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云:陳謙之子六御為父報仇,帥數騎追帝及之汀州。時帝將入贛,因錦衣王承恩待家眷,留駕緩發一日。或曰:曝龍鳳衣,遲行一日,故及于難。然謙子六御蒸其父妾,行同禽獸;豈是報父仇之人!且父被君誅,何稱報仇也?
職方主事王之栻死之(之栻,武進人;忠烈章之子)。
國子祭酒賴垓死之;御史王國翰及子都督同知涼武俱死之。
上饒楊問中死于延平(問中,吏部侍郎瑞潔公子;由恩蔭,歷官知府)。
曾櫻挈家避海外中左衛。
大學士路振飛走居海島。
林蘭友挈家遁海隅。
工部尚書鄭瑄逃歸。
大學士熊開元棄家為僧,隱蘇州之靈巖山;卒。
開元受法于靈巖繼公,號蘗庵和尚。
御營總兵胡上琛奔還福州,謂家人曰:『我世臣,不可茍活;為我釆毒草來』!妾劉蕙年甫二十,愿同死。上琛喜曰:『汝幼婦,亦能死耶』!遂整冠帶,與劉拜辭天地、祖宗,共飲藥酒死。
上琛,字逢圣,號席公;直隸人。祖燕山衛指揮,升福州右衛;上琛襲職,折節讀書。唐王立,升錦衣衛;扈從延平死,年三十有八。
錢肅樂赴唐王召,甫入境,王被執;遂居海壇山釆山薯為食。
呂大器至汀州,汀已失;奔廣東。
朱天麟至廣東聞變,又走廣西,入安平土州。
張家玉募兵惠、潮,說降山賊數萬,將赴贛州之急;聞汀州之變,乃歸東莞。
督師何騰蛟聞王被執,大慟;厲兵保境如平時。
揭重熙解兵入山。
重熙聞北兵入關,提兵援福州。又聞帝赴贛,倍道趨贛;為大清兵掩擊,大潰。
九月甲辰朔
蘇觀生移置南安;閩中急,不能救。
大清兵至福州,從北門入;城中百姓十留一、二,父老仍鳩各鋪羊酒郊迎貝勒。貝勒駐扎洪塘沙洲,出諭安民,禁兵士不得入城肆掠;分職任官,悉如舊制。初,鄭芝龍列大炮于洪塘,泊舟南岸,福州城守尚固;大清兵別由山徑竟達省城,遂克之。
福州縉紳俱遁山谷,惟尚書某獨出跪沙中竟日;貝勒不為禮,徐乃令去,曰:『爾官在明朝,若是大乎!茲不便用也,速去』!
初三日(丙午)
上游巡撫吳春枝遁入山寺,或有勸之走者;曰:『豈有堂堂撫臣而怕死者耶』!復率鄉勇赴敵死。
尚書曹學銓、通政司馬思理自縊死。
學佺聞駕已離延津,即削發入寺為僧;而永福黃文煥率子琪逐縣令,伐山開道至延平迎貝勒。適貢生齊巽、中書張份、僧不空鳩眾起兵,遇大清之掛示安民者,輒殺之。倉卒無餉,乃率無賴三十余人抵寺中,強學佺;學佺曰:『傾囊充餉,予非所吝;奈時勢已至此何』!巽等苦求之;學佺惻然曰:『與其留與兒孫用,不如先為國家;成敗利鈍,非予所知。請諸君勉之』!遂傾囊與之。巽等延學佺至帥府;琪報貝勒至,巽等遂各逃散。學佺呼家人告語曰:『今日吾盡節之日也』!遂沐浴、正衣冠,縊于中堂。
思禮自縊不死,遁至海上歸魯藩。
艾南英卒于延平,羅萬藻哭而殯之。
