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913字
  • 2015-12-16 17:45:54

汝若言身受從異熟大種生者。亦非一切皆是異熟有通善.惡者。我亦非言一切身受從異熟大種生者。皆是異熟。亦通善惡。今此中破且據身受是異熟者。從業所生大種生者為難 汝若言聲屬第三傳故非異熟者。此第三傳非為定證。為如異熟身受。屬第三傳故。聲是異熟。為如善.惡身受。屬第三傳故。聲非異熟。我以不定出汝過失汝言身受不定故通異熟。豈不徒言故聲非屬第三傳也。初師既破后師還立 詳其此破未得其意。又正理論救第三傳云。豈不如從無記大種發善.惡聲。從有執受發無執受。從身境界發耳境界。如是若從異熟大種發非異熟。有何相違 若作俱舍師破。大種造色理實無定。此異熟大種所發之聲。既非異熟為是何等。若是長養。理應用彼長養大造。若是等流。理應用彼等流大造。有何所以異熟大造詳其釋意未為盡理。誰言異熟大種造長養聲作此破耶 又詳論意。正理破后師。俱舍破兩師。正理存前師故于前師后救。俱舍破兩師故于第二說后破也 及身受之難正破前師亦兼后師。欲存聲通異熟故。然正理論意異熟.長養.等流大種皆能發聲。非唯異熟。此是擊發生聲非是造義 諸德。多將此論存后師釋。及擊發生以為造者。并不得論意。若謂后師為正.因何異熟大種相擊不發于聲。唯等流大種擊發生聲。此即違婆沙一百二十七云。評曰。總說此聲一切身支大種所造 遍身大種造者。對喉及臍邊大種說。遍身大種非是以造色等遍身內大種造也。即是遍身更有大種造聲。若此以造色等大種造聲。即是一因造多色過 如婆沙說。乃至現見。此等舉身。掉動故 準論文。既舉身掉動。因何異熟.長養不掉動耶。若亦掉動因何相擊不生聲耶。要須傳生等流大種。又婆沙九十云。問聲界云何恒時成就。有作是說。大種合.離必生聲界。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種恒有故常發聲 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四大種必恒生聲。此所生聲何大種造。若即此造。應多有對色一四大種生。若說余造。余四大種復必生聲。如是展轉有無窮過。應作是說。生欲.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種在一身內。有相擊者便發生聲。不相擊者即無聲起。雖一身中必有聲界。非諸身分皆遍發聲(已上論文) 準此因何異熟.長養無相擊時。要須傳生等流大種。又證緣擊發聲非是造義。故知第二師義違婆沙正義。由此正理論破而不立。第一師義不違婆沙。論主意不許故兩師同破。許聲是異熟生故 又諸德多說。聲屬第三傳。證異熟大種造長養.等流聲 此亦非理。若以造義名為第三者。造余異熟色等。亦是從業生大種。大種造色等亦是第三。應非異熟。又若異熟大種。能造聲者。此造聲大種。若如余異熟色相續在身。即聲無而有大種。即違婆沙一百三十二云若成就現在大種彼現在所造色耶。答如是 設成就現在所造色彼現在大種耶。答如是。以非現在大種無果故(已上論文) 若聲無而有大種。此即大種無其果也。若此異熟大種隨聲有無。此即如聲間斷應非異熟 有人引正理第二十。成就造色不成大種。成就大種不成造色。證有一類異熟四大在身而不造色 謬也。此翻證無有造聲異熟大種在身。而無所造聲也。彼文引造無表色大種作句。不引此類大種作句數故 問若成就造無表業大種。而不成就無表色者。豈非現在大種無果耶。答此據無對造色說。不據有對造色說。若不爾者。即違現在大種必有果也。造色必有因。四大必有果。同世者。據有對造色說 準上道理一切聲皆無異熟大種造也 長養大種造等流色。定共戒定長養大造故。長養四大造長養聲。等流四大造等流聲。無文證二互相造故。一切業聲皆是等流。等流大造非余造故

論。八無礙至非所長養。此釋八有等流異熟生 如文可解 酬先因者是異熟性。余是等流 諸無礙法無積集故非所長養者。正理論云。豈不此中亦有長養。謂先因力引后果生。亦令功能轉明盛故。契經亦言信無色法。增長廣大。應有長養 雖有此言而非長養。即說等流增長廣大。若先因力引后果生。令其功能轉明盛者。此亦即依等流性說。同類.遍行因所生故。諸有礙法。極微所成。同時積集可名長養。諸無礙法非極微故。無積集義不名長養

論。余謂余四至有等流性。此釋色.香.味.觸四界也。色有情數者。有異熟生.及所長養。三性業俱唯有等流性。香.味.觸三有情數者。有異熟.長養。無記業俱者是等流性。一切外五境皆是等流

