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山川志(8)
- 晉江縣志道光本
- 周學(xué)曾
- 2940字
- 2015-12-19 11:10:51
以下乃城中及左右砂前案水口之山。
虎頭山 在城東北,一名松灣,舊有古松四株,東晉時(shí)物也。按“松灣”字鐫石在崇福寺口,去此山尚遠(yuǎn)。雖此山亦有四古松,不必名松灣也。
云山 在郡治北,居虎頭稍南。宋時(shí)州治在此,即韓魏公生時(shí)榕樹開花處。《閩書》:開花如紅木棉。明崇禎時(shí)榕樹尚存。《泉南雜志》:“樹在治西,干如間屋,高參天,蔭二十余丈。魏公誕日,未吐煙靄。今為提督署。前有生韓古廟?!?
鸚鵡山 在郡治東,俗名鸚哥山。宋大觀時(shí)泉佛教盛行,是山之頂,日有云氣覆之。《閩書》:山有巨石,卓立如鸚鵡,故名?!菜瓮跏笤姟橙辖艹鲆桓邖o,碣石渾如鸚鵡容。毛羽不生隨地老,彩文難畫等天終。承天寺在其下。詳見寺觀。
升文山 在郡治西南?!逗d浰槭隆罚簼h末,王朗為會(huì)稽太守,破虜將軍孫策逐之,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之閩越,朗欲走交州,為兵所逼,詣軍降,保于泉山。時(shí)登城南升山游覽,后人名其山曰朗山?!堕}書》:今郡志不收,為建寧志竊去。不知建寧在閩越上游,朗本會(huì)稽太守,為策所敗,浮海入交、廣,不應(yīng)反走上游也。山多奇石,有類幞頭者、硯臺(tái)者,皆宋狀元曾從龍家故物。明陳章應(yīng)居之。章應(yīng),洪武初以科第特起泉中,裔孫按察瑛豎坊曰龍頭里。今山亦名龍頭山,上有鐵爐廟龍山寺。詳見寺觀。
莪山 在升文山南?!堕}書》:山有莪泉。今廢為民居。以上城中之山。
鳳山 北接大旗,由北山迤邐而來,勢(shì)如飛鳳,故名。舊志以為即黃積山,誤。宋名飛落山,中有東岳行宮。詳見《祠廟》。明洪武間,同知董儀葬于此。上有環(huán)翠亭,永樂間建,今廢。下有皇績(jī)七里亭,又下二百余步有龍窟泉。《閩書》:宋紹興末,尚書張汝錫捐貲開山,幾落成而歿。女嫁為潁川韓元吉妻,聞父歿,悲慟不禁。元吉乃持案金來訖功,而汝錫子渤仕銀青光祿大夫,復(fù)買田為供燈費(fèi)?!菜沃熳釉姟抽T前寒水青銅闕,林外晴峯紫帽孤。記得南垞通柳浪,依稀全是輞川圖。
萬安山 在三十八都洛陽江南岸,距郡城東北二十里?!堕}書》:唐觀察使柳冕置萬安監(jiān),牧馬于此,故名。萬安橋在其下,橋未興時(shí),曰萬安渡。又宋淳祐志云:萬安渡因山得名。按此說自妥。舊志又云:考是江南北無萬安山,柳冕置監(jiān)乃在烈?guī)Z浯洲。《耆舊傳》:是江險(xiǎn)多覆舟,被以美名,蓋取安濟(jì)之義。二說不同,姑兩存之,則非矣。蓋是山陰在橋南,何得言無考者?未詳也。
瞻跡嶺 俗呼般若嶺,又稱袍卸嶺。在清源山后三十八都,距郡城東北十五里。一名覆鼎峯。明《一統(tǒng)志》:“一名斟酌,五代留從効嘗于此斟酌軍事云。”
黃積山 以黃石堆積而名。一名皇績(jī)山,以王審邽葬此而名。按徐寅作審邽?zāi)贡?,有“皇者天皇,續(xù)者勛績(jī)”之語,因取以名山,似夸。其向東一面,即梁相山,宋梁克家墓在焉。按梁相山東南里余有覆船山?!堕}書》于覆船山稱在梁相山東南十里許,則“十”字誤也。府、縣志不知其錯(cuò),遂牽于惠安之覆船山,則非矣。而所注亦欠分明。
瑞峯嶺 不甚高,而為左砂諸山分支之處。
黎山 在三十七都距郡城東南十五里。《方輿勝覽》:黎山為郡勝概。
靈山 鄉(xiāng)名圣墓。在三十七都,下瞰東湖,明尤烈隱處?!捕加吠舻览バ胁吭熘]贈(zèng)詩〕爾從彭澤上書還,獨(dú)向只園借榻安。留客聊供法喜食,逢人不著惠文冠?!睹麆僦尽罚荷介T之左,盤石可觴,坐百人,中一巨石兀然動(dòng)搖,明知府周道光名曰“碧玉毬”,石刻三大字?!仓艿拦庥洝橙菘こ侵畺|為仁風(fēng)門,門之外半里許,稍折而東南,遵湖岡行望之,壘狀郁肰,祥光瑞靄,隱隱呈露其中,若有真藏焉者。問之土人,曰:此靈山圣墓也??贾こ瞬惠d,見于山敘者曰:北山,府城之主山也。其東支為石壁、石頭圣姑、紅蝦諸山,疑圣姑之名即此。蓋自異域之教流入中土,有回回教者,其始祖不知何代姓氏,樂此邱而藏焉。