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一一〕札移曰:“案‘加’當作‘嘉’。”器案:何本、胡本、意林、后漢書注俱作“嘉”,當據改正。

〔一二〕續漢書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凡教民孝弟,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濯,大喪則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一三〕易蹇卦象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一四〕詩大雅烝民序:“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綱目集覽二九:“凡王室中否而再興,謂之中興。春秋序:‘紹開中興。’注:‘中,直仲反。’”

〔一五〕尚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偽孔傳:“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

〔一六〕器謹案:夷、叔謂伯夷、叔齊也,此為錯舉人名之例。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注引漢晉春秋:“袁紹與瓚書:‘愛過夷、叔,分著丹青。’”又王昶傳:“昶戒子書:‘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倫,甘長餓于首陽,安赴火于綿山。”書鈔引應璩與揚州刺史劉文爽書:“足下內挹夷、叔之清節,外播二南之惠政。”樂府詩集引魏明帝步出夏門行:“步出夏門,東登首陽山,嗟哉夷、叔,仲尼稱賢。”三國志蜀書郤正傳:“釋譏云:‘褊夷、叔之高懟。’”又魏書劉廙傳注引傅子:“夷、叔忤武王以成名。”治要引傅子重爵篇:“不知所以致清,則雖舉夷、叔,必犯其制矣。夫授夷、叔以事而薄其祿,……使夷、叔有父母,……則夷、叔必犯矣。”文選辨命論:“夷、叔斃淑媛之言。”注引崔瑋七蠲:“三王行化,夷、叔隱己。’晉書羊祜傳:“武帝聽羊祜不以侯斂詔:‘此夷、叔所以稱賢,季子所以全節也。’”又杜預傳:“預遺令曰:‘北望夷、叔。’”弘明集正誣論:“夷、叔餒死。”廣弘明集釋疑論:“夷、叔至仁,餓死西山。”陶淵明飲酒詩:“夷、叔在西山。”鮑照擬古詩:“徒稱夷、叔賢。”南齊書張敬兒傳:“太祖報沈攸之書云:‘比蹤夷、叔。’”梁書劉顯傳:“劉之遴乞皇太子為劉顯志銘啟:‘之遴嘗聞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則西山餓夫,東國黜士,名豈施于后世。’”王敬則與齊太祖書:“卿嘗比跡夷、叔,何一旦行過桀、紂。’”姚思廉梁書袁昂傳論曰:“及抗疏高祖,無虧忠節,斯亦存夷、叔之風矣。”法苑珠林五五:“夷、叔至仁而餓死。”陳師道徐州學記:“治始于伏羲,更虞、夏、商至周而大備;行始于伊尹,更夷、叔、柳下惠至孔子而大成。”皆稱伯夷、叔齊為夷、叔也。

〔一七〕論語先進篇:“政事:冉有,季路。”

〔一八〕“三郡”疑當作“二郡”,積畫之誤也,傳言:“歷廣漢、南陽太守。”

〔一九〕書鈔設官部引漢官儀:“大府,秩二千石。”上列者,蓋指二千石以上之大吏也。后漢書趙典傳:“身從衣褐之中,致位上列。”典時為太常,太常卿中二千石。曹植求自試表:“爵在上列。”江淹陸平原羈宦詩:“服義追上列,矯跡側宮臣。”

〔二0〕意林刪“賀”名,作“早喪妻,不肯娶”,蓋蒙上“伯楚”言。

〔二一〕大德本“尹”誤“用”。

〔二二〕家語弟子解:“曾參后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及其妻以藜蒸不熟,遂出之,終身不娶妻,其子元請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及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漢書王吉傳:“駿為少府,時妻死,因不復娶,或問之,駿曰:‘德非曾參,子非華、元,亦何敢娶?’”如淳注:“華與元,曾參之二子也。韓詩外傳曰:‘曾參喪妻不更娶,人問其故,曾子曰:‘以華元善人也。’”顏氏家訓后娶篇:“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父御孝子,合得終于天性,而后妻閑之,伯奇遂放。曾參婦死,謂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駿喪妻,亦謂人曰:‘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并終身不娶。”琴操:“尹吉甫子伯奇,母早亡,更娶后妻,乃譖之吉甫曰:‘

