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書名: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作者名: 陳真諦本章字數: 4489字更新時間: 2015-12-12 17:08:20
釋曰。第六生起識于定位中。若不在時無種子無。無作亦無故轉依義不成。若有本識。生起識熏習所生種子。于本識中住。生起識雖復不在。可得令種子無。及令生起識無。說為轉依。若離本識則無二無故。轉依義不成。以是義故定應信有本識
釋差別品第四
言說章第一
釋曰。此品總有二章別有七章。總有二章者。一熏習。二事用。別有七章者。一言說。二我見。三有分。四引生。五果報。六緣相。七相貌。前三品已成立本識。是有品類差別今當更說
論曰。此阿梨耶識差別云何
釋曰。此問本識。為性有差別。為事有差別
論曰。若略說或三種或四種差別
釋曰。今就事明差別。唯一本識。其性不異。約事或三種。或四種。或七種差別
論曰。三種者。由三種熏習異故。謂言說我見有分熏習差別
釋曰。論本所以不釋此三者。后解應知勝相。初自分別此三義。故今不釋。由言說熏習差別者。唯一本識由熏習差別故有三種。言說以名為體。名有二種。謂言說名。思惟名。此二種名以音聲為本。約能見色根有聲說謂眼。數習此言說。于中起愛熏習本識。此熏習是眼根生因。若果報眼根應生。從此本識中言說愛熏習生。是故立言說熏習為眼根因。如眼根于耳等根一切言說熏習生應作如此知。是本識第一差別
我見章第二
論曰。由我見熏習差別
釋曰。有染污識。由我見等依止故。于本識起我我所等熏習。由此熏習故起分別。謂自為我異我為他。是名本識第二差別
有分章第三
論曰。由有分熏習差別
釋曰。由隨善惡不動業。于六道中所受六根有差別。是故本識有三有六道差別是名本識第三差別
引生章第四
論曰。四種者。謂引生。果報。緣相。相貌差別。引生差別者。是熏習新生。若無此緣行生識。緣取生有。是義不成
釋曰。引生種類差別此有何相。是熏習新生。若無引生本識差別。行生滅所熏習識。由取所攝故。對生有起此有不得成。從此有生起故說此為有法。取及善惡等是宿世所數習果
果報章第五
論曰。果報差別者。依行于六道中此法成熟。若無此后時受生。所有諸法生起。此義不成
釋曰。行有為引因。于六道中成熟是本識說名為引。若無此更生為法眼等諸根。色等諸塵更生不得成。此法即果報果
緣相章第六
論曰。緣相差別者。于此心中有相能起我執。若無此于余心中執我相境。此義不成
釋曰。此本識為第二識我執。第六識我見作緣相。是本識若無緣相差別。以身見為因。我執所緣境不得成。是名相似果
相貌章第七
論曰。相貌差別者。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
釋曰。相貌差別品類有多種。若略說有四種
論曰。共相者。是器世界種子。不共相者。是各別內入種子。復次共相者。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者。是有受生種子
釋曰。本識與一切眾生同功能。是眾生所共用器世界生因。復次共相是無受生種子者。此本識是無覺受法。謂外四大五塵等生因。若無如此相貌本識。是器世界眾生同用因則不成。不共相是各別內入種子者。各別是約自他立。境界不同種類不同取相不同。故言各別。又約自為內約他為外。是內根塵等生因為不共相。是有受生種子者。此本識是有覺受法生因。若無第二相貌。眾生世界不得成。若由別因得成。如木石等無覺無受。此二種子何種子為圣道所破
論曰。若對治起時。不共所對治滅
釋曰。此不共種子。若道起時。與道相違。必為道所破何以故。無一人得道余人得解脫。于共種子道有何功用
論曰。于共種子識。他分別所持正見清凈
