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6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317字
  • 2015-12-16 17:45:54

論。若無障礙至行相同故。答。定得涅槃。二種雖同近遠異也。順解脫分極疾第三生得圣。順決擇極疾即此生得。正理論云。是等引地勝善根故(解云。解脫分是散地善。此是定善與散異)

論。若得頂法至不斷善根。此第二明頂勝利 言而增者后必兼前。正理論。加觀察三寶殊勝功德為門。引生凈信心故。若得頂已不斷善根。如何經說天授退頂。由彼曾起近頂善根。依未得退蜜作是說

論。若得忍時至不墮惡趣。此第三明忍勝利也

論。然頌但說至如先已辨。釋頌中略意無退指前說也

論。此位不墮至業煩惱故。明不墮惡趣所以也。正理論云。得惡趣生非擇滅故

論。若至忍位至得不生法故。明至忍位得不生也。此開六章復牒釋也

論。趣謂諸惡趣至見所斷惑。此牒釋也

論。此于下上位至上忍方得。明六不生得不同也。正理論云。少分生者。謂卵.濕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處謂無想.大梵.北洲。無想大焚僻見處故。北俱盧洲無現觀故。身謂扇搋等多諸煩惱故。有謂第八等圣必不受故。見所斷惑必不起故

論。得世第一法至正性離生。此第四明第一勝利

論。頌雖不說至無命終舍。此釋頌中略命終舍意

論。何緣唯此至舍異生性故。明唯世第一能入離生。世第一法住現在時。與苦法智忍為等無間緣。引至生相。名為入也。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脫道。此二共舍異生性也。婆沙第二云。如是說者。世第一法住時名入。問若爾異生應即圣者。入圣道故。答無如是過。世第一法至住位時。苦法智忍在正生時。未成就故不名圣者。苦法智忍雖未已生。以在正生名等無間。世第一法。爾時為彼等無間緣故名為入(述曰。至生。得次第故名等無間也)

論。此四善根各有三品。下一頌第四明三乘轉也

論曰至得成佛義。明暖.頂可轉。忍不可轉。婆沙第七云。轉聲聞種姓順解脫分。起獨覺及佛種姓順解脫分。轉獨覺種姓順解脫分。起聲聞及佛種姓順解脫分。若起佛種姓順解脫分已。則不可轉。極猛利故 又三十一云。非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 準上論文若二乘若勤修者。定百劫.六十劫定得涅槃。非謂不修。所以得知。婆沙第七云。或有人種順解脫分善根已。或經一劫。或經百劫。或經千劫。流轉生死而不能起順決擇分。或復有人起順決擇分善根已。或經一生。或經百生。或經千生。流轉生死而不能入正性離生(已上論文) 然說頂位已前可轉者。聲聞若不轉。即經六十劫定得涅槃。若轉者。即不定也。獨覺不轉者。百劫定得涅槃。若轉者即不定 又準正理云。菩薩專求利他事故。為欲拔濟無邊有情。弘誓莊嚴經無量劫。故往惡趣如游園苑。若不爾者無成佛義。此論復云。是故定無得成佛義。準此若不能往惡趣。不得成佛。由此論說。忍已上不許回心。前二善根許回心也

論。聲聞種姓至故說為余。釋頌。云三謂暖.頂.忍三。余謂獨覺種姓。在佛乘外故言余也

論。麟角佛言至自乘覺故。此明二人不可轉也。獨覺有二。一部行。二麟角。部行如聲聞說有可轉。麟角如佛不可轉也。一坐便成自乘覺故。此明二人不轉意也

論。第四靜慮至無上覺所依。此釋二人依第四禪所以

論。此中覺言至是菩提性故。此釋二種覺。謂果菩提。即是覺故

論。言一坐者至乃至菩提。此敘二說不起坐也。一說從暖位。一說不凈觀。正理論云。依第四禪。從身念處至盡.無生。唯于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種姓。暖等善根皆不可轉。余文可解。準之。一坐已后說不可轉。與婆沙不同。是論意別。或是婆沙前文以是利根一義故不轉。此中兼一坐二義不轉。非是欲許前位轉也