伯奇見妾美,有邪念。’吉甫曰:‘伯奇慈心,豈有此也?’妻曰:‘置妾空房中,君登樓察之。’乃取蜂置衣領,令伯奇掇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宣王出游,吉甫從,伯奇作歌以感之,宣王曰:‘此放子之詞也。’吉甫感悟,射殺其妻。”又案:后漢書朱暉傳注引華嶠書曰:“暉年五十失妻,昆弟欲為繼室。暉嘆曰:‘時俗希不以后妻敗家者。’遂不復娶。”朱暉之言,可與此互參。

〔二三〕“使”,意林“便”。

〔二四〕禮記檀弓上:“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

〔二五〕漢人習以經典并稱,漢書孫寶傳:“周公上圣,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于經典。”后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又朱佑傳:“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經典。”又趙典傳:“趙典字仲經。”義取相應。釋名釋典藝:“經,……可常用也。”亦謂經即典耳。

〔二六〕后漢書趙咨傳:“遺書敕子胤:‘今則不然,并棺合槨,以為孝愷,豐資重襚,以昭惻隱,吾所不取也。昔舜葬蒼梧,二妃不從,豈有匹配之會,守常之所乎?圣主明王,其猶若斯,況于品庶,禮所不及。古人時同即會,時乖則別,動靜應禮,臨事合宜。’”三國志魏書文紀引典論終制篇:“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葬子,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

〔二七〕“之”,意林“作”。

〔二八〕拾補云:“本傳不言。”

〔二九〕續漢書百官志一:“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三0〕拾補:“孫云:‘伯應名酆,桓帝九年為司空。’”器案:后漢書桓紀:“延熹九年十二月,光祿勛汝南宣酆為司空。”注:“

酆字伯應,封東陽亭侯。”又靈紀:“建寧元年夏四月戊辰,司空宣酆免。”則仲瑗之為蕭令,當在桓末靈初。

〔三一〕后漢書呂布傳:“臨別,把臂言誓。”廣絕交論:“自昔把臂之英,金蘭之友。”

〔三二〕系辭下文。

〔三三〕意林、御覽三六一引風俗通:“不舉并生三子。俗說:生子至于三,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舉之也。謹案:春秋國語:‘越王句踐令民生二子者,與之餼,生三子者,與之乳母。’三子力不能獨養,故與乳母,所以人民繁息,卒滅強吳,雪會稽之恥,行霸于中國也。古陸終氏娶于鬼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皆為諸侯。今人多生三子,子悉成長,父母完安;豈有天所孕育,而害其父母兄弟者哉?”

〔三四〕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疑即此文。劉昌詩蘆浦筆記一:“風俗通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故田文生而嬰告其母,令勿舉,且曰: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余考南史,王鎮惡以是日生;家人以俗忌,欲出繼疏宗,其祖猛曰:‘孟嘗君以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故名鎮惡。又北史齊南陽王倬,五月五日生,腦不壞,死四百余日,顏色如生。唐崔信明生時五月五日,日方中,有異雀鳴集庭樹。觀此,則俗忌之說,固不足信也。”(吳翌鳳鐙窗叢錄一襲其說)文海披沙:“五月五日,古人忌之,然田文稱豪齊國,胡廣天下中庸,崔信明以文章名,王鎮惡以將略顯,漢王鳳、晉紀邁、張嘉、金田時秀,皆有時稱;唯南陽王綽不軌被殺,道君皇帝終陷虜庭,若二人者,不舉可也。”案:論衡四諱篇:“四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則信而謂之真矣。”后漢書張奐傳:“凡二月、五月產子,及與父母同月生者,悉殺之,奐示以義方,嚴加賞罰,風俗遂改。”通典六九引田瓊四孤議有“俗人五月生子,妨忌之不舉者”。此亦當時有關此種迷信風俗之記載。

