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陽根于陰,三陽根于三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陽也,后曰太沖,陰也,故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太陽之根于少陰也。故人身太陽之根,起于足小趾外側(cè)之至陰,結(jié)于目中央之命門,是雖太陽,而名曰陰中之陽,此太陽之根于少陰者如此。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故中身而上,亦名曰廣明,陽也,廣明之下,名曰太陰,陰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是陽明之根于太陰也。故人身陽明之根,起于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是雖陽明,而名曰陰中之陽。此陽明之根于太陰者如此。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少陽根于厥陰,故厥陰之表名曰少陽,人身少陽之根,起于足小趾、次趾之竅陰,是雖少陽,而名曰陰中之少陽。夫太陽根于少陰,則曰少陰之上;陽明根于太陰,則曰太陰之前;少陽根于厥陰,則曰厥陰之表,以明上下前后表里,其義一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浮,名曰一陽。摶,音團(tuán),余篇同。論三陽之離合,自其離者而言之,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自其離而復(fù)合者言之,舍闔則不能開,舍開則不能為闔,舍開闔,則不能為樞。是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浮,但命曰一陽。所以申明三陽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