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金匱要略心典
  • 尤怡
  • 4997字
  • 2015-12-17 17:30:26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

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

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中 即中暑。暑亦六淫之一。故先傷太陽而為寒熱也。然暑、陽邪也。乃其證反身重疼痛。其脈反弦細而遲者。雖名中 。而實兼濕邪也。小便已。灑灑毛聳者。太陽主表。內合膀胱。便已而氣餒也。

手足逆冷者。陽內聚而不外達。故小有勞。即氣出而身熱也。口開前板齒燥者。熱盛于內。而氣淫于外也。蓋暑雖陽邪。而氣恒與濕相合。陽求陰之義也。暑因濕入。而暑反居濕之中。陰包陽之象也。治之者一如分解風濕之法。辛以散濕。寒以涼暑可矣。若發汗則徒傷其表。溫針則更益其熱。下之則熱且內陷。變證隨出。皆非正治暑濕之法也。

太陽中熱者。 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中熱亦即中暑。 即暑之氣也。惡寒者。熱氣入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與傷寒惡寒者不同。發熱汗出而渴。表里熱熾。胃陰待涸。求救于水。故與白虎加人參以清熱生陰。為中暑而無濕者之法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于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陽虛而多濕者。暑即伏于濕之內。

為身熱而疼重。故暑病恒以濕為病。而治濕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根據。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瓜蒂湯方瓜蒂(二十個)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脈一宗者。分之則為百脈。合之則為一宗。悉致其病。則無之非病矣。然詳其證。意欲食矣。而復不能食。常默然靜矣。而又躁不得臥。飲食或有時美矣。而復有不用聞食臭時。如有寒如有熱矣。而又不見為寒。不見為熱。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矣。而又身形如和。全是恍惚去來。不可為憑之象。惟口苦、小便赤、脈微數。則其常也。所以者何。熱邪散漫。未統于經。其氣游走無定。故其病亦去來無定。而病之所以為熱者。則征于脈。見于口與便。有不可掩然者矣。夫膀胱者。太陽之府。

其脈上至巔頂。而外行皮膚。溺時頭痛者。太陽乍虛。而熱氣乘之也。淅然快然。則降序矣。夫乍虛之氣。溺已即復。而熱淫之氣。得陰乃解。故其甚者。必六十日之久。諸陰盡集。而后邪退而愈。其次四十日。又其次二十日。熱瘥減者。愈瘥速也。此病多于傷寒熱病前后見之。其未病而預見者。熱氣先動也。其病后四五日。或二十日。或一月見者。遺熱不去也。各隨其證以治。具如下文。

百合病。發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人之有百脈。猶地之有眾水也。眾水朝宗于海。百脈朝宗于肺。故百脈不可治。而可治其肺。百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氣。補虛清熱。故諸方悉以之為主。而隨證加藥治之。用知母者。以發汗傷津液故也。

百合知母湯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別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取一升。后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

百合病不可下而下之。必傷其里。乃復以滑石、代赭者。蓋欲因下藥之勢。而抑之使下。導之使出。

亦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也。

百合滑石代赭湯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雞子湯主之。

本草雞子安五臟。治熱疾。吐后臟氣傷而病不去。用之不特安內。亦且攘外也。

百合雞子湯方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按了應作再)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此則百合病正治之法也。蓋肺主行身之陽。腎主行身之陰。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氣中之熱。地黃色黑入腎。而除血中之熱。氣血既治。百脈俱清。雖有邪氣。亦必自下。服后大便如漆。則熱除之驗也。外臺云。大盒飯出黑沫。

百合地黃湯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溫分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病久不解而變成渴。邪熱留聚在肺也。單用百合漬水外洗者。以皮毛為肺之合。其氣相通故也。洗已食煮餅。按外臺云。洗身訖。食白湯餅。今 也。本草粳米、小麥。并除熱止渴。勿以咸豉者。

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

百合洗方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病變成渴。與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熱盛而津傷也。栝蔞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蠣咸寒。引熱下行。

不使上爍也。

栝蔞牡蠣散方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病變發熱者。邪聚于里而見于外也。滑石甘寒。能除六腑之熱。得微利。則里熱除而表熱自退。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病見于陰。甚必及陽。病見于陽。窮必歸陰。以法救之者。養其陽以救陰之偏。則陰以平而陽不傷。補其陰以救陽之過。則陽以和而陰不敝。內經用陰和陽。用陽和陰之道也。若見陽之病而攻其陰。

則并傷其陰矣。乃復發汗。是重傷其陽也。故為逆。見陰之病而攻其陽。則并傷其陽矣。乃復下之。是重竭其陰也。故亦為逆。以百合為邪少虛多之證。故不可直攻其病。亦不可誤攻其無病如此。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

