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凡例

  • 爝火錄
  • 李天根
  • 1339字
  • 2015-12-19 14:57:49

一、是編始于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日莊烈帝殉社稷、止于康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魯王薨于金門,凡十有九年;載福、潞、唐、魯暨紹武、永歷諸王立國事。至本朝大政具在「國史」,非野乘所當及,故不敢妄贅一辭;惟命將出師、討滅闖獻、蕩平南服,則書大帥氏名克某省郡縣。然必遍檢「明史」、考核群書,確然可據,然后編入。

一、是編編年,頂格大書「大清順冶元年」,尊正統也;次行低一格書「崇禎十七年」,紀明事也。乙酉以后,次行低一格書福、唐諸王紀元,遵「綱目」列國例也。

一、是編正朔遵本朝「時憲書」頂格書,不用前明「大統歷」;群書有用「大統歷」者,必細查甲子,一一改正。如「明史」亦間有承舊文月日不改者:瞿式耜傳云:『順治五年閏三月,李成棟、金聲桓叛。七年閏十一月十有七日,式耜遂與張同敞俱死』。考「時憲書」:戊子年閏在四月,庚寅無閏、閏在明年二月;是以「大統」之月日系于順治之年也,不可從也。凡若此類,皆依「時憲書」是正。

一、是編以「明史」及「綱目三編」為經,頂格書;群書為緯,低一格書。群書與「明史」同者,止錄「明史」;「明史」略而群書詳者,補其說于「明史」之下;群書與「明史」異者,附其說于本事之下;群書有而「明史」無者,則跳行另列,注「見某書或某人」云。

一、一事而群書互見、各有詳略不同者,則刪并合一;或一事而群書所載各別、是非大相背謬者,則盡列群書之說,考其是非、真偽而著明之。至如許都、王之明、大悲、童氏諸案,是非真偽莫辨,則付之「以疑傳疑」而已。

一、群書多載事跡、間有出于論斷者,如文蓀符(棅)、魏叔子(禧)、楊鳧岫(仕聰)、錢飲光(秉鐙)諸先生目擊當時情事,其說不誣;故并采入。至屈山(大均)以叛臣編入「存仁錄」,大乖正史;予不取焉。

一、福、唐、魯、桂諸王皆以藩封建號,亨嘉、慈炎之輩并以宗室起兵。是編必詳著其支派世系,一以別倫序之親疏、一以辨興復之誠偽;則群臣擁戴崇奉者,不待言而邪正自明矣。然「明史」自天啟、崇禎以后,「本紀」不無漏略、「志傳」更多矛盾;而群書載記,散見雜出,都無根底。如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沉雅王華奎于江中,后無傳襲;周裔益陽王朝〈土覃〉無子,國除;遼裔益陽王憲墉薨,亦無傳;而野史載楚王益陽屯兵浙江,斥魯王不當監國,為李長祥誅逐;亨嘉為隆武廢殺,不著續封;而瞿式耜遺表云『靖江王父子未曾出城』,野史云『靖江王出走,世子、次子俱縊死宮中』。諸如此類,不可枚舉。茲寧從正史闕文,不取浮詞傅會。

一、姜瓖叛逆本朝,事在西陲,無關南服;以其稱亦書永歷年號,故亦附見。

一、諸臣奏疏,多從節略;間有載全篇者,皆從群書所載,非有去取。

一、唐、福王,群書或稱王、稱帝,概仍原文不改,以存真也。

一、編輯之下,偶有臆說,輒書片紙投甕(原作甓)中。及是編脫稿,出而次第之,得若干則,題曰「讀史論略」,附之卷首。非敢臧否前人,亦聊著善善惡惡之意云爾。

一、自甲申至壬寅十有九年,輯「紀元續表」;首大清、次莊烈,福、唐諸王并闖、獻、金、王、鄭成功等并列之;俾其興亡存滅一覽了然,亦是編醒心快目之一助也。

一、魯王薨于金門,前明之子孫盡矣。獨鄭成功「遺孽」漂泊海洋、巢窟臺灣,乘「三逆」之亂寇擾閩、粵,海上訖無寧宇;直至康熙二十二年七月,鄭克塽歸降,而「僭偽」悉平,皇圖混一。因再輯「附記」一卷,以終其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县| 吕梁市| 灵山县| 嘉善县| 荆州市| 鄱阳县| 大悟县| 阳新县| 集贤县| 全州县| 武夷山市| 宜阳县| 自贡市| 林口县| 会东县| 宁城县| 武汉市| 靖远县| 武宣县| 滁州市| 澄迈县| 庆阳市| 梧州市| 肃宁县| 砀山县| 惠州市| 浑源县| 安溪县| 保康县| 赫章县| 和政县| 刚察县| 乐清市| 屯昌县| 五指山市| 万山特区| 徐水县| 清河县| 抚松县| 正阳县|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