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者傳調錄
警策緇素
世界空花。人身夢幻。一切諸法。悉屬無常。無可恃怙。若不修行。則隨其幻境飄流。長劫無有返期。是故如來愍此。出現于世以法教之。令其息煩惱火。竭愛欲流。處涅槃城。脫生死殼。然修行徑路非一要而言之有三。曰參禪念佛修觀禪本無門。非夙具靈根。多墮岐途。末劫庸流誠難悟入。觀心微細。如無般若之慧罕能階證。惟有念佛一門。最為捷徑。自古至今。愚智同修。男女共趣萬無一失。如四料揀所明。秪要自辦肯心。勿疑自之不得。但心心不忘六字洪名。目觀耳聽。歷歷分明。稍不分明。非昏沉即散亂。速宜發起精進。續前凈念。光陰不棄。自然凈念相系。縱未相系。而心心凈土。念念彌陀。即寸步不移。現處極樂。又何待身后神歸安養。有斯勝利。可不努力向前。將此數十年之幻質。換得常樂。我凈之法身。寧不快哉。寧不快哉。頌曰。三界猶火宅。八德本清涼。欲離堪忍土。棲心安養鄉。六字如輪轉。凈念自相將。彌陀非別有。智人當自強。八萬四千相。不離我心王。何勞再按指。方為極樂邦。(西方凈土。池中。水有八功德。一澄凈。二清涼。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安養。即極樂)。
策西來山主朱玉翠
道曠如空不可睹。有錢難買百年老。罪福將來皆自見。勸君努力修行好。老人去來皆無他。只愛他人作佛祖。西方有路須當去。地獄無門切勿造。持齋即是極樂。因念佛由來生凈土。此語真實決不虛真是保身妙靈符。
策具五近事還潮陽(來時途中遇綠林)
冒雪求真道。中途遘魔羅。直趨無有疑。得禮阿彌陀。終心不退轉。必定度娑婆。要浴八德池。凈念滌煩波。凈土從心得。自性即彌陀。行深功復滿。金臺桂薜蘿。欲求早解脫。此去勿蹉跎。若悟苦海深。急須好回柁。
策劉閏心近事
人生如夢幻。備足八種苦。當早求解脫。棲神安養好。若問彼中因。信為第一步。凈念是真行。愿堅即徑路。直趨無有疑。出斯堪忍土。
策禪堂
生死呼吸。何無怖懼。汝經不明。汝律非著。心地未了。佛祖何似。說著心性。瞠眼相視。一言相觸。瞋火遍地。情諛相交。互為癡喜。寸絲粒食。不思來處。心識茫茫。夜眠小死。一聞曉鐘。翻觔落地。魂不依形。眼尚膠黐。隨堂演課。如波搖柱。食未到時。猶打瞌睡。食畢歸堂。聚三說四。三板敲來。捱香到未。不是狐思。便亂猜議。眼光落地。何能作主。天堂既非。地獄難避。牛胎馬腹。安能免之。縱得人身。愚癡無智。要如今日。誠難得矣。我此實言。決不相欺。其如不信。自看腳跟。穩未穩未。倘再閑談。不遵規矩。速出山門。必不囗囗。
策凈業堂
欲修凈土。須清三業。三業既潔。凈土可成。三業不淳。凈土無因。故于二六時中。勤策身口意業。身勤則坐禪禮拜。口勤則諷誦默言。心勤則凈念相系。如是晝夜六時做去。即凈土現前。三昧可辦矣。六時之外不得言談接對往來相看。以廢凈業工夫。如有違此規約者。堂主舉罰。三諫不從者。任汝出堂東去西去。
策老堂
