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離合真邪論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此蓋言先立針經八十一篇。論九針之道。然眾多博大。不可勝數。故愿聞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應九候也。故曰著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氣之診也。歃血而受者。藏之于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于中也。蓋必先定五臟之神。而后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調其虛實。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此篇首論九針九候之道。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氣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于十二經脈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八正之虛風。八風之邪。舍于骨節腠理之間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此天地之至數。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中合人之九臟九竅。三部九候也。貴賤更互者。四時五行之氣。以王者為貴。而相者為賤也。冬陰夏陽者。下文之所謂沉細懸絕。為陰主冬、躁盛喘數。為陽主夏也。帝言九針之道。以通其意于針經。今愿聞簡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針解篇之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與靈樞九針論之多有不同。蓋靈樞論十二原。本經以三部九候為原也。)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六節藏象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岐伯曰。

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始于一。終于九者。天之數也。曰天地之至數者。言天包乎地。地氣通于天也。故曰令合天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一者。奇也。陽也。故應天。二者。偶也。

陰也。故應地。三者。參也。故應人。因三才而三之則為九。以應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應天之二十八宿也。朱永年曰。天以應皮。地以應肉。人以應血脈。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脈。有合于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

九野。是為九九八十一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決死生者。觀其形氣。別其陰陽。調其血脈。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也。

處百病者。表里陰陽。寒熱虛實之為病也。調虛實者。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脈。除邪風也。)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以實為虛。以邪為真。絕人長命。予人夭殃。故必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乃以為刺法之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分。上循于頂。足太陽膀胱脈也。太陽為諸陽主氣。故主上部天。)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兩旁。近于巨 之分。足陽明胃脈也。二陽之氣而主土。故為上部地。)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曲車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也。夫心主血而小腸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主上部人。此陽氣之在上也。朱永年曰。

天主氣。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地應肉。足陽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脈。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里也。)中部天。手太陰也。(兩手氣口之動脈。手太陰脈也。五臟之應天者肺。然臟為陰。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氣。)中部地。手陽明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應于手。手陽明大腸脈也。陽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中部人手少陰也。(在銳骨端之動脈。手少陰心脈也。三以應人。人主血脈。心藏血脈之氣。故主中部人。)下部天。足厥陰也。

(在毛際外。氣沖下。五里之分。動應于手。足厥陰肝脈也。厥陰為陰中之少陽。主春生之氣。故主下部天。)下部地。

足少陰也。(在足內踝后。太溪之分。動脈應手。足少陰腎脈也。腎為牝臟而居下。故主下部地。)下部人。足太陰也。

(在魚腹上越筋間。箕門之分。動脈應手。足太陰脾脈也。脾為陰臟而居中。故主下部人。)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臟焉。徐公遐問曰。上部地。以候陽明之氣。奚復以下部地而候胃氣耶。曰。所謂陽明者。胃之悍氣。上沖于頭。循咽上走空竅。下客主人。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所謂胃氣者。乃水谷柔和之氣。與陽熱 悍之氣有別。故以下部之脾脈候之。細參本經。及靈樞傷寒諸經。其義自明矣。然榮衛氣血。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故復以脾脈兼候胃氣。曰。脾之本脈。亦可候胃氣耶。曰。脾與胃以膜相運。

雌雄相應耳。是以仲景以胃脈之趺陽。而候脾氣。岐伯以脾脈之箕門。兼候胃氣。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肺屬干金而主氣。故天以候肺。

心主血脈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氣之所聚也。宗氣者。陽明水谷之所資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氣。

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臟。中土之二形臟焉。張二中曰。地以候胸中之氣者。言中部之候。亦兼候陽明之胃氣也。今始知三部之中。而皆有陽明之胃氣焉。張兆璜曰。太陽之脈下入缺盆。絡肺貫膈。故以候胸中。)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太陽為諸陽主氣。

其經脈上額交巔。會于腦。出于項。故天以候頭角之氣。足陽明之氣。胃腑之所生也。其經脈起于鼻交 中。上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下。故地以候口齒之氣。手太陽者。少陰心臟之府也。其經脈上目銳 。入耳中。為聽宮。故人以候耳目之氣。此以膺喉頭首。以候三形臟焉。蓋陽藏之氣在上也。朱永年曰。陽明之脈。起于鼻交 中。手太陽之脈。抵鼻。

是上部之三候。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竅者也。所謂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也。合腰尻下竅。共為九竅。故曰。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按針解篇曰。人齒面目應星。蓋謂人面有七孔。以應七星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部之中。而有九候。)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候之中。而各有三焉。)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兼三才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者。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左脅應春分。左手應立夏。膺喉頭首應夏至。右手應立秋。右脅應秋分。右足應立冬。腰尻下竅應冬至。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凡此九者。以候臟腑陰陽之氣。故九野為九藏。按星書。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禹貢冀州之域。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禹貢徐州之域。立夏應天文翼軫分野。禹貢荊州之域。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禹貢雍州之域。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禹貢梁州之域。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禹貢兗州之域。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禹貢青州之域。冬至應天文斗牛分野。禹貢揚州之域。中州應天文張柳分理。禹貢豫州之域。故以身形應九野。九野而合九藏。九藏外通九竅。九野外合九州。而皆通乎天氣。是以兼三才而三之。為九九之數。下經云。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即此義也。)故神臟五。形藏四。合為九藏。(神藏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形藏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

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臟之神。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為形臟。而人之陰陽氣血。

肌肉經脈。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死色也。言五臟之神氣。由形藏之資生。五色之外榮。由五臟之所發。此以九藏九候之氣。而復歸重于五臟之神氣焉。)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候者。候三部九候之脈而刺之也。肥人者。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其氣澀以遲。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宜淺而疾之。實者。邪氣盛也。虛者。精氣奪也。宜瀉者。迎而奪之。宜補者。追而濟之。去血脈者。除菀陳也。蓋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瀉有余。補不足。無問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氣至和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马山县| 闵行区| 鹤峰县| 新邵县| 寿光市| 疏附县| 泾川县| 乌海市| 宜阳县| 泌阳县| 安图县| 页游| 南涧| 东乡县| 石屏县| 兴隆县| 襄城县| 兴业县| 唐山市| 西安市| 蒙城县| 郯城县| 河池市| 焦作市| 都江堰市| 柳林县| 舒兰市| 泸水县| 安远县| 中牟县| 女性| 新化县| 济南市| 辽中县| 靖远县| 寿光市| 林甸县| 分宜县| 探索| 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