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1章

  • 爝火錄
  • 李天根
  • 4845字
  • 2015-12-19 14:57:49

常瀛,神宗七子,庶出;以萬歷二十九年封桂王。張獻忠陷衡州,王率宮眷走西粵,世子、宮監、宮人船只阻于永州府浮橋下。賊從陸路追至,安仁、永明二王被執;令偽湖南道押赴衡陽。偽道者徐姓,即衡陽人;密啟二王云:『臣系新科舉人,為賊所逼至此。已遣報桂殿下,自有兵來救駕,王毋恐』!先是,桂王至桂林,即遣人偵視。得徐姓啟報,遂同靖江王與廣西總兵楊國威等飛調狼兵七萬兼程而下;于十二月恢復永州,二王得脫。獻忠聞永州不守,知粵西有備,遂棄楚入蜀。十七年三月,桂王父子、君臣會集桂林,惟世子及五子、六子訪無消息。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鄭封、總兵楊國威等會議:『桂藩系朝廷親王,今遭賊難至此,宜條處錢糧安置。但桂林有靖江藩,不便同城;湖南殘破,不可驟回本國。惟有梧州一府,請先行遷蹕,就近支糧;然后會題請旨』。桂藩如請。六月,桂藩始至梧州,忽報福王監國喜詔,哀詔繼來。開讀烈皇帝罹難之慘,桂王伏地大慟,絕而復蘇,遂至不起;薨于蒼梧,葬于藤縣北。桂藩薨后,二王資囊搜括殆盡;且地方日見搖動,倉廩空虛,藩府妃嬪、僚屬、宮眷尚千余人供用不足。而安仁性殘刻,于兄弟不親;凡永明王衣食之需每求用王兄,多不如意。本年九月,安仁王病薨;時福京已陷,丁魁楚、何騰蛟、瞿式耜等合疏請永明王監國,而王猶在衰绖中。諸臣迎王,王三讓,太妃王氏固辭;群臣請益力,乃允。

「所知錄」云:永明為賊所獲,系道州。將送諸賊營,疾作;賊語王:『當以何日愈始行』?王慢應之曰:『二十四』。至二十三日午刻,忽傳大兵至;王以為賊兵至也。已見賊眾登陴,則廣西征威將軍楊國威遣其旗鼓將焦璉領兵四千救王,攀城而登;賊大潰。璉入城覓王,得之;破械而出。挾掖馬上,王不能騎;賊眾至,璉負之行里許,渡河得免。湖南巡按御史劉熙祚遣人護送至粵西。

安仁王薨,王當襲位;隆武語廷臣曰:『永明,神宗嫡孫,正統所系。朕無子,天下當屬永明』。

初,瞿式耜入謁,見王姿表非常,且多瑞兆,心竊異之;乃與肇慶知府朱治〈忄間〉謀迎至肇慶。汀州報至,式耜倡議以王賢明仁孝,為神宗嫡孫;以賢、以親,宜正大位。遂與宗室容藩及丁魁楚、方以智、呂大器等合詞迎請。

「東明聞見錄」云:桂王有六子:長、次死于賊。三子封安仁王,英明特達,才略過人,有知人鑒;嘗曰:『居安可寄社稷、臨難不奪大節者,惟司馬瞿公一人而已』。一日,宴客罷,夜半疾作;急召式耜,付以后事。顧永明王曰:『國家事,一聽瞿先生處分』。閩變之后,丁魁楚不守雄還肇,式耜謂之曰:『天下可一日無君乎?公制府,帶甲五嶺;寧坐視顛危耶!請急議監國』。乃相與迎王梧州。

安仁王一日遣內監周明押衣篋四,送永明舟中;王大喜。啟視,皆赭黃袍,別無可常御者;王大慍。周明啟曰:『愿王勿煩惱!暫且收貯。靜聽天命有歸,自有服御之日』。

桂王葬于藤縣,守冢者每見五色云封之;因啟賀。傳童謠云:『五色云,覆王墳;歸南土,永自明』。

永明王以丁魁楚為東閣大學士兼戎政尚書,呂大器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右侍郎掌部事,李永茂請終制,王化澄以下進爵有差。