釋曰。道于共種子無功用。亦有功用。如于不共種子功用。此中則無故言無功用。得道以后所見清凈。與前見有異故言亦有功用。云何道于共種子不同功用。由他分別所持故。若爾道于共種子有何功用。但除分別。于境界中起無分別故。法眼于境界清凈。但緣無性故。若約慈悲般若更起分別。此分別由依止真如故。則所分別成清凈土。唯一境界。云何眾生所見不同
論曰。譬如修觀行人。于一類物種種愿樂。種種觀察隨心成立
釋曰。由觀行人變化心。于一類物眾生見不同。如此境界他分別所持故。觀行人于中得清凈見
論曰。此中偈說
難滅及難解 說名為共結
觀行人心異 由相大成外
清凈人未滅 此中見清凈
成就凈佛土 由佛見清凈
釋曰。結有二種。一相結。二粗重結。相結難解。粗重結難滅。心分別諸塵名相結。由此分別起欲嗔等惑。說名粗重結。若得無分別智即解相結。相結不起粗重結即隨滅。又釋難滅約無間道。無間道難得故。難解約解脫道。由無間道難得故。解脫道難得。于共境界中起結故名共結。若約自相續則不名為共。云何此惑難滅難解
論曰。觀行人心異。由相大成外
釋曰。離識無別外境。是故觀行人但觀內法。是無不觀外法故言心異分別相。通十方世界故言相大。觀心與內種子正相違。與外不相關故言成外。由此三義故外結難解難滅。若此結有三義難滅難解。觀行修道于此結有何功能
論曰。清凈人未滅。此中見清凈
釋曰。對治道生不共種子滅時。是觀行人或分分清凈。或具分清凈。雖復未滅外相。于中法眼慧眼清凈無執
論曰。成就凈佛土
釋曰。若有智慧慈悲。起分別為利他。成就凈佛土是其能。此凈佛土何因緣得成
論曰。由佛見清凈
釋曰。初地是菩薩見。位初地中清凈是見道清凈。見道清凈是名佛見清凈。由此清凈能得佛土清凈。何況修位及究竟位。又真如觀是名佛見。何以故。若至究竟位。所得真如觀不異于此。故名佛見。又由依佛正教修能得此見。故名佛見。又菩薩亦得名佛。以定應得佛故。因受果名故稱佛見。又菩薩對治道生不共種子滅。則具三清凈。一法眼清凈。二佛土清凈。三見佛清凈。謂見三身。菩薩緣佛起見。故名佛見
論曰。復有別偈
釋曰。此偈欲何所顯為顯二義。一菩薩于內修觀不依外。二由此觀唯有識無有外塵。是二義互相顯
論曰。種種愿及見觀行人能成
釋曰。觀行人或為成自自在。或欲引他令受正教故愿。種種變異愿皆得成。若愿已成自見他見。如所愿亦皆得成。此愿為有別境為是一境
論曰。于一類物中
釋曰。若多觀行人別愿。同能變異一境。此變異得成。何故得成
論曰。隨彼意成故
釋曰。實無外境唯有識故。是故各隨彼意變異得成。若實有外境。觀行人愿則不成。因不成故。自他所見變異亦不得成
論曰。種種見成故所取唯有識
釋曰。由觀行人識為增上緣故。余人識變異。如觀行人愿顯現故。知定無外塵唯有本識。前已明覺受因定是不共種子。不覺受因定是共種子。今當更說共不共因同生一果
論曰。是不共本識差別。有覺受生種子。若無此眾生世界生緣不成。是共阿梨耶識無受生種子。若無此器世界生緣不成
釋曰。共不共二因生內五根及內五塵。為自六識作依止故。為不共因感。為他六識境界故。為共因感。若不雙為二因所感。則無色陰及互相見
論曰。復次粗重相識。細輕相識
釋曰。此文顯本識是善惡二業相似果。亦是善惡二業生因
論曰。粗重相識者。謂大小二惑種子
釋曰。于理及事心無功能故稱粗重。一切未來惑及業皆從此識生故稱種子
論曰。細輕相識者謂一切有流善法種子
釋曰。于理及事心有功能故稱細輕。一切未來信等五根善。皆從此識生故稱種子
論曰。若無此由前業果有勝能。無勝能依止差別不得成
釋曰。若無此識。分習果及果報果皆不得成。習果是相似果。果報果是六道本識。于本識中更有粗重相及細輕相。習果亦名相似果。勝能是相似果依止。是果報果善道中有人天異。惡道中有地獄畜生等異故。言依止差別。善道依止有勝能。惡道依止無勝能。若本識無此二相因果義皆不得成
論曰。復次有受不受相二種本識
釋曰。欲顯本識中功能有盡不盡
論曰。有受相者。果報已熟善惡種子識
釋曰。此本識昔有善惡種子果報若皆熟用種子盡。但有本識在說。此本識為有受相
論曰。不受相者。名言熏習種子
