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清高宗實錄選輯一(8)
- 臺灣資料清高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4983字
- 2015-12-19 14:49:59
八月癸未朔,諭〔軍機大臣等〕:『臺灣府屬之彰化縣七月初二夜半狂風大雨,初三日水勢驟漲,城內水深數尺,倒壞民房三百數十間,附近大肚溪一帶村莊盡行沖淹;因發蛟水勢驟涌,堤防不及,受災甚重。諸羅縣笨港等處,亦有沖壓田畝、倒壞民房之處。較之沿海各邑,被風更重。現據該督、撫等具折陳奏;乃伊靈阿、白嬴此次所奏早稻收成一折,即系七月初三日所發,而于此等重災并無一語奏及;可見伊等于地方事務全不留心辦理,其所奏事件不過虛文塞責。即于此次奏折既系初三日拜發,豈有不將彰化縣風災一事陳奏之理!必系將每年循例奏報之事先期書寫、豫填月日,以應故事;殊非朝廷設立巡察之意。著傳旨申飭之』。
初五日(丁亥),吏部等部議準:『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稱「奸民偷渡過臺,一由內地客頭之包攬、一由在臺回至內地民人之接引。請凡獲偷渡人犯,必先究客頭;如官不能究出,罰俸一年,已供故刪者革職。至在臺民人欲回內地,必將情由及原籍村莊呈明給照,關回原籍;臺防同知查明配船準回。事畢,由內地州、縣呈明廈門同知驗人照配船回臺。如招引多人偷渡,本人照客頭例發邊衛充軍;不請印照者,照偷渡例杖八十,逐回原籍。地方官濫給印照,照例參處』。從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二。
是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福建巡撫潘思榘奏報漳、泉被旱情形及籌辦平糶撥運臺榖事宜。得旨:『覽。綢繆之策,尚屬周妥;但所奏稍遲。漳、泉民風夙不淳良,若復遇災傷,亟宜撫恤窮弱而嚴緝奸暴;一切宜加之意也』。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三。
九月初二日(癸丑),戶部議準:『福建巡撫潘思榘疏稱福、興、漳、泉四府產米不敷民食,全賴上游及臺郡販運接濟;前經委員赴臺采買十四萬石,應于此內撥十萬石運赴四府屬分貯』。從之。
初四日(乙卯),蠲緩福建臺灣、鳳山二縣乾隆十二年分早炎額賦有差,并免征鳳山縣官莊銀。
十五日(丙寅),以江蘇蘇松道陶仕僙為福建按察使。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四。
十九日(庚午),賑恤福建彰化縣被水貧民。
是月,巡視臺灣陜西道監察御史伊靈阿、白嬴奏報臺灣、鳳山、彰化等縣秋旱偏災情形。得旨:『一切賑恤事宜,督率地方官善為之。臺灣不比內地,更宜加之意也』。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五。
冬十月二十二日(癸卯),諭〔軍機大臣等〕:『前據喀爾吉善等具奏漳、泉二府被旱失收,預籌接濟;朕曾降旨截留江、浙漕米共十五萬石,令各該督、撫會商撥運,以資海疆民食。今復據喀爾吉善等奏稱「臺灣府屬之鳳山、臺灣、彰化三縣秋雨缺少,收成歉薄,米價昂貴,請將兵糧及平糶應補榖石停買;核計各廳、縣積儲數目除撥運內地榖十萬石外,通臺存榖二十五萬石,但恐有借撥懸宕之項」等語。臺地米榖,向來接濟漳、泉;若臺郡失收,則海外民食較之內地尤為緊要。今通臺存榖既止二十萬石,原不為多。而泉、漳二郡已有截漕之十五萬石,雖該督、撫目下尚未接到此旨,而將來可資糶濟;則喀爾吉善等前奏撥運內地之十萬石,自應仍留臺郡以為有備無患之計。可傳諭該督、撫:如此項榖石已經起運及半或二、三萬石,其余即行停止,不必再運;如尚未配船搭運,即全行停止。并酌看泉、漳情形,倘所撥漕米尚有不敷,應速行奏明,候朕于江、浙漕糧內再為酌量動撥運濟。本年各省秋成均屬豐稔,縱加撥數萬石,亦無妨礙;總期泉、漳及臺灣兩處各有儲備,來年青黃不接之時糶賑充裕,民無艱食,以副朕軫念海疆之意』。
是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福建巡撫潘思榘奏:『臺灣府屬之臺、鳳、彰三縣被旱田禾,雖止十分之一。第鳳、臺兩縣上年已經歉收,今歲又復被旱;彰邑本年七月被水,即繼旱災:民力俱未免拮據。請照例先行撫恤一月口糧,仍分別被災輕重分數按月加賑。其泉屬之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四縣、漳屬之龍溪、詔安二縣潮旱偏災,民情實無因災乏食之狀,現已借給耔種;至歲暮尚恐有貧乏災戶,應請于彼時確查,酌借給四口以上榖二石、三口以上一石五斗、二口一石,以資日食。統于明歲秋成后,免息還倉』。得旨:『覽奏俱悉。一切撫恤事宜,督率所屬實心妥為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七。
