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論。識以了別為行相故 本釋云。識自體分以了別為行相。故行相見分也。類體亦然。此意見分名行相者。行應平聲讀。以見分能行于境相。故此見分得行相名。評取初解云。然本但是行于相義 類體亦然者。以行相不可知。類體亦然 然西明疏并顯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總為三釋評取第三。第三釋行相言者。即了別領納等各不同故。名不同一行相。此意行者即去聲讀。正是能緣之行解也 又解云。行于相故帶相行故名行相。此即平聲。相通影.質。即同本釋。然要集評取第三釋同。世親.無性俱行解相貌以為行相。此論亦云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若取行于相故名行相者。恐非論意。又不應言行相不同。違教及理。以心.心所行于境相無差別故。何得言不同 今謂錯評。何者泛言行相有三。一境名行相。即十六行諦。二能緣行相。即十二行法輪。三行于相名行相。即無分別智等。前二是局。后一即通。今此了言雖能緣行。釋從通解。第三能變即依局辨。云了境相粗故。般若經云。彼識不能了故。不通無分別智。第二能變亦從通解。恒審思量無我相故。或相影顯。隨其所應在因在果。故攝論本頌云。諸菩薩行相。復于所緣中。是無分別智。彼所知無相。無性釋云。于所緣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此釋初句行相。既言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明作平聲。不作去聲而讀行相 然次論云。所知無相者。謂說此智于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緣真如境。離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為行相者。是釋第四句。重顯無分別智行相。行于境相中時。不作行解相狀。不是正釋行相之言 問相者是境。行者是心。如何說了名為行相 答能行于相名為行相。有財釋。或相之行。依主釋。不得難云若取行于境相名行相即違教理。及心.心所行于境相無差別故者 此意難云。論說識.受.想等作用各別故違教。心及心所作用各別。若取行于境相王.所同緣。如何各別 此難不然。論云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者。據能行說不約所行。識即能了行于境相。受即領納行于境相。云作用各異。約取境用異。不取緣境之時取諸境相行解用異。以無分別智不作諸境別行相故。雖后得智及分別心。緣境之時作諸行解。不取此釋識之行相。以不遍故。今本論意但取心起行于境相名為行相。即通一切。不取行解名為行相。不通一切故。又此正釋本識了言。若以行解相貌以為行相。深乖論旨。本識任運無行解故。若局后得及分別心釋行相者。得約行解名為行相。

論。所緣相似行相各別。本疏引瑜伽第一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有三解 西明三釋。第三釋云。同一有二。一一故名同一。此即本疏約質故。二相似名同一。即本疏約影。樞要五釋。后人多釋不出于此。諸家不解執取一釋。于中出過 要集復斷有解破本疏。若就本質名同一。無質意識應非相應。云此破有理。此論唯影不通無漏故。以論云然有漏識自體生時。似能所相現故。瑜伽第一通漏.無漏者 此亦不然。雖言有漏生似二現。下即通余。故引經頌云。一切唯有覺。成三分中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時。各有三分故不唯有漏。若以前支但云有漏識生。即證唯依有漏識。亦應瑜伽論中。言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但眼.意識不通余識。正釋眼識及俱意識故。彼既許通此論何局。故知本疏深得論旨。

論。不應見分是第三果。本疏云難古師 要集云。陳那但立三分不遮第四。故護法師不違陳那。但是遮破 今謂不爾。雖言破古非陳那等。如理門論破古因明師。豈即破彌勒等師。但破古來不正諸師。今言破古亦復如是。破唯三分以見分為第三果者。不破許有第四分者。

就此能量所量量果別中。相傳解云有六師別。一云覺天說。根為現量。惠為能量。境為所量。根是量果。二云妙音師。根.境同前。能量取識。三云法救師。能量惠及識。余如前說。此皆顯故名現。四云經部。根.境.識和合生法名之為現。根.識為能量。境為所量境。還以根.識為量果。五云犢子部。以神我現量。諸心.心所為能量。神我為量果。六云成實師。以心所中受.想之用為能量。境為所量。識為量果。更當撿文方可為定 本疏問如諸佛及因五.八唯現量應但三分。見分即得為第三果故。答云此不然。內外定故。見分緣外用亦外也。不得為緣內果 要集云。若內外定。已轉依位見分。不應緣第三分。內外定故 今謂不爾。不障緣第三。但不親取。要變于相。相是外攝故。言緣外故。論自云前二是外。

