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又彼應非唯有執受等。本疏意云。三業能感。身業是色即有執受。約扶塵說。聲離質已即非執受。意業現行及三實業。亦非執受。前云約執令生覺受而說。前第二說種名執受。約同安危說故。今據諸論明十八界中。幾有執受。但云五色根。故言應非唯執受等 西明云。此說實能感五識業。說五識依故。唯思種實業。色.聲假說。非正感故。由此思種唯非執受。唯非色蘊。唯非內處。違圣教說此三皆唯 集云。感相分種非五識依。能感思業。即非色.聲。約生覺受故思非執。無表是假無感果用。故取有釋 今謂不爾。有說所釋具言假身語業并實思業。論云非唯故通有執等。不云唯非有執受等。顛倒論文故非為正。前第二說。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若謂今據生覺受說者。且五色根為唯取現。為亦兼種。唯現可爾。通種即非唯有執受。若云據現者。何故前難云又諸圣教說眼等根皆通現.種。執唯是種與教相違耶。故知五根通于種.現。據生覺受自亦不唯。何但難他。故本釋正。
阿賴耶識于有色界遍依諸根與楞伽同者(后更撿文)。
論。既許現識以種為依等。本疏說云此令種子有俱有依。論言現識依種者。以所依根通種.現故。故疏言種。若謂論文應言現行以種子為因緣者。即此中種依現行識。無同喻過。第八望種非因緣故是俱有依 然西明云。此中正明俱有依。如何義準因緣為例。解云理實不應為例。而凈月意。前二師皆不許種亦有所依故。今義準令種識亦有所依。量云種識亦有所依。現種識中隨一攝故。猶如現識。雖彼所依因緣.俱有二依不同。而依義齊且引為例。所以者何。能熏有因緣義。異熟望種非因緣故。此意且引為例者。雖成因緣為所依。且取依義。因緣.俱有同是依義。若云因緣依。第八現行望種即非。為避此過云且引義例 今謂不然。若但成依。有為諸法皆杖托依。應成相符。若成因緣。第八望種非是因緣。成作因緣。便有一分違宗之失。故知前師不立種子有俱有依。今立此義違他順己。不乖圣教故本疏正。
疏言故令異熟種以現行為住依。以種子因緣依與現行俱有依為例者。意以異熟識中種。即以第八現行為住依。能熏轉識望于種子雖是因緣。亦與種俱有。故與諸現行識。俱有依為例。新舊合者釋生長義。
論。俱有所依。護法義簡取決定有境為主為所依。簡余非所依。
令心心所取自所緣。此即舉果顯因所依。若法雖杖托因緣起。而不能取自所緣者。果名有依。不名有所依。因緣望彼但得為依。而非所依。何故如是。以瑜伽論唯心.心所名有所依。余不名有所依。若不作斯義門簡者法有相濫 然疏云而以義準由少義理。謂自身識為依。非后為前前為后依及他為自依 要集云。此無相濫。此中既辨俱有依根。非前后故。自識不依他根而起已極成故。故唯四義簡法已盡 今謂不爾。雖知四義簡法已周。論文不顯。但且對前諸師異說。辨彼非所依。不顯簡他及于前后。明是自身。若以言俱有。即不須簡非前后者。亦應云等無間。明前望后為等無間。何須復云前聚于后。下解開導云于后生心.心所法。又本辨心.心法。何須說云謂有緣法。言心.心所豈非能緣。又如熏習。熏自極成。可須復簡他身前后。故今疏意。心.心所法杖因托緣皆得名依。既論說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亦是自識因他識生。何故不簡。前后雖別亦得名有。如前因果別時家。解攝論熏習俱生俱滅。以前后法同有生滅。云俱生俱滅。今前后心異遍計故俱得名有。何故不簡不以同是有。要非前后是俱有依。
又云。樞要云前三各具四義。若爾決定簡法已盡。謂同境即顯有境。根本即為主故。由此證知余三無用 今謂此情不悟大意。何者本疏以論說俱有依。前明具義。后復云同境.不共.分別.染凈.根本所依不同。此之五種于前義中為具不具。若其不具得為所依。何須前義。要具為依。即是前三各具四義。四義隨有。即具前義方是所依。由是身根望眼等四識。非彼五種。故非所依 要集云。今解身根為主義簡者 今謂不爾。論文本意。為主一義。以王簡臣不簡身根。若云雖有身根。四根若闕四識不生。故知不依者不然。亦雖有第六。若無身根身識不起。豈許身識不依第六。故不以主簡別身根 又樞要言順取所緣者。解同境根。若同境根亦具前義。不解有境義。不得妄難。故七依八即不同境。故知不約順取境義。說有境義。若順不順皆有境故。智者當察 問今解俱有依根。既以有境簡去種子。豈可種子非俱有依。若非是依。種應非根。便違圣說眼等五根皆通種.現 答論根通種.現。今護法辨依.所依別。現根用勝名為所依。種根非勝不說所依。若取種根為俱有所依者。自種應是。今辨俱有所依。不依解根義。故不取種。
問言同境根。即眼等五根。是未知眼等識。緣境變相為親所緣。眼等五根為照相分為照本質。若照本質即不同境。質.相異故。若照相分。本質何遮而不能照 答今二解。一云雙照。俱色境故。無法遮故。一云照相分。云同分根能照境故。隔自識相故不照質 問如隔琉璃等尚能見外。自識相分有說非礙。何故能遮 答勢分力隔不以相礙前解為勝 問五識變相。為依托質。為不離見。若依托質。應離識取。若不離見。何成離合知。識皆與根不即離故 答雖依托質不離見分。俱悉無過。以能緣見不可說云在此非彼處。以無形礙故 若爾如何名離合取 答以五色根望本質說。不約相分。故成離合。不離識緣。
