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卒病易除。故當先治。痼疾難拔。故宜緩圖。且勿使新邪得助舊疾也。讀二條。可以知治病緩急先后之序。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所得所惡所不喜。該居處服食而言。如臟氣法時論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腎色黑。宜食辛。脾色黃。宜食咸。又心病禁溫食熱衣。脾病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病禁寒飲食寒衣。

腎病禁淬 熱食溫炙衣。宣明五氣篇所云。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靈樞五味篇所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之屬皆是也。五臟病各有所得而愈者。

謂得其所宜之氣之味之處。足以安臟氣而卻病氣也。各隨其所不喜為病者。謂得其所禁所惡之氣之味之處。足以忤臟氣而助病邪也。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者。謂平素所不喜之物。而反暴思之。由病邪之氣。變其臟氣使然。食之則適以助病氣而增發熱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無形之邪。入結于臟。必有所據。水血痰食。皆邪藪也。如渴者。水與熱得。而熱結在水。故與豬苓湯利其水。而熱亦除。若有食者。食與熱得。而熱結在食。則宜承氣湯下其食。而熱亦去。若無所得。則無形之邪。豈攻法所能去哉。

豬苓湯方(見后消渴證中)

痙濕病脈證治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成氏曰。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太陽病。發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者。則太陽中風。重感于寒。為痙病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今不惡寒者。風邪變熱。外傷筋脈為痙病也。以其表虛無寒。故曰柔痙。然痙者強也。其病在筋。故必兼有頸項強急。頭熱足寒。目赤頭搖。口噤背反等證。仲景不言者。以痙字該之也。活人書亦云。痙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脈本浮。今反沉者。風得濕而伏。故為痙。痙脈本緊弦。今反細者。陰氣適不足。故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此原痙病之由。有此三者之異。其為脫液傷津則一也。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重感寒濕而成痙者。亦有亡血竭氣。損傷陰陽。而病變成痙者。經云。氣主 之。血主濡之。又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既衰。筋脈失其濡養。而強直不柔矣。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不可不辨也。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痙病不離乎表。故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病。而筋脈受之。故口噤、頭項強、背反張、脈強直。經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寒濕相得者。汗液之濕。與外寒之氣。相得不解。而表氣以汗而益虛。寒氣得濕而轉增。則惡寒甚也。其脈如蛇者。脈伏而曲。如蛇行也。痙脈本直。汗之則風去而濕存。故脈不直而曲也。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魏氏云。風去不與濕相麗。則濕邪無所依著。必順其下墜之性。而入腹作脹矣。風寒外解。而濕下行。所以為欲解也。如是診之。其脈必浮而不沉。緩而不弦矣。乃其脈如故。而反加伏弦。知其邪內連太陰。里病轉增。而表病不除。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緊如弦。即堅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脈經亦云。痙病脈堅伏。

直上下行。痙病有灸瘡。難治。

有灸瘡者。膿血久潰。穴俞不閉。婁全善云。即破傷風之意。蓋陰傷而不勝風熱。陽傷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 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證備者。趙氏謂太陽之脈。自足上行。循背至頭項。此其所過之部。而為之狀者。皆是其證是也。 。背強連頸之貌。沉本痙之脈。遲非內寒。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傷寒項背強 。汗出惡風者。脈必浮數。為邪風盛于表。此證身體強 然。脈反沉遲者。為風淫于外。而津傷于內。

故用桂枝則同。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則不同也。

栝蔞桂枝湯方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無汗而小便反少者。風寒濕甚。與氣相持。不得外達。亦并不下行也。不外達。不下行。勢必逆而上沖。為胸滿。為口噤不得語。馴至面赤頭搖。項背強直。所不待言。故曰欲作剛痙。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

按痙病多在太陽、陽明之交。身體強。口噤不得語。皆其驗也。故加麻黃以發太陽之邪。加葛根兼疏陽明之經。而陽明外主肌肉。內主津液。用葛根者。所以通隧谷而逐風濕。加栝蔞者。所以生津液而濡經脈也。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

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陽明之筋起于足。結于跗。其直者上結于髀。陽明之脈。入齒中。挾口環唇。其支者。循喉嚨。入缺盆下膈。故為是諸證。然無燥實見證。自宜滌熱而勿蕩實。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豈病深熱極。非此不能治歟。然曰可與。則猶有斟酌之意。用者慎之。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但風寒傷于肌腠。而濕則流入關節。