釋曰。此本識在生死中受用無盡。同業種子。由是有相續不斷因故。名不受相。不受相其體云何。謂名言熏習種子。先以音聲目一切法為言。后不發言直以心緣先音聲為名。此名以分別為性。若以此名分別內法。或增或減。壞正理立非理名肉煩惱。若以此名分別外塵。起欲嗔等名皮煩惱。若以此名分別一切世出世法差別。離前二分別名心煩惱。是故一切煩惱皆以分別為體。障無分別境及無分別智。云何說此為不受相
論曰。無量時戲論生起種子故
釋曰。四種世間言說名戲論。謂見聞覺知。但以名言分別。有此四種不緣實義故名戲論。約前后際戲論不窮。故言無量時戲論。此戲論若生若起。由名言熏習生故說名言熏習。為戲論種子。若無此二分有何過失
論曰。若無此識。有作不作善惡二業。由與果報故受用盡義不成
釋曰。若無有受相本識。善惡二業數數有作及不作。由施與果報功能滅盡不更受報故名受用。此義不成。以失解脫義故。若無不受復有何失
論曰。始生名言熏習生起亦不得成
釋曰。若離先名言熏習。今時未來時未曾有。而有此名言熏習則不得成。何以故。等流果若無同類因則不得生。若得生阿羅漢緣覺。斷煩惱盡應更生煩惱。若不生應無根本煩惱。若無根本煩惱則無業。若無煩惱業則無有及差別。則集苦二諦自然滅盡。即入涅槃不勞修道。由此二義無。無解脫及自然解脫。故知定有受不受二相
論曰。復次有譬喻相識
釋曰。譬如幻事為象馬等亂心因。如此譬相本識是虛妄分別種子故。為一切顛倒亂心因
論曰。如幻事鹿渴夢相翳闇等。譬第一識似如此事
釋曰。此四事譬四倒。幻事譬我執。鹿渴譬我愛。夢相譬我慢。翳闇譬無明。此四譬同譬本識。本識即似此四事。幻事能生眾生邪執。鹿渴能生眾生貪愛。夢相能生眾生亂心。翳闇能障眾生明了見境。阿陀那識若未滅。能變異本識生六識。起四種上心顛倒。故言本識似如此事
論曰。若無此虛妄分別種子故。此識不成顛倒因緣
釋曰。若無本識一分與阿陀那識相應。則本識不成四顛倒因緣。何以故。如此本識。是虛妄分別種子因緣故。一切虛妄分別皆從此本識生
論曰。復有具不具相
釋曰。約此譬喻相識本識。更成二相。一具縛相。二不具縛相
論曰。若具縛眾生有具相
釋曰。謂未離欲欲界眾生。具三煩惱故名具相
論曰。若得世間離欲。有損害相
釋曰。若眾生離欲欲色界。肉心煩惱具足。皮煩惱有漸被損害義。此二約凡夫
論曰。若有學聲聞及諸菩薩。有一分滅離相
釋曰。肉煩惱一分盡。皮煩惱或被損或未被損
論曰。若阿羅漢緣覺如來。有具分滅離相。何以故。阿羅漢獨覺單滅惑障。如來雙滅惑智二障
釋曰。阿羅漢獨覺但滅離見修二道所破惑盡。故無解脫障。如來具滅離三煩惱盡。故如來本識永離一切解脫障及智障。此識或名無分別智。或名無分別后智。若于眾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緣一切法無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應身
論曰。若無此煩惱。次第滅盡則不得成
釋曰。若無此具相不具相。凡夫有學圣人無學圣人次第滅。此義不成。本識于三性中。何故但是無記性。是果報故
論曰。何因緣善惡二法果報唯是無覆無記
釋曰。非煩惱染污故名無覆無記。不同上界煩惱是有覆無記。何故不同。因是善惡而果是無記
論曰。此無記性。與善惡二法俱生不相違
釋曰。由無覆無記性與善惡二性不相違故。于無記果報中善惡二業得生。由業生故有善惡二道
論曰。善惡二法自互相違
釋曰。若果報是善惡。善惡性互相違若是善惡不得生。應無惡道。若是惡善不得生。應無善道。善惡二道則隨一無道
論曰。若果報成善惡性。無方便得解脫煩惱
釋曰。若果報是善惡性。從善更生善果報。從惡更生惡果報。由報更有報。則生死不斷故無得解脫義
論曰。又無方便得起善及煩惱
釋曰。若定是善煩惱不得起。若定是惡善不得起
論曰。故無解脫及系縛
釋曰。若無善則無解脫。若無煩惱則無系縛
論曰。無此二義故。是故果報識。定是無覆無記性
釋曰。無無解脫義。無無系縛義。既定有解脫及系縛。故知本識定是無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