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從此大文。第二明俱生諸法。于中有二。一正明俱起。二廣辨差別 就初正明俱起中。一明色法俱生。二明四品同起。且初明色法俱生者。論問起云。今應(yīng)思擇。一切有為.如相不同。生亦各異。為有諸法決定俱生(此總問也) 有定俱生(總答) 謂一切法。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不相應(yīng)行。五無為法。無為無生。此中不說(此總標(biāo)諸法。意取俱生。簡無為也)今先辨色決定俱生(別問色也)。頌曰。

欲微聚無聲  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  十事有余根

釋曰。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者。欲謂欲界。微是細(xì)義。非極微也。色聚極微細(xì)。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xì)極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不減 言八事者。謂四大種色香味觸 有身根九事者。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為第九。十事有余根者。眼耳鼻舌。名有余根。此眼耳鼻舌各。十事俱生。且如眼根。必有身根。此上必有地水火風(fēng)。色香味觸。故成十也。如眼既然。耳鼻舌三。十事亦爾。故論云。眼耳鼻舌必不離身。展轉(zhuǎn)相望。處各別故(此上兩句。顯必有身。下兩句。明四根各別。不可眼上。加耳等也) 于前諸聚。若有聲生。如次數(shù)增。九十十一謂前八上。加聲成九。前九上加聲成十。前十上加聲成十一。又論云。以有聲處。不離根生。謂有執(zhí)受。大種因起(以根上。有聲義隱故。此文別指也)。

從此第二。明四品同起者。論云。如是已辨色定俱生。余定俱生。今次當(dāng)辨。頌曰。

心心所必俱  諸行相或得

釋曰 心心所必俱者。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闕一時(shí)余則不起。諸行相或得者。諸行即是一切有為 此即有四種。謂色心。心所。心不相應(yīng)行 相謂四相。此之諸行。必與有為四相俱起。故前句必俱二字。流至于此 應(yīng)言諸行相必俱 或得者。得謂諸行上得也。謂諸行內(nèi)。唯有情法。與得俱生。不通非情。是故言或。從此上來兩段不同。總是第一。正明俱起竟。

其次第二。大文廣辨差別。于中有二。一明心所有法。二明不相應(yīng)行。就明心所有。文分四段。一明五地。二明定俱生。三明相似殊。四明眾名別。就初明五地中。一總標(biāo)名數(shù)。二別釋名體。且初總標(biāo)名數(shù)者。論云。向言心所。何者是耶。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釋曰。心所且有五者。標(biāo)心所位也。大地法等異者。列其數(shù)也。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 略釋大地法名者。論云。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為彼法地(釋地一字義也。地是心王。是心所所行處。故言地。謂行處也。言若此者。此心王也。言是彼者。彼心所也。所行處者。心是心所行處也。即說此為彼法地者。由心是行處故。即說此心。為彼心所法家地也) 大法地故。名為大地(釋大地二字也。此言大者。目受想等。十心所也。以受想等。通三性等。一切心品。故名為大。若言大地。還目心王。心但是地。而是非大。今言大地者。大法之地。名為大地。依主釋也)。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恒于一切心有(此釋大地法三字也。此中者。此心所中也。此心所中。受想等十心所法。是大地家所有。名大地法。大地之法。名大地法。依主釋也。故知唯言大者。但目心所。若言大地。便目心王。言大地法。即還目心所法也。此上有兩重依主釋。善應(yīng)思之) 此下第二。別釋名體。正明五地。文分五段。且初大地法者。論云。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于一切心

釋曰。前三句標(biāo)列。第四句。釋得大地法名。受謂領(lǐng)納。此有三種。苦。樂。俱非。有差別故(俱非是舍受也)想者取像。謂于前境取差別相。思者造作。謂能令心有所造作。觸謂觸對(duì)。根境識(shí)三和合而生。能有觸對(duì)。欲謂希求所作事業(yè)。慧謂于法能有簡擇。念謂于緣明記不忘。作意者。動(dòng)作于意。謂能令心警覺為性。勝解者。謂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勝解。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轉(zhuǎn)。亦持心所從強(qiáng)說心。遍于一切心者。釋得地名也。此十心所。遍三性等一切心品。諸余心所。即不能遍。故于此獨(dú)名大地法。

