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木人剩稿
  • 佚名
  • 2837字
  • 2015-12-16 15:55:29

與尚世明副戎

昨接名言。語投針芥。信非夙緣所至。莫能有此。且承飽我香飯。至今毛孔馥郁未已。獨不識末法鮮慧比丘。何以報德耳。雖然自愧慧鮮。猶喜具些肉眼。見遍界人。雞鳴昏夜。名利填胸。放恣六情。奔逐塵境。未嘗返照知非。以釋重擔又不知現前。念生念滅。即是當來生死種子。流轉三界根株。居士夙植福慧。靈根迅發。不受物欲所惑。不被阿師所瞞。是超群拔萃挺特丈夫矣。然向上一事。雖人人有分。而機有大小敏鈍。功有死活延速。悟有時節因緣。今居士具大根利器。須在活路上著足。凡舉心觸目。當下即要討個明白。不可放過。看渠渠是誰。畢竟是何物。倘有會處。切勿便作圣解。恐是暫時岐路。況悟有淺深。邪正難分。所以古人教人立在轉處。勿死一路。方得活潑潑地。一日因緣時至。便階大自在無疑之地。斯時順風唾去咸是妙用。信手拈來。無非丈六金身。又何生死之可了。三界之可出。噫。婆心沙門。不覺卒此丑陋。幸為一皆掃卻。感謝感謝。

與昂溪大師

空王風化。與法兄同歸。獦獠家鄉。與法兄同出。自天湖判袂后。唯向別峰相見耳。頃聞法兄修行不密。被人天子見知。此又因緣不偶。視弟才如枯櫟。跡類閑云。則相去天壤矣。數年因忞著佛祖葛藤。未遑修候。殊抱歉然。何時移錫桑梓。俾弟得以面教。幸何如之。拙刻呈覽。臨楮瞻溯不宣。

與何象宣清士

昨一書邀子到山。共話林泉。久望不至。將無道心有所退步乎。抑無竟為俗緣所羈絆乎。二者皆非慕道人所宜也。然處家世事。雖云不無。而不可全身坐在其中。甘為火宅中人。必須從火里發出蓮花。方是居家佛子。日月如箭。轉息即是來生。心識既被世事所昏。何能定其生方。人身若失。三途難免。豈不辜子在佛門走一遭耶。須知世間。乃夢幻境界。此身尚是棄物況其身外所有者耶。速當著眼看破。早歇世俗任馳。即此便是入道階徑。他日方保子有歸家日在。不然千生萬劫。猶為貧苦僑客也。

與何壬生明經

別來多歲。知居士必植無限福因。第慮于自心自性。想未有個入處。然居士自童年歸依老人。實乘宿緣感發。天性自然。然非慕玄微。而稽首于北。無乃求福壽之所至。故老人向來。皆以平淡話奉勸。曾未與一滋味言相益。斯非道人之咎。實知居士未識三界火宅人生夢幻。五欲淤泥埋盡世間多少伶俐漢子。百年之后。竟作何如。唯隨業識升沉。誠難保免淪墜。人生百歲福鮮業多。即一日中。造福無幾。慕善可知。殺生忿嫉。淫欲愛染。驕奢人我。貪名邀譽。縱蕩身心。慳惜分文。唯知己有。豈念他乏。只曉自樂。寧知他苦。如此校之。十二時中。善如毫芒。業乃難紀。所以輪回三界者。皆由不善業識。業識不斷。生死牽連。故云。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有欲斷牽連者。唯秉起金剛王寶劍。此劍即吾人現前般若妙智。能斷無明業識種子。能趣涅槃彼岸。若真丈夫。下刀即要見血。業識命根若斷。方來與老人一驗。何如。

與博山穎學禪師

自贛州與老兄及羅峰兄。聚首團樂。此時相得歡甚。不知俱在化城中。判袂以來。忽忽將三十余年往矣。固聞問雖疏。而別峰相見。曾不隔于纖塵。今夏機上座來。知老兄法席日隆。慶甚快甚。弟恨碌碌庸囗。不能振奮開化一方。為父祖出氣。深自愧恧。乃欲覓一荒山活埋。無那頂湖雞肋。不獲自由。想老兄天耳聞之。不大胡盧絕倒乎。

與華山見月律師

佛日垂暮。魔風久扇。老兄從菩薩誓中來。扶揚律學。啟人天之覺路。為一代之作家。蓋弟景欽有年。每以未獲披晤為歉。豈其分緣之獨慳耶。弟年來。著得律釋二部。共五十余卷。其中粗明律旨。誠堪為后學指南。道兄宴寂之余。不妨一鑒及也。

與江景升總戎

別教瞬息數年矣。川嶺迢迢。魚雁荒疏。想大作用人。一片仁心。為國。為民。自應隨時納福。不煩貧道贅祝可知。獨聚首劇談。不知為何日在耳。向承寶幡見壽。足仞雅情謝謝。茲類隨比丘來。便勒一言詢候。倘或明春興到。摳衣庭階。未可期也。世諦空花。有身皆幻。唯勤猛省。深入道囗。是禱。

