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7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920字
  • 2015-12-16 17:45:54

論曰至便發惡戒。釋由二因得諸不律儀 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儀家。由先現行殺等加行.者。二雖復生在余家。由初要期受殺等事便發惡戒。婆沙一百一十七有三說不同。或有說者。亦由受得。謂手執殺具誓從今日乃至命終常作此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復有說者。雖執殺具自立誓言。然彼不得此不律儀。由二緣得。一由作業。二由受事。由作業者。謂生不律儀家最初作彼殺生等業。爾時便得此不律儀。由受事者。謂生余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往屠羊等不律儀所。作是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終。常作汝等所作事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復有說者。此亦最初作彼事業時方乃獲得此不律儀。此論依第二師義 雜心.正理亦同此

論。得余無表至諸福業事。已下釋得余處中無表由三因也。此是初因。謂由田也。不簡心之輕重。但初施園等即發無表

論。二者由受至常施食等。第二因也 等者。等施衣等及惡業等 此由受者。不簡輕.重及未作業。要期誓受即發無表

論。三由重行至行善行惡。第三因也。此業無依及非誓受。必須重行乃發無表

論。由此三因起余無表。總結三因

論。如是已說至未說當說。自下第十二明舍差別 于中有五。一舍別解。二舍道.定。三舍惡戒。四舍處中。五舍非色

論。且云何舍別解律儀。下兩行頌。第一明舍別解脫律儀也。前一行頌明四.五緣舍戒。后一行頌敘異說也

論曰至根調伏故。釋律儀總名也

論。唯除近住至由四緣舍。此先釋七眾有四緣。后釋近住有五緣也

論。一由意樂至舍學處故 由意樂者。簡狂亂等 對有解人。簡對狂亂及畜生等 發有表業者。謂自云我從今已后不復能持等。此言與受戒時相違故舍

論。二由棄舍眾同分故。此命終舍。舍所依故

論。三由二形俱時生故。此是所依變故。二形非是戒所依故

論。四由所因善根斷故。此是所因斷故舍。戒之所因。所謂三種善根。善根既斷戒亦隨舍

論。舍近住戒至由五緣舍。釋近住戒等五緣舍。加過期限

論。何緣舍戒由此五緣。問也

論。與受相違至過期限故。答也。受時言能持。舍時言不能持。故是相違。余四可解

論。有余部說至苾芻律儀。述經部計 言。墮罪者。謂四重罪墮地獄故名為墮也。此說犯重亦舍戒故

論。有余部言至皆止息故。述法密部計。此同婆沙持律者計。此加法滅戒亦舍故

論。迦濕彌羅國至謂持犯戒。述有部計 非犯一邊罪一切律儀應遍舍故。釋所以也 非犯余罪有斷尸羅者。有兩釋。一云邊罪是非邊罪之余。非犯余邊罪令非邊罪有斷尸羅。二云余罪者。是不犯之余。非犯余罪令不犯者有斷尸羅

