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清高宗實錄選輯一(9)
- 臺灣資料清高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4704字
- 2015-12-19 14:49:59
夏五月十四日(乙卯),以少詹事金德瑛為福建鄉試正考官、吏部員外郎馮成修為副考官。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四。
六月初七日(戊寅),諭曰:『原任廣東提督林君升熟悉水師,今服闋來京候補。現在并無提督員缺,伊年逾六旬,應令及時效用;著暫補福建臺灣鎮總兵,俟有提督缺出補授。其現在臺灣鎮總兵李有用,原由陸路出身,諳練營伍,朕所深知;前因一時未得其人,是以補援水師。俟林君升到日,李有用著來京陛見;遇有陸路緊要缺出,另行補用。如此,則人地俱各相宜,于水陸營伍庶有裨益』。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六。
十八日(己丑),調福州將軍德敏為荊州將軍、荊州將軍新柱為福州將軍。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七。
秋七月初二日(壬寅),戶部等議準:『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請定臺灣府屬廳縣生番地方界址:一、淡水廳屬原定火焰山等界一十二處,毋庸更移;其新添貓盂、溪頭等六處,應另立界。臺灣縣屬東南應以淡水溪為界,于六張犁山等處立石。鳳山縣屬原定枋寮莊等處,毋庸改;其大武力等處原界游移,今已另定。諸羅縣屬阿里丹地方移回頭埔立界;蘆林產等三處移金交椅山腳立界;其茄茇山等界,毋庸改。彰化縣屬除大里杙等五處及東埔臘各莊照舊界外,其內外新莊各界均移至旱溝為定;又竹腳寮地方,以外山山根為界。嚴飭地方員弁,不時稽察漢民私墾違禁等事。懈弛,分別題參,兵役嚴加治罪。一、每年秋冬,地方官勸諭邊界零星小莊移近大莊,各設望樓、銅鑼,每樓五人晝夜巡邏;遇生番出沒,協力追擒。倘鄉保、兵役抑勒苦累或稽查疏懈,致生番潛入內地滋事,該管官嚴參。一、漢民與熟番爭控地畝各案,已經剖斷允服;嗣后熟番余地均聽自行耕種,不許奸民攙越。違者分別治罪』。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八。
二十二日(壬戌),除臺灣府屬彰化縣水沖沙壓田園額征粟一百四十石有奇、勻丁銀七兩有奇。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九。
八月十六日(丙戌),諭:『直省學政,已屆更換之期。………福建學政,著馮鈴去』。
二十九日(己亥),諭軍機大臣等:『巡視臺灣,已差御史錢琦。著大學士來保傳諭錢琦:臺郡遠隔重洋,最關緊要;務須實心經理,彈壓地方,俾兵民不至滋事、番眾藉以寧輯,方為妥協。令其自京束裝,即行赴任;不必前來請訓』。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七十一。
九月十二日(辛亥),吏部議準:『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請定臺灣參將、游擊升銜留任之例。查臺灣孤懸海外,與內地不同。嗣后該處現任參、游二項,如遇常俸應升之時,停其推升他省,俱加銜一等,仍留原任;俟該員臺俸期滿,該督等查核題報,照例升用。他省不得援以為例』。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七十二。
冬十月二十三日(壬辰),兵部議覆黑龍江將軍傅爾丹請核減完結事件限期一疏:『查近經大學士公傅恒等將各省督、撫事件俱議核減,折中定限;黑龍江限期通行在案,毋庸另議。其寧古塔將軍,原定限期與黑龍江一例。至盛京將軍,所轄自開原等十四城,地方遼闊,與各省駐防僅駐一城者懸殊;請照黑龍江將軍新定限期辦理。再查各處駐防,應遵乾隆七年議定,照在京旗務限期辦理,毋庸再減;其承造、承緝等件,應照該省督、撫定限辦理。至各省提、鎮,雖尚照督、撫限期;其承辦事件,亦應查照規定之例參酌核定。臣等請將酌定將軍、提、鎮限期條款,分晰定議:一、欽部事件,各省督、撫以文到日限四月具題;承辦官違限不結,查參。提、鎮等仿照辦理。一、提、鎮通行事件限期,亦照督、撫例酌定:專行一營者,限兩月;通行各營易結者限四月、難結者展限兩月,不需各營查議。本標將領可核定聲覆者,限兩月。一、承緝各項照文職例,盜犯均限四月、無名兇犯限六月,叛逆人犯將原定三年之限減一年。一、承緝、承修、承造等項,依文職俱于初參限滿日接扣二參限期,不得以部覆到日起限。一、苗疆展限,請嗣后四川、甘肅、廣東三省及福建之臺灣,俱照各督、撫奏定限期辦理;其廣西、湖南二省應展、不應展之處亦照該督、撫現定州、縣按照營汛坐落地方分晰辦理。加展地方,不準再扣道里日期』。從之。
