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成唯識論了義燈
  • 惠沼
  • 2829字
  • 2015-12-18 17:26:30

出體之中。法苑敬禮即以三業為體 西明以慚.愧為體 要集云。今取前解三業為正 有云。依教十法為體。一思。二慚。三敬。四愛。五信。六無慢。七舍。八色蘊。九識蘊。十智今謂不爾。若言十法敬.愛.不慢百法是何。所余非理如要集辨煩不具錄。要集云。言稽首者顯勝身業。然由于德.有德等境發勝解俱決定思已即起凈信。思此起慚崇重賢善。因斯能發清凈身.語。是故此中意通三業慚為敬體。信等諸法是敬之因。身.語二業是敬之果。意通因果。法苑所說三業及愧以為敬體理亦難成。三業體思。思即造作。敬相微隱。故大婆沙三十四云。敬慚為體。崇重賢善是敬相故者 今詳。此釋理未必然。且自不定。先敘法苑思為體性。有釋以慚。自斷取前三業為正。今復取慚為能敬體從何為正 復不可說前后義別。同解稽首敬禮義故 又若以慚為自正義者。理必不然。何者若發勝解俱決定思已即起凈信。理且不然。思非信因。第六卷云忍謂信因樂欲為果 不言信俱思為因起信。若遍行故。應說作意。不應說思 又云由此起慚崇重賢善。因斯能發清凈身.語。是故此中意通三業慚為敬體者 此亦不爾。為取三業為歸敬體。為但取慚 若但取慚。何須說云意通三業慚為敬體。慚性非是三業體故 若通三業即不唯慚。何故復云信等諸法是敬之因。身.語敬果。意通因果。即三業但是敬之因果。非自體故 若唯說慚為敬體者。理亦不然。此唯明敬可但是慚。既云敬禮。明是三業。三業致禮由敬慚因。無處說慚亦為業體。又不說慚是發業故。又攝大乘論云。故我至誠身.語.思頻修無倒歸命禮。又瞿波論師云。三業禮者欲顯大師有天眼故以身業禮等。律中云在明處近已身業禮等。故但是思不可說慚。為因可爾。如以貪等而為加行方起三業。雖復論云斷命名嗔等。終不說貪等以為業體。雖說于慚敬德.有德。論歸敬體即是三業。此理決定勿更別解。又法苑中但說三業。無文說愧以為敬體。波錯看文應更審讀 前約克性出稽首體但說是思。若義說者。凡論歸敬有其二種。謂顯相及不顯相。若就顯相所謂身.語二業。由身敬禮定發殷重令他見故。俱舍據此偏言身業。雖身不禮但發語宣揚。由名.句等表詮內心令他聽故。無垢稱頌中說是偏取語業 若依不顯相唯取意業。內發殷誠雖極是重他人不了。諸論不說。此論具以三業歸敬。通顯.不顯二種盡故 若就別者三業有異。若其身業實即慚等相應動發勝思。通假即兼表色。語業亦用慚等相應動發勝思。假亦通聲 若薩婆多有實善.惡色。即依報色有業色生。即長.短色以此為體。復眾賢師別有長等極微。正量部師別有動色。譬喻論師別有動色非顯非形。并如下說 今大乘中若在佛果身.語色聲可許是善非歸依體。若就因中即是無記。約表心邊假通善.惡。故身.語業假.實為體 于意業中有二。一就業。二約勤治。就業有二。謂自性.助伴。言自性者。唯取遍行數中緣三寶為境慚等相應思為體。思有三種。謂審慮.決定.動發。論文雖說前二思唯在意地。后一思是身.語二業。今據道理意亦得有動發勝思。云作動意故發無貪等故。若約助伴即此思俱四遍行。五別境。散地善十。定加輕安。心王.尋.伺二十三法 次約對治復有二種。謂自性.相應。自性唯取緣于三寶能治輕慢慚.愧為體。此有二義。一體勝。二義順 言體勝者。顯揚論云。慚者謂依自增上法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愧者顯揚云。謂依世間增上羞恥過惡為體。唯識.對法文引可知 第二義順者。俱舍云無慚.無愧差別云何。答無慚.無愧乃至云。于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準能治此故正是慚。由斯理順故約對治說歸敬體即慚.愧也。克實即非。若直取慚慚五識俱。豈五相應亦是歸敬。說慚行相崇重賢善。五識不能別緣三寶。若云不取行相何別。故正三業為歸敬體。不得約思雖遍五識。業非五思何妨慚通敬唯在意。何者論辨業體自簡擇訖。無處辨歸敬說慚為體者。助伴準前。