南英自縊于僧舍,惟一女為尼。
林垐聞王被執,大慟;走匿山中。
大清兵進剿湖賊,馬士英與長興伯吳易等俱被擒獲;詔俱斬之。
方逢年以蠟丸書通閩,搜得之;誅死。
易敗走至武塘陂,被執;作絕命詞七章,死。嘉善倪曼倩亦被執死。
「觚剩」云:易自吳江兵敗,乘小舴艋遁匿嘉善錢氏園中,日夜酣飲痛哭,不發一言;為邏卒(一作者)執送武林,軍門諭降,不從,竟磔于市。
按「明史」奸臣傳:士英與易俱斬矣。復云:野乘載士英遁至臺州山寺為僧,為我兵所獲;大鋮、國安先后降。尋唐王走順昌,我大兵至,搜龍扛,得士英、大鋮、國安父子請王出關為內應疏,遂駢斬士英、國安于延平城下;大鋮方游山,自觸石死,仍戮尸云。瞿氏「逸史」則云:『士英、國安至杭,貝勒待之厚,兩人遂擒魯王妃及眷屬以獻;貝勒復誘兩人使盡攜眷屬、愛將、銳卒入域中駐扎。月余,貝勒治宴,襲執其將領四十八人同時就戮;械兩人至閩,囚之一室。士英日吟詩消遣;一日,引入洪塘,與總兵數人俱被戮。時有黑氣從西南來,以為諸臣被慘戮,猶有天變云』。「閩游月記」云:『延、順間以搜索龍扛,破家隕命者十室而九。迨啟扛中,得五人連名請駕出關一疏,查在降后;惡其反復,故加誅戮。五人者:馮、阮、國安父子、方逢年也』。「甲乙事案」云:『士英渡江后,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縛之獻于貝勒,貝勒數其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時有對云:「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后賜繩,繩系延儒之頭,死同狐狗之尸;馬士英字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里士英之皮,腐作犬羊之囗』。「南略」云:『貝勒得疏,出視士英及二方,遂駢斬之,懸其首于黯淡灘;妻子給賜兵丁』。夫士英之死,「明史」已歧兩說,而野乘所載更紛紛不一,不能悉錄;究不知誰說為確也。故舉其異同者三、四,以俟核實。
沙定洲之黨王翔、李日芳攻陷蒙化。
大清兵攻贛州西門,已登城;督師萬元吉及楊文薦、袁從諤督死士斫墮之。
初八日(辛亥)
大清兵入泉州,德化縣知縣陳光晉降。
大學士蔣德璟絕食死。
當夫大清兵之未入泉也,鄭芝豹先至,閉城索餉。諸紳不應者,即梟其首;縛親家母于庭,抵暮得數萬。又具火手五百人,將盡焚城中屋宇;以餉未足,遲至明日。俄報固山兵將至,乃奔安平。
初九日(壬子)
唐王妃曾氏至九瀧投水死。
按「三藩記事」云:『后與帝駢斬于汀州』。「南略」云:『俱斬于福州』。「談往」云:『帝與后及從官械至福州,貝勒令斬帝于市;后不食死』。未知孰是?
