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言非粗相識緣細相境。集云。有說汝緣瓶粗相之識。即是緣微細相之識。若許爾者。量云。汝緣色之識。亦應緣聲。計相違法得俱緣故。如粗細境者。此量喻中所立不成過。緣粗細心非緣聲等故不成喻。彼粗細境非聲等故者 此破不爾。敘量不依本疏所說。本疏量云。汝余聲等境。其緣余色境之識應亦得緣。許相違法得俱緣故。此量以余聲等境是有法。其緣余色境之心為法。色境非法.有法。標境取心緣色之心。是違緣聲之心。此相違心應亦得緣。正是其法。許相違法得俱緣故因。如粗細喻。有二立故得成比量。

勿余境識緣余境故。西明云。勿之言莫。莫即緣粗亦緣細境。有雜亂過故。若不許緣圓細相境。本圓細相應非五境。若許違宗。一識應緣一切境者。若緣粗識亦得緣細相者。緣青等心應緣聲等。即眼等識通緣十八界 集云。有說后量。有解二量。皆有過失。由此有釋但以理破。非立量破 此亦不爾。立量破彼何過不得。且立量云。汝聲境。應為余相違識緣。許相違法得俱緣故。如粗細境。此聲亦有粗細。相違識得緣故。因有三相。

釋所緣緣。瑜伽七十二復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謂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謂遍計所起.勝解所現。非住本性 集云。共所成者。增上緣用。謂能熏見分力故。相分能熏賴耶見.相種子。非如異熟心心等。不能熏故。相亦不熏。故言先分別等 今釋。彼七十二所言相者。非唯色相。若名所詮總名為相。如前七識亦名本性相。俱為第六緣為質故。先分別所生即本有種。及相所生新熏之種。共生本質故。云共所成相。不爾本質據現行說。后種生現見分久滅。何得云共所成相。亦不可云據增上說。論云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若據增上。應云先分別及相所生。及是合義。既各言生。明各別種。

有說瑜伽之師即依士釋。師有瑜伽師即有財釋 此亦依主。而非有財如前分別。后思 集云。心.境相應義且難了。若云心起必托境。心趣此境。境順彼心。故名相應者。境應皆通三性.定散心中。若言隨心所樂其境必現。于彼自在故名相應者。以假想惠分析聚色。雖作微解而不現微。如何得名瑜伽師也。若言心即不違境界諸法自性故名相應者。于本聚色先無極微。作極微解。如何相應。壞法相故。集自解云。觀心所緣境界不障觀心。令彼觀心種種行解。或青黃等極微等相得自在轉。是故說名心境相應。非謂境相隨心現故名為相應者 此亦不爾。空花雖無。亦不障心作空花解。如病損眼非黃見黃遍計我等境。皆不障心邪妄解生。豈得說名心境相應。故知言相應者。心稱境知名為相應。相符順義。聚雖無微。以托圣教假想觀之順入無我。無我理境及名教境。與心相應。此為善釋。當撿瑜伽釋.及顯揚二十明瑜伽抄。

問于粗色相漸次除析變極微時。何不別熏成種。答以無本質故 若爾名言熏習。及緣過境熏成種時。豈有質耶 答如名言熏及緣過境。以現曾有彼境可生。即熏成種。空花非有雖緣不能別熏成種。極微亦爾。元無彼質故不別熏 問空花無質可不熏種。極微托色何不種生 答雖于色相。如執我等故不成種 不爾彼執。觀微非執。何以為例 答雖非執心。無質義等故不為例。若準西明法師即許成種。如前辨非。

論破正量部云。有為法滅不待因故 問何以得知大乘滅相不待因耶 答大莊嚴論云。又如煎水至極少位后水不生。亦非火合水方無體故。量云。許是滅故。如無為滅。準此似將有法為因。有法為因即無有法。應所依不成過。解云滅有多滅。取有為動滅為宗。以余滅為因。隨取少分。故亦無過 問無為滅可同有為耶 答但總云許是滅故。不須分別體滅相滅。無為既不待因。有為亦應不待。故因不得分別。又如聲無常。無常即滅。然言無常。不唯詮滅相。顯揚十四云。無常性者。謂三有為相共相應故。一生相。二滅相。三住異相。三相總名無常。說生復為因性。此滅亦爾 要集云。有抄量。有為法滅應不待因。以名滅故。猶如擇滅。有說量云。汝滅應不待因。許是滅故。如無為滅。集云。此二師量喻有所立不成之失。即三無為雖無生義。待因顯故俱名待因。宗中應云不待滅因滅之 此亦不爾。無為體滅。不待因顯方名為滅。性是滅故名之為滅。故云應不待因故喻得成。非無所立。

論非顯香味。量云。汝顯色及香.味。應非是表。唯無記故。如地.水.火。雖自宗有香.味通表。而是假表。不通善.惡。意為破他實表業色復是善.惡。彼自許香.味.觸三唯無記故。又準論疏應云汝此表色。亦非是顯及與香.味。無表示故如觸 是彼許故。

論一剎那聲無詮表故者。薩婆多計。此表是實。今且問。汝聲生名等。為初一剎那聲生名等為實詮表。為后一剎那聲生名等方實詮表。若初能。后無用。若后能。即量云。汝后一剎那聲。除佛心外應不能詮表。以是聲故。如初一剎那聲。若云相續。即如后破。由彼本計除佛余人一剎那聲。不是能詮。故婆沙第十五云。聲聞多剎那聲能說一字。佛一剎那聲能說一字。一字聲中仍未有名.句聚集。故不能詮 問何故色中別立表色。聲中何故不立表聲 答色法顯現故別立表。聲相難知故不別立。方.圓.長.短類亦可知 又解色中形色有非表。于色之中別立表。聲中情名必是表。無非表故不別立 問身表色依身。從彼所依名身表。語表亦依身。從依名身表 答形色不離身。隨彼所依名身表。聲性發離質疏。故非身表 又解身表在初。從依名身表。語表后說。恐濫非身表。