王化澄副都御史、鄭封通政使、朱治〈忄間〉右副都御史。

以何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加章曠兵部右侍郎。

進堵胤錫兵部尚書,總制如故。

以王坤為司禮監太監。坤,即肇基,原名弘祖;本先朝舊珰。自南都陷,入閩:隆武屏不用。至是,宮府草創,內臣無習知宮禁事者;監國因留為司禮秉筆。左右導衛遂信任之,而外廷亦夤緣以進。

瞿式耜疏言:『草昧之初,惟養圣德、修綱紀、慎政教、挽人心、布威武、起用人望、招徠賢俊為首務』。蓋汲汲為奄人竊柄預慮也。

以洪天擢巡撫高、雷、廉、瓊四府。天擢,歙人,丁丑進士;官廣東布政司。恃擁戴功,自擇其地;即以都察院副都御史銜寫敕與之,駐高州。

十六日(戊子)

贛州報至,丁魁楚與司禮監王坤倉卒奉王奔梧州;瞿式耜力爭,不得。

式耜曰:『今日之立,為祖宗雪仇恥,正宜奮大勇以號召遠近;且東人不靖,茍或自懦,外棄門戶、內釁蕭墻,國何以立』!不聽。

揭重熙收散卒還攻撫州,不克;中軍洪深歿于陣。兵士僅存千人,走金溪;金聲桓躡之,縱兵大掠。孝廉張冠玉之母吳氏與娣姒皆早寡,掖姑出;遇卒拔刀劫,姑驚仆地。吳奪其刀,以身蔽姑;呼曰:『寧殺我』!卒怒,殺吳。次劫娣姒,娣姒罵不絕曰,亦被殺;而姑竟得免。

邵長蘅曰:『旴江鄧炅之言曰:「兩烈婦之死,死于金卒;而階之厲者,實中丞揭也」。又曰:「于國家無濟,而于鄉鄰大有禍」。以是為中丞罪。斯言也,決天下后世忠義之防;使偷生茍免、全軀保妻子富貴之徒皆可自詡明哲,而開門乞降,賣君父以求榮者且得以保境安民論功矣』!

魯王泊舟外洋;會永勝伯鄭彩至舟山,遂奉之入閩。

黃斌卿出師窺崇明,敗績;以周瑞救,得還。

呂大器辭官入蜀。

魁楚與大器爭管戎政,不協;大器因王幸梧,自請留守肇慶,未允。由梧而韶、由韶入柳,召之不出,不與登極大典。

十一月癸卯朔

弘光帝及太子、潞王兇問至,魯王遙上帝謚曰「赧皇帝」、太子謚曰「悼皇帝」、潞王謚曰「閔王」。

故大學士傅冠寓居門人泰寧汪亨龍家,亨龍執以獻有司;不屈,被戮于汀州。血漬地久而猶鮮,汀人嘆其忠。

冠被亨龍之仇家所執,非亨龍執之也。被執時,作書以骸骨托汀州士民,并述其奔竄囚執之事甚詳。

初二日(甲辰)

唐王弟聿〈金粵〉自立于廣州,稱號曰「紹武」。

丁魁楚等議立永明王,蘇觀生在廣州,欲與同事;魁楚素輕觀生,且欲專定策功,慮其舊相居己上,拒不與議。呂大器亦以其非兩榜,叱辱之;觀生慍甚。適唐王弟聿〈金粵〉嗣為唐王者與大學士何吾騶自閩至,南海關捷先、番禺梁朝鍾首倡「兄終弟及」之議;觀生遂與吾騶及布政司顧元鏡、侍郎王應華、曾道唯等擁立王,就都司署為行宮。

初,觀生奉隆武命至廣東募兵,至南雄;及汀州陷,奔回廣州。過三水,聞永明王監國而己不與議,遂不至肇慶;肇慶諸人亦以觀生葉南雄,撤兵擅歸,不令與議。會唐王浮海至廣,鎮將林察迎之海上;吾騶亦自汀逃回,遂相與擁王入廣州監國。或謂觀生曰:『永明監國詔已頒發,天下知有新君矣。今復蹈靖江故轍,速外氛;二百里間立兩帝,自樹內梗。三百年國紀,人披其葉而我刈其根,奚止不利于孺子王耶』!不聽。