兵部右侍郎葉廷秀披緇為僧,匿跡山寺而歿。
十五日(戊午)
唐王死于福州。
原任鴻臚寺主簿段尚經辦事營中,啟貝勒以禮葬之。
魯王叛將張國柱率定海舟師攻舟山,其弓箭手甚驍勇。黃斌卿念陸戰不能勝之,乃使百姓乘城;而身率水師出戰海洋三日夜,不能當國柱。張名振水營將阮進精水戰,以四舟沖國柱營;秋濤方壯,乘之發炮,國柱大敗,僅以身免。斌卿獲其樓舡百號,聲勢益振。
大清兵下漳州,知府金麗澤以城降;仍任舊職。
南豐諸生譚渭破家集眾,與永寧王故將聞人天祥、馮柏攻拔新城;與大清兵戰敗,渭死于橫村,天祥被執不食死,柏亦死。
朱繼祚奔還其鄉。
繼祚與黃鳴俊俱械至福州見貝勒,繼祚勒令致仕;鳴俊授五品官,以老疾辭免。
傅鼎銓往寧都借兵于田海忠,不應;因集鄉兵復宜黃,駐兵于樂安。
冬十月癸酉朔
唐王太仆寺卿傅云龍集恢復(?),殺知府金麗澤。大清兵襲執之,露刃勒降;云龍力求死,乃戮之。云龍至漳時,即以其母托友人陳秀;至是,秀經紀其家,護其喪以歸。
魯王鎮倭將軍王鳴謙至舟山;黃斌卿誘擊之,盡并其眾。
初四日(丙子)
贛州破。時贛州被圍已久過半年,守陴者悉懈。初三日,有縋城出;大清兵獲之,以為鄉導,夜由小南門登城。督師等鼓勵鄉勇巷戰,互有勝負;總兵劉天駟率家丁十余人力戰,殺敵數人。黎明,兵大至;閣部楊廷麟走城西投水死,尚書郭維經與姚奇胤入嵯峨寺自焚死,總督萬元吉赴水死。先是,元吉禁婦女出城,其家人潛載其妻縋城出(一作去),元吉遣飛騎追還,捶其家人;故城中無敢出者。及城破,部將擁元吉出城;元吉嘆曰:『為我謝贛人,使闔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獨存』!遂赴水死。右都御史楊文薦病困不能起,執送至南昌,絕粒死。湖西分巡道彭期生冠帶自縊死。職方主事周瑚被礫死。通判王明汲、編修兼兵科給事中萬發祥、吏部主事龔棻、戶部主事林奇、兵部主事王其宖、黎遂球、柳昂霄、魯嗣宗、錢謙亨、中書舍人袁從諤、劉孟鍧、劉應試、推官署府事吳國球、監紀通判郭寧登、臨江推官胡縝、贛縣知縣林逢春皆被害(一作戮)。鄉官盧觀象盡驅男婦大小入水,乃自沉死。舉人劉曰佺偕母弟、妻婦、子侄同日死。參將陳烈數力戰,眾以其弟已降大清,疑之;烈益奮勇疾斗。及見執,其弟勸之降,不聽;顧謂贛人曰:『今日方知我無貳心也』!乃就戮。傅鼎銓退隱山中。
北兵登城,郭維經、康范生促水師發炮;連遣四十八門,皆裂,城遂陷。縱火三日乃熄,闔城煨燼。
閣部楊廷麟赴清水塘死;大清游擊賈熊嘆曰:『忠臣』!以門四扇為棺,瘞之南門外。萬元吉正巾幘投貢江死,二妾率群婢投井死。
新喻符泝中,崇禎丁丑進士;提學廣東。道經贛城,因留共事。城將破,元吉令速去;不可。至是,與兄述中同死。
監紀推官涂囗鼎被執死。子弘佑,先以督戰死;弘祉,以救父死。妻與女孫、婢妾俱赴井死。
醫官王省素與子諸生銓同死。
參將程其功戰死南門吊橋。
王其宖巷戰死,死于炮;王其窿自刎死。覓其尸,其宖無首、其窿無身。
南安理刑吳永孚,休寧人;長寧知縣謝陽復,江寧人:俱赴洋江口死。
盧觀象與友周世光約共死池水;至是,命子芃及妻妾、男婦四十余口先入池,世光亦攜幼孫至,觀象攜手而沒。
馬平知縣謝贊與子胤繡、侄胤斗衣冠北向再拜,闔門死。
世襲贛州衛千戶孫經世語兩弟緯世、纮世曰:『我家簪纓世冑,若竄伏村落,何以報國恩』!遂闔門自焚。
監紀軍務聶邦晟同子士燫(一作爌)、士煥、妻劉氏,闔門百口死。