論。如有財者至但名富人。喻顯可知

論。若爾何緣至立他勝名。經部難也。本以有戒名苾芻。名沙門。名釋迦子 戒是苾芻體。沙門性。既佛言非苾芻等。壞滅墮落立他勝名。犯四重禁既名他勝。如何得有成苾芻戒

論。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有部答也 言非苾芻等。非勝義苾芻。勝義苾芻謂諸圣者

論。此言兇勃。經部責也

論兇勃者何。有部反問

論。謂于世尊至為犯重罪緣。經部答也。有二兇勃。一解了義經令成不了。二與多煩惱者為犯重罪緣

論。寧知此言是了義說。有部問也

論。由律自釋至是了義說。經部答也 言。名想者。身是俗人名號苾芻故言名想苾芻 言。自稱者。是具戒比丘犯重之人實非苾芻。而自稱言我是苾芻。故言自稱苾芻 言乞丐。者。出家之人以乞自活。故名乞丐苾芻 言破惑者。謂諸圣者得無漏道真破惑故。故名破惑苾芻。破惑苾芻即勝義苾芻 律既自釋。犯重之人實非苾芻自稱苾芻。明知犯重無有戒體 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苾芻非約勝義言非苾芻。若犯重人先是勝義。后由犯重成非勝義可得說言依勝義說言非苾芻。非犯重人先是勝義。后由犯重成非勝義。何得釋言依勝義苾芻言非苾芻 經言犯重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 勝義苾芻謂得見道已上。此無退故 非為勝義苾芻故敘五偏七聚 五偏七聚者。是白四羯磨苾芻犯重之人 既先是白四羯磨受具足戒。今破此戒名非苾芻 故是非白四羯磨苾芻。非先是勝義今非勝義 如何言就勝義苾芻言非苾芻。故知此經是了義說

論。然彼所說至犯重亦然。破有部成立也 大師立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然。大師此喻顯犯一邊余戒不復生長廣大。汝今言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舍者。是征詰大師 正理救云。豈斷一多羅樹頭。即余三不能生長廣大。喻.法非等

論。大師此中喻顯何義。有部問也

論。意顯于戒至一切律儀。經部答也。意顯犯重舍一切戒

論。又犯重之人至驅儐眾中。經部又引教證(毗訶羅者。義為寺也)

論。實非苾芻至其相如何。經部問有部也

論。隨相是何體必應有。有部答也

論。以世尊說至四污道沙門。有部引文證也。婆沙六十六解云。勝道謂佛自能覺故。一切獨覺應知亦爾。示道謂身子等。命道謂居學位。污道者謂犯重之人(言準陀者。舊云純陀此云稚小)

論。雖有此說至火輪死人。經部通也。此是假名苾芻。非有實也

論。若犯重人至授學比丘。有部難也。若犯重人非比丘者。如何佛說盡身學悔授學比丘

論。不說犯重人至制立如是。經部通也。梵名波羅夷此名他勝罪。惡是善他。惡勝于善。名為他勝。若初犯重。無有一念覆藏之心。不成他勝罪即不舍戒。若一念已上覆藏。即成他勝罪即舍戒

論。若犯他勝至出家受戒。有部難也。若犯重罪以無戒故不名比丘。何不重為受具足戒。既不許受故知不舍

論。由彼相續至重出家故。經部釋也。如文可解

論。于此無義至如是類比丘。經部戲有部也 正理論云。經主釋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余沙門相故名沙門。如被燒材。假鸚鵡[此/束]。涸池。敗種。火輪。死人。此但有言所引眾喻皆無能故 以諸材木少被火燒。世間說名被燒材木。非全成炭名被燒材。若謂隨燒全分.一分二種皆許名被燒材。則喻及法二俱猶豫。喻于所喻無證功能 名涸池中容有少水。但無池用故立涸名。設水全無亦名涸者。同前猶豫于證無能 由此已遮死人.敗種。謂雖猶有少種功能。而諸世間亦說敗種。或雖不敗。被損功能不復生芽。亦名敗種 有同死法亦名死人。故契經中言放逸者常死 假鸚鵡[此/束]。及旋火輪二喻。皆違契經所說 沙門有四更無第五。若唯形相得名沙門。如世有人須沙門相矯設方便作沙門形。應名沙門說為第五。非彼假[此/束].及旋火輪。可得說名[此/束].輪余相。非實[此/束].輪為其先故。如是應有先非沙門作沙門形立為第五。然佛說四無第五言。為止如斯相沙門執。故引眾喻皆無證能