第二五法出體者。于中有二。依瑜伽論云。五法者謂相.名.分別.正智.如如。若有漏敬者以名.相.分別三法為體。身.語二業假即相收。名依聲立。雖非名等。雖復非是語業。以假從實聲由名表故得通名。若取無表即思種上假無表是。若就實業體即分別。若無漏者正智為體。若色若心俱名智故 第二五法即心.心所.色.不相應.無為。準法可知。蘊.處.及界.三性.百法皆可準知 問答分別。問出體中長等依于色是假。假身業名等依聲假。名等為語業 答長等表于心。故得名身業。名等詮所轉。不得名語業 二問五逆業中破和合僧。即是妄語重。三罰業中意業重。五僻見中邪見重。曾無處說身業為重。何故此說偏舉身業 答邪見斷善勝。破僧損處大。意殺嫌恨深。所以各偏舉。此中身業且據世間從事制戒。細犯多發身業為重。所以偏舉 又解身業是總。余二是別。舉總攝別。并在其中 三問二乘歸依得通無漏以不 答一解許得。以自在者在定之中得起五識。何故無漏不得歸依。一云不得。三乘真智總不歸依。二乘后智多緣帝理。無別功能不能起發身.語等業。無勝用故。此解為正 四問意通三界理顯不疑。身.語歸依通何界地 答身.語二業通欲.色界。若準九地語業唯初禪。身業通五地。二定已上雖起語業及以身業。若起語業借下尋.伺。故隨尋.伺是初定系。又是無記。上地不造下地業故。設無漏者亦屬下故。或不系故。身業通四定。以出入息非是遍行上得起身 又解。通上。若上不得作下地善業。四靜慮王俱受別脫。豈許無記心得戒耶。既許善心方始得戒。故于上地得有語業。多由尋.伺未必一切皆尋.伺起。又復尋.伺非語遍行。如出入息四定。雖無得有身業。以有思故。語業應同此。引證如下第七論記 要集云。俱舍.正理皆說。愛敬以法為緣雖通三界。此中唯緣補特伽羅故唯欲.色。若依大乘。中陰經說佛入中陰。無色有情郁頭藍等亦入中陰禮拜聽法。故知雖緣有情亦通無色。問已入中陰非無色攝。如何說云彼有敬耶。解云經意難尋。今且一解。無生中間所有諸蘊名為中陰。此意不說中有名中陰。以在生死中間名為中陰。如說世間以在世間故。此釋不爾。若以生死中間名為中陰。何須云郁頭藍子入先在彼故。又云。依定果色變現似身。依下地定發天眼.耳。借下地識見佛聞法者 此亦不爾。若依有部。眼不下于身。如何色界。眼依無色界身。無色界身非實身根。既無身根眼等何依。若依大乘此亦不許。雜集第二十八界四句中云。有眼非眼界。謂最后蘊。有眼界非眼。謂在卵.胎.無色異生。有亦眼亦眼界。謂欲.色界現得眼等。有非眼非眼界。謂無色圣及無余依。郁頭若凡成界非眼。如何現起。現起即眼。非唯是界。若是圣者眼及眼界二俱不成。復如何起。若云是化。如彼定果所變似身。所起眼.耳亦似眼.耳。何須起下 故正解者。佛既不滅現彼中陰。郁頭不死亦入中陰。故是化現非實中陰。

疏解六十二有情。在家等四。一謂在家。二出家。三苦行。四非苦行 習斷等十九者。一習斷者。二習誦者。三凈施人。四宿年。五中年。六少年。七軌范師。八親教師。九共住.及近住弟子。十賓客。十一營僧事者。十二貪利養供敬者。十三厭舍者。十四多聞者。十五大福智者。十六法隨法行者。十七持經者。十八持律者。十九持論者 異生等者。謂異生.見諦.有學.無學。余者可知。故頌云。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娱乐| 洪湖市| 明溪县| 柳州市| 耒阳市| 漾濞| 高安市| 宜都市| 太康县| 图们市| 乐陵市| 高密市| 南昌县| 德兴市| 西丰县| 徐水县| 清河县| 祁阳县| SHOW| 广南县| 太康县| 合作市| 南昌县| 普安县| 池州市| 乌拉特前旗| 宿迁市| 彭阳县| 南丹县| 偏关县| 吉安县| 长阳| 平邑县| 陆丰市| 波密县| 周口市| 贵港市| 永寿县| 宜兰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