風脈浮。寒脈緊。而濕脈則沉而細。濕性濡滯。而氣重著。故亦名痹。痹者閉也。然中風者。必先有內風而后召外風。中濕者。亦必先有內濕而后感外濕。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濕動于中。由是氣化不速。而濕侵于外。外內合邪。為關節疼煩。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內濕。而后可以除外濕。故曰當利其小便。東垣亦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若風寒在表。與濕相搏。脈浮惡風。身重疼痛者。則必以麻黃、白術、薏苡、杏仁、桂枝、附子等。發其汗為宜矣。詳見后條。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外盛者。其陽必內郁。濕外盛為身疼。陽內郁則發熱。熱與濕合。交蒸互郁。則身色如熏黃。

熏黃者。如煙之熏。色黃而晦。濕氣沉滯故也。若熱黃則黃而明。所謂身黃如橘子色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寒濕居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為頭汗出。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是宜驅寒濕以通其陽。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狀。實非苔也。蓋下后陽氣反陷于下。而寒濕仍聚于上。于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飲。胸上有寒而復不能飲。則口舌燥煩。而津液乃聚耳。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茍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復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游而陰不下濟也。

亦通。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雖并為六淫之一。然風無形而濕有形。風氣迅而濕氣滯。值此雨淫濕勝之時。自有風易卻而濕難除之勢。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宜其風去而濕不與俱去也。故欲濕之去者。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此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

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寒濕在上。則清陽被郁。身疼頭痛。鼻塞者。濕上甚也。發熱面黃煩喘者。陽上郁也。而脈大。

則非沉細之比。腹和無病。則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頭。療之者宜但治其頭。而毋犯其腹。內藥鼻中。如瓜蒂散之屬。使黃水出則寒濕去而愈。不必服藥以傷其和也。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身煩疼者。濕兼寒而在表也。用麻黃湯以散寒。用白術以除濕。喻氏曰。麻黃得術。則雖發汗。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并可以行表里之濕。不可以火攻者。恐濕與熱合而反增發熱也。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白術(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此亦散寒除濕之法。日晡所劇。不必泥定肺與陽明。但以濕無來去。而風有休作。故曰此名風濕。

然雖言風而寒亦在其中。觀下文云。汗出當風。又曰久傷取冷。意可知矣。蓋痙病非風不成。濕痹無寒不作。故以麻黃散寒。薏苡除濕。杏仁利氣。助通泄之用。甘草補中。予勝濕之權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麻黃(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 薏苡(半兩) 甘草(一兩炙)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主之。

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待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里。服后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然非、術、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 湯方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炙) 白術(七錢半) 黃 (一兩一分)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邪在表也。不嘔不渴。里無熱也。脈浮虛而澀。知其風濕外持。而衛陽不正。故以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溫。以振陽氣而敵陰邪。若大便堅。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陽雖弱。而在里之氣猶治。則皮中之濕。自可驅之于里。使從水道而出。不必更發其表。以危久弱之陽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術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氣。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方白術(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亦濕勝陽微之證。其治亦不出助陽散濕之法。云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汗也。陽復而陰自解耳。

夫風濕在表。本當從汗而解。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虛者。不宜重發其汗。則有防己黃 實表行濕之法。而白術附子。則又補陽以為行者也。表虛無熱者。不可遽發其陽。則有桂枝附子溫經散濕之法。而甘草附子。則兼補中以為散者也。即此數方。而仲景審病之微。用法之變。蓋可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东县| 章丘市| 兴和县| 甘孜县| 平陆县| 错那县| 石阡县| 西畴县| 天全县| 萝北县| 襄樊市| 南华县| 榆社县| 吐鲁番市| 宽甸| 潮州市| 承德县| 陇南市| 海安县| 宜春市| 剑河县| 平果县| 阳城县| 太康县| 溧阳市| 墨竹工卡县| 凯里市| 台北市| 舒城县| 楚雄市| 巴塘县| 淮北市| 太和县| 汉源县| 扎囊县| 兴国县| 合江县| 平罗县| 海盐县| 海丰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