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狐惑、蟲病。即巢氏所謂 病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其躁擾之象。有似傷寒少陰熱證。而實為 之亂其心也。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有似傷寒陽明實證。而實為蟲之擾其胃也。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者。蟲之上下聚散無時。故其色更改不一。甚者脈亦大小無定也。蓋雖蟲病。而能使人惑亂而狐疑。故名曰狐惑。徐氏曰。蝕于喉為惑。謂熱淫于上。如惑亂之氣感而生 。蝕于陰為狐。謂熱淫于下。柔害而幽隱。如狐性之陰也。亦通。蝕于上部。即蝕于喉之謂。故聲嗄。蝕于下部。即蝕于陰之謂。陰內屬于肝。而咽門為肝膽之候。(出千金)病自下而沖上。則咽干也。至生蟲之由。則趙氏所謂濕熱停久。蒸腐氣血而成瘀濁。于是風化所腐而成蟲者當矣。甘草瀉心。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其苦參、雄黃。則皆清燥殺蟲之品。洗之熏之。就其近而治之耳。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炙)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苦參湯方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雄黃熏法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脈數微煩。默默但欲臥。熱盛于里也。無熱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肝臟血中之熱。隨經上注于目也。經熱如此。臟熱可知。其為蓄熱不去。將成癰腫無疑。至七八日目四 黑。赤色極而變黑。則癰尤甚矣。夫肝與胃。互為勝負者也。肝方有熱。勢必以其熱侵及于胃。而肝既成癰。

胃即以其熱并之于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膿已成也。且膿成則毒化。毒化則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當歸。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

再按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則積而為癰。不發于身面者。則發于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列于此歟。

赤豆當歸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十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陽毒非必極熱。陰毒非必極寒。邪在陽者為陽毒。邪在陰者為陰毒也。

而此所謂陰陽者。亦非臟腑氣血之謂。但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其邪著而在表者謂之陽。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不唾膿血。其邪隱而在表之里者謂之陰耳。故皆得用辛溫升散之品。以發其蘊蓄不解之邪。而亦并用甘潤咸寒之味。以安其邪氣經擾之陰。五日邪氣尚淺。發之猶易。

故可治。七日邪氣已深。發之則難。故不可治。其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陰毒去之者。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

升麻鱉甲湯方升麻 當歸 甘草(各二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者少陽之邪。弦者少陽之脈。有是邪。則有是脈也。然瘧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間。而瘧之氣。

則有偏多偏少之異。故其病有熱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有風從熱出。而不可以藥散者。當各隨其脈而施治也。徐氏曰。脈大者為陽。小者為陰。緊雖寒脈。小緊則內入而為陰矣。陰不可從表散。故曰下之愈。遲既為寒。溫之無疑。弦緊不沉。為寒脈而非陰脈。非陰故可發汗針灸也。瘧脈概弦。而忽浮大。知邪在高分。高者引而越之。故可吐。喻氏曰。仲景既云弦數者多熱矣。而復申一義云。弦數者風發。見多熱不已。必至于極熱。熱極則生風。風生則肝木侮土而傳其熱于胃。坐耗津液。此非可徒求之藥。須以飲食消息。止其熾熱。即梨汁、蔗漿。生津止渴之屬。正內經風淫于內。治以甘寒之旨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 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天氣十五日一更。人之氣亦十五日一更。氣更則邪當解也。否則三十日天人之氣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設更不愈。其邪必假血根據痰。結為 瘕。僻處脅下。將成負固不服之勢。故宜急治。鱉甲煎丸。行氣逐血之藥頗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鱉甲煎丸方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即射干)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干姜 大黃 桂枝 石韋(去毛) 濃樸 紫葳(即凌霄) 阿膠(各三分) 芍藥 牡丹(去心)蟲(各五分) 半夏(一分) 葶藶 人參(各一分) 瞿麥(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 (六分熬) 桃仁(二分去皮尖研)上二十三味。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加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無鼠婦、赤硝二味。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此與內經論癉瘧文大同。夫陰氣虛者。陽氣必發。發則足以傷氣而耗神。故少氣煩冤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手足熱也。欲嘔者。熱干胃也。邪氣內藏于心者。癉為陽邪。心為陽臟。以陽從陽。故邪外舍分肉。而其氣則內通心臟也。消爍肌肉者。肌肉為陰。陽極則陰消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桐城市| 许昌县| 恭城| 仲巴县| 疏附县| 威远县| 武山县| 伽师县| 福贡县| 兴安县| 巨鹿县| 平乡县| 长葛市| 固镇县| 万宁市| 和龙市| 隆安县| 南宫市| 昌江| 沙河市| 普定县| 香格里拉县| 汕尾市| 梁山县| 无锡市| 阜阳市| 丰县| 忻州市| 滕州市| 吴川市| 尚志市| 秦皇岛市| 襄汾县| 乐都县| 台东县| 尚志市| 香河县| 仲巴县| 化州市|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