論。所取能取纏。本疏云。此唯眾生四分。故言纏縛。相及粗重二縛具故。無漏心四而非纏縛 西明釋云。能取所取四分相屬故名為纏。亦通無漏。非謂煩惱之纏縛也 今謂此非。違論釋故。論云皆有所取能取纏縛。頌言眾生。釋言纏縛。明但眾生有此相縛。不通無漏。安惠可爾。此文且說有漏四分。如三界唯心言。且說有漏唯識。豈以無漏亦唯識。即三界言許通無漏耶。

問既立第三能證第二及第四分。第四復能證第三分。即心能自緣。云何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觸自指端 答佛地論第三云。答云不見燈等能自照耶。何知自照現見無闇分明顯現。若不自照。應有闇障。應不現見 問燈等非闇。何須照耶 答如瓶.衣等體雖非闇。無燈等照邊。有闇障不得現見。照令闇除衣等現見名為燈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闇障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 問燈能照自令現得見。證心能自緣。衣不自照由他照見。證心不自緣 答心性是照本極成。若例同衣不能照。彼有違自.世間等過。

問量云。心能自照。性能照故。如燈等。此量豈非法自相相違。因.喻所立不成過 答取能照義。以燈為喻故無有過 問豈本不欲證心自緣 答雖言緣自意取顯證。今緣.照雖殊。俱自顯證義 或但相例。不是立量取彼為喻。故無有過。

論。如眾燈明各遍似一。疏及樞要已具解訖 要集彈云。若由炷.盞發影。可言隨彼有多影。但由一光發。如何有多影。彼自解云。謂多燈各發一別光。多光相資假立一明光。一光不明多光方明故 今謂不然。取意有別。若二炷相近同生一焰。光即是一但發一影。若炷相離。或多盞相離。即別生焰。焰別光殊便發多影。然光雖別各遍似一。如共業果。炷.盞相近共生一焰。如二眼根共發一識。不爾假光實非是一。何得喻識而是一耶。又假一明光即應唯發一影。如何有多 又且發影為離炎光為即炎光。若離炎光。光既遍室。影亦應遍。既猶炎東影于西發。即不離炎光。不離炎光不得言一。光不離炎炎應成一故。今共果取離炎光喻。二根發識取不離喻。故疏.樞要得二論意 又西明云。質異同見等四句。有過不成。思之可悉。

論。又諸圣者厭離有色等。本疏據顯言。色界類示 西明云。此說那含等厭色生無色必不下生。不說色界者。彼有色身往欲界故 今謂不爾。違下文故。下云是故現居及當生者變為此界。不言當往者變。若許往者變。無色亦來佛傍側立。亦應許變。況下又難。設有色身粗細懸隔。此變為彼亦何所用。故本解正。

論。故器世界將壞初成而亦現變。問將成可用余界生。變壞時何用而余生變。既余生變。生變因在。何有盡時 答由彼余生感界業成熟故變。不爾住時既同此變。此界生無何故即壞。由此故知他壞業變。如在此生他變扶塵沒生他地。或般涅槃他變扶塵。而有膀脹漸爛壞者。壞業力盡三災亦滅。亦由此生本所變界而為引因。下三靜慮涅槃經。說由內過患據引因說。由彼俱業感彼界成故。生余時災由彼引。不爾余由引此言何用。故據實義非隨轉門。引因勢盡此等都滅 問維摩經云。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生有常想。照令知速滅。即佛菩薩神力變起。何但眾生 答變化不遮但非實壞。實壞由業非神通力。若定由神力。壞時節不定。故前難云。應實變為此雜穢土。若許實變災壞世界。有相符失。今此文中。說實成壞。不據變化 問劫壞之時彼空界色為有為無。有何不壞。無即違經。經云空劫唯有孔穴色現。即空界色 答雖有非壞。非成壞業之所起故。若許可用故他常變。三災可用。他亦常變。若成壞收應有成壞。以此故知。雖他識變非成壞收 問設生他方自地許變。如在此界大海水等。欲界有情為同變不。若許同變。欲界諸天應見下水寧作琉璃。既見琉璃明不同變。設不同變天有水不 答論說共用即可同變。海不共用。彼不變水。天上可有 若爾八熱大地獄等圣者不用。應不變彼 答現同地故 若爾水等應然。天現同地 答大海同變。見琉璃者說別水故 若爾魚等居水即見屋宅。大海之中眾生。亦應見屋宅。若許不見海。即非同地變。若許見海水等。應不作舍宅 答許別舍宅居于海水。如地穴居。由業力別。若余別水一處四境。理即不遮。由別業故。如孤獨獄等。

言定通等力。西明云。等取神通。傳三藏亦等愿力 有云等取有十能變。定.通.愿同四。佛加被力等 今謂不爾。若佛加被即神通力攝。持經.神咒是法力攝。諸受變改力.煩惱力.改寶珠梵行等力。即前業力攝 要集云。第八三力變。佛等加被與愿無異者 此亦不爾。加被是通。非愿力也。