不烹而飲。不炊而食。要溫則溫。要熱則熱。聽板過堂。碗缽他洗。肩不挑兮。物不拈指。堂房精麗。床帳斯備。圣相巍峨。誠難值遇。任汝瞻禮。任汝想憶。何因而至。樂已云極。事事皆足。王宮何異。晝夜思來。實應慚恥。年既風燭。寧無恐懼。一朝臥疾。百苦交逼。眼光掩卻。方悔晚矣。凈念不純。被業牽去。此生不了。曠劫難避。欲脫輪回。及時努勵。彌陀在望。時未忘伊。汝何不念。克酬慈意。但得一心。迷悟休擬。忽然觸著。彌陀即汝。若了惟心。凈土在此。生即無生。去亦奚去。倘未契悟。且向蓮池。同居彌陀。為汝指示。豁然解了。生佛者是。
策鼎湖眾職事
夫為職事。本是輔翼叢林。供養佛法僧寶。成辦所修。自利利他之務。故須盡心竭力。猶恐心之不盡力之未竭。何可厭煩托事偷安。至有所失。彼此不備。然供他即是供己。各各成辦事業。所以搬柴運水無非是道。作用唯在當人。豈可欣彼厭此。憚勞自逸。胡不見曹溪負舂。雪峰司飯。溈山典食。徑山洗籌。百丈不作不食壽昌終身力耕。俱有榜樣。悉成傳燈諸祖。由斯觀之執勞服役。殊非分外事也。現前共住將二百眾而常住各職事。每每缺人。有力者即宜挺身向前。奚當退縮私避。除其不樂為佛為祖者。吾末奈之何也矣。
策知客
知客之職。乃叢林之屬望。主人之代履。故須迎賓有禮。接物和光。毋存。好惡。謙下自卑。出語必須柔和。心地務宜慈愛。至于款待。豐儉隨時。雖曰山蔬粗糲。不失殷勤。理亦無過。凡有緇素客至。倘有贈遺。不可輕受。始得公而無私。遵佛遺制。順古清規。無忝厥職。如或不然。心懷怖愛。情露瞋癡。違律明誡。自招愆咎。察出。決不輕恕。
策典座飯頭
一飲一食。乃檀越信心殷重。為求福故。割妻子分。減自口腹。以供眾僧。誠如金屑。易食難消。若無修行。未免披毛戴角酬還。靜夜思來。可不警心。其為飯頭者。固宜儉約。不可浪廢。儉則不奢。約而有準。觀眾多寡。以設粥飯。不得多剩。致生三過。一者暴賤信施。二者虧損常住。三者宿餿眾食不安。粒米七斤。可不畏之。其典座者。更宜檢點。茍無護惜之心。自招愆于長劫。倘有偏私。誰當代罪。因果歷然。豈容不懼。慎之。慎之。
策司鐘鼓
凡鐘鼓犍稚之聲。利益幽顯。上根聞之。立證圓通。故佛敕擊鐘。令阿難悟。下根聞之。三業肅清。心意寂然故古人臨終之際。遣人長鳴鐘磬。以助正念。鬼神聞之。合掌敬禮。幽途息苦。地獄清涼。昔寶志公。借武帝道眼。見地獄苦相。乃問曰。何以止之。公曰。唯聞鐘磬聲。其苦斬息。遂敕天下寺院擊鐘。須徐舒其聲。又南唐高帝。誤殺降民。墮在獄中。囑還蘇人。以奏嗣主。令諸寺院。鳴鐘須延其聲。俾受苦人聞聲。得暫休息。由是觀之。凡擊鐘時。須細心輕手。長延其聲。余音將盡。方續后聲。使幽途眾苦而長息。洪音萬古而不竭。即此便是救苦之大士。昔莊嚴寺釋智興誠可鑒之(智興載六道集五卷中)。
策禪律學
