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 仆。厥狀屬經,病能屬氣。巨陽,太陽也,其脈上額交巔,下出足外踝之后,故巨陽之厥,其狀則上為腫首頭重,下為足不能行,病經而轉于氣,則發為 仆。此明巨陽經脈之厥狀,而兼及病能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陽明之厥,則陽明經脈不和,故巔疾欲走呼,其脈下循腹里,故腹滿。狀為巔疾,故不得臥。陽明之脈起面 ,故面赤而熱,狀欲走呼,故妄見而妄言,此明陽明之厥狀也。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 不可以運。少陽之厥,則少陽經脈不和,其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暴聾。其脈加頰車,循脅里,行身之側,故頰腫而熱,脅痛,出膝外廉,下輔骨,故 不可以遠,此明少陽之厥狀也。
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太陰之厥,則太陰經脈不和,其脈入腹,屬脾絡胃,故腹滿 脹。腹滿則脾土不和, 脹則胃土不和,其狀腹滿,故后便不利,其狀 脹,故不欲食,不欲食而強食則嘔。脾胃不和,故不得臥。此明太陰之厥狀也。
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少陰之厥,則少陰經脈不和。少陰,腎脈也。腎為水臟,厥則水竭火盛,故口干溺赤。溺赤則水道不利而腹滿,口干則火熱上炎而心痛,此明少陰之厥狀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 內熱。好,去聲。厥陰之厥,則厥陰經脈不和,其脈過陰器,抵小腹,故少腹腫痛,少腹不但腫痛而且脹,腫痛而脹,故徑溲不利,肝木不舒,故好臥。筋不柔和,故屈膝。屈膝,蜷臥也。陰縮腫,前陰萎縮而囊腫也。厥陰之脈,上 內廉,故 內熱。此明厥陰之厥狀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結上文而言三陽三陰之厥,當以針刺治之。故經脈有余而盛,則針刺以瀉之;經脈不足而虛,則針刺以補之;經脈不盛不虛,則各隨其經脈,取而調和之。
太陰厥逆, 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上文申明厥狀,故但言厥,此下兼論病能,故言厥逆。太陰厥逆,經厥而氣亦逆也。 急攣,太陰之氣不和于髀 也。心痛引腹,太陽之氣不能從腹上交于心,故心痛復引于腹也。此太陰厥逆之病能,乃太陰所主之病,故曰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少陰經厥氣逆,少陰火氣虛于上,故虛滿而有欲嘔之變證。少陰水氣虛于下,故下泄而其便復清,此少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其主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