即日,封蘇觀生建明伯,掌兵部事;進何吾騶等秩有差。

擢關捷先吏部尚書,與顧元鏡、王應華、曾道唯并拜東閣大學士,分掌諸部。時倉卒舉事,治宮室、服御、鹵簿,通國奔走,夜中如畫。不旬日,除官數千;冠服皆假諸優伶。

召南海霍子衡為太仆寺卿(子衡字覺商,萬歷中舉人;官袁州知府)。

招海上鄭、石、馬、徐四姓盜,授總兵官;與肇慶相拒。

「粵事記」云:蘇觀生立紹武于廣州,一月之內,郊天、祭地、幸學、大閱等巨典按日舉行;二、三文武,覃恩數次,舉朝無三品以下官。七門以外,號令不行。

南海陳子壯沮觀生無立聿〈金粵〉,不聽;退居邑之九江村。

子壯致書瞿式耜,請趨兵東下,立馘觀生。

初六日(戊申)

永明王擢陳邦彥兵科給事中。蘇觀生遣邦彥入賀而別立聿〈金粵〉于廣州,邦彥不知也。夜二鼓,王遣中使十余輩召邦彥至舟中,王太后垂簾,坐王西向、丁魁楚侍、語以廣州;邦彥請『急還肇慶正大位,以系人心;命南雄勁卒取韶制粵東,十郡之七而委其三于唐王代我受敵,從而乘其敝』。王大悅,立擢兵科,赍敕還諭觀生。

王問邦彥東事;對曰:『彼弱我強,以戰則非計;彼曲我直,以和則無名。北師已迫,觀生若懼,當求和于我;如其不然,粵東十郡,我據其七而使彼以三代我受敵,不亦可乎?且天潢之序,固應屬王;不如早正大位,以系人心』!魁楚等然之;始定議奉王還肇慶登極。

唐王戶部尚書姜一洪徒步次興國榔木村,去贛百余里;仰天嘆曰:『嗟乎!天意如此,偷年何為』!遂赴水死。諸生鍾國士哀之,與榔木庵僧了緣為含殮如禮。

十一日(癸丑)

唐王給事中吳聞禮避地張村,為大清兵所執;脅之降,不從,死之。家人購其首歸,雙目炯然;合諸身,良久乃瞑。

劉孔昭標將胡來貢泛海至舟山,黃斌卿擊殺之(來貢,常熟人)。

斌卿怯于大敵,而勇于害同類。

揭重熙次王洞,間行至安東、金貴諸砦,令聯絡以待;而身為日者裝,入南昌以覘虛實。

鄭芝龍降于大清。

芝龍退屯安海,樓船尚五、六百艘;以前通款洪承疇之訊未得要領,猶豫不敢迎降。又自以先撤守關兵,無一矢相遺,有大功于清;而兩廣素屬部下,若招以自效,兩廣總督可得。大清貝勒知泉州鄉紳郭必昌與芝龍厚,令必昌招之;芝龍曰:『我非不欲忠于大清,恐以擁立唐王為罪耳』。會大清固山韓某兵逼安海,芝龍怒曰:『既招我,何相逼也』!貝勒乃切責固山,令退軍三十里;貽書芝龍曰:『吾所以重將軍者,以將軍能立唐藩也。人臣事君,茍有可為,必竭其力;力盡而事不可為,天命已去,則當幡然乘時以建不世之功:所謂識時務者在俊杰也。若將軍無輔立之舉,吾何所重于將軍哉!且兩粵未平,所藉于將軍者不小;今鑄「閩廣總督印」以待將軍,其即來面商地方人材及取兩廣事宜』!芝龍得書大悅,劫眾議降。其子成功痛哭力諫,諸將多不愿降;周崔芝涕泣謂芝龍曰:『崔芝海隅亡命耳,無所輕重;所惜者,明公二十年威望,一朝墮地為天下笑!請得效死于前,不忍見公之有此也』。抽刀自刎;芝龍起而奪之,然終不聽。或勸芝龍:『魚不可脫于淵;且。北人無信,如馬士英、阮大鋮、方國安、逢年輩皆傾心投誠,卒皆駢首就戮』亦不聽;遂進降表。過泉州,大張播告夸投誠之勛;持貝勒書招搖,欲官者即議價。于十一月十五日至福州,朝見貝勒,握手甚歡,折箭為誓,痛飲二日;芝龍賂遺,不可勝計。忽夜半,拔營起,挾之北行。從者五百人,皆拘于別營,不得見;對面作家書書封,但稱大清恩德,囑其家世世勿忘。已謂貝勒曰:『北上面君,乃芝龍本愿。但子弟擁兵海上,素非馴良;脫有不測,我且奈何』?貝勒曰:『即有之,無與汝事;且亦非我慮所及也』。遂行。狎客陳鼎隨之去。