文字之始。本乎伏羲氏畫八卦。至五帝文而(詳矣)皆以圣教化民。淳樸之風存焉。迨至周衰。淳樸之風凋散。而孔子刪詩定樂。以易道教人。契自本性。未嘗攻詩詞歌賦。及至漢晉稍興。詩賦之盛。莫若唐宋也。釋氏之教。始自漢明。至于晉宋齊梁。皆以實學教人。與儒道并化。嗣后人多于佛經。目為文字道理。知解由是生焉。知解生。悟門絕。故鼻祖初來。掃卻文字。示以直指見性之宗。二祖嗣其旨。皆以文字為糟粕。使人默契心源。不落語言文字知解。是為佛祖直指之宗。自唐宋五代至元。皆純金樸玉。祖祖相傳。不悖佛祖之宗。明初亦不異先朝。俱禪律并行。明代將末。禪律陵夷。人多怠惰。不遵佛制。自號宗門。不拘小節。放縱自恣。食無晝夜。過午飽餐。違佛明制。茲不但孔門失子淳儒。即釋門亦失于真僧矣。嗚呼。法之末矣。豎拳豎拂。遍滿大地。誠非釋門盛事。吾憂其為釋門之衰相耳。其有智者。當念如來臨涅槃之際。諄諄誨囑。俾依木叉為師。始不愧為佛弟子者也。
尺牘
與嚴清江伯
世間事業居士干辦已極。出世機緣。當求有大了徹。為金粟再世。攝化同事。無負此生昂昂丈夫。向索拄杖。衲舉有拄杖與拄杖。無拄杖。奪拄杖之句。曾力參實究否。此非慳吝拄杖。借句搪塞。確欲居士了明。親送拄杖來也。別后懷思惟此。便風勒布。亦惟于此。冀我拄杖得蚤出山為快。
與佟六孩居士
天下第一等人。堪肩第一等事。所謂第一等事者。功名富貴。固非其業。即道德文章。亦非其具。是當人無量劫來。生死之一大事。此事當明。甚于饑渴。而人莫之顧問。最可悲痛者。厚植般若緣者。時能頓覺。悔悟為遲。若居士者。真是頓覺天下之第一等人也。故乃有昨來猛擔荷。衲喜不勝。今暫歸山。他時定出相訪出家人。不妄語也。詩扇一握。非為芹敬。蓋以作個念頭。令記憶不忘耳。
與李友三學憲
春澤既深。物生日茂。即天文之觀。是人文之所化成者也。故文章為天下之生氣。唐虞誕敷文教。達天下之生氣也。生氣牿亡。天下斯講武而鮮文。今中興文教寄于居士。寄天下之生于居士也。生天下之福。其福無量。得為居士賀。但文是生。而非所以生者。所以生其性命之修乎。修性命之學。實惟釋氏。而得其傳。于諸黌宮。肯賜表彰釋學一二。則天下性命修。天下文章無不煥矣。居士真不負天子寄托而得其大生天下者矣。辱在法契之所當饒舌者。故用具陳。
與陸義山中翰
鳳翥南來。五嶺為之彩溢。貧道固深居窮谷。亦知景仰天人。第自慚疏野。未易摳瞻光霽耳。暑月辱承大作金扇。正捧誦間。不覺仁風涼徹。又何啻廬山寒瀑。覿面飄飛乎。居士般若根深。不忘靈山付囑獨不知聞樨香公案。曾對幾長老舉揚否。臺旌未云北指。倘獲枉顧荒山。傾論林竹。與有欣輝焉。嘉惠疊頒感戢無已。率此鳴謝。臨楮無任瞻溯。不宜。
與侯商丘伯
藉緣圖悟。猶有玄慕。佛山得面。未肯泛常置之。故和尊韻成偈。存為法門佳話。曾在錄呈。想博笑覽矣。人世福位功業。于居士已備。復少何事。所少者衣線下一件大事耳。伏愿一切時中。提句話頭。究此件大事。于生死去來。絲毫不昧。若古龐老之參馬大師。張無盡之嗣兜率悅。殊絕為何如哉。不勝祈仰。
與梁同庵孝廉
四大本空。五蘊非我。誰為病者。倘能于此當下覷破。則四百四峰。一時摧落。獲大自在。方知病乃修行者之良藥也。斯時正可將日前所得工夫。一一驗過。中有得力的。便可向前進步。如或用不著。即須徹底掀卻從頭做過。取個灑落處。始不負居士向人開口自肯也。
與吳幼更孝廉
