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 佛本行集經
  • (北周)阇那崛多
  • 3288字
  • 2015-12-12 11:45:23

爾時菩薩。舍其父王大臣使人。并及國師婆羅門。時兩俱流淚。既分別已漸漸前行。安庠而向毗舍離城未至彼城。于其中路。有一仙人。修道之所。名阿羅邏。姓迦藍氏。時彼仙人。有一弟子。遙見菩薩。向已而來。見已生大希有之心。從生未曾睹見斯事。見已速疾走。向其師所坐之處。至已向彼諸同學等摩那婆邊。大聲唱喚彼等姓名。各各自言。仁者跋伽婆。仁者彌多羅摩。仁者設摩。諸如是類。摩那婆等。皆悉告言。汝等今者可各喜歡心。應舍離祭祀之法。今此處所有遠方客大德仁來。應須迎接。然此仁者。已能厭離諸結煩惱。欲求最上至真解脫。即是釋主。凈飯王子。諸相端嚴。猶如金柱。身光明曜。巍巍堂堂。修臂下垂。手過于膝。足趺下蹈。千輻之輪。行步安庠。如牛王視。圓光威德。猶如日輪。身若黃金。衣袈裟服。我等福利。最上之尊。漸漸自來。向我等邊。我等今者應須辦具。隨力所有。供養承事。勿令虧少。恭敬尊重。頂戴奉迎。爾時彼摩那婆。即以偈頌。嘆菩薩言。

安庠善巧能行步  顧盻猶若大牛王

眾相滿足莊嚴身  一切諸毛皆上靡

足下圓輪具千輻  眉間宛轉妙白毫

修臂洪直自在垂  此是人中大師子

爾時彼摩那婆。囗說此偈。嘆菩薩已。重告彼諸摩那婆言。汝等一切諸摩那婆。可共相隨。向于師所。咨白此事。是時彼諸摩那婆等。即便相隨。往詣其師阿羅邏邊。到已委具咨白于師如前等事。言語既訖

爾時菩薩。安庠而行。忽然來至阿羅邏邊。其阿羅邏仙人。遙見菩薩。近來見已。不覺大聲聲告言。善來圣子。菩薩前至阿羅邏所。二人對面。相共問訊。少病少惱。安隱已不。相慰問訖。其阿羅邏。請菩薩坐草鋪之上。而有偈說。

二人相見大喜歡  各各問訊少病惱

相對語言時未幾  清凈草座即便鋪

爾時菩薩。坐草鋪已。其阿羅邏。諦心觀察菩薩之身。上下觀已。生大歡喜希有之事。即對菩薩。以美音辭。往來談說。稱贊菩薩。作如是言。仁者瞿曇。我久承聞。仁者丈夫。能舍王位。踰城出家。割絕親愛染穢羅網。譬如大象斷牢鐵鎖。或[革卬]皮繩頓絕之后。自在走出。隨心所行。如是如是。仁者今日。乃能猛心。舍宮入山。于一切處。知足少欲。大有智慧。仁者瞿曇。既得如是希有之事。世間富貴。果報功能。得已能棄。剃落山林。此實難辦。往昔諸王。雖得王位果報具足。備受五欲。至年老時。喚于世子。付囑王位。灌頂為王。于后方舍宮內而出。至于山林。行求于道。彼不為難。亦非希有。如我所見。仁今年少。不受五欲。舍是富貴功德之事。能辨是心。來此求道。既得如是不可思議大圣王位。最勝境界。正盛年時。能斂心意。不著諸欲。志求解脫。不被縛著。不為諸根境界所染。能知有中。一切諸患。不被諸有之所纏繞。何以故。往昔有王。名曰頂生。彼王已得統四天下。猶不知足。騰上至彼三十三天。得于帝釋半座而坐。以其內心不知足故。五欲境界。便即失盡。墮落于地。

復有一王。名那睺沙。亦得王領于四天下。還復上至三十三天。治化諸天。猶尚不足。亦失王位。墮落于地。諸如是類。羅摩王。陀盧呼彌王。阿沙羅吒迦王等。又多有諸轉輪圣王。以得王位不知足故。皆失境界。富貴王位。悉皆滅盡。世間無人得境界已。心知足者。猶如大火得薪熾盛。其阿羅邏。作是語已。菩薩報言。仁者大仙。我見世間如是相已。復睹一切。猶如芭蕉。心內不牢。后還破壞。以得境界。恐不知足。不求自利。厭離欲事。我知是已。尋求正路。處處游行。猶如有人行于曠野。失伴迷路。心惑諸方。不得導師。以求導故。處處游行。今我亦然。

爾時菩薩。作是語已。時阿羅邏。更復咨白于菩薩言。仁者瞿曇。我久見于大士心相。仁于解脫。堪作大器。

爾時眾中。有一摩那婆。是阿羅邏仙人弟子。合掌白師。嘆于菩薩。作如是言。希有此人。不可思議。能辨此心。往昔諸王。年少之時。坐于宮內。當受五欲。于后得年頭白老時。各喚太子。付囑王位。灌頂為王。于后舍家。而入山林。行行修道。而得王仙。此者不然。盛年少壯。正是快意。受五欲時。少病少惱。氣力充足。頭發烏黑。身體柔軟。勇猛具足。無所乏少。父王年老。不貪王位。厭離世間。不貪果報。而能出家。入山求道。

時阿羅邏。白菩薩言。仁者發心。欲求何事。欲辨何道。乃能發心。來于此處。菩薩報言。尊者大師。我以見此世間眾生。以為生老病死纏縛。不能自出。今發如是精勤之心。時阿羅邏。復作是言。仁者瞿曇。乃能生于如是慧眼。發如是想。此義真實。所以者何。而說偈言。