二十五日(甲午),諭軍機大臣等:『喀爾吉善折奏臺灣所屬各廳、縣及漳州府屬之龍溪、海澄、南靖、詔安等四縣于六月、八月間猝被風雨,溪水盛漲,田園房屋均有沖塌,人口亦有損傷;金、廈、臺、澎等處連起颶風,船只多被漂擊等語。著該撫潘思榘詳勘被災情形,就近督率該地方官實力撫綏。其地畝應免錢糧、房舍應給價值及酌借耔種、修理船只各事宜,一面查明奏聞、一面照例辦理,副朕軫念災黎至意』。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七十五。
十一月庚子朔,賞恤福建押兵赴臺換班被溺之長福營馬兵及帶回被溺之步兵如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七十六。
十二月十三日(壬午),吏、刑二部議覆:『福建按察使顧濟美奏「臺灣一郡,例由地方官給照往來,不許偷渡;在臺犯事,遞逐回籍。無如各屬每止奉行故事。應請嗣后內地人民,該管官確查來歷,系素行良善,方給照放行。至現在流寓之人,犯及徒罪以上及生事不安本分者,一概押令過海。如有司陽奉陰違,不行遞逐,容留案犯,如止一、二名者,依違令例議處;三名以上者,罰俸一年;五名以上者,降一級留任;至十名以上者,照奸棍不行查拏例,議以降調」。均應如所請』。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七十八。
乾隆十六年
乾隆十六年(辛未、一七五一)春正月二十日(戊午),以福建鹽法道丁廷讓為廣東按察使。
二十四日(壬戌),諭〔軍機大臣等〕:『潘思榘所奏臺灣縣武生李光顯爭墾結訟一案,甚屬胡涂。李光顯身恃武生,恣意占管民番田園,以致爭鬧毆差;更復集流棍,藏蓄兵械:不法已極!李光顯實為罪魁,必當嚴拏,從重治罪。乃該撫折內僅稱拏獲流棍六名,并未將李光顯拏究之處奏聞,殊為輕重倒置!且聚眾械斗,最為閩省惡習;臺灣遠隔海洋,番民雜處,尤當加意整飭,以警兇頑。若將首犯寬縱,致使漏網;將來聚眾報復,仇殺相尋,刁風益熾。其劉是奪犯毆差,將李光顯鼻尖割去,情罪亦屬可惡;俱當從重究擬。潘思榘辦理此案甚屬懦怯,著傳旨嚴行申飭。喀爾吉善現在接駕辦差,何暇辦理此等事務;著傳諭潘思榘:將李光顯、劉是及案內各犯從重究擬具奏。如李光顯尚未拏獲,務令嚴緝治罪。并將辦理此案緣由,速行奏聞。若僅視為泛常案件,姑息奸匪,朕必于該撫是問』。尋奏:『李光顯等各犯已經該縣拏獲,現飭催解省,從重審擬』。得旨:『知道了。從重處治,以警刁風可也』。
又諭:『……廣東提督員缺,著林君升補授;臺灣總兵員缺,仍著李有用調補』。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一。
二月初二日(庚午),福建布政使陶仕僙患病解任,以福建按察使顧濟美為福建布政使、安西兵備道明德為福建按察使。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二。
二十三日(辛卯),調福建按察使明德為湖北按察使、山東按察使德舒為福建按察使。
二十七日(乙未),以福建陸路提督吳進義、浙江提督譚行義對調。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三。
三月初四日(辛丑),諭曰:『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著來京候旨,其員缺著林君升調補』。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四。
夏四月,福建臺灣總兵官李有用奏覆:『水沙連地方逼近生番,久經定界;李朝龍恃買墾地,混占爭租。李光顯復挾仇啟釁,招集流棍;經文武各員將首、從人犯嚴拏監禁,研訊確情,從復位擬。其聚棍空寮,俱經焚毀解散。現在民番寧靜,并無驚擾情事。至該處開墾有年,所有無辜之佃民人等,若概行驅逐,轉恐滋擾;請將大小二十四莊開成田園一千五百七十一甲、未墾荒地二百六十余甲一并入官,令該佃照例輸租,以杜爭競。其近番山界,勘明立石,定為禁地;不許復生覬覦』。報聞。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七。