論。及隨法處所攝實色。西明解云。第八緣實不緣假故。然前解處中。即許第八亦緣假色。判為護法正義云。生相等隱第八不緣。長.短等顯故第八緣。又引鏡智緣十八圓滿證八緣假 若如是者今法處中亦應緣假。何但取實。故本疏判。唯緣實者護法正義。若取鏡智緣方.圓等證八緣假。亦應緣過.未及生.住等假相。鏡智緣故。故因果殊不可相例 又云。異生定所生色亦有實用。云威德者是根本定。非勝者起名威德定 今謂不爾。若許異生定變實色。何故瑜伽第十三云。謂超第二阿僧企耶。變有實用。若云彼說通變。此說定變者。此亦不爾。通力是勝尚超第二劫變方有用。定力是劣。云何凡變即許實用。故威德定是勝人起。三十三云非圣神通不堪受用故 問既許變化。于上下界各變幾塵。西明釋云。由化心托欲.色異熟本質化。欲界具五。上界除香.味 今謂。上亦變香。法華經云乃至于有頂。聞香知所在。若云彼說法處今說五境者。何故定通變五境耶。應皆法處。若雖定等變非法處收。若爾何等是法處攝。若云雖定等力擊第八變。是業果色故是五塵。若定果等即法處色者。應佛唯有法界。無色等五界。既許定生具十八界。故知上界亦變香境 西明問五根五境隨其所應同在一處。為各別四大造。為一四大造。若一四大造。云何瑜伽云羯剌藍時。能造身根及眼等。大俱時而有次第造耶。若別大造。何故五十四但說七物與眼同處。彼問云色蘊中眼幾物所攝。答若據相離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清凈色。若據不相離攝。即有七物。謂眼.及身.地.色.香.味.觸。三藏解云。同一處者唯一大造。以理推微五根根依同一處者。一地大造。而說造眼四大者。隨所造法。名造眼大。乃至名能造觸大。據實一大。此釋七物有。并會俱時而有。以初即有此能造眼等之功故說俱有 問云何無火等。壽.暖.識三恒不相離除無色處 解云據實有火等。而五十四但說七物者。據相顯說。以地堅性眼等所依。是故偏說。

論。因緣分別二變西明二解。第二唯第八心王為因緣變。云何名有實用。實用有二。如色一質礙用。二本質用。若爾五識所變為第六質。何非因緣。若云無質礙用不具二義者。第八所變長等亦唯為本質應非因緣。法師自云。若爾初解為勝 問第八在意界。所緣應當唯法界。云何通十八界耶 答依彼六二緣。意處所緣法界攝。不依六二緣。隨彼所緣十八攝。又以闇從明十八界攝 既爾何不別立界處 答處.界.出生.及因義。意處所緣法處收。第八無別出生.因故。亦隨六意處攝 問若五識變相分無礙。與對法第三相違。彼論有對無對分別中云。諸有見者皆是有對。豈眼識相分非有見耶。彼論云。謂眼所行境是有見義。故眼識相應名有見。若云有對者。是境界有對。非障礙有對者。理亦不然。彼云三因故名有對。謂種類故。積集故。不修治故。種類者互為能所礙。積集者極微已上。以一極微無對礙故。不修治者非定起色 今為二解。一云五識所變并是有礙。且說有見舉此例余。即對法云。諸有見色名有對故 一云無對。非有見故。眼所行境名為有見。眼根但照彼本質故 若爾何故名同境根 答同取本質。如說王所同一所緣 或有對三義。本質具三。相但后二。總名有對。非礙名對。今據所變有質礙對。名為實用。五識相無。若準此釋。七識應是分別變收。但為境故 此亦不然。自在定生既有實用。何非因緣 答定.散別故。自在所生為食等用。不得相例 若爾五識亦因緣變。有段食用故 據此可爾 又解亦非。為他食用是因緣。五變自用故非因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巴青县| 沽源县| 台山市| 阜新| 光泽县| 乌鲁木齐市| 梁平县| 鲁山县| 吴忠市| 高平市| 哈尔滨市| 遂川县| 泰州市| 黑龙江省| 兰考县| 平和县| 新邵县| 都安| 张家川| 封丘县| 阜康市| 屯门区| 三亚市| 高尔夫| 渭南市| 巴林左旗| 黄骅市| 中西区| 沂南县| 东乡族自治县| 巢湖市| 丹巴县| 东乌| 东丽区| 克山县| 平湖市| 广昌县| 进贤县| 炎陵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