論然依思愿善惡分限。下申正義。分之為三。初道.定俱律.不律儀.處中之總句。佛身無表之別句 次謂此或依下。是余別解.處中之別句 或依定中下。定.道之別句。以佛無增長故。除佛余別解等增長故。定.道依現故。

問無表之色依表種立。表有多念依何念立 答于初剎那正發身.語之思。或俱時發。或前后發。俱時同一種。前后各別種。皆于初上立。第二剎那已去。非因等起。但名剎那等起。非根本故 問定中許起身.語二業。表依何立。若動發思即現在定。是定俱無表 答既是假立通二何妨。然薩婆多隨心轉者道.定二戒。有心即有。無心即無。舍此定取余定。即舍此無表得彼無表。道亦同然。皆別有實色名為無表。不取定.道二相應思。又定唯有漏。無漏即名道。若大乘師隨轉義同。然立有別。依定.道俱現行思立。定通無漏。雖是一思望義有別。薩婆多八戒要從他具支。唯一日夜。大乘皆通。從不從師。支具不具。一日多日。俱亦不違。以依思愿分限立故。佛隨轉門且言一日夜。令易學故。大乘五戒.十善。亦許少時闕支而受。唯出家眾依師具支盡壽方得。然闕支者皆據未說三歸已前。有祈愿別故得闕也 若三聚十無盡等。及依文殊所問波若經。受十戒者。即同沙彌十戒。然亦盡未來受。又此得戒有四分別 一有心得。謂發祈愿增上善心者 二有心不得。謂不發起祈愿。設起祈愿受出家眾別脫戒者。但少時分限缺支意愿皆不得戒 三無心得。謂那含沙彌起心求戒作白已后便入無心定。此無心時作羯摩竟。祈愿滿故亦得具戒 四無心不得。謂無祈心余無心位 問別脫無表依于動發思種上立。如入見道得別脫戒。既不起身.語依何思立 答入見道前有祈愿心動發身謂。后入見道依此種立。不爾即無 問定.道無表依審.決思。起身.語時依何思上立身.語業 答若在余定起身.語者即是通果。亦定前加行有祈愿心欲起身.語。依定引通雖不在散不正在定。亦動發思起于身.語 問起加行時只審.決思未起發動。如何依立 答據實定中起動發思。如八地已上常在定心。即義說之不同散位。

意業之中十善.十惡發無表不 章中二解。然要集云。有釋三藏解云。五十三文唯約現行說意表業。準此無表依種子立。今尋三藏意。身.語表示他。故名為表業。思種不表示。是故說無表。意業唯自表。故得說為表。種子不表自。故亦名無表。云法苑二云。一云發無表。一云不發。云后說為正。三藏意存前解 此說不然。法苑二說云任意為用。不斷后說義為決定。今者意準定發無表。既菩薩戒具防三業。勝于二乘盡未來際。云何不發殊勝無表。前二說者據處中說。非約律儀 又集云。又能起律儀體非律儀以生律儀。從果為名說名律儀。故無無表何所相違。故今取不發無表 今者不然。既取不發。何故云能起律儀體非律儀。若設云能起身.語律儀非意律儀者。望二乘意無律儀。約大乘說。十善戒等亦是律儀。如何得云體非律儀。從果為名故無無表。故為不可 要集問。定.道意無表依何法立。解云表依現思。無表依種。故具二種。不同定道身.語無表。問若爾出定心后。既有種子應立無表。解云不例。是隨心戒出定用微。故不立無表。或于一現思有表無表。于理無違 今謂。定.道意俱無表。決定取現。不得云惑。即定道戒是隨心故。種有心無非隨心故。

然依思愿善惡分限等者。西明云。愿雖有多。然于此中說思為愿。定.道二戒是思非愿。別解脫戒亦思亦愿。為攝定.散二位無表故說思愿。此亦不定。何以得知此愿唯思非依欲.勝解等。由有希欲方起祈心。說愿唯思即為太局。集云。散心無表有要期故。說依思愿。定.道無表無期愿故但思非愿。然有說云。愿者顯成無表之相。此言少局不通定.道 今謂無過。是總說故。意顯別脫與定.道殊。隨愿分限。不爾依種種子現有。何緣戒舍。又諸說愿皆不通定.道。今說此愿顯成散無表。何獨言局 西明解無表云。于七種上假立七支。以彼止用有七種故。問若爾眼識緣青等時應成多種。許亦無失。如正體.后得體是一惠熏成二故 今者未詳。既一現行云何種二。若功能別。后得見分功能無量。自證.第四皆應種別。功能別故種應更多。何但二種。又設熏多。后生一現為生于多。若生多現即多心并起。若前后生不應理故。若共生一既能熏體一所生亦一。何故隨見熏成多種。隨體成一理應為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且末县| 睢宁县| 博罗县| 潞城市| 永善县| 临江市| 南雄市| 杂多县| 集贤县| 驻马店市| 湾仔区| 龙井市| 寿宁县| 剑川县| 奇台县| 阜城县| 土默特左旗| 乐至县| 六枝特区| 井研县| 兴业县| 江门市| 遂昌县| 缙云县| 乌兰察布市| 特克斯县| 青海省| 若尔盖县| 尚义县| 同仁县| 安远县| 观塘区| 永安市| 伊通| 抚宁县| 饶平县| 五河县| 保山市| 顺平县|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