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雖出而未浮。如春升初出之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在于皮膚。浮在外也。泛泛、充滿之象。萬物有余。盛長之極也。)秋日下膚。蟄蟲將去(秋氣降收。如蟄蟲之將去。外而內藏之象)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閉藏。故脈沉在骨。如蟄蟲之封閉。如君子之居室。藏而勿出也。此言人與昆蟲萬物。生于天地之間。同順生長收藏之氣。是以脈象如之。莫子晉曰。君子居室者。言修養精氣之賢人。順四時之氣。行藏出入。與萬物同歸于生長之門。)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欲知在五內腑陰陽之虛實者。按其脈而記之。欲知外之四時陰陽者。終而始之。蓋陽氣之始者。陰氣之將終。陰氣之始者。陽氣之將終也。以陰陽之出入。而應四時之脈也。此以上答帝問脈其四時動奈何。)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當消環自已。(此言按其脈而知臟腑虛實之病。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其而散者。此為不足之脈。靈樞經曰。心脈微小為消癉。蓋心液不足。則火郁而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機環轉。而病自已也。此以下答帝問知病之所在奈何。張兆璜曰。先心而肺。肺而肝。蓋亦逆傳之為病也。故曰消環自已。與上篇之間者環也。盡氣閉環同義。按甲乙經環作渴。)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 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靈樞經云。肺脈微急為唾血。蓋肺主氣而主行營衛陰陽。氣盛太過。則血隨而上逆矣。其不及。當病灌汗。灌者。

脾土灌溉之汗。蓋脾氣散津。上歸于肺。肺氣通調。而后水津四布。今肺氣虛。而不能輸布水液。脾氣自灌于肌腠皮膚。

至令肺氣不復通調而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色澤者。

當病溢飲。溢飲者??时┒囡嫛6兹爰∑つc胃之外也。(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于下也。當病墜傷?;驗槭植鶄?。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于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金匱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鮮澤。蓋水溢于皮膚。故其色潤澤也。肝主疏泄。肝氣虛而渴暴多飲。以致溢于皮膚腸胃之外而為飲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 而散者。當病食痹。(足陽明之脈。從氣沖下髀。抵伏兔。下足趺。髀傷。故脈盛而色赤也。飲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

當病少氣。其 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 腫。若水狀也。(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

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其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腰者腎之府。腰傷。故腎脈盛也。傷于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于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此論診得臟脈而病在于腑也。病形、病氣見于形證也。蓋臟腑經絡相連。陰陽相應。是以脈見于臟。而形見于腑也。經曰。諸急為寒。心為陽臟而畏寒。故脈急。心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形見于少腹也。)帝曰。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此論診得腑脈而病在于臟也。經曰。脾氣實則腹脹。不足則為溏泄。蓋脾與胃以膜相運耳。胃為陽。脾為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脈見于胃。而病見于脾也。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以上答帝問知病之所在奈何。子晉問曰。臟腑相通。只心脾耶。曰。此蓋舉二臟以俟人之類推耳。)帝曰。病成而變。何謂。(此復問知病之變奈何也。變者。言病已成而又變為別病。)岐伯曰。風成為寒熱。(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此風病已成。而變為寒熱也。)癉成為消中。(癉、濕熱病也。濕熱已成。則中土受傷。久則津液不生。變成中消之證。)厥成為巔疾。(厥者。氣上逆而手足厥冷也。氣惟上逆。則變為巔頂之病。方盛衰論曰。氣上不下。頭痛巔疾。)久風為飧泄。(風乃木邪。久則內干脾土而成飧泄矣。故曰。春傷于風。邪氣留連。

乃為洞泄。)脈風成為厲。(厲者。麻癜惡癘之疾。風乃陽熱之邪。血乃陰濕之液。濕熱生蟲。是以風入于脈。久則變為蟲癩之癘瘍。)病之變化。不可勝數。(言病之變化。不可勝數。舉此數者。以類推之。)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此復言四時風寒之邪。變為癰腫攣痛之熱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以勝治之者。以五行氣味之勝。治之而愈也。如寒淫于內。治以甘熱。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辛勝酸之類。)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有故病而因傷五臟之色脈。復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變。故帝有此問。而伯嘉其詳悉焉。)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驗也。病久則色脈傷。脈小而色不奪。故知其為新病。)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此言病者。由五臟而見于脈。由五脈而見于色。至于色脈之敗傷。又由色而脈。脈而臟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血氣俱傷。故為久病。)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暴至之病。自外而內。色脈之傷。從內而外。故有病而色脈俱不奪者。知其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臟之氣發作而后見于色脈也。)肝與腎脈并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此言毀傷形身之暴病。而即見于色脈也。金匱要略云。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此言毀傷筋骨。故肝與腎脈并至。而其色蒼赤。不見血者。

謂筋骨傷而血不傷也。如已見血而血傷。則又若中水傷心。而心脈亦并至矣。蓋言筋即為肝。骨即為腎。血即為心。毀傷筋骨而即見肝腎之脈。又非見肝腎之脈。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腎也。此篇首論診脈之要。極精極微。有病在五臟而外見五色五脈者。有診得臟腑。外內出入。交相貫通。故善診者。揆陰度陽。持雌守雄。審察外內。明于始終。診道始備。

斯為上工。)尺內兩旁則季脅也。(此審別形身臟腑外內之法也。尺內、尺中也。兩旁、兩尺部之外旁也。季脅、兩脅之下杪也。此節首言兩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蓋以左右三部之脈。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關部之兩旁。即形身之兩脅。寸部之兩旁。即形身之兩腋。書不盡言。欲后學之引伸也。此答帝問。乍在內。乍在外。奈何。楊元如曰。此節照應推而內之。外而不內。后內以候膈。內以候胸中。照應推而外之。內而不外。)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尺以候腎。以左右兩尺而候兩腎也。兩腎附于季脅。是季脅之內。乃是兩腎。兩腎之內。乃是腹中。故以尺內候腹中。尺外以候腎。尺之兩旁。以候季脅。是兩旁更出于外也。所謂外內者。脈體本圓。用指向外以候內。向內以候外。候脈之兩側也。平按以候中。乃五臟之本位也。夫五臟之氣。行于脈中。出于脈外。如脈氣之向內數急。則在內之皮膚亦急。脈氣之向外數急。則在外之皮膚亦急。故所謂季脅者。即腎氣之出于季脅也。而以尺部向外之兩旁以候之。所謂腹中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勃利县| 兴山县| 水城县| 唐河县| 疏附县| 沁阳市| 盖州市| 正阳县| 布尔津县| 山东省| 和平县| 宁陕县| 绥棱县| 雷山县| 许昌县| 尼木县| 来宾市| 潜江市| 富川| 奉贤区| 沂源县| 台南县| 惠来县| 平阳县| 万源市| 清水河县| 乌什县| 铜鼓县| 油尖旺区| 巴青县| 容城县| 安宁市| 浑源县| 馆陶县| 凌云县| 景宁| 灵武市| 宁陕县| 奉节县|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