閏五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臺郡生番與平埔漢民不相浹洽,是以漢奸不敢入山;而向例于秋深水涸嚴守要隘,以防焚殺。茲臺灣鎮、道李有用、金溶因北路屢有生番戕殺之案,遂于通事內擇其熟識生番社目之人,令招撫各社土目到郡,示以兵威、加以厚賞;雖為寧謐邊界起見,然應于巡察之時料理,何必將番目多人引至郡治,將來漸與漢民、熟番聯絡,大有不妥。再,通事林秀俊、張達京二人充北路通事數十年,田園、房屋到處散布,素與番社勾結;今復假以事權,更非寧邊良法。臣等隨一面示知鎮、道:嗣后不宜如此冒昧;一面密訪林秀俊等勾結民番盤剝致富實跡并此次聯絡生番土目有無假權愚弄之處?俟有確據,再當妥辦』。得旨:『覽奏俱悉』。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一。
六月二十九日(甲子),調福建水師提督林君升為廣東提督,以臺灣鎮總兵李有用為福建水師提督,調金門鎮總兵陳謝勇為臺灣鎮總兵。
是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閩省環山濱海、地窄人稠,本地所產米榖每不敷民間日食。浙省所議通商、采買二事,均屬難行。第溫、臺一帶積歉之后,又值旱災;即弛禁招商,一時難望接濟。惟有一面于臺郡各廳、縣備貯項下陸續撥運;一面先于廈門廳倉并鄰近之興化、莆田各倉先撥四萬石,由廈門雇募商船,委員押赴溫、臺。其撥臺榖,俟收買后,即就近還廈門并興化、莆田各倉』。得旨:『如所議行』。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三。
秋七月乙丑朔,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以年老解任。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四。
八月十九日(壬子),調福建金門鎮總兵馬負書為臺灣鎮總兵。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七。
九月,福建水師提督李有用奏巡查南路營汛緣由并謝升授恩。得旨:『覽奏俱悉。福建水師提督為海疆第一要缺,一切汝宜勉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九。
冬十月十八日(辛亥),諭:『臺灣鎮為水師總兵最要缺;馬負書未免非其所長,著調補狼山鎮總兵。……陳林每系水師內出眾之員,今服滿候補,未免可惜;著即補授臺灣總兵』。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一。
十一月初十日(癸酉),以御史李師中為福建鄉試正考官、檢討王世仕為副考官。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二。
十二月十五日(丁未),諭:『據福建巡撫潘思榘奏稱「臺灣右營把總陳亦等在藩庫請領冬季餉銀,由澎湖放洋,忽遇颶風飄至廣東惠州府海豐縣鲘門港地方,餉銀及在船弁兵幸無損失;所有在粵借支盤費、口糧等項共銀五百余兩,循例于本營各兵名下扣還」等語。該弁兵等管押餉船在洋遭遇颶風,備歷艱險,其不至覆溺者幸耳;且于餉銀并無損失。所有在粵借支盤費、口糧等項銀兩,著加恩免其扣還,以示優恤』。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
乾隆十七年
乾隆十七年(壬申、一七五二)春二月十二日(甲辰),諭軍機大臣等:『潘思榘所奏「臺灣彰化縣生番騷擾村莊、殺死兵民」一折,稱鎮臣馬負書正由該處巡查,已經回郡;作何料理,未據札聞等語。生番性與人殊,實同禽獸,戕殺亦所常有;況因熟番占地起釁,尚非無端騷動。但應隨宜辦理,申明法律,示以國威;令嗣后熟番不敢滋事、生番不致逞兇,方為得得體。馬負書既在該處巡查,乃置若罔聞,遽行回郡;將使民番謂大員尚且如此退縮、畏避,必致肆無忌憚,恣行仇殺。其所為巡查者何事?著傳諭喀爾吉善、潘思榘,令其將作何妥協辦理、留心彈壓之處?速行議奏。其馬負書是否有臨事退縮情形?抑或因已調狼山,急思離鎮;希圖草率了事?俱著喀爾吉善等秉公詳悉查明,據實具奏』。尋奏:『細察此次兇番殘殺兵民,其為因奸民占種番地,熟番逞兇焚殺,已無疑義。乃該郡文武稟報猶以事出生番為言,與提臣查覆情形迥異;始終欲以生番焚殺掩其致釁之由,且聽信通事張達京詭言嫁禍,粉飾欺朦。參請嚴辦,以重海疆』。得旨:『甚得辦理機宜』。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