十一月初六日(丙辰),〔大學士等〕議準:『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稱營伍所需鎗炮、牌刀、盔甲、旗幟等項,每年陸續添造改制;而民間私造、私藏之弊,不可不防。閩省山海奧區,外接重洋,尤宜加意。從前該省制造軍械,原于省城立局;后因距省遙遠之營,盤運費多、守候稽遲,是以定例各營設局自制。然定例后,仍有僻遠之區難于購料覓工,仍向省城制造者。請將通省各營分為六局,省城之外,廈門、泉州、南澳、漳州、福寧五鎮各立一局,各按附近所轄營分歸并制造;余各營概不準設局。至臺灣各營軍械,系奏準動支鹽羨,輪年制換,例由理事同知制造交營;應如其舊』。從之。
贈故福建臺灣總兵降三級留任蕭瑔署都督僉事,予祭如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八。
十九日(己巳),賑恤福建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龍溪、詔安、臺灣、鳳山、彰化九縣及同安縣之金門縣丞旱災,晉江、惠安、同安、龍溪、詔安五縣風潮災饑民。
二十日(庚午)兵部議準:『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稱前奉部咨令議閩省水陸提督應否仿照浙省之例,三年一次巡查?臣會同水、陸二提臣酌議,請二年分巡一次。水師提督,以四月為期,一年北巡海壇、閩安、烽火等營,一年南巡金門、南澳、銅山等營;如遇欽差巡查之年,提督停查。各鎮仍照例每年總巡烽火、銅山二營;提督巡查后,閩安副將、南澳總兵停查。至臺灣遠隔重洋,仍聽該鎮分年巡查。陸路提督,以九、十月為期,一年巡閱興化、福州、建寧、延平各營汛,一年巡閱泉州、漳州、龍巖、汀州、邵武、永春各營汛;永寧、法石、安海、祟武、黃崎、永春、安溪、德化等汛俱親標,無庸重查。如遇欽差巡查之年,提督及各鎮俱停查』。從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九。
乾隆十四年
乾隆十四年(己巳、一七四九)春二月十五日(癸巳),吏部等部議準:『福建布政司永寧奏稱調臺武職攜帶人役,應照文員一例。定額:總兵、副將三十名,參、游、都司二十名,守備以下十名;旗員外任綠旗武職者,加倍。違者議處』。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四。
三月,福建按察使陶仕僙奏:『閩省上游風俗,較勝下游;有以邪教煽惑愚民者,自大加懲創之后,奸詭漸知畏法。漳、泉民氣囂而不靜,好勇輕生,習以為常。臺灣孤懸海外,內地民人雜處,番黎亦漸有不法之事:現督郡守、牧令防閑整頓』。得旨:『事事務實為之;閩省民風不淳,汝明刑弼教之任,正宜加意也』。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七。
夏四月初六日(癸未),諭軍機大臣等:『據潘思榘奏稱「臺灣北路,多有漳、泉之人在彼搭蓋寮廠,招伙養鴨;恐匪類藉以潛藏,已經查緝整頓。現在并無滋擾,民情俱屬寧怗」等語。此奏初看,似屬留心地方;按之全無實濟。督、撫大吏于應行事務,必須實心經理;果能因地制宜,剔除積弊,方為有益。若僅摭拾一、二事形之章奏,以博整頓之名;此乃外省虛浮粉飾之習氣。潘思榘為人、居心素有此病,朕加恩授以封疆重寄,且屢經教訓,豈可尚不知改!又如另折所奏「邵武縣西山地方,每于八月十五日聚集數千人,稱為賽會,至九月中旬始散;今加禁約,只許在廟報賽,不許整月哄鬧」等語。地方果有匪類、邪教聚集滋擾之事,自應極力嚴禁,徹底肅清;非僅出一示、行一文,遂可了事。若祗是迎神報賽、禱雨祈晴,民間風俗相沿,非有干犯法紀;而強為厲禁,徒使書吏藉端滋擾,輿情轉致驚疑。是欲省事,而反以生事矣!如了髻山進香,何嘗不至數千眾;若因其聚集多人遽以為可慮,則亦在禁止之列。然歷久相安,并無他虞,亦祗可聽其自然。況閩省環山帶海,民俗刁悍,一切政治尤宜實力查辦,務期有濟;豈可以紙上之空文、完折奏之故套!著傳旨申飭,令其痛除錮習』。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八。
二十二日(己亥),諭:『……武進升著降調狼山鎮總兵官;其福建陸路提督員缺,著李繩武調補』。
二十八日(乙巳),賑貸福建臺灣、鳳山、彰化三縣乾隆十三年被災貧民應輸額賦,并予緩征。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九。
秋七月初五日(辛亥),蠲免福建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龍溪、詔安、臺灣、鳳山、彰化等九縣乾隆十三年分晚禾被旱、被潮田應征額賦。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四。