一切法勝唯有行  清凈寂定不過心

染著恩愛最怨家  諸有恐怖是老死

爾時阿藍。說是語已。而彼眾有一摩那婆。是阿羅邏仙人弟子。白菩薩言。仁者今舍親愛眷屬。背而來此。有何心意。菩薩報言。世界所有集聚合會。決有別離。我知如是。故發此意。欲求至真。

時阿羅邏仙人。重更白菩薩言。仁者今已得于解脫。所以者何。眾生所沒。此泥難渡。世間所縛。此牢強繩。仁者已能獨辨此心。我當說此解脫法門。所謂愛心。仁須遠離。言愛心者。是世間中大惡蛟龍。于心水內。居止停住。失一切利。以如是故。我今觀知世間之人。非是正行。其能取于正行之法。唯有智人。遠離愛染。應須發心。斷見有相。作于無相。

菩薩答言。大仙尊者。我受是語。如尊所言。阿羅邏仙。復問菩薩。仁云何受。菩薩報言。世間之人。以作相縛。其相縛者。凡是父母。生子養育。為立家故。養育兒息。有能增長成就我家。以是緣故。父母養子。若無因緣。自許眷屬。猶不親近。況復他人。凡親近人。貪求利故。而昵于人。終無處覓。阿羅邏仙。復更贊言。善哉仁者。仁今已知世間諸法。瞿曇沙門。乃爾明證一切諸智。

時彼眾有一摩那婆。亦是羅邏仙人弟子。白菩薩言。仁者瞿曇。仁今已得是最上樂。何以故。能漸爾于一切愛相。即得世間諸無惱法。所以者何。我見世間。少有人能不憐婦兒。不求財物。不舉兩手。哭于世間。多見有人。以不少欲。不知厭足。愛惜資財。常起貪心。染著世利。家家盡皆舉手大哭。而說偈言。

世間罕見知足人  少欲無求不受苦

所有哭泣恩愛者  多是貪著聚資財

時阿羅邏。白菩薩言。希有仁者瞿曇。如是廣大智慧。是故仁今辨是勇猛。制伏諸根。不令增長于諸欲染。勿為所牽。是時菩薩。問于尊者阿羅邏言。大仙尊者。諸根何故。如是不定。欲降伏者。方便云何。唯愿尊者。為我解說。其阿羅邏仙人報言。沙門大士。凡人在世。欲厭離生。我今當為大士略說方便之相。大士諦聽。而有偈說。

大尊仙人阿羅邏  發遣菩薩神智心

于自己論悉檀中  分別要略而宣說

瞿曇大士。凡欲除于諸根體相。及根境界。應須如是思量分別。何以故。是諸根等。一切境界。既分別知。悉須捐舍。乃至諸根境界之內。有諸愛染。彼愛所染。即能令著。以此著故。則令眾生沉沒世間。不能得出諸凡夫人。受于貪愛系縛等苦。一切皆由境界故。得如是等事。大士當知。何因緣爾。而說偈言。

山羊被殺因作聲  飛蛾投燈由火色

水魚懸鉤為吞餌  世人趣死以境牽

爾時菩薩。聞此偈已。復更問言。尊者今說調伏諸根方便相貌。共因緣生。體性虛空。誑惑無實。猶如火坑。猶如夢幻。如草上露。我今心想。以如是知。

時阿羅邏仙人。復問菩薩大士。仁何故言。諸境界內。無利益想。菩薩報言。凡人欲依諸境界住受果報者。猶如有人造立屋舍。欲蔽日光。或避風雨。如人以渴故求于水。又如人饑故求覓食。如人垢穢欲洗浴身。如人露形求衣覆體。如人困乏故求乘騎。欲得除寒故求于暖。欲得除熱故求于涼。欲去疲勞故坐床鋪。如是等事。諸所求者。皆為以苦來逼身故。所以推求。如似病人。為患重故。方覓良醫。世間之人。一切悉皆如是悕望。

時阿羅邏贊言。瞿曇。希有此心。大德。云何于世間中。能作如是速疾。即生無常之想。希有希有。能見真實。大德利根。聰敏易悟。若能如是明了見者。是名真見。若異見者。是名誑惑。如仁所言。為饑求食。避藏風雨。以此寒熱。暫易奪故世間人心。即生樂想。又復嘆言。仁者瞿曇。真是法橋。任持大器。我雖傳聞先觀弟子。堪受法不。若能堪受。然后為說種種諸論。如我所見。仁者今日。則不復然。俯仰云為。深得進止。不假須觀。如我論中。有真實義。盡為仁說。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仙如是語已。生大歡喜。而重問言。尊者大仙。今日未知我之孝心。忽為我作如是妙說。我知是相。雖未即益。今已得利。所以者何。譬如有人。欲見于色。而得光明。如人遠行須得善導。如度彼岸須得船師。尊者今日顯示我心。亦復如是。唯愿尊者。更為我說尊者所知。云何度脫生老病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宣恩县| 滦南县| 德安县| 桦甸市| 凤庆县| 宜丰县| 冕宁县| 台安县| 连山| 五莲县| 镇赉县| 二手房| 金川县| 长垣县| 竹山县| 平武县| 惠州市| 武功县| 香格里拉县| 建瓯市| 平武县| 昌都县| 浏阳市| 沈阳市| 绥中县| 繁昌县| 广东省| 布拖县| 南京市| 藁城市| 宁国市| 屏东县| 化隆| 兴文县| 济源市| 张家港市| 衡阳市| 凯里市| 琼结县|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