論。正法滅時至無有舍義。破異說也。如文可了 有人云。以今說戒羯磨未止息故。故知未滿千年者 非也

論。靜慮無漏二律儀等。自下一頌。第二明舍靜慮.無漏

論曰至還退失時。明定二舍。一易地舍。二由退舍

論。等言為顯至殊勝善根。釋頌等字。暖等善根是殊勝善根。異生亦許命終舍故。然四善根雖皆殊勝。然唯前三有命終舍。世第一法及增上忍無命終舍。定入圣故 正理彈云。舍眾同分。及離染時亦舍暖等及退分定。為攝此故彼說等言。經主釋中應加離染 俱舍師救云。雖離第九品染能舍退分。離前八品即不能舍。離染名總恐有所濫。故我不說。異生若成暖等善根 命終定舍離。雖少故說 又解略而不論 今詳。后解為勝。若總說舍色界善法。有四緣舍。一由易地。二由退失。三由命終。四由離染 五事論中說有二舍。謂易地及退者。略也

論。如色界中至與色界異。類釋無色善也。無色地中無四善根無命終舍。與色界別 唯無律儀與色界異者。說其四蘊。與色界同。非是欲說有四善根

論。無漏善法至勝果道故。明無漏三緣舍。如文可解 道.定共戒與別解脫戒舍不同者。得緣異故 別解脫戒由作法得。有作法舍 由善心得。有斷善舍 依男.女得。二形生舍 依同分得。有命終舍 依時分受。有時分舍 定.道共戒依善心得。如舍定.道。戒亦爾故。正理論云。經主于此應說二緣。以得果言攝練根。位必還得果。棄舍鈍果勝果道故 又云。我于此中應少分別。若舍見道及道類智。當知但由得果非退。若不動法無學俱無。所余無漏容有具二種 俱舍師救云。論主別說得果.練根二種舍者。若得果舍據同類舍。如從預流至一來果。若是鈍根舍前鈍道得果鈍道。若是利根舍前利道得果利道若練根舍據異類舍。如舍鈍道得利道故。雖轉根位必亦得果。非同類舍不名得果。論主別說練根舍者意在于此。如五事論亦立三種。故彼論云。問無漏律儀何緣故得。何緣故舍。答與道俱得。無全舍者。若隨分舍則由三緣。一由退故。二由得果故。三由轉根故 今詳。得果即是果異而性同。練根即是果同而性異。練根之時雖得果。果同故名練根。得果之時雖性同。由果異故名得果。正理不得此意故妄彈也。若謂練根亦得果故不別說練根。六時得無為中。因何得果之外別說練根。二因既別。如何說同

論。如是已說舍諸律儀。已下半頌。第三明舍惡戒

論曰至舍所依故。第一舍也。此與舍律儀同

論。二由得戒至勢力強故。明第二舍 婆沙一百一十七開為二舍。一受別解脫律儀。二得靜慮律儀。余二同此論總有四緣也。此與舍別解脫不同。別解脫無得惡戒舍。受不律儀先舍戒故。入作法舍中。善法易舍。不待惡戒生前時即舍故。惡戒難舍。至善戒生時方得舍故

論。三由相續至所依變故。第三舍也。與舍戒同

論。住惡戒者至病終難愈。釋惡戒無作法舍必至善戒。所以善戒有斷善根舍。惡戒無斷不善根舍者。善戒.惡戒性相違故。斷善根者非是于先定成惡戒故。至斷因時戒便斷也。若加行.善發戒。斷善加行.舍。若生得善發戒。隨彼斷上.中.下舍戒。斷欲不善根時。要有修慧加行.道時。有定共戒。此戒與彼惡戒相違。已舍戒故不至斷不善根。故無斷不善根舍也

論。不律儀者至為名處中者。問也。若有惡戒因受近住舍此惡戒。明相生時近住既舍。得惡戒不。若得惡戒名不律儀者。若不得惡戒名處中者

論。有余師說至赤滅青生。此師說。得惡戒。非是正義

論。有余師言至依表得故。第二師不得惡戒。此是正義 正理論取前師為正。故論云。前說應理。先受戒時惡阿世耶非永舍故。依前表業惡戒還起 俱舍師救云。諸論皆說得戒舍。此既得戒。寧容不舍。后不更作。如何更起。故知后說為正 今詳。離前二緣后暫作殺等亦是處中。然正理師所釋非理。善戒處中。皆無中舍離前得緣而重得者。如何惡戒即不如是