從此第二。明大善地法者。論云。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釋大善地三字。信等十心所法。遍一切善心。得大善名 心王名大善地者。是大善法所行處故。大善之地。依主釋也。故大善地言。唯目心王)。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恒于諸善心有(此釋大善地法四字。此中者此心所中。謂信等十。是大善地家所有法故。名大善地法。大善地之法。依主釋也)。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舍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釋曰。信者澄凈也。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凈。有說于四諦三寶善惡業(yè)果。忍許名信。及不放逸者。修諸善法。論云。離諸善法。復(fù)何名修(此難意。善法即修。離善之外。何者名修。名不放逸也)。謂此于善。專注為性(答前難也。專注是修。名不放逸也)。余部經(jīng)中。有如是釋。能守護(hù)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輕謂輕利。安謂安適。于善法中。有所堪任。名心堪任性 舍者舍離沉掉。令心平等。無警覺性 慚愧二種。如后當(dāng)釋。頌言二根者。謂無貪無嗔。二善根也。不說無癡者。無癡善根。以慧為體。前大地法中。慧已攝竟。故大善地法中。不重說也 言不害者。謂無損惱。勤者精進(jìn)。謂能令心勇悍為性。頌言唯遍善心者。釋得地名也。謂唯遍善心也。由前信等具此兩義。一則唯是善性。二則遍一切善心。如大地法。雖能遍善心。不是唯善。唯信等具二義。得大善地法名也。

從此第三。明大煩惱地法。論云。如是已說大善地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釋大煩惱地四字。唯目心王。心是大煩惱之地。名大煩惱地。依主釋也) 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此釋大煩惱地法五字。此心所中。謂癡等六。是大煩惱地家。所有法故。名大煩惱地法。大煩惱地之法。依主釋也。故知大煩惱三字。唯目癡等。大煩惱地四字。即目心王。大煩惱地法五字。還目癡等。應(yīng)善思之) 謂法恒于染污心有(釋上大義也) 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  昏掉恒唯染

釋曰。癡者愚癡。亦名無明。迷境起故 亦名無智。無決斷故 亦名無顯無彰了故 逸者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duì)治法。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duì)治。不信者。令心不澄凈。是前所說。信所對(duì)治。昏者昏沉。謂身心重性。于善法中。無所堪任。亦名身心之無堪任性。掉者掉舉。令心不靜。恒唯染者。釋得地名也。遍者是恒義。此上六種。一則唯染。二則遍染。具此兩義。獨(dú)得大煩惱地法名。且如受等。雖是遍染。不是唯染。忿等十惑。雖是唯染。不是遍染。故皆不得大煩惱地名也。

從此第四。明大不善地法者。論云。如是已說大煩惱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釋大不善地四字。目心王也。心王是大不善法之地。名大不善地也。依主釋也)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恒于不善心有(此意釋大不善地法五字。目無慚等。謂無慚等。是大不善地家。所有法故。名大不善地法。大不善地之法。依主釋也) 彼法是何。頌曰。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釋曰。此遍不善心者。釋無慚無愧。得大不善名也。謂無慚無愧。一則唯不善性。二則遍一切不善心。具此兩義。獨(dú)得大不善名。且如受等。雖是遍不善心。不是唯不善性。忿等七惑。除諂誑憍。此七及嗔。雖唯不善性。不是遍不善心故。皆不得大不善名。此二行相。如后當(dāng)釋。

從此第五。釋小煩惱地法。論云。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小煩惱三字。忿等是也。小煩惱地。即目心王。心王是小煩惱法之地。名小煩惱地。依主釋也) 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法(此小煩惱地法五字。目忿等十。謂忿等是小煩惱地家所有法。故名小煩惱地法。小煩惱地之法。依主釋也) 謂法少分。染污心俱(釋小煩惱名也。不遍一切。故言少分) 彼法是何。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為  小煩惱地法

釋曰。此忿等十。名小煩惱。謂有三義。一唯修所斷。二意識(shí)地起與無明相應(yīng)。三各別現(xiàn)行。具此三義。故獨(dú)得名小煩惱地也 且如受等十大地法。癡等六大煩惱地法。及無慚愧二。不定中貪嗔尋伺睡眠。此等諸法。三義俱關(guān)。慢疑二種。雖與意癡相應(yīng)。俱闕唯修斷 慢通見修斷。疑唯見斷故。惡作雖唯修斷。闕意癡相應(yīng)。通善性故。皆不名小煩惱地法也。已上五段不同。總是別釋五地名體竟。

從此第二。明定俱生。于中有二。一明欲界。二明上界。且欲界俱生者。論問云。此中應(yīng)說于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頌曰。