與曉湘李宗伯

老居士現宰官身。而說法。遠近爭傳。貧道固深居巖谷。而披沐遐風。亦云久矣。前載接教。雄談臭辯。不啻凈名。別后還山。而未嘗不憶居士得心無礙。應物自由也。啟者。先師歸寂。眾弟子輩。議塔全身于本山。茲欲得居士揮撰塔銘。增飭輪相。惟老居士。與先師針芥莫逆。必不慳此數行珠玉。為先師揭露光明于不朽也。萬惟鼎諾。則不但貧道與諸子感荷。即先師圓寂照中亦欣慶無量矣。

音釋

(音于諂諛)。

(音癡。膠黏鳥獸)。

餿

(同餿。音搜。飯壞也)。

犍稚

(稚。訛作椎。凡木石銅鐵。打能鳴者名曰犍稚)。

(音橋。旅寓之居)。

(音涯。延捱。又拒也)。

(音贊入聲。逼拶也)。

(音矮平聲。推也)。

三毒

(貪瞋癡)。

三途

(畜生。餓鬼。地獄)。

涅槃

(此云圓寂。如來萬德已備。名圓。諸障永盡。名寂)。

木叉

(梵語具云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即戒也。謂保任持戒者。解脫生死也。今人謂持戒為執著。是則。不執著。生死不得解脫也。豈不見古知識午后過訪。惟煎橘皮湯款敘。何曾別設飲食。又宋楊億。清規序云。齋粥二時均遍。表法食雙運也。是知古之叢林。無一不遵佛戒律也)。

(牙去聲疑怪也)。

四百四峰

(身之地水火風四大。一大有百一病生。四大共有四百四病也)。

(或作覘。窺覘也)。

(音娶。伺視)。

(應作儻。今隨俗作倘)。

伶俐

(應作靈利。今隨俗作伶俐。使易曉)。

(應作第。今隨俗作苐)。

(應作謾。音滿平聲。今隨俗作瞞)。

三業

(身口意)。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分衛

(即乞食也)。

六度

(即六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釋定。六智慧。是為六波羅蜜。以自度度他。故云六度)。

八萬四千相

(謂阿彌陀佛。身具八萬四千相好也)。

過午

(正言過中午有八刻前四刻名時。后四刻名非時。不得啖嚼。律云。日過西一線。即名非時。凡出家受佛十戒。二百五十大戒。皆制不得非時啖嚼。今以食啖無時者自號宗門而以非時食啖為宗門。阿誰不會。但不敢逆佛違律耳。然宗門亦受佛二百五十戒。除其不受佛戒。即無犯戒罪也。云棲大師竹窗二筆云越地安禪。夜作齋。其名曰放參飯。競為侈靡。勝于午齋相沿成習久矣。昔有尊宿聞鄰房僧午后作食不覺。泣下悲佛法之陵夷也。故僧禁過午食。況夜食耶。律言。人間碗缽作聲。餓鬼咽中起火。乃于漏深人靜。而砧幾盤盂。音響徹其耳根。又煎煮烹炮馨香發其鼻識。忘慈悲之訓。恣口腹之欲。于心安乎。況持過午者。午后至明。不食纖物。我等晚有藥石。何不知足之甚。藥石。謂八種果汁。及姜。椒蜜。石蜜也。唐。釋智燈恒持金剛般若。勤不知倦。貞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啟手猶熱。不即入木。經七日還穌。云。初見冥中若王者。以念經故。合掌降階。因問訊曰。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因問人間眾僧日中后。食薏苡仁為藥食。還是已否。王曰。此大違本教。燈報云。律中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王曰。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遠近聞之。諸客僧至。乃至有中后不飲水者。智者睹此。自當警之)。

(弟子正雪等奉資敬刻剩稿一卷四恩總報六道咸資與諸有情

生極樂國康熙癸亥孟夏吉旦識)

(弟子等融等捐資奉刻剩稿第二卷不墮三途八難生死永離得生極樂成等正覺康熙癸亥孟秋吉旦識)

嘉興大藏經木人剩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乌海市| 临海市| 永定县| 天台县| 安吉县| 平远县| 石首市| 澄迈县| 台湾省| 大理市| 雷山县| 吴川市| 明光市| 高邮市| 临城县| 吐鲁番市| 雅安市| 虞城县| 庆云县| 南京市| 原平市| 乌拉特前旗| 德清县| 得荣县| 将乐县| 卢龙县| 安多县| 安丘市| 日土县| 钟祥市| 本溪市| 雷波县| 临汾市| 宜阳县| 云龙县| 宕昌县| 泉州市| 泰安市| 新晃|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