”。

〔一二〕“敬”,拾補曰:“疑‘教’。”

〔一三〕拾補曰:“或有脫字。”

〔一四〕見左傳文公十八年。

〔一五〕此左傳隱公六年所載周任之言也。細玩應氏此文,似誤揉合此二文為臧文仲之言,非是。

〔一六〕宿留,漢人常語。史記封禪書:“宿留海上。”補武紀:“宿留之。”索隱:“音秀溜,宿留,遲待之意。”漢書五行志中之下:“王音因雉雊上言:‘……其宿留曉告人,具備深切。’”郊祀志:“宿留海上。”師古曰:“宿留,謂有所須待也。宿音先欲(馬班字類作“就”)反,留音力就反。”李尋傳:“宿留瞽言。”后漢書來歷傳:“此誠圣恩所宜宿留。”東觀漢紀和帝詔:“且復宿留。”文選求通親親表注引東觀漢紀:“黃香留為尚書令,上疏云:‘以錐刀小用,蒙見宿留。’”治要引桓譚新論:“如遭上忽略,不宿留而聽行其事,則當受強死也。”公羊傳僖公元年注:“宿留城之。”孟子萬章篇趙岐注:“宿留以答之。”又公孫丑篇:“故且宿留。”音義:“宿留,上音秀,下音霤。”列子黃帝篇釋文:“留之,力救切,謂宿留而視之也。”

〔一七〕案左傳僖公十五年:“陷君于敗。”又昭公二十五年:“陷君于難”,“陷君于大難”,即此文“陷君”之義。

〔一八〕禮記儒行篇:“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大德本“因”誤“囚”,宋本及余本俱作“因”。

〔一九〕公羊傳閔公二年:“魯人至今以為美談,曰猶望高子也。”

〔二0〕管子水地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史記貨殖列傳:“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漢書地理志下:“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揚雄荊州牧箴:“風剽以悍,氣銳以剛。”釋名釋州國:“楚,辛也,其地蠻多而性急,數有戰爭,相爭相害,辛楚之禍也。”初學記八引河圖:“荊、揚角征會,氣漂輕人聲急。”論衡率性篇:“楚促急。”尚書禹貢疏、公羊傳莊公十年疏、爾雅釋地疏引李巡爾雅注:“荊州其氣燥剛,稟性彊梁,故曰荊,荊,彊也。”阮籍樂論:“楚、越之風好勇,故其俗輕死。”劉晝新論風俗篇:“楚、越之風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顧。”

〔二一〕本書十反篇:“未離陪隸,不與賓于王。”后漢書袁紹傳:“拔于陪隸之中。”注:“陪,重也。左傳曰:‘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又曰:‘是無陪臺也。’陪隸猶陪臺。”器案:左傳云云,見昭公七年,正義云:“隸,隸屬于吏也。”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

司空潁川韓棱,少時為郡主簿〔一〕,太守興〔二〕被風病,恍忽〔三〕誤亂,棱陰扶輔其政,出入二年〔四〕,署置教令無愆失。興子嘗出教,欲轉徙吏,棱執不聽,由是發露被考,興免官,棱坐禁固〔五〕。章帝即位,一切原除也〔六〕。

〔一〕范書棱本傳、袁紀十四俱謂為郡功曹,與此異。案漢代郡吏,主簿與功曹,并稱要職,蓋總省眾事,職親地近,秩位雖卑,而委任在諸曹之右,故當時往往以之相提并論。后漢書王堂傳:“為汝南太守,教掾史曰:‘其憲章朝右,簡覈才職,委功曹陳蕃;匡政理務,拾遺補闕,任主簿應嗣。’自是委誠求當,不復妄有辭教,郡內稱治。”又王渙傳:“太守陳寵入為大司農,和帝問曰:‘在郡何以為理?’寵頓首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進能,主簿鐔顯以拾遺補闕,臣奉宣詔書而已。’和帝大說。”應氏與范、袁二氏互異之故,或即以其時常以之并稱耶。

〔二〕范書、袁紀俱云葛興,此當補“葛”字。

〔三〕“忽”,郎本、鐘本作“惚”,下同。

〔四〕“出入二年”,范書同,袁紀作“輔助經年”。

〔五〕“由是”以下三句,袁紀作“訟書以棱掩蔽興疾,專郡事,不得復為吏”,范書作“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按驗,吏以棱掩蔽興病,專典郡職,遂至禁錮”。案左傳成公二年:“子反請以重幣錮之。”杜注:“禁錮勿令仕。”正義:“說文:‘錮,鑄塞也。’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漏;禁人使不得仕宦者,其事亦似之,故謂之禁錮,今世猶然。”

