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離合論
此承上編陰陽應象,而復論陰陽之離合也。應象者,陰陽之征乎外也;離合者,陰陽之本乎內也。陰陽之理,本于太極,由陰而陽,故曰陰陽。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于一陽,三陰歸于一陰,皆合也。開闔樞者,開則為陽,闔則為陰,舍合則不能為開,舍開則不能為闔,是陰陽互見,開闔并呈也。其曰陰之絕陽,是純陰無陽而歸于太極也,又曰陰之絕陰,是純陰無陰,而歸于無極也。陰陽之理,從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所以申明陰陽之離合者如此。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帝承上編陰陽應象之意,問天地日月陰陽營運,以成一歲,人之陰陽,亦與相應。今人身三陰三陽,有不應天地日月陰陽之處,其故何也?帝承陰陽應象之意,而探陰陽之根本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數,上聲;下可數,同勝,平聲。自陰陽之應乎外者言之,則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至于萬之大,尤不可勝數,然探其本原,則有要道,其要歸于一也。
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試以天地萬物言之,天復于上,地載于下,而萬物方生。其萬物之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夫未出地而名為陰中之陰,則出地者,當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予,與同。長,上聲。藏,如字。萬物出乎陽,其體各正,是其正也,乃陽予之。萬物主乎陰,其性始成,是其主也,乃陰為之。陽正于外,陰主于內,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此天地陰陽收藏之常。若失常,則天地四塞,天地四塞,則復載無從,而萬物不生。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天地萬物之陰陽,其變無窮,人身之陰陽,其變無窮,故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不啻十百千萬,數之可數,所以申明陰陽之至大,而為離者如此。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三陰三陽,有離則有合,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仍欲詳明不應陰陽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