論。處中無表舍復云何。自下半頌。第四明舍處中無表

論曰至棄先所受。第一舍也 正理論云。一由受心斷壞故舍。謂先誓受。恒于某時敬禮制多。及贊嘆等。今作是念后更不為。彼阿世耶從茲便息。由彼棄舍本意樂故 或復別作勢用增強與先現行相違事業本意樂息無表便斷 后說雖有相違作業。然以意息故舍。與前同俱得名為受心斷壞 婆沙名意樂息。雜心名悕望止。名異義同

論。二由勢力至盡時便止。第二緣也。正理論云。二由勢力斷壞故舍。謂由凈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舍。如所放箭及陶家輪(已上同俱舍論)故軌范師作如是說。由等起力所引發故。雖舍加行.及阿世耶。無表或容盡壽隨轉。乃至。發起極猛利纏捶擊禽獸應知亦爾。或先立限齊爾所時今限勢過無表便斷 引軌范師釋前限勢。故知同前 無表或容盡壽隨轉等者。同文故來。意取限勢過斷也。婆沙一百二十二云大意亦同。有人。不得論意妄為會釋

論。三由作業至后更不作。第三緣也 正理論云。三由作業斷壞故舍。謂雖不舍根本受心。然更不為所受作業。唯除妄念而不作者。以此無表期加行.生。絕加行.時無表便舍 解云 不舍根本受心者。不言我從今去不復作所受作業。至時不作爾時舍也。如不舍戒而不能持。處中易舍與戒不同。若舍受心及不作業皆舍無表。有人。戒中問答似不得意

論。四由事物至罝網等事。第四舍也 正理論云。本由彼事引無表生。彼事壞時無表便斷。婆沙.雜心其意亦同

論。五由壽命至有轉易故。第五舍也。諸論皆同

論。六由善根至所引無表。第六舍也。諸論皆同 正理云。六由依根斷壞故舍。謂起加行斷善.惡時。各舍彼根所引無表。非至斷善得靜慮時方舍處中善.惡無表。以羸劣故起加行.時便舍處中.善.惡無表。如何經主于此義中。說第六緣名為斷善。若作是說。斷善加行.亦名斷善。為第六緣。是則應言。靜慮加行亦名靜慮。便成七緣。靜慮加行.中舍惡無表故。應言根者通善.惡根。所說斷言是斷加行。由依根斷為第六緣。此釋頌文。于理無失 準此論文。六緣皆通善.惡 有人作俱舍釋云。理實頌中所說根斷如正理說。而于長行偏言斷善。影顯斷惡。或可。論主試后學徒。為覺.不覺 此釋不及不釋。于六位中舍于無表表亦同舍。有善.不善業不發無表。舍即不同。然舍處中不至斷善斷惡根本者。以易舍故同加行善。又受戒時于加行.位亦合舍彼處中不善。以與受心正相違故。爾時愿不造惡故同受心斷壞舍 別解脫等與處中戒舍不同者。如應可知

論。欲非色善至舍復云何。自下有一頌。第五明欲非色善。及余一切非色染法舍得緣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浦东新区| 讷河市| 南皮县| 巴里| 建瓯市| 凉城县| 鄢陵县| 洛隆县| 崇礼县| 农安县| 保康县| 黄龙县| 义乌市| 长汀县| 上蔡县| 本溪| 瓦房店市| 张家界市| 五寨县| 金华市| 凤阳县| 宁波市| 武陟县| 孝昌县| 永福县| 荔浦县| 桂平市| 田阳县| 仙居县| 鹤岗市| 台北县| 兴义市| 玉山县| 外汇| 庆元县| 东港市| 博湖县| 楚雄市| 水富县|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