〔六〕范書云顯宗,與應氏異。

謹按:易稱:“守位以仁。〔一〕”尚書:“無曠庶官。〔二〕”詩云:“彼君子不素餐兮。〔三〕”論語:“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四〕”漢典,吏病百日,應免〔五〕。所以恤民急病,懲俗逋慝也。今興官尊任重,經略千里,當聽訟侍祠〔六〕,班詔勸課,早朝旰食〔七〕,夕惕若厲〔八〕,不以榮祿為樂,而以黔首為憂,位過招殃〔九〕,靈督其舋,風疾恍忽,有加無瘳。棱統機括〔一0〕,知其虛實,當聽上病,以禮選引;何有上欺天子,中誣方伯〔一一〕,下誑吏民,扶輔耄亂,政自己出,雖幸無闕,罪已不容于誅矣。為人謀而不忠〔一二〕,愛人而以姑息〔一三〕,凡人不可,況于君子乎?上令興負貪昧之罪,子被署用之愆,章問洶赫,父子湮沒。執事如此,謂禮義何!棱宜禁固終身,中原非是。

〔一〕系辭下文。

〔二〕皋陶謨文。

〔三〕魏風伐檀文,今本“君子”下有“兮”字。

〔四〕季氏篇文。

〔五〕史記汲黯列傳:“黯多病,病且滿三月,上常賜告者數。”集解:“如淳曰:‘杜欽所謂病滿賜告,詔恩也。’”漢書汲黯傳同。沈欽韓曰:“病滿三月則當免,故優假之,復賜告也。唐會要八十一:‘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長慶二年四月,御史臺奏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嚴綬疾病,假滿百日,合停。敕嚴綬年位俱高,須加優異,宜依舊秩未要舉停。’此則出自特恩,其常員百日例罷,沿漢制也。皇甫湜集韓文公神道碑云:‘病滿三月免。’”器案:史記高紀集解:“孟康曰:‘漢律,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得者也。賜告者,病滿三月當免,天子優賜復其告,使得帶印綬,將官屬,歸家治病也。’”(又見漢書高紀注)后漢書蔡邕列傳注:“前書音義曰:‘吏病滿百日當免也。’”冊府元龜九0六:“魏李豐曰:‘臺制,病滿百日當解祿。’”當亦沿漢制也。

〔六〕文選讓吏部封侯表注引漢官典職儀式選用:“四姓侍祠。”漢書郊祀志上:“泰山自有秘祠其巔,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侍祠,猶言陪祭。

〔七〕左傳昭公二十年:“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杜注:“旰,晏也。”

〔八〕易干卦文。

〔九〕鐘本“殃”作“破”。

〔一0〕莊子齊物篇:“其發若機括。”成疏:“機,弩牙也;括,箭括也。”

〔一一〕鹽鐵論除狹篇:“今守、相親剖符贊拜,蒞一郡之眾,古方伯之位也。受命專制,宰割千里,不御于內。”

〔一二〕論語學而篇文。

〔一三〕禮記檀弓上文。

太原周黨伯況,少為鄉〔一〕佐〔二〕發黨過于人中辱之〔三〕。黨學春秋長安,聞報讎之義〔四〕,輟講下辭歸報讎,到與鄉〔五〕佐相聞,期〔六〕斗日,鄉佐多從正〔七〕往,使鄉佐先拔刀,然后相擊。佐欲直,令正擊之,黨被創,困乏,佐服其義勇〔八〕,箯輿養之〔九〕;數日蘇興,乃知非其家,即徑歸。其立勇果,乃至于是。

〔一〕“鄉”,元誤作“卿”,據孫校改正。

〔二〕器案:范書黨本傳、御覽四八一、四九六引東觀漢紀俱作“鄉佐”。拾補曰:“續漢書百官志:‘鄉佐,屬鄉,主民收賦稅。’”案百官志五注引風俗通:“國家制度,大率十里一鄉。”

〔三〕御覽四八一引東觀紀作“鄉佐嘗眾中辱黨父”,誤。范書亦以為辱黨,與應氏同。

〔四〕范書李賢注:“春秋書‘紀侯大去其國’,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齊襄公九世祖哀公,亨于周,紀侯譖之也,故襄公讎于紀。九世猶可復讎乎?雖百世可也。’”

〔五〕元亦誤作“卿”,下同,據范書、東觀紀改。

〔六〕范書“期”下有“克”字。

〔七〕御覽四九六引東觀漢紀“正”作“兵”,此亦當作“兵”,形近而誤,下同。

〔八〕惠棟曰:“案春秋之義,復讎以死敗為榮,故鄉佐服其義也。義見何氏公羊。”

〔九〕范書作“輿歸養之”。說文:“箯,竹輿也。”公羊傳文公十五年:“齊人歸公孫敖之喪,筍將而來也。”注:“筍者,竹箯,一名便輿。”史記陳余傳:“上使泄公持節問之,箯輿前。”集解:“韋昭曰:‘輿如今輿床,人輿以行。’”索隱:“服虔曰:‘編竹木如今峻,可以糞除也。’”御覽四八一引東觀漢紀作“與歸養之”,誤。

謹按: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三月〔二〕不出,既瘳矣,猶有憂色。身無擇行,口無擇言〔三〕,脩身慎行,恐辱先也。而伯況被發,則得就業,鄉佐雖云兇暴,何緣侵己?今見辱者,必有以招之。身自取焉,何尤于人。親不可辱,在我何傷。凡報讎者,謂為父兄耳〔四〕,豈以一朝之忿,而肆其狂怒者哉〔五〕?既遠春秋之義,殆令〔六〕先祖不復血食,不孝不智,而兩有之;歸其義勇,其義何居〔七〕?