問五識何為以第六識為分別根 答瑜伽五十五云。由三緣故。謂極明了故。于彼作意故。依資養故 言明了取者。意雖由五而得明了。五亦由六能明了取。若無意識五不起故 于彼作意者。由欲得緣彼境界故。即同緣義 依資養者。謂由意識資養。眼等識方得起故。即引發義。
但說五識依五根者由二義故。言相順者。一近相順。即近所依。二相資相順。五根有漏五識亦有漏。五根無漏五識亦無漏故。
后開導依。本疏三師。第一難陀等。瑜伽第三云。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間更互而生 又一剎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 此師準文不許五識俱生。亦無二剎那續。亦非更互生。若前若后必意識起。是故五識必用第六為開導依 第二安惠等。第三護法等 西明云。第二凈月。安惠師許三位無末那故 要集亦云。定非安惠。論云平等性智相應末那初起。必由第六意識為開導依。彼許三位無末那故。則不得言相應末那 今謂不爾。準何得知是凈月義。既自不識梵本。又非翻譯之人 若是安惠前難如何 答準本疏釋云即顯末那名通無漏。雖即六識轉末那得名為第七。實非第七。不通凈故。不爾違經。初地初心第七識俱平等性智等。如疏具釋 又下第五卷中亦有此解 疏外又解。前難陀師云。第六意識自相續故亦總用。前六轉識內。隨何為開導依。第七.八識雖自相續。見道初轉由第六引。應用第六為開導依。就彼宗難正彼義故。不依自宗。疏主既親承梵本翻此論文。豈肯鄭重為斯錯判 今又助解。言安惠等許凈第七即是余師。余文即通安惠及余。述正文中云。第七末那用前自類或第六識為開導依 染相續位自類為依。無漏間斷既有第六即為開導。滅定位出。應云用第八為開導依。略而不言。
第二師文中有二。初縱。后奪。初中有三。一云未自在位可如所說。二遇境位。謂卒爾遇境位可如所說。三遇非勝境位可如所說。上一位字貫于下二。次一遇字通第二三 若自在位下。奪翻前三位。言自在位者奪初位。此師意云。謂互用位多恒緣境。此意破前六塵境至識不并生。以即剎那而便落謝。互用之位如眼識起。雖有余境亦能緣之。何假余識而眼識間斷耶。
問護法等師何性界心得出滅定 答廣惠聲聞.自在菩薩。隨何界地方便善心。若依自地亦通生得。未遍超者。隨其所應。或依他地方便善心。若全未超。但依自地方便心出。依方便入故。
論。又異熟心依染污意等者。何故無性兩釋。一云即第六識為染污依。第二同世親。所謂末那。何故二別 答兩論不違。此有二義。一恒相續。二緣內外起增上愛故。無性即據通緣內外起染污故。不言第七。世親即據恒相續識常起染污。非無第六。以非恒故隱而不說。無性菩薩據續生時。非無第七。以不外緣故亦不說 然今此師所說染意。或同世親。或同無性 或可染意依第七說。相應悲愿即第六識。以此為證。證誠第八用第六.七為開導依。以因大悲依第六故。染復第六不證第七 或此師意且據凡夫一分而說。初受生識。以染污意方得受生。即中蘊末心。除轉輪王必起貪.嗔方得受生。相應悲愿即是二智。
論。若增盛境等。西明云。此有一句。境勝心非勝。謂率爾心。此中應有等流心.境俱勝。已攝在前等流心中 今謂不然。證五相續。云遇勝境理必相續。定非率爾。率爾之心非多剎那故。若許率爾自類相續。應引瑜伽論云由率爾心。乃至相續而轉。何故云決定心后等。前文已證等流翻前率爾 遇勝境下。翻前非勝境。不說唯率爾。前文且約泛爾等流心。即心勝境非勝。此約心境俱勝破 或可。前約心相續趣境破。此約境相續勝逼心俱令心相續。故二文別今準此文當后二心。故俱勝句攝。
問戲忘憤恚定是何天 答本疏釋云。欲四空天。非下二天。西明云。通六天 要集斷云。此說近理。以婆沙說在下二天。大小雖殊俱得為證 今謂不爾。四句自體。若不約定人.處而說。但據逢緣可通六欲。若約定人.處。即本疏為正。然準道理據定人處。不爾但應人為他害即非自害。若有自害即非他害。何要戲忘.意.憤恚天及羯剌藍位。又戲.憤天既屬帝釋。豈與非天共戰之時不為彼害。若為彼害此即不定。即應佛使等有自他害。俱不定故即有雜亂。據無雜亂大乘約定。即本疏正。無相亂失及不定過。又出曜論云四空天。
論。然攝大乘說色亦容有等無間緣者是縱奪言者。釋彼論第三云。謂經部師作如是執。色心無間生者。謂諸色.心前后次第相續而生。是諸法種子者。是諸有為能生因性。謂彼執言。從前剎那色后剎那色無間而生。從前剎那心后剎那心及相應法無間而生(已上論文)。破已下結云。但應容有等無間緣及增上緣。無有因緣。今指此文。是縱經師有等無間。奪彼前后為因緣義。若爾何故攝論第一云又經部師不說唯色名為心法等無間緣。此所無故。心及心法四緣定故。釋文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