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張志聰
- 4892字
- 2015-12-16 16:13:40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此篇首論診脈之法。夫色脈之道。至精至微。然本于陰陽氣血。陰靜而陽動。有所動作。
則靜者動而動者散亂矣。故診法當以平旦。夫飲食于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脈盛則絡脈虛。是以飲食未進。則經絡調勻。血氣未亂。故可診有過之脈。蓋言平旦之時。知有過在病。而不在陰陽之正氣耳。以下四篇。皆論診脈之法。
而各有不同焉。楊元如曰。經脈屬臟。則絡脈絡腑。經脈屬腑。則絡脈絡臟。經絡不調。則臟腑之氣不和矣。)切脈動靜。
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動靜者。陰陽動靜也。精明、五臟之精神見于聲色也。切脈觀色。以審臟腑之強弱虛實。兼視形體之盛衰。以此參伍錯綜而斟酌之。以決其死生之分焉。
此篇論切脈察色。聽音聲。觀臟腑。審形體。四診咸備。斯成脈要之精微。)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此言脈所以候陰陽氣血也。血行脈中。故為血之府。榮氣宗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脈隨氣行。是以脈長則氣平。脈短則氣病矣。心主血脈。數乃熱迫所生。則煩心大則病進于脈內。上二句辨脈氣。下二句審血脈。)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上盛、謂寸口脈盛。主氣上升而氣高。下盛、謂尺中脈盛。主氣下逆而為脹。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主氣之衰敗也。辨脈篇曰。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言脈中之榮氣宗氣不足。是以脈細如絲。澀主少血。則心虛而為痛矣。莫子晉曰。代則氣衰。陽氣衰也。細則氣少。
陰氣少也。)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此復形容病進之脈象。邪甚血亡。而為死證也。渾渾、濁亂疾流之貌。革至者。迥異于平常也。此血脈受邪。而內亂如涌泉也。夫色生于血。病進于脈。而色亦敗惡矣。
辨脈篇曰。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綿綿其去如弦。細而欲絕者。形容其脈去之象也。病進而脈至如此之盛。
血亡而脈去如此之衰。血者神氣也。邪盛正亡。不治之死證矣。以上論切脈之大概。以別陰陽氣血之盛衰。王芳侯曰。
上盛則氣高。至細則氣少。即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之義。澀則心痛。至綿綿其去如弦絕。乃復形容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也。)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藍。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鹽。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此言色生于氣。氣生于臟。
欲其氣華于色。而不欲臟象見于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碧。黃如羅裹雄黃。黑如重漆。乃五臟之氣。章華于色也。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此五臟之精象見于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色。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五臟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后能視萬物。審短長。如精微象見于外。則精氣內衰。視物昏 。而壽不久矣。此反結上文之義。
而言視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資也。以上論察色。)五臟者。中之守也。(此論五臟之精氣。而發于音聲也。五臟守于中。
而外發于音聲者。藏精之所發也。蓋言聲色見于外。而五臟之精。守而不溢者也。)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經云。五臟主藏精者也。故曰。五臟者。中之守也。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如腎不受藏。
則中盛臟滿矣。恐為腎志。如腎氣不藏。而反勝于中。則傷動其腎志矣。氣勝傷恐。則精亦外溢。故曰此中氣之濕也。
聲如從室中言者。音不響亮。而聲不外出也。此言腎為生氣之原。音聲由腎氣之所發。如腎臟之精氣不藏。則發聲之如是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此言五臟之精氣虛。而發聲之如是也。微者。聲氣衰微也。終日復言者。
氣不接續也。傷寒論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重平聲。)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神明者。五臟之神氣也。語言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而譫語也。上節論正氣之盛衰。此論邪氣盛而正氣昏亂)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此承上文而言五臟之精氣。由中焦水谷之所資生。藏于腎臟膀胱之府。脾胃為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如倉廩不藏。則谷精下泄。而魄門幽戶之不能禁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水泉不止。是水惟下泄。而津液不藏也。如泄注止而得守者生。失守則死矣。
此蓋言視精明。發音聲。皆由腎臟所藏之精。如精盛臟滿。則精液上溢。而聲如從室中言。如倉廩不固。則精氣奪而生氣漸絕矣。膀胱主下焦之決瀆。津液雖藏。而氣化則出。然有行有止。有闔有開。而又不可過泄者也。楊元如曰。按傷寒論云。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當大便也。以此論之。是膀胱之精。藏而不瀉。亦還養五臟。故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此言四體百骸。髓精筋骨。亦皆由藏精之所資也。靈樞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蓋言人之氣血聲色。筋骨肌肉。糜不由先天始生之精。后天水谷之液。所資生而資養者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諸陽之神氣。上會于頭。諸髓之精。
上聚于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髓海不足。則頭為之傾。神氣衰微。則視深目陷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腑將壞矣。(肩背為陽。胸腹為陰。陽為腑。陰為臟。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胸之府。)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
腎將憊矣。(兩腎在于腰內。故腰為腎之外府。)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筋會陽陵泉。膝乃筋之會府也。僂曲其身。附、根據附而行也。筋乃肝之合。筋將憊者。肝臟之精氣衰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