欲有尋伺故  于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shí)增惡作

于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通不違  若有皆增一

釋曰。欲曉此頌。且要先知于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 不善有二。一與不共無明相應(yīng) 謂此心品。唯有無明 更無余惑。二與余貪嗔等相應(yīng) 無記有二。一有覆無記。二無覆無記 今此頌文。約此五品。以明俱生 欲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者。夫欲界中。必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俱生。謂大地十。大善地十。及與尋伺 有時(shí)增惡作者。然此惡作通善惡性。于善心中。有無不定。故言有時(shí)。善心若有。于前心品。更增惡作。成二十三 言惡作者。論有三解。論云。惡作者何(問也)惡所作體。名為惡作(答也。于惡所作事。起心厭惡。若惡若善。若作若不作。俱在其境也) 應(yīng)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謂緣惡作。心追悔性。注曰。于惡作事既不稱心。遂生追悔。即此追悔。緣惡作起名為惡作。惡作是境。非追悔也。今名追悔。為惡作者。從境為名也。此下論文。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為空。緣不凈無貪。說為不凈。注曰。此文舉例釋成也。空解脫門。以定為體。今名空者。以緣空故。從境為名 不凈觀無貪為體。今名不凈者。緣不凈故。從境為名。惡作亦爾也 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huì)。惡作即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為惡作。注曰。此第二釋意者。先因惡作。方起追悔。故知惡作追悔所依。今喚追悔為惡作者。于所依處。顯能依事。如人依村村是所依。若人集會(huì)即言村來。是舉所依村。顯能依人也 又于果體。假立因名。如言此六觸處。應(yīng)知名宿作業(yè)。注曰。此第三釋。因是惡作。果是追悔。今喚追悔。為惡作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如言者。如經(jīng)言也。此六觸處。眼等六根也。此六觸處是果。宿作業(yè)是因。經(jīng)言六觸處是業(yè)者。亦是果上立因名也。問何等惡作。說名為善。答謂于善惡作不作中。心中追悔性。謂于先時(shí)。于善不作。于惡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惡作也 與此相違。名為不善。謂先作善。而不作惡。后生追悔。名不善惡作也。故此二惡作。各依善惡二處而起 于不善不共見俱唯二十者。此明不善心品。二十心所俱生也。不善不共者。不共無明也。見者不善見也 俱者。謂不善心 一與不共無明俱。二與不善見俱也 且于不善不共無明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謂大地十。大煩惱地六。大不善地二。及與尋伺 第二不善見。相應(yīng)心品者。謂此心中。或有邪見。或有見取。或有戒禁取。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說。于五見中。除身邊見者。此二見是有覆無記見也 問此不善見相應(yīng)心品。合有二十一。二十如前。應(yīng)加不善見。何故俱言二十耶。答非見增故。無有二十一。以即于十大地法中。慧用差別。說為見故。見以慧為體。十大地法中。慧已攝竟。故不重說也 四煩惱忿等惡作二十一者。此有三類。一四煩惱者。貪嗔疑慢也。二忿等者。十小隨煩惱也。三惡作者。不善中惡作也。此三類心。各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且四煩惱相應(yīng)心品。二十一者。謂大地十。大煩惱地六。大不善地二。及與尋伺。此二十上。加貪等隨一。名二十一也 忿等二十一者。二十如前。加忿等一。不善惡作二十一者。二十如前。加惡作一。有覆有十八者。此取欲界有覆無記心也。謂與身邊二見相應(yīng)。此二種見。能覆圣道。或有癡覆。名為有覆。不能招果。故名無記。此有覆心。必有十八心所俱生。謂大地十。大煩惱地六。及與尋伺。此中見不增。應(yīng)知如前釋也 無覆許十二者。欲無覆心。異熟生等也。此有十二心所俱生。謂大地十。及與尋伺 言許者。依薩婆多宗。惡作不通無記。故于無覆無記心。唯許有十二。不同經(jīng)部意。惡作通無記心。無記心中更加惡作故。得有十三。非所許也。睡眠遍不違若有皆增一者。睡眠通三性故。于前心品。遍有不違也。隨何品有。皆說此增。謂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增至二十四。不善無記。準(zhǔn)例應(yīng)知。

從此第二。明上界俱生者。論云。已說欲界心品俱生。當(dāng)說上界。頌曰。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富阳市| 乐清市| 马龙县| 巢湖市| 武邑县| 塔河县| 晴隆县| 高安市| 丹阳市| 大同市| 肥乡县| 宣城市| 伊宁市| 新竹市| 朝阳区| 南平市| 遂昌县| 岳普湖县| 辰溪县| 罗甸县| 西贡区| 甘谷县| 南充市| 洮南市| 盐城市| 夏邑县| 漠河县| 平武县| 嵊州市| 武乡县| 弥渡县| 杭锦后旗| 天祝| 林芝县| 余庆县| 普安县| 巴林左旗| 鲜城| 塔河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