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釋曰。初定除不善及惡作睡眠者。謂初靜慮。如前欲界。諸心所法。唯除不善。不善有十。謂嗔一。小煩惱中忿等七。除諂誑憍。及無慚愧。此十煩惱。唯不善性。色界無有 除惡作者。惡作與憂根相應。色界離憂。故無惡作 除睡眠者。色界無段食。故無睡眠也。中定又除尋者。謂中間定。除前所除。又更除尋。余皆具有。上兼除伺等者。上者二禪已上。乃至非想也。此二禪已上。除前所除。兼除伺等。等取諂誑。余皆具有。經說諂誑。極至梵天。故唯初禪。得有諂誑。以初禪地臣主相依。必行諂誑。如經中說。大梵天王。處自梵眾。忽被馬勝苾芻問言。此四大種。當于何位。盡滅無余。梵王不知無余滅位。便矯亂答。我于此梵眾。自在作者。化者。生者。養者。是一切眾生父。作此語已。引出眾外。諂言愧謝。令還問佛 解云。大梵天王。不知依未至中間四禪。此六地中。起無漏道。斷第四禪染。及依空處近分。起有漏道。斷第四禪染。是四大種。無余滅位故。矯亂答也。矯亂答辭。是誑語攝也。諂言愧謝。顯有諂也。作者。我能造作世間也。化者。我能化世間也。生者。我能生一切眾生也養者。我能養一切眾生也。

從此第三。明相似殊。此有兩段。一明無慚等。二明尋伺等。且初明無慚等者。論云。今次當說于前所辨。諸心所中。少分差別。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別云何。頌曰。

無慚愧不重  于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  唯于欲色有

釋曰。無慚愧者。標也。不重者。釋無慚也。不重賢善。名為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 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 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為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 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為慚。于罪見怖說名為愧。翻第二釋。于所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為慚。觀他有恥。說名為愧 愛敬謂信慚者。釋愛敬差別也。愛即是信。敬即是慚。愛謂愛樂。體即是信 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此頌言愛者。取第二愛也。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 忍許故有信。可厭故非愛。有愛非信。謂諸染污愛。由起貪是愛。染污非信也。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忍許故生信。可欣故有愛。有非信愛。謂除前相。敬謂敬重。體即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謂緣苦集慚 生恥有慚。可厭非敬。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 恭敬有慚。可欣有敬。唯于欲色有者。三界分別。如是愛敬。欲色界有。無色界無。問豈不信慚大善地法。無色亦有。答愛敬有二。謂緣于法補特伽羅。緣法愛敬通三界有。此中意說緣補特伽羅者。故欲色有。無色界無。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數取諸趣也。

從此第二。明尋伺等。論云。如是已說愛敬差別。尋伺慢憍。差別云何。頌曰。

尋伺心粗細  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  心高無所顧

釋曰。尋伺心粗細者。尋謂尋求。伺謂伺察。心之粗性。名之為尋。心之細性。名之為伺。復有別釋。尋伺二法。是諸語言行。故契經言。要有尋伺。方有語言。非無尋伺此語言行。粗者名尋。細者名伺。語言行者。是語言因也 慢對他心舉者。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別。心自舉特。陵蔑于他。故名為慢 憍由染自法者。自法謂自身。色力等法也。謂憍染著自法為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論云。有余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別說名為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別。說名為憍。是謂憍慢差別之相。已上兩段不同。總是第三。明相似殊竟。

從此第四。明眾名別者。論云。然心心所。于契經中。隨義建立種種名相。今當辨此名義差別。頌曰。

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

釋曰。心意識體一者。集起名心 謂能集起三業事也。思量名意。了別名識 復有釋言。凈不凈界。種種差別。故名為心(凈者善也。不凈者惡也。界者體也)。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 即此者即此心也。將所依義。釋意也。作能依止。故名為識 識能依意也。據上兩解。是心意識三。名義雖異。其體一也。心心所有依有緣有行相相應義有五者。此釋心心所法。更有四名。義雖有殊。體還一也。一名有所依。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二名有所緣。取所緣境故 所緣境者。色等六境也 三名有行相。謂同有一行相也。如緣青境心及心所。皆帶青上影像。此識上相。名為行相。行謂行解。即能緣心也。相謂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為行相。依主釋也。心與心所。皆有青相。青相雖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 或名有行相。論云。即于所緣品類差別。等起行相故 解云。品類差別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齊等起也 四名相應。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一所依。二所緣。三行相。四時。五事。皆平等故。時等者。謂心心所。同生住異滅時故。事等者。事者體也。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無兩受等。共相應故。上來不同。總是第一。明心所竟。

從此大文第二。明不相應行。于中有三。一總標名數。二別牒解釋。三諸門分別。且初總標名數者。論云。已說心心所廣分別義。心不相應行。何者是耶。頌曰。

心不相應行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類

釋曰。頌言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也。相者。四相也。名身等者。等取句文身也。總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無想果。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此十四種。體非心所。不與心相應。名心不相應。五蘊門中。是行蘊攝。故名心不相應行。

從此第二。別牒解釋。于中有七。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無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身等。就初第一明得非得中。復分兩段。一明自性。二明差別。且初明自性者。論云于中且辯得非得相。頌曰。

得謂獲成就  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于  自相續二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北县| 盐亭县| 大港区| 察隅县| 龙江县| 灵璧县| 邵武市| 卫辉市| 临夏县| 滨海县| 仲巴县| 哈密市| 和顺县| 任丘市| 互助| 阳信县| 青州市| 如东县| 滁州市| 循化| 甘南县| 达州市| 遵义市| 五莲县| 常山县| 光泽县| 桐梓县| 洪洞县| 河津市| 高州市| 四川省| 嵊州市| 维西| 汝城县| 霍邱县| 三穗县| 太谷县| 凌云县| 伊金霍洛旗| 白山市|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