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痛論
人身經脈流行,氣機環轉,上下內外,無有已時,寒氣客之,稽遲不行則痛,諸痛各不同形,百病皆生于氣,帝舉以問,伯一一以對,是為舉痛論也。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于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厭,棄也,棄其非而從其是也。言天必驗于人,言古必合于今,言人必棄于己,不惑于道而知要數之極,所謂至明也。今人不能,故以為問,言而可知,問而知之也,視而可見,望而知之也,捫而可得,脈而知之也,或言或視或捫,皆今有驗于己,如蒙昧未明者發之,疑惑未決者解之,其道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是何道之問也。
帝曰∶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卒,音促,下同。痛者,臟腑之氣不通也,故愿聞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泣,作澀,下同。人身十二經脈,乃血氣出入之道,流行不止,環周不休,若寒氣入經,而正氣稽遲,則血凝澀而不行,氣行脈外,血亦隨之,今寒客于脈外則血少,血行脈中,氣亦隨之,今寒客于脈中則氣不通,寒客經脈,氣血不能流行環轉,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痛有止不止之不同。
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痛者宜按不宜按之不同。
或喘動應乎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痛有上下相應相引之不同。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間,去聲。痛有久暫之不同。
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痛有通閉之不同。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別,音逼。諸痛不同,其形亦異,故舉以問。
岐伯曰∶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 急, 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音屈。炅 同,音景,下炅及余篇皆仿此。重,平聲。中,去聲。 ,猶屈也。炅,猶熱也。其痛或卒然而止,或痛甚不休者,始因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凝澀而縮蜷??s蜷則脈而急,脈 急則外引小絡,小絡,孫絡也。脈與孫絡,寒氣客之,故卒然而痛,得陽熱之氣,復于絡脈則痛立止。所以其痛或卒然而止也,始因寒空客于脈外,繼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所以或痛甚不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