余心異之,別駕關(guān)朱明公先期集同志者五六人偕余往焉。入門,逕路甚湫隘;登其堂,境界覺別,陟其巔,中有鬣封者三,即圣墓也。墓之前右有小閣,為禮拜所。左有疎軒可憩,面西而南,戶可以遠(yuǎn)眺,望霓源、寶蓋,隱約橫亙。蚶江、法石,周遭環(huán)抱,不暇悉數(shù),而東南之勝概,一覽在目。門之東有比邱尼廬,后為浮屠藏蛻之地。門之左有石一區(qū),曠而夷,上可坐百人,中有卷石,其形似丸,而下不屬,勢(shì)重萬鈞。然以一夫撼之,則兀兀然動(dòng)搖,亦奇觀也?;蛟淮松街晤惇{,而是石則類球。再考之郡志,府城之南十里有獅山,則此特以意象言之,而非其名之正也。余以此石類毬,而其色蒼然,沈碧似玉,因名之為碧玉球。吾聞大道無名,元始無形,太極一丸也。兩儀肇判,天地卵丸也。二曜成魄,日月跳丸也。須彌為芥子,泰華為稊米,動(dòng)靜互根,名實(shí)奚辨?矧山之名曰鼓、曰帆、曰旗、曰爐、曰筆、曰帽,似茲者不可殫述,皆得象斯得名者也,又何獨(dú)于球焉疑之!僉曰:大哉言歟!名稱之矣?!仓煳嘣姟澈吳蚴态槴\,太守題名擁紫壇。涌月寒開云母殿,流星秋瀉赤瑛盤。動(dòng)時(shí)錦水將輪學(xué),圓處巴山作鏡看。幾度鶴笙天外過,仙姝閑駐弄珊珊。
云谷山 亦名太平山,在靈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宋季建,明正統(tǒng)間重建。山上有“云谷”二字,僧應(yīng)勒鐫。景泰三年,知府胡志和禱雨于此。今廢?!堕}書》:明蔡文莊清嘗讀書其上,其作《獨(dú)善山房記》中云:予嘗一棲云谷,亡何而歸,時(shí)時(shí)以望東山之隈。舊日竹松杳靄,猶依依有迎人意?!膊糖逶姟成酱4#卮?,白云一片臥空谷。臥空谷兮渾無聲,乘風(fēng)起兮應(yīng)為霖?!颤S克晦詩〕寺外欲歸日已醺,躭幽翻不惜離群。西風(fēng)雙樹別孤月,中夜千山共一云。鹿女自行花下見,谷神相語定時(shí)聞。明朝總向人間住,寂寞空門暫解紛。
石頭山 在萬歲山之左前,與赤城山相連。今人誤以此為法石山?!堕}書》:山盡處有三山杰出。山陰疊石數(shù)筍,危如欲墜,目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時(shí)望祭海神之所。
寶覺山 在法石東,距郡城東南十里許。上有海印室。舊有“天風(fēng)海濤樓”,為宋朱子書,今廢。旁有朱子祠。通志載:樓為蒲壽庚建,以望海舶。非是。
石雞山 其上最高處,一石如雞。
赤城山 在三十六都,距郡城東南十里許,土色純赤。《閩書》:相傳晨昏間有赤馬出食人禾,追之則入山中,故又名赤馬山。
桃花山 在三十七都,距郡城東南二十里。山土色似桃花,故名。明蔡文莊公祖葬于此。文莊將卒,遺命附葬其下。
萬歲山 “歲”,府志作“遂”,誤。一名法石山。在三十六都,距郡城東南十里許。下有法石寺。五代陳洪進(jìn)嘗筑壇于此,以效嵩呼,后人因名其地為“萬歲坡”,石碑尚存。詳見《寺觀》。后洪進(jìn)妻及女葬焉。是山產(chǎn)荔極佳,宋蔡襄《荔枝譜》有“法石白”。上有石刻“極目”二大字,又有詩。曰:青霞道士老無齒。松下煎茶手自分。話到夜闌山月落,又歸白鹿入深云。蓋其處舊有白鹿洞云。又詩曰:源山多意氣,松柏高姿凌。曳杖渺云濤,天風(fēng)吹冷冷。二詩字跡遒古,皆失名氏。《閩書》:宋有碧桃道人隱此,既歿,南外宗正趙必曄作詩懷之?!兑娗逶次墨I(xiàn)》。中有句曰,“精藍(lán)有西意,遺構(gòu)空山隅。層巔極目字,緒畫清可?!?。全詩見方外。
圣姑山 在三十六都?!堕}書》:地產(chǎn)大菇,里人異之,即地建祠,訛為圣姑?!仓艿拦獗逃袂蛴洝罚阂伸`山為圣姑,非是。按產(chǎn)菇何以建祠?殊屬無謂。今人稱其地為鷓鴣也。
回龍山 去石頭十里。山勢(shì)自北山分支,盡于海,有回顧州治之狀。
烏嶼 在三十八都,距郡城東二十里許。四面皆水嶼,上多居民,中有鳳嶼盤光橋。詳見橋渡。以上左砂之山。
葵山、吳明山、潘山 三山皆南安山,為郡城之右腋。以上右砂之山。
一片山 即五峰山。大烏石山 二山亦南安山,為郡城前案之發(f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