論。實唯法者至獨名有實。如文可解

論。意法意識至名為法界。此釋剎那唯后三也 此說究竟非等流者。自余無漏。苦法智忍未現前時無同類因。苦法智忍若現在前即有同類因。唯苦法智忍。于一切時無同類因。故名究竟非等流者 正理論云。謂初無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一剎那。此說正現行亦非等流者。余有為法無非等流。唯初無漏五蘊剎那。無同類因而得生起。余有為法無如是事。等無間緣勢力強故。前因雖闕而此得生。等無間緣勢力強者。與初圣道品類同故。無量善法所長養故。與初圣道性相等故。為此。廣修諸加行故 問從同類因生名為等流者。利根圣人。鈍無漏道。畢竟無同類因。五類之中是何法攝。若謂等流無同類因。若謂剎那非初無漏。豈非五類攝法不盡 答五類攝法盡。所以得知。故此論云。謂初無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為剎那。此說究竟非等流者。余有為法無非等流。故知。除初無漏余有為法皆等流攝。利根圣人鈍無漏道。既是余有為法攝。明知是等流。何者名為剎那。答唯取現起一剎那法名曰剎那。自余皆非以不定故。故正理云。此說正現行亦非等流者。余有為法無非等流 問利根圣人鈍無漏道。亦是究竟無同類因。如何得說是等流性。答未練根時皆容起故。容有因故非剎那法 問在凡位中豈無唯有利根性者。答一切眾生。法爾身中具六種性。遇緣不同成利.鈍性。未遇緣前利.鈍不定。非是法爾。何理相違

論。如是已說異熟生等。下半頌。第十五明成就門 今應略述得與成就二名通別。準婆沙一百六十二云。得唯在初。成就通初.后 準此論意。先不成就。及得已舍后獲此法初念之得。名通二種。名得亦名成就。后念之得唯名成就。不名得也 又正理論第十二云。豈不盡智于成佛時亦不名得。況滅盡定。以諸菩薩任金剛喻三摩地時。名得盡智。得體生時名為得故 婆沙得.舍文中大意亦同。準此論意。先不成就。及得已舍。后獲此法。不簡所得之法生與不生。但初得之得。至生相時名之為得。若至現在即名成就。故知。第一念得有其二名。名得亦名成就。后念之得但名成就。婆沙以初念得有其二名。后念之得唯有一名。故言得唯在初成就通其初.后。正理辨得時故。說唯得至生相。此論辨得門中。云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者。即是說初念得。于生相時名之為得。至現在時名為成就。合二義說故。言今得成就 古諸師云。成通新.舊。得據新論。不成通新.舊。舍據新論者。此同婆沙得唯在初。成通初.后。舍時即名不成得時即名成者。應改一字余義無失。應云舍體即名不成。得體即名成就。雖時不同其體一故。若就用明。得時非是成就時。成就時非得時。生時現在時不同故 有人云。問得與成就何別。舍與不成就何別。解云。若法爾時創至生相爾時名得。若流至現方名成就。得時不名成就。成就時不名得。故正理第十二云。豈不乃至。得體生時名為得。故正理既言得體生時名得。故知。法至生時名得.流至現在方名成就 若準此釋不得論意。論既自云得體生時名之為得。因何妄謂法至生時。若謂要法至生相時方名得者。三類智邊得世俗智。此法豈是至生相耶。住世第一法時。于無漏根非舍而得。非滅而起。爾時所得諸無漏根。此時皆悉說能起耶。諸不起者皆不名得耶。如何唯說法至生時名之為得。又得時。雖實不得名成就。取共當名亦得名成就。此論于得門中。云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識。謂生欲界漸得眼根。故知。即于得時取其當名亦得名為成就眼也。舍.不成就準上以釋。此上所辨皆是別義 若據通名自有兩類。若就體以說。一切得皆亦得名成就。一切成就皆亦名得。若就時論。成就時亦名得。得時不名成就。以即前流至現在故。若得正在生相時。但名得不名成就。不可住世第一時成圣法故。又若然者。即有一時亦圣亦凡過也。應更思之 問準下文。二通變化有三世得。何故此中。生上三禪中。眼識不現在前即不成就。答泰法師引三藏釋云。二通初禪系。依初禪地發自地通。三世成就。如善習自地威儀.工巧有三世得。下文言二通三世得者。據初禪說。此中據身生上地起下地二通故。唯有法俱得。如泛借識說 問生上三定起下眼耳二通。是何無記 解言。雜心論主達磨多羅造。對法藏論中說。天眼.耳通.是威儀無記。工巧唯欲不通上界。異熟非異地起。變化唯意。既非余三。明知二通定是威儀 有人破云。此解不然。違理.教故。如下論云。色界威儀心。二十心中從五心生。謂自界五除通果心者 此不成證。二十心中說威儀.工巧.通果唯是意識。威儀.工巧加行亦通四識.五識。然明相生不明加行。由彼不是正緣威儀.工巧心故。如說七業道色為體性。此七加行亦通非色。明七業道不辨非色。此亦如是。此四識雖是加行。然辨相生不取加行。然婆沙說四識.五識有威儀.工巧者。此就威儀.工巧加行中。說為威儀.工巧。如殺加行亦名殺生。其通果心唯是意識不通五識故。此論廣心云。欲界無覆無記分為四心。乃至.威儀路等三無覆心。色.香.味.觸為所緣境。工巧處等亦緣于聲。如是三心唯是意識。既言唯是意識。故知定遮五識。婆沙亦同應檢。既言工巧處亦緣于聲。故知。威儀不緣聲也。威儀路.工巧處加行。亦通四識.五識。故知。四識是威儀加行。五識唯是工巧加行。四識.五識不通根本。有余師說。有威儀路。及工巧處所引意識具緣十二處境。此師亦唯意識。故知。廣心說威儀心相生者。說意識威儀心。雜心論師。二通為威儀心者。加行類故亦名威儀。將意識正威儀相生。難五識加行類威儀。豈相關預。然廣心中工巧.威儀加行。通四識.五識。其通果心定唯意識。更無異端。因何引來將破雜心師義。必欲破斥應求異理。言異理者。雜心.既用四識為威儀加行。可說是威儀。耳識非威儀加行。如何天耳通是威儀也。非威儀加行故。又威儀意識尚不緣聲。如何耳識是加行也。若言似威儀心以能通緣十二處境者 此亦不然。論文唯說在意地故。準此等理。雜心所立非為正也。應言四無記心攝心不盡。借識之類非四攝也。耳識非威儀。上地無工巧。變化唯意識故 頌第二句云獨得者。初兩偏句 俱得者。第三俱得句 非者。第四俱非句 等者。等成就門。長行中有二。先明得門。二明成就門也。得門中有將眼對識成四句。將眼對色成兩句。若得色必得眼。自有得眼不得色故。將識對色成四句。將鼻.舌對二識成四句。將鼻.舌對香.味亦成四句。將識對香.味述可句。將身對識成四句。將身對觸述可句。將觸對識成四句。成就門中準釋。然若成就眼定成就色。自有成就色不成就眼。余文可解

