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7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336字
  • 2015-12-16 17:45:54

論曰至驅賊閉戶。釋十六心無間解脫。約斷惑得無能隔礙。釋無間道。與離系得俱時起故。釋解脫道 驅賊。喻無間道斷惑令得出身故 閉戶。喻解脫道持擇滅得令惑不入身。故正理論云。經主釋言。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名無間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系得俱時起故名解脫道。若爾解脫道。亦應名無間。約與離系得俱亦無能隔礙故。應作是釋。無間隔故名為無間。無間即道名無間道。是無同類道能為間隔。令于解脫道不為緣義。諸無間道唯一剎那。諸解脫道或相續故。于自所治諸煩惱得已得解脫。與彼斷得俱時起道名解脫道。自所治言欲顯何義。苦類忍等諸無間道亦與他所治離系得俱生。勿彼亦名解脫道故

論。若謂第二至已斷疑智牒計破也。正理論云。若苦法忍后即有苦類忍。與前忍果斷得俱生。余位亦然。斯有何失。若爾此位緣欲苦等。已斷疑智應不得生。許此不生復有何過。于后修位。我已知苦等諸決定智應不得生。于苦等境中。先未生智故。若于先位未有智生。后已知言便成無義

論。若謂見位至九結聚相違。此外難也。以本論說四法類智。及修所斷。以為九結。此九皆言是智斷故。故知見位非忍斷惑

論。此難不然至名王所作。有部通也

論此十六心皆見諦理。下半頌第四明見.修道別

論。曰至故修道攝。此明見道.修道異也。忍名為見。智名為智。至十五心見八諦周。于一一諦皆未曾見。最初見故名為見諦。見諦周故。無未曾見未見諦故。雖知八諦未得周盡。于上地道未起智故。今明見道不明智道故無有失。若說智道十六方周。由言見道故至十五。十六重見故名為修。如余修道重見諦故

論。豈不爾時至未見今見。此外難也。道類忍時不能自見。至道類智方見此忍。亦是初見何非見道

論。此中約諦至此畦未刈。論主釋也。約諦作法不約剎那。已見上地無邊之道。唯余一念未見今見。豈得從少名未見諦。正理論云。爾時通見曾.未曾見故無有失

論。又道類智至非見道攝。又重釋也。立比量云。第十六心定是修道。以四果攝等。此立因也。如余修道。此舉喻也。正理論云。謂見道位唯修未來自同類境智及行相。道類智位如余修道。通修未來同.異類境智及行相故修道攝。若謂見道有種種類。如或有時唯修無漏。有時通修有漏.無漏。如是應許有時唯修自同類境智及行相。有時通修同異類境智及行相。此例不然。唯修同境種種類故(此文亦證修俗智唯修同諦行相也)

論。然道類智至所斷斷故。通伏難也。難云。若道類智是修道者。何不如余修道鈍根有退。答云。以任持見道所斷斷故。見道不退。此亦不退

論。即由此故至太過失者。難云。即由任持見道斷故是見道者。有太過失。后果道中皆能任持見所斷斷。乃至無學亦應見道攝。任持見道斷故

論。何緣七智亦見道攝。問。何緣七智重見諦理。非是修道亦見道攝

論。見諸諦理至亦見道攝。答。七智雖重見諦理。以于未見中間起故見未究竟故非修道

論。已說見修二道生異。已下第二依位建立。于中有二。一就見道立。二就修道立。此一行半頌就見道立 于中建立隨信.隨法前三果.向。總立五人。大乘此五人從四善根立

論。曰至隨法行者。分十五心利.鈍為二圣人

論。由信隨行至隨行義故。釋隨信行名。先以信地為首。行隨信起名隨信行。此釋行名 彼有隨信行。名隨信行者。釋人也 或由串習此隨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第二釋人 彼先信他隨行義故者。總釋隨信行名。由先所作但隨他語不自披教

論。準此應釋至隨行義故準上釋隨信行人。釋隨法行亦爾。以法為首隨行義故名隨法行。婆沙五十四云。何故名隨信行者。答由彼依信。隨信行。故名隨信行。謂依有漏信。隨無漏信行。依有轉信。隨解脫信行。依有系信。隨離系信行。由信為先得入圣道。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信故。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為應作。為不應作。我為能作。為不能作。為有宜便。為無宜便。聞已便作。或聞他勸汝應商估。或應事王。或應習學書.算.印等種種伎藝。以自存活。亦不思察。廣說乃至。聞已便作。乃至。出家等亦爾。問何故名隨法行。答由彼依法。隨法行故。名隨法行。謂依有漏法。隨無漏法行。依有轉法。隨解脫法行。依有系法。隨離系法行。由慧為先得入圣道。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已來性多慧故。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為應作。不應作等

