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素問》八十一篇,原遺闕二篇,今已搜補矣。每篇名目,俱當詮解,茲刻不第詮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為指出。一篇之中,分為數節,蓋以詞論冗繁,略分節旨,使觀者易于領會耳。
五、軒岐《素問》謂之圣經,不容假借,無奈后人著作方書,偏剿襲其義,摘取其文,而經脈針刺之理、三才運氣之道,茫乎若迷,鳴呼!世如斯、醫如斯,學道者又如斯,則經幾晦于方技,將見素問內經徒寄空名于天壤耳!后之業是道者,當知篇章字句,皆屬珠璣,毋容稍為去取者也。
六、是注體會先圣微意,言言中的,字字見解,而一針一血,尤必深入淺出,俾千百世后,永為畫定不易之說,庶軒岐問答之神,躍躍紙上,而至精至微之理,炳若日星。然道非淺近,故本注云∶非其人勿授、非其真傳不傳。余之勞心神、歷寒暑,以成此解,亦第藏之名山,傳之其人而已,此復何計哉。
七、《素問》注解,不下十余家,余多方購覽,而明顯入彀者,十不得一。然世之學人,便知諸刻紛壇,其中是非莫辨、真偽難分,余豈能執余注而告諸人曰∶余解是真也,非偽也。噫!必不能矣!所以雖付剞劂,要亦信諸吾心,質之軒岐,不冀人之知也。雖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后之君子,或嗣而續之,倡而明之,又余之深幸也夫。
八、《素問》論人身陰陽、血氣,臟腑、經脈,而無治病之法,是以數千年來,醫家咸置不問,蓋意理精深,無從控討。是解則理明義達,不冗不漏。然必誠切研求,潛心會悟,始能得其旨趣。昔者,余著《傷寒集注》,梓以問世,亦可謂理明義達,不冗不漏矣,而研求會悟,似鮮其人,因思《素問》之書,亦猶是也。言念及此,良可悲已。
九、《素問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靈樞直解》、《金匱集注》圣經賢論剞劂告竣。尤有《醫學真傳》之梓,蓋本神農、黃帝、仲景諸書,而詳明識證施治、品方用藥之法也。余嘗謂圣賢經論,猶布帛菽粟,布帛御寒而必為之衣,菽粟救饑而必為之食。《醫學真傳》亦為衣而使人可衣,為食而令人可食也。然必經論俱成而后梓也,姑有待也。
《素問》為《黃帝內經》,本太素渾元之理,闡天人合一之道。謀諸岐伯,開示諸臣。雖岐伯之言居多,而黃帝之問實啟之。故后世以《黃帝內經》九卷,稱為《素問》。漢·班固《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