劉曰佺,崇禎壬午舉人,大理丞;思誨子奉母,避地需巖。見贛圍急,請于母曰:『贛城十萬戶效死守;我家世受國恩,不與其難,何以見及君父』!乃奉母及全家俱入城。城破,闔門死之。
錢謙亨,新喻人,崇禎己卯舉人;入忠誠社,同守贛城。城破,死之。其子昆與同邑諸生蕭瑛之子佩募兵,為大清高安令捕誅。
王明汲,金壇人;自縊于夜山寺。萬發祥,新喻人,崇禎癸未進士(?)。
安福舉人劉明保,赴鐵柜塘死。諸生彭曰趣,死萬壽官。
諸生謝明登同妻羅、子佛生赴池水死。袁汝健闔門被殺。郭其昌抱母主絕粒死;妻范氏號泣三日死。段之渾亦死。
貢生楊萬言率妻子赴水死。
贛縣書工趙廷端曰:『我沾朝廷恩澤,起家萬金,當死國難』!遂赴池水死。
贛州府學廩生劉兆太,字方公,寧都人;不薙發,被執,用鐵釘隨其額上綱巾邊四圍釘入而死。劉同升長子孟欽,亦完發不屈死。
監紀莊以蒞之弟某撞石死。
兵曹于斯昌、副將汪起龍被戮。
鄉約謝敏登同妻楊及孫俱赴井死。
諸生董纘卿與子麒兆、正宸、正朝俱死。馮復京同妻張盥洗焚香拜祖先,左右對縊死。
寧都曾嗣宗,字符聲;以三千金助餉。城垂破,楊廷麟令之歸;嗣宗曰:『臨危而去,丈夫不為也』!遂死之。
陽麗大攜妻赴清水塘死。余學義以母年老未敢死,母曰:『汝名「學義」為何』?乃先閉戶自縊。學義遂赴水死,妻鍾從之;子婦邱攜二子亦殉。徐余慶率男婦十余人赴祥應坊塘中死。
軍吏周葵、陳君猷閉門積薪自焚。
金之杰巷戰,殺數人;歸,攜妻陳赴水死。
福建織工熊國本亦與忠誠社,積貲募眾,自成一旅;至是,被執。大清所置令某,故明孝廉也;叱之曰:『爾織人,何知義』?國本曰:『織人不應為義,舉人顧當為不義耶』?令慚甚,即令引出斬之。
義娼祈祈在敵營中見其舊交某被俘,遂自刎死。
中書舍人范康生同楊文薦俱執送至南昌,獲釋。
信豐李陳玉、劉稚升退避黃田,雩都孫仲奎保砦自守。
雩都破,訓導吳重明緋衣坐堂上,被執;死。諸生李翔卿以不薙發見捕,或諭之『薙發可免』!翔卿曰:『人孰不自愛;然今日既得死守,豈敢宛轉求生』!及庭訊,語不遜;被戮。
雩都李逢月,天啟辛酉舉人;保發入山。捕之,扼吭而死。
唐王職方司員外郎彭昆,寧都人,楊廷麟門人也;廷麟以子屬之。及大清兵圍寧都,錕以廷麟子轉屬于某;與婦李氏同縊死。
安福諸生陳渙,字漣且;避跡高灘。大清兵自袁州掠其地,渙踞坐石橋憤罵;以兵臨之,罵益厲,遂被殺。殮之日,發際高出三寸許如指。其弟藻,字昭令;棄職遠引(原官州同知)。
蘇觀生聞汀、贛俱破,退入廣州。監紀主事陳邦彥勸觀生疾趨惠、潮扼漳、泉,兩粵可自保;觀生不從。
十四日(丙戌)
永明王由榔稱監國于肇慶。由榔,神宗孫、桂恭王常瀛第四子也。天啟七年,恭王就封衡州。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陷衡州,王由永州入粵西,寄食蒼梧。南都不守,在籍尚書陳子壯奉王監督(一作國),會唐王聿鍵自立于閩,議遂寢。是年,王薨于蒼梧。王二子,長安仁王〈木愛〉由病卒。本年秋八月,大清兵下汀州,唐王被執;粵中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淳(一作澄)與舊臣呂大器、李永茂、晏日曙、湯來賀、董天閎、朱〔治〕澗、周鼎瀚、方以〔智〕、朱容藩、林佳鼎、程源等議所立,乃共推永明王。桂太妃王氏曰:『諸君何患無君;吾兒仁柔,非撥亂才也。愿更擇可者』!魁楚等請益堅,遂迎王入肇慶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