論。頗有此生創修加行。下一頌第五明修果久近

論曰至乃至得解脫。明極三生也。涅槃名解脫。分是因義。此善順彼與彼作因。故此善名順解脫分。聲聞種姓極速三生。獨覺四生

論。譬如下種至傳說如是。舉喻顯也。正理論云。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殖順解脫分。次生成就。第三生起順決擇分即入圣道。若謂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脫。彼言便與前說相違。謂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于此生得入見諦。或彼應許極速二生。謂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于現生必入圣道得解脫故 俱舍師救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前生已起暖等。或可第四生者方能依根本起

論。順解脫分至順解脫分。明體性也。在欲界故非修所成。而由思愿攝。起身.語。亦得名為順解脫分。勝唯意業。兼取身.語。故以三業為其體性。乃至少分施一食持一戒等。但深樂涅槃。愿力所持故。便名種殖解脫分善

論。殖順解脫分至如應無故。明殖處也。天厭心劣。惡趣慧微。北洲二劣。故不能修

論。遇佛出世至亦遇獨覺。明殖緣也。準此論。余時不能種殖 遇佛出者。或親見佛。或遇教法。知生死可厭。知涅槃可忻故。能種殖解脫分也。正理論云。有佛出世。若無佛時。俱能種殖順解脫分。婆沙第七云。問此善根為在意地。為五識身。答在意地非五識身 問此善根為加行得。為離染得。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有說亦是生得。評曰前說者好。加行起故 問此善根依何身起。答亦依男身。亦依女身 問為因何事種此善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聞。而不決定。所以者何。意樂異故。謂或有人因施一摶食。或乃至一凈齒木。即能種殖解脫種子。如戰達羅等。彼隨所施皆作是言。愿我因斯定得解脫。或有雖設無遮大會。而不能種解脫種子。如無暴惡等。彼隨所施皆求世間富貴名稱。不求解脫。或有受持一晝一夜八分齊戒。即能種解脫種子。或有受持盡眾同分別解脫戒。而不能種解脫種子。或有讀誦四句伽陀。即能種殖解脫種子。或有善通三藏文義。而不能種解脫種子 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順解脫分亦有六種。謂退法種姓。乃至不動法種姓。轉退法種姓順解脫分。起思法種姓順解脫分。乃至轉堪達種姓順解脫分。起不動法種姓順解脫分

論。已因便說至復生何道。下大文第二就三道辨人 于中有三。一明見道。二明修道。三無學道 就見道中復分兩段。一明十六心。二依位建立 就明十六心中。一正明十六心。二明十六依地。三明忍.智次第。四明見.修道別 此三頌第一明十六心也

論曰至如花果樹。明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四善中忍是有漏性。今此中忍性是無漏。恐濫前忍舉法智果。顯是無漏與前忍別。正理釋云。說無漏言為欲簡別世第一法所從世忍。此無漏忍以欲苦法為其所緣名苦法忍。謂于苦法無始時來。身見所迷執我.我所。今創見彼唯苦法性。忍可現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后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之對治故。復名為苦法智忍

論。即此名入至正性決定故。此釋苦法忍異名。忍初入故偏得入名

論。經說正性至故名離生。此釋正性離生名也。故婆沙云。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復次有身見等剛強難伏。如狩[怡-臺+龍]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復次一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令起過皆名為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復為增上生過。由此見道獨名離生

論。能決趣涅槃至得圣者名。釋決定名及入名也。謂見道能決趣涅槃。決了諦相得決定名。至見道初說名為入。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是故此忍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

論。此在未來至如燈及生相。燈生時正能滅暗。住時已滅生相。生時正能生法。住時已生。苦法智忍亦于生時滅異生性。住時已滅

論。有余師說至舍異生性。敘異說也

論。此義不然至世間法故。難也。異生性與世第一法。俱是世間有漏諸法。如何第一法能舍異生性

論。性相違故至能害怨命。通也。雖同世間性相違故。如同是人上怨肩上。雖依怨肩能害怨命。世第一法與異生性。雖同世間。依異生性能舍異生。故正理云。性相違故依彼能舍。如上怨肩而害怨命

論。有余師說至解脫道故。異師說也。婆沙第一云。有余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資舍異生性。謂世第一法與異生性。雖恒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舍。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舍異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緣。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脫道。舍異生性