十八日(庚申)

永明王自立于肇慶,稱號「永歷」。

以府署為行宮;以明年丁亥為「永歷元年」。

尊父桂王為「端皇帝」,太妃王氏為「孝正皇太后」、馬氏曰「慈寧皇太后」;立妃王氏為皇后。

頒詔大赦,升賞有差。

遙稱唐王為「思文皇帝」。

隨發隆武皇帝哀詔。

親定文武衙門聯絡勛鎮。

特諭不設東廠、不選宮人。諸臣朝罷,喜相謂曰:『鳳準龍顏,果中興主也!不設東廠、不選宮人,為始政之最美』。

太妃復召對群臣,諭曰:『今朱家皇帝,僅存此一線,纘承大統。愿諸先生盡忠竭力輔相之』!文武百官拜謝感泣,各圖自奮;頗有中興氣象。

召王錫袞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不出。

卦潯梧總兵李明忠為武靖伯,升馮耀為總兵;敘擁戴功也。

二十四日(丙寅)

魯王次中左所。時鄭芝龍既降,并令鄭彩執王以獻;彩不可。匿王,而以甬夷貌似者服王衣冠,坐舟中;謂守者曰:『事若急,則縊死以示之』!會芝龍北去,乃已。

永明王使給事中彭耀、主事陳嘉謨赍敕赴廣州諭蘇觀生;被殺。耀,順德人;奉使,即過家拜先廟,托子于友人。至廣州,以諸王禮見,備陳天潢倫序及監國先后,語甚切至;因歷詆觀生諸人。觀生怒,執殺之;嘉謨亦不屈死。

耀謂觀生曰:『上神宗嫡派,奕然靈光;大統已定,誰敢復爭!且閩、虔繼陷,強敵日引兵西下,勢已剝膚;不協心戮力為社稷衛而同室操戈,此袁譚、袁尚所以早并于曹瞞也。公受國家重恩,乃貪一時之利,而不顧大計;天下萬世,將以公為何如人耶』?觀生大怒,殺耀于市;即日,集兵向肇慶。

陳邦彥抵廣州,聞使臣彭耀被殺,乃遣從人授蘇觀生敕而自以書與觀生,曉以利害;遂變姓名,入高明山中。

邦彥勸觀生與魁楚并力,勿國中自斗,貽漁人利。

永明王以兵部右侍郎林佳鼎、僉事夏四敷督兵赴三水,蘇觀生以番禺人陳際泰督師拒之,戰于三水;際泰大敗而還。

時王化澄代丁魁楚總督,庸懦且懷觀望,林佳鼎請代;化澄出,遂命佳鼎以原官督諸軍東下(佳鼎,福建人;丁丑進士)。

十二月癸酉朔

鄭成功起兵。芝龍既降,其家以為可免暴掠,遂不設備。大清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日本國長琦王族女也;亦被淫,自縊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而后殮。發喪后,遂與所善陳輝、張進等起兵。會文武諸臣于烈嶼,設高皇帝位,定盟恢復。豎旗,書「殺父報國」,稱明年為「隆武三年」。移置南澳,軍聲頗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香格里拉县| 子长县| 青州市| 成都市| 来宾市| 广德县| 抚宁县| 祁东县| 乐都县| 连平县| 襄樊市| 肇源县| 襄汾县| 班玛县| 永安市| 花莲市| 子长县| 嘉兴市| 鸡泽县| 咸丰县| 建水县| 连南| 边坝县| 阳西县| 和静县| 响水县| 犍为县| 繁峙县| 新兴县| 盐池县| 汪清县| 兴宁市| 嵩明县| 苗栗市| 无为县| 汉中市| 德化县| 舞钢市| 南部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