〔一〕開宗明義章文。

〔二〕禮記祭義、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呂氏春秋孝行篇“三月”俱作“數月”,呂覽舊校云:“一作‘三月’。”與此同。

〔三〕孝經卿大夫章文。三國志魏書邴原傳引原別傳:“原亦以高遠清白,頤志澹泊,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故英偉之士向焉。”(又見冊府元龜五九八)論衡自紀篇:“口無擇言,筆無擇文。”案尚書呂刑:“敬忌,罔或有擇言在身。”王引之述聞曰:“擇讀為斁,洪范:‘彝倫攸斁。’鄭注訓斁為敗(史記宋世家集解),說文:‘囗,敗也。’引商書曰:‘彝倫攸囗。’斁、囗、釋,古音并同。”

〔四〕公羊傳定公四年:“父不受誅,子復讎,可也;父受誅,子復讎,推刃之道也,復讎不除害。”

〔五〕論語子路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案下文“不智”,即承論語“惑”字而言。荀子榮辱篇:“斗者忘其身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

〔六〕“令”原作“今”,從拾補校改。

〔七〕御覽四四一引杜預女記:“申屠蟠奏記外黃令梁配云:‘昔太原周黨,感春秋之義,辭師復讎,當時論者,猶高其節。’”又見后漢紀二五。

汝南陳茂君因〔一〕,為荊州刺史〔二〕,時南陽太守灌恂,本名清能,茂不入宛城〔三〕,引車到城東,為友人衛修母拜,到州。〔四〕恂〔五〕先是茂客,仕蒼梧還,到修家〔六〕,見修母婦,說修坐事系獄當死,因詣府門,移辭乞恩,隨輩露首〔七〕,入坊中,〔八〕容止嚴恪,須眉甚偉。太守大驚,不覺自起,立賜巾延請,甚嘉敬之,即焉出修。南陽士大夫謂恂〔九〕能救解修。茂彈繩不撓,修竟極罪,恂亦以它事去。南陽疾惡〔一0〕殺修,為之語曰:“衛修有事,陳茂治之〔一一〕,衛修無事,陳茂殺之。”

〔一〕謝承后漢書:“汝南陳茂,嘗為交址別駕。舊刺史行部,不渡漲海。刺史周敞欲到珠崖、儋耳,茂諫曰:‘不宜履險。’敞不聽,涉海遇風,船欲顛覆。茂拔劍訶罵水神,風即止息,方得濟。”(書鈔七三、類聚八、白帖六、御覽六0、文選蕪城賦注、游赤石進帆海詩注引)當即此人。

〔二〕御覽二五五引黃泰交廣記:“秦兼天下,改州牧為刺史,朱明之時,則出巡行封部,玄英之月,則還詣天府表奏。刺史,言其刺舉不法,史者,使也。”

〔三〕宛城,南陽郡治。

〔四〕拾補曰:“此下敘次舛錯,甚不明白,今欲稍加改易,未必盡如原文,但略使情事分明而已。此數語先敘茂之本意如此,然后到州也。”

〔五〕拾補校“恂”作“修”。

〔六〕“到”上,拾補校補“茂”字。又曰:“此方正敘,故知上是先探茂之本意,不然,復矣。”

〔七〕愆禮篇:“喪者、訟者,露首草舍。”凡謝罪皆免冠謝,故稱露首。漢書黃霸傳:“尚書令受丞相對,霸免冠謝罪。”霍光傳:“入免冠頓首謝。”朱云傳:“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

〔八〕御覽五二六引汝南先賢傳:“薛苞歸先人冢側坊中。”文選景福殿賦注:“坊,別屋也。”

〔九〕拾補校“恂”作“茂”。

〔一0〕拾補校“惡”作“茂”。

〔一一〕拾補校“治”作“活”,云:“與‘殺’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岳普湖县| 德安县| 磴口县| 梁河县| 太白县| 彝良县| 吉木萨尔县| 武穴市| 蒙阴县| 邮箱| 阿克苏市| 涿鹿县| 梓潼县| 阜新市| 腾冲县| 酒泉市| 磐石市| 福泉市| 石嘴山市| 满城县| 苏州市| 东乌| 合肥市| 中卫市| 阿坝县| 迁西县| 安庆市| 四川省| 高要市| 萨嘎县| 获嘉县| 平潭县| 桓仁| 黄大仙区| 马公市| 新疆| 兰考县| 景洪市| 新宾|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