論。此忍無間至名苦類智。此明下上苦法類忍智相生也

論。最初證知至而證境故。此釋法類忍智名也

論。如緣苦諦至名道類智。準苦諦釋余三諦

論。如是次第至圣諦現觀。結總名也。此十六心總名現觀。現謂現前。觀謂實觀。正理論云。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為圣諦現觀。以于三界四圣諦境。次第現前如實觀故。既于三界四圣諦境。旋環紛擾作意思惟。寧不能為現觀障礙。初習業地于諸諦境。多返旋環已淳熟故

論。此中余部至唯頓現觀。敘大眾部計。與大乘同

論。然彼意趣至無差別故。有部師云。無差別故。為是見現觀。為是事現觀。為是緣現觀。應更推尋

論。詳諸現觀至名事現觀。述三現觀體各別也

論。見苦諦時至謂斷證修。此明現觀具多少也。見苦諦時。苦忍智等名見緣現觀。見緣苦諦故。亦名事現觀。以知苦諦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名事現觀。見苦之時既知是苦是事現觀。于集諦有斷事。于滅諦有證事。于道諦有修事。故言于三諦有事現觀

論。若諸諦中至行相別故。有部出頓見現觀過。四諦行相各別不同。如何一念能頓觀耶

論。若言以一至見苦諦等。此是縱計與出過。汝若以一無我行相總見四諦。則不應用苦.無常等見苦諦等也

論。如是便與至相應擇法。出違經過。若如是以一無我行。于一念中頓觀四諦。如是便與契經相違。以契經言以苦行相思惟苦等。乃至以道行相思惟道等。若頓現觀便違此文

論。若言此經至如見修故。破通經也。由先見諦作十六行觀。修道如見故亦十六

論。若彼復謂至理亦無失。縱計無失。實不一時頓見四諦。見一苦諦時。于余三諦得自在故。名頓現觀。理即無違

論。然于如是至別應思擇。明起.不起。指別釋也

論。若彼復謂至有事現觀故。此許異計。無有失也

論。依見現觀至經有別喻。引三經證漸現觀。一善授經。即此所引。正理論云。如善授經。佛告長者。于四圣諦非頓現觀。必漸現觀。廣說乃至。無處無容。于苦圣諦未現觀已。能現觀集。如是乃至。無處無容。于滅圣諦未現觀已。能現觀道。如是慶喜經。及一苾芻經。二經所說意皆同此。三經一一各各有別喻(善授者。蘇揭多。舊云須達。然彼長者請問世尊。諦現觀時為漸為頓。世尊告曰。非頓必漸。四圣諦境自相別故慶喜經.一苾芻經問答皆同。然所舉喻各各不同。善授經作如是說。佛告長者。于四圣諦非頓現觀必漸現觀。以四圣諦相各別故。猶如世間造臺觀者。必先筑基。次方疊壁。次上梁栿。后以板覆。此四前后必不俱時。無處無容未筑基訖便疊于壁乃至廣說。第二經云。猶如蹬上四橫梯時。先蹬最初方蹬第二。無處無容不蹬最初。而蹬第二。乃至廣說。第三經云。喻如蹬上四級階時。先蹬最初方蹬第二無處無容不蹬最初而蹬第二。乃至廣說。依如是喻必漸非頓)

論。若謂有經至密意說故。又牒救通。如文可解

論。已辨現觀具十六心。下半頌第二明依地同

論曰至如先已說。釋文可知

論。何緣必有如是忍智。下半頌第三明忍智次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农安县| 巴青县| 通城县| 鄂尔多斯市| 巴塘县| 广河县| 澎湖县| 伊金霍洛旗| 灌南县| 德化县| 青田县| 乡宁县| 广宗县| 怀来县| 昔阳县| 华池县| 永仁县| 贵港市| 巴南区| 石城县| 饶阳县| 阿克苏市| 永善县| 江油市| 栖霞市| 育儿| 察雅县| 景德镇市| 宁化县| 天津市| 鸡东县| 奉新县| 凌源市| 井研县| 吴忠市| 泰顺县| 黔西县| 峨山| 四子王旗|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