論。如是已說至幾內幾外。此下半頌。第十六內.外門也

論曰至色等六境。長行釋中有二。初總釋頌文。后別釋內.外。此即初也

論。我依名內.外謂此余。自下別釋內.外。于中有二。初正釋內.外。后問答分別。此即初也

論。我體既無至假說心為我。后問答分別也

論。故契經說至假說為我。此引兩文證心為我 如文可解

論。眼等為此至故說名外。此釋成內.外也

論。若爾至非心依故。自下問答六識為內所以。此是問也

論。至意位時至皆通三世答也。答中有二。初順答。后反釋。此即初也

論。又若未來至無改易故。第二反釋 文相可解 正理云。若爾何緣說心為我。恒于自境自在行故。我謂于自境常自在行。心曾無有時不行自境。故一切心皆名為我。非諸心所亦得我名。意為上首故。經說獨行故。彼要依心能行境故。如諸心所雖亦調伏。而但就勝說調伏心。說我亦然。唯心非所。若法與此似我之心。為不共益彼名為內。與此相違余法名外。故諸心所無成內失。又諸心所。雖復與心一生住等。而心望心獨名為內。非心所者。同異類心展轉相望。為所依性皆不舍故。諸心所法異類望心。必定舍離能依性故。謂若善心。望善染污.及無記心。為所依性皆不舍離。染污無記心亦如是。若善心所。望彼染污.及無記心。舍能依性。染污無記望余亦爾。故心望心為所依性。無相簡隔得名為內。心所望心為能依性。有相簡隔不得內名。又諸心所望同類心。為能依性或多或少。心為所依則不如是。由此內名。在心非所 若爾大法應受內名。不爾心所朋類壞故。如異生中不墮法者 不墮法。謂不墮三惡道。雖至忍位不墮惡趣。以異生類中多墮惡趣故。經說預流名不墮惡趣 正理破我執依故說心為我云。又心少分是我執依。一切心依皆名為內。由此不應作如是釋我執依心故假說心為我。又少分心貪等依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又少分心尋.伺依故 一切應成有尋有伺。此既不爾。彼云何然。差別因緣不可得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海晏县| 蓬溪县| 蒙自县| 新乡市| 深水埗区| 竹溪县| 台江县| 朝阳市| 许昌市| 阳山县| 渭南市| 澄迈县| 滦平县| 德惠市| 墨竹工卡县| 通州市| 稻城县| 聊城市| 莱州市| 仪征市| 昭觉县| 任丘市| 平和县| 金塔县| 山东省| 屏东县| 文水县| 夏津县| 田阳县| 马山县| 罗定市| 廉江市| 滕州市| 滨州市| 仪征市| 云龙县| 神木县| 郴州市| 珠海市|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