〔三五〕后漢書陳蕃傳:“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郡內以薦蕃。蕃與相見,問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數,以其易黷故也。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行鬼神乎!’遂致其罪。”此亦當時以服中生子為犯禮傷孝之事。

〔三六〕越語上:“生三人,公與之母。”韋注:“母,乳母也。”

〔三七〕史記孟嘗君列傳:“初,田嬰有子四十余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于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將受命于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憂焉。必受命于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戶者。’”(御覽二一引“

至”下有“戶”字)

〔三八〕大德本“博”作“將”。

〔三九〕“越”原作“楚”,拾補云:“錢改‘越’。”器案:此蓋傳鈔者習聞“齊、楚之事”之文而臆改之,錢校是,今從之。

〔四0〕通鑒九四注:“漢、魏以來,率呼宰輔岳牧為明公。今嶠呼侃為仁公,蓋取天下歸仁之義。”器案:仁公之說,又可移注上文之仁君也。

〔四一〕鄉里,猶言同鄉,謂俱為汝南人也。世說新語賢媛篇:“許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里,魏明帝遣虎賁收之。其婦出誡允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既至,帝覈問之。允對曰:‘舉爾所知,臣之鄉人,臣所知也。云云。’”

〔四二〕漢書陳湯傳:“遠覽之士,莫不計度。”又敘傳上:“超然遠覽,淵然深識。”后漢書桓紀:“遠覽復子明辟之義,近慕先姑歸授之法。”

〔四三〕“晉語”,拾補云:“疑。”拾補識語云:“謹案:晉、齊同字,當謂齊東野人之語也。”器案:疑當作“昔語”。

〔四四〕論語堯曰篇:“帝臣不蔽,簡在帝心。”集解:“言桀居帝臣之位,罪過不可隱蔽,以其簡在天心故。”

〔四五〕論語述而篇:“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四六〕袁閎字夏甫,傳附袁安傳。

〔四七〕論語微子篇:“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四八〕論語憲問篇:“子曰:‘作者七人矣。’”

〔四九〕袁忠字正甫,傳附袁安傳。

〔五0〕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漢書王莽傳上:“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師古曰:“王之見在者。”器案:此文之“見沛相”,與“見侯”、“見王”,見字義俱同,猶今言現在也。傳云:“初平中為沛相。”

〔五一〕御覽四七0引司馬彪續漢書:“袁安字召公,桓帝初,遷太尉。弟湯,字仲和,累遷司徒。湯有子逢、成、隗。成左中郎;逢字周陽,靈帝時為司空。隗字次陽,亦至司徒、太傅,封都鄉侯。四葉五公。’(又見群輔錄)范書安傳曰:“初,安父歿,母使安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問安何之,安為言其故,生乃指一處云:‘葬此地,當世為上公。’須臾不見。安異之,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又見錄異記)后漢紀二五:“光熹元年,四月壬戌,詔以袁隗為太傅,曰:‘后將軍袁隗,德量寬重,奕世忠恪。’”案后漢書袁紹傳:“伍瓊等陰為紹說卓曰:‘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是當時俱謂袁氏隆盛,蟬聯四世,應氏獨曰五世,蓋自仲瑗棄郡歸袁,于撰述此書時,并袁紹而計之也。

〔五二〕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怀来县| 纳雍县| 蒙城县| 隆德县| 铁岭市| 淄博市| 谷城县| 蓬溪县| 大姚县| 康马县| 庆云县| 定南县| 秭归县| 松阳县| 浦东新区| 运城市| 灯塔市| 昭觉县| 龙泉市| 石柱| 江北区| 武邑县| 三亚市| 曲麻莱县| 新昌县| 和硕县| 于都县| 潼关县| 洮南市| 沾益县| 武川县| 隆回县| 光泽县| 临桂县| 杭锦后旗| 阳春市| 阳高县| 黄浦区| 洪江市|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