八月十二日(戊子),戶部議準:『福建巡撫潘思榘疏稱澎湖孤懸海島,不產米榖;請于諸羅縣倉撥潮榖二千石運澎倉貯,青黃不接之時酌量碾糶,糶價仍發諸羅縣照數買補。運費,令該縣先行墊給,于糶價內扣還』。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六。
九月初六日(辛亥),賞恤福建烽火營赴臺換班遭風漂溺并得生弁兵如例。
初十日(乙卯),賞恤福建臺灣協出洋巡哨遭風漂溺兵丁如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八。
二十三日(戊辰),諭:『李繩武現患瘧疾,不能理事;福建陸路提督,地方緊要,著吳進義調補,速赴新任』。
二十六日(辛未),以荊州將軍德敏、福州將軍馬爾拜對調。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九。
冬十月初九日(甲申),諭軍機大臣等:『喀爾吉善等奏稱「臺灣道書成丁憂員缺,現任延建邵道來謙鳴年力強壯、居心誠樸、才具明白、辦事切實,請以調補臺灣道」等語。來謙鳴向任云南、廣東,轉調閩省。朕深知其人系小有聰明,居心并非誠實,辦事亦不過循分塞責;初無干練之才,且年力亦不甚強壯矣。臺灣地方緊要,豈伊所能勝任!該督等所出考語,甚屬錯誤;現已另降諭旨簡用。該督、撫身任封疆,不能知人善任,殊非衡鑒之道;亦可見外任大員,不留心人材之明驗!可一并傳諭知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
是月,巡視臺灣御史伊靈阿等奏:『八月初,據淡水協、廳等稟報:聞人傳說拳頭母山聚有匪人,居民間遷他處;隨飭令確查嚴究。嗣據報:查明該處止有劉富家衣物被搶一案;仍系無藉之徒借此捏造流言,搖惑鄉愚。隨拏獲搶犯并自行投首各犯,審無聚匪不法事』。得旨:『覽奏俱悉。此事早已聞知,而汝等此時方奏,何耶?此等尋常無甚關系事件,尚可;若要緊事件,則不可』。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一。
十一月初四日(己酉),大學士等議準:『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稱臺屬番社存榖共二十萬四千七百四十石零,除留借窮番四千石仍請存縣春借秋還外,其余已糶未買價銀,一體提解撥充臺營兵餉;剩榖于明歲青黃不接時,糶解候撥。其借碾南路下淡水兵糧并撥運內地兵眷米,俟歸補清楚,糶價提解』。從之。
——見「在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二。
是月,福建巡撫潘思榘奏:『臺灣共應采買榖十四萬二千八百余石,今歲豐收,本應買補。但該郡連年歉薄,戶鮮蓋藏,市價亦未遽平;而內地九府、二州俱豐登,漳、泉等府復蒙截漕備貯,沿海盡有豫備。請將在臺平糶及領價采買榖三萬八千三百余石,于本年先行買補;其應補運內地兵眷榖十萬四千三百余石,緩至來歲籌辦』。報聞。
署福建布政使永寧奏:『調臺員弁,應酌借廉俸三分之一,仍于應支臺餉內扣還』。得旨:『知道了。告之督、撫存案可也』。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三。
十二月二十三日(丁酉),調福建布政使永寧為江蘇布政使,以福建按察使陶仕僙為福建布政使,調甘肅按察使顧濟美為福建按察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五。
乾隆十五年
乾隆十五年(庚午、一七五○)春正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福建巡撫潘思榘奏:『臺灣淡水等處有不法匪徒陳蓋等造言惑眾,先經具折奏聞。茲復訪聞陳蓋及續獲案犯何珠、王川、鄭天喜等于彰化縣獄內捏造悖語,慫誘監犯,并約期越獄;旋經該縣查訊供認,當即飭司提究』。得旨:『是。秉公執法為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七。
二月二十七日(庚子),諭軍機大臣等:『臺灣鎮總兵李有用奏請每年秋收后帶兵一千余名赴相近番界等處打圍,札營演放鎗炮,以布軍威等語。臺灣一鎮遠隔海洋,民番雜處,統兵彈壓,全在實力巡防,嚴行整飭;不使驚擾番眾,俾地方永遠寧謐。至于行獵振旅,不過訓練之一端;即使當行,亦祗可該鎮自行辦理,何須專折請議,張大其事!況臺地向無打圍之事,恐兵丁蹂躪民地,生番亦生疑慮;且使各兵離汛遠涉,地方未必相宜。此事尚須酌量慎重,不可因經奏明,張皇滋擾,輕舉多事!著即傳諭李有用知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