去歲一晤。便知居士是世間挺特丈夫。蓋世知見者。第于出世丈夫未立出世知見未證。若真挺特漢子。當須趁時決取證入。即世出世間丈夫知見俱備。斯為真實挺特者矣。雖然如是。還要做到不丈夫。不知見。不挺特。無可名。不可似。是世間。非世間。是出世間。非出世間。瞻之不得其形。覓之不得其蹤。閻羅老子到此求禮。一場懡。諸圣欲與說法。不能吐舌。何生死去來而不自由者哉。如或不然。未免有吃閻羅老子鐵棒日在。又豈能脫其驢胎馬腹者乎。同庵卓金二公。實世間伶俐丈夫。但惜其不遇作家鉗錘手眼。剝卻伶俐知見。脫皮換骨一番。故至今日。總沒交涉去矣。光陰不住。居士好著眼看。道人無可相遺。唯此奉贈。勿嫌不中口味。反生呵責。今時雖用不著。他日或如不龜手藥者有之矣。
復吳幼更孝廉
來諭。盡屬心識卜度知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縱饒說得是。亦是名言。名言不到法身邊。俟公心思路絕。咽喉塞斷時。方來與公說(其后臨終。預前數日屏絕妻子。獨處一室。端坐而逝)。
與徐伯昌文學
世事如夢。在夢非無種種事物。學道人。如從夢醒。既醒不可復執夢事為實。所謂在寐做夢猶可。最怕醒眼作夢。寐夢終有醒時。醒夢了無覺日。居士宜將慧目。于此觀之。自然塵勞解脫。暢快平生。
與徐圣甫明經
不晤久時。想必別有一段風光透漏。雖然如是。還要徹底生輝。始得不被電光閃爍。錯認定盤星也。衲去冬下山。路冒風雨。遂為病困。不獲面言。今憩錫鳳城注刊又為法絆。明春獲暇。徑向丈門搖錫。勿謂黃面比丘闖至。原是過勘老婆子之行腳僧耳。(渠祖母久歸依師。深究壇經。年將八十。篤志彌切。)。
與陶智量老優婆夷(徐伯昌母。年將入十。長齋三十余載。俗言不涉于口。出語皆文。可謂女中丈夫矣。)
三界唯心。萬法惟識。識空則萬象湛然。心寂則六道斯滅。一念才生。百千塵勞相續不斷。是故。諸修行人。不成圣道。皆由識心障礙。故佛示種種法門。令之解脫。愚智共修。男婦同學者。無過念佛一門。是以念念彌陀六道自寂。心心凈土。寂光昭然。爾年既老矣。信向修行亦有日矣。斯時正好放下緣慮。絲毫勿掛。著力向前。如上急水灘頭。得力惟在后篙。猶遠行人。入門只在末步。后篙若緩前篙盡廢。漂流從此為始。末步茍遲。千里無用。永為伶俜之客。家鄉此失。何日云歸。將此啟勸。安心凈土。注念彌陀。眼底既無寸土。胸中何有子孫。秪要世念解脫。莫憂凈心不純。解脫即彌陀現前。貪著。便六道穗生。美惡自知。不勞老人多說。老人此去。未審何時下山。茍能念念彌陀不輟。老人時時在目。所言三界唯心。萬法惟識。此之謂也。
與曹俊仲工部
世交乍親。而久疏。出世交。初淡而終厚。初之淡也。將有擇焉。終之厚也。漸而進焉。非若世交乍親以利。而久疏則怨也。要其始。一本自利之心。一本利人之志。無自利而利人。初必為厚。終必為淡。而衲與居士亦既見矣。初何其淡。而今不其厚乎。所以為厚。則志居士契佛理。功名是假事。毋太認真。生死是大事。毋當兒戲。欲得不迷于生死。其急學佛法乎。佛法多門。學之有要。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朝夕勤勤研究于此。則得契佛理之要矣。風便具勒。意甚懸切。毋曰臥云野漢。說沒要緊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