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髓藏于骨。故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髓竭于內也。髓竭則骨將憊矣。此五者。得腑氣之強則生。失強則腑壞而臟將絕矣。以上論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楊元如曰。強者。六腑之氣強也。
腑者臟之合。腑陽而臟陰。陽外而陰內。是以頭背腰膝將憊。猶藉腑氣之強。故曰觀六腑之強弱。莫子晉曰。六腑之氣強。由五臟之有余。五臟之不足。又藉腑氣之盛強。故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陰陽臟腑之互相資生者也。)岐伯曰。反四時者。有余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余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此總結上文而言。視精明。亮音聲。強筋骨。健形體。皆由精之所資。而臟腑之精氣。與四時之氣相反者也。蓋臟為陰。腑為陽。秋冬為陰。春夏為陽。腎主冬令閉藏之氣。而反中盛臟滿。是有余者為腎藏之精。膀胱主太陽夏盛之氣。而反水泉下泄。是不足者為膀胱之消。是與四時相反者矣。若應太過而反不足為精。是腎藏之精。反泄于外矣。應不足而反有余為消。是膀胱之水。反蓄于內矣。此臟腑陰陽之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關則不得小便也。此蓋言州都之津。氣化則出。
而視精明。發音聲。資神明。堅筋骨。皆由腎臟所藏之精。而氣血亦由此精之所生化也。子晉問曰。反四時而只言冬夏。
病關格而只曰不得尿。恐與經旨不合與。曰。日月營運。一寒一暑。故下文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成冬之怒。雖四時成歲。而總屬寒暑之往來。平脈篇曰。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又曰。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是不得小便者。病名關格。吐逆者。亦名關格也。)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以上論切脈氣。
察精明。聽音聲。審臟腑之有余不足。觀形體之盛衰。參伍錯綜。以決死生之分。此以下。復論脈合陰陽四時。診脈而知病之所在。病成而變為他病。候尺寸。以分別臟腑之外內。上下左右。曲盡其脈要精微之理。故復設此問焉。)岐伯曰。
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言人之陰陽出入。與天道運轉之大相合。)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寒暑相推而歲成。一陰一陽之謂道。言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脈應四時之變。亦與陰陽之上下耳。天氣包乎萬物之外。運轉于六合之內。其變動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言陽氣從生升而至于盛長也。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言陰氣自清肅而至于凜冽也。此四時陰陽之變動。而脈亦與之上下浮沉。)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此論脈應四時之變也。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時天氣始生。其脈 弱輕虛而滑。如規之圓轉而動也。矩者。所以為方之器。夏時天氣正方。其脈洪大。如矩之方正而盛也。
秋時天氣始降。其脈浮平。有如衡之平準也。冬時天氣閉藏。其脈沉石。有如權之下垂也。)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此言四變之動。總屬陰陽之出入。而脈與之上下也。四十五日者。從冬至而至立春。從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陽初生。陽氣微上。陰氣微下。至春而陽氣始方。至夏盛長。而陰氣下藏矣。夏至一陰初生。陰氣微上。陽氣微下。至秋而陰氣清涼。至冬凜冽。而陽氣伏藏矣。陰陽升降出入。離合有期。而脈亦與之相應。如期而脈氣相失。則知脈之所分。
分之有期。故知死時也。平脈篇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即所謂分之有期。而知死時也。如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而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于下矣。夏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冬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下。而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于上矣。
此上下陰陽。不相交合。而反分離。與四時之期相失。故知脈之所分。而知死時也。知死時者。期以四離四絕之月節。
克之而死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承上文而言脈應陰陽四時之微妙。不可不細察焉。紀、綱也。察脈之綱領。當從陰陽始。即冬至陽氣微上。夏至陰氣微上。陰陽上下。自有經常之理。然又從五行而生。如春木生夏火。火生長夏土。土生秋金。金生冬水。水生春木。生之有度。而四時為五行相生之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夫四時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過。至而不及。而人亦應之。是以脈之不及則補之。太過則瀉之。與天地四時之太過不及。治之如一。與天地陰陽之道。合之如一焉。得一之情。可以知死生矣。如臟象論之所謂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此因天地四時之氣。而為人之死生也。如平脈篇之所謂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脈與天地四時之氣。期而相失。而為死生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聲合天地之五音。色合天地之五行。脈合天地之陰陽。而始能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此言天地之陰陽五行。而合于人之陰陽臟腑也。夢者。魂魄神氣之所游行。肝主血而藏魂。肺主氣而藏魄。心主火而為陽。腎主水而為陰。是以陰盛則夢大水。陽盛則夢大火。陰陽俱盛。兩不相降。故夢相殺毀傷也。)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王氏曰。氣上則夢上。故飛。氣下則夢下。故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予與同。有余故夢予。不足故夢取。此言中焦脾胃之氣。有虛有實。而形諸夢也。)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氣并于肝則怒。并于肺則悲。故與夢相合。)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此言腑氣實而征之于夢也。長蟲短蟲。腸胃之所生也。)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欲知四時五行。陰陽外內。在診脈之精微。故當虛靜其心志。守而勿失焉。)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魚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