論。即二圣者至趣初果故。具縛斷五品來十五心中名初果向。向初果故

論。言初果者至必初得故。釋初果名 言。必初得者。簡超越第二第三果也。彼雖初得。非必定初故

論。若先已斷至此第二故。已斷六.七.八品。十五心中立第二果向。向第二果故 遍得果中第二果故者。超越得者雖初得果。遍得果中是第二故

論。若先已斷至數準前釋。明第三向。如文可解。如是隨信.隨法行者。由先具縛斷惑有殊。數別各成七十三種

論。次依修道道類智時。已下第二依修道立。文中有二。一明第十六心。二明住果非向。此一行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今住不還果。釋前三向至十六心住果

論。阿羅漢果至雖有頂故。明第四果無初得也。大乘對法論中有從初果超取羅漢

論。至住果位至今名見至。明至十六心隨信隨法二人。轉名信解.見至。信解鈍根。見至利根

論。此二圣者至見至名別。釋二人名也。信增故名信解。見增故名見至。正理云。諸鈍根者先名隨信行。今名信解。由信增上力勝解顯故(從他生解故鈍根。解進至果方名解脫)。諸利根者先名隨法行。今名見至。正見顯故(披教生解。先見后至果故名為見至)

論。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下一頌。第二明住果非向

論曰至不名后向。總答。由未起勝果道故但名住果。正理論云。又非得果時即有勝果道所斷煩惱離系得生。道類忍不能斷彼系得故

論。然諸先斷至定成樂根。釋。先斷一品等于此生中定起勝果道。若不爾者。先離色界染得阿那舍果。生于無色應不成就樂根。本論既言定成樂根。故知定起勝果道也。準此。前二向道亦決定起 所以定起者。正理釋云彼障已斷必欣彼故。障已斷道易現前故。婆沙一百七十一云。頗有無漏四靜慮漸得耶。答有。以圣者離下地染。及有起勝果道時漸次得故。三無色為問亦爾 準此文。起勝果必漸次也

論。如是已依先具倍離。已下大文第二就修惑漸次分別圣位。先明障道品數。后就位分人。此半行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九品亦然。明地地中失.德。各分九品

論。失德如何至理亦應然。明九分品粗.細相對

論。白法力強至小燈能滅。明斷道強能斷障也

論。已辨失德差別九品。第二歷位辨人。于中有四。一明預流七生。二明一來向.果。三明不還向.果。四明無學向.果。此半行頌第一明預流七生

論曰至七返生義。釋極七返生。極是最多。亦容中間不滿七也。謂人.天各七合十四生。若兼中有二十八生

論。諸無漏道至說名預流。釋預流名。諸無漏道趣向涅槃故名為流。即是圣道名之為流。最初至得名之為預。舊名入流。預是入之差別名也。彼七返人預圣道流故名預流

論。此預流名至應名預流。進退征也。若預流名目初得道。即初見道。第八人地應名預流。若初得果名為預流。即超越第二.三果應名預流

論。此預流名至故名預流。答也。遍得一切是次第人。此初得果建立此名。一來.不還非定初得。若超越者即是初得。若次第者即非初得。故名預流

論。何緣此名不目第八。問也。何緣此名不目初向。此是最初預圣流故

論。以要至得至不目第八。答也。以三因緣不目第八

論。彼從此后至所說如是。釋七生也。理實人.天各七為十四生。各加中有為二十八。各七等故名為七生。如七處善五蘊各七有三十五處。但名七處以數等故。如七葉樹別別七故非唯七葉

論。若爾何故至第八有義。難。經言無容受第八有。如何得說二十八生

論。此契經意至中有應無。答。上是順解。下是反答

論。若爾上流至無第八生。難。若一趣說無第八生。上流那含極有頂者。應一天趣無第八生

論。依欲界說故無有過。答。欲界人.天一趣各七。無第八生

論。此何為證至非合受七。責證也

論。以契經說至不應固執。引兩經證。一引有部等經。二引飲光部經 有部等說天七及人。故知人.天各七 飲光部經。復分明說于人.天各受七生。教既分別。不應固執

論。于人趣得至還于天趣。明七生滿處

論。何緣彼無受第八有。問也

論。相續齊此至第四日瘧。答也。婆沙云。如七步蛇。四大力故不減七步。由毒力故不越七步 第四日瘧者。即隔日瘧

論。又彼有余至不證圓寂。更以七結釋也。正理破云。若謂圣道種類爾故。如為七步毒蛇所螫。此喻不然。壽量定者過此齊限亦得住故 又余于此作是釋言。由彼有余七結在故。謂二下分五上分結。此亦無能證唯七有。唯貪.嗔結引七有故。又無契經說不還者受極七有。又無經說五上分結引欲界生。故彼所言無能證力。但由法爾極受七生。于中不應強申理趣 述曰。準上論文。不破論主。是破婆沙異師釋也。此論但敘有部多解不自立義 今詳。七步蛇喻。亦是以法爾毒力不越七步。受報定者自是別緣。如說火能燒。水能溺等。皆能殺人。而樹提不燒念佛不溺。豈疑火燒.水溺之喻 以七結故欲有七生。此釋無理。若謂以有七結即有欲七生。若有五結應有五生在。又家家等三人亦有七結。因何生唯三等耶。婆沙四十六云。七生天上七生人中者 此依圓滿預流而說。故人.天有等受七生。然有預流人.天生別。謂或天七人六。或人七天六。或天六人五。乃至。或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 太法師以此文不言人一天一。即謂無須陀洹受一生者。及引涅槃經.成實論為證 又云。若人.天各一生即是一來果.此皆非證 婆沙云。人.天有等受七生者。然有預流人.天生別等受七生者。唯說七生。理亦合說六.五.四.三.二.一生等。又謂若有一生定業。即斷六品取一來者。此亦非理。斷煩惱緣有差別故。若謂定約生斷惑者。即應無有惑斷不斷不定之人。又預流人應無減七。定無第八即斷惑故。若先受一生后斷煩惱如何不許。涅槃。成實。非此宗義。縱有明文亦不成證。受七生者。中間雖有圣道現前。以余業持不證圓寂者。此說有七生定業之力持故不證圓寂。唯一生定業經生無業力持令不證圓寂

論。至第七有至苾芻形相。釋不逢佛得羅漢果。由無學道力。形自出家故。法爾自得苾芻形相。婆沙四十六云。如是說者。彼法爾成佛弟子相乃得極果。如五百仙人。在伊師迦山中修道。本是聲聞。出無佛世。獼猴為現佛弟子相。彼皆學之證獨覺果。無學不受外道相故

論。有言彼往余道出家。第二釋也。正理破云。理不應然。往余道者。由惡見力邪業轉故 準此。不破論主。破余師也

論。云何名為無退墮法。問。云何預流亦名不退墮法

論。以不生長至俱清凈故。答也 以不生長退墮業故者。不造新引惡趣業也 違彼生長業與果故者。舊招惡趣不定業者不能與果。若有定業不得預流 強盛善根鎮彼身故者。無漏業也 加行意樂俱清凈故者。得不作戒也

論。諸有決定至亦能浮。引文舉喻證也

論。經說預流果至苦邊際名。依經起問

論。依齊此生至所謂涅槃。以兩義答

論。如何涅槃可說所作。問也

論。許彼得障至謂毀臺觀。答也

論。余位亦有至是故不說。正理論云。非圣亦有極七返生。相續成就得涅槃義。然非決定。是故不說。婆沙一百二十云。問諸預流者為有現智。能自審知已盡地獄.傍生.餓鬼險惡趣坑。而自知耶。答不知。若爾何故得知。答信佛語故(云云多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霍林郭勒市| 济源市| 南安市| 万源市| 贺兰县| 军事| 新昌县| 南汇区| 鱼台县| 启东市| 图片| 深泽县| 巴青县| 合作市| 都江堰市| 田东县| 出国| 平远县| 新昌县| 雷州市| 青岛市| 年辖:市辖区| 贺州市| 陵川县| 都江堰市| 岳普湖县| 茌平县| 青海省| 瑞安市| 大冶市| 礼泉县| 麦盖提县| 九台市| 清镇市| 彭阳县| 台州市| 武陟县| 崇阳县| 修文县|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