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問阿羅邏品下

爾時尊者阿羅邏仙人善知菩薩心有至德。更述已論決定悉檀而說偈言。

瞿曇沙門善諦聽  我論中說總悉檀

如今雖在煩惱中  如后自然還解脫

爾時阿羅邏。說是偈已。作如是言。凡眾生者。此有二義。一者本性。二者變化。合此二種。總名眾生。言本性者。即是五大。其五大者。所謂地大水火風空。我及無相。名本體性。言變化者。諸根境界。手足語言。動轉來去。及以心識。此名變化。若知如是諸境界者。名知境界。言能知彼諸境界者。是我能知。思惟我者。是智人說。而說偈言。

若有能識諸根塵  是名善知彼境界

言知一切境界者  智慧人說思惟知

爾時阿羅邏。作如是言。思惟我者。其人即是迦毗羅仙。及其弟子。以自度量此意境界。波阇波提仙人之子。名曰深意所見亦然。如人數數生老病死。受諸苦毒。深諦知已。為他解說。念其遠離。思惟此理。應當了知一切無相。又復說言。因煩惱者。所謂無智。愛著諸業。如是等業。屬煩惱因。此煩惱因。則有四種。此人不能解脫生死。以其未離諸煩惱故。四種云何。一者無信。二者著我。三者有疑。四者無定。以有余殘。則無方便。深著世間。恒常墮落。以如是故。處處受生。

言無信者。常行顛倒。應如是知。而反不知。是名無信。

言著我者。云此是我。稱彼非我。我如是說。我如是受。我行我住。我相我身。如是名我。不自覺知。是名著我。

言有疑者。此是以不惑疑一切。止是一物。猶如泥團。是名為疑。

言無定者。如是如是。是是亦然。非是亦然。心意覺想一切諸業。是眾是我。是彼是此。是名無定。

又余殘者。未知勝處。未覺始覺。未證自性。始證知故。是名余殘。

又復說言無方便者。即是無智。以無智故。不解方便。無方便故。不能顯示。以是義故。名無方便。

又染著者。謂無智人。見聞觸覺。即生染著。或時意著身著語著。或意業著一切境界。應不著處而惑著之。是名為著。

又墮落者我是彼處。彼處是我。若有如是思惟念者。是名墮落。以是因緣。墮于煩惱。是名無德。是名無智。是名五處。苦惱無樂。此無樂處。所謂黑暗愚癡大癡。有二雜住。是名五處。言黑暗者。所謂懶惰。言愚癡者。所謂生死。言大癡者。所謂行欲。所以者何。此處假使有大德人。猶尚迷惑。不知醒悟。故名大癡。二雜住者。所謂嗔恚。復二雜住。所謂懈怠。無明眾生。不如是修。迷沒染著此五處所。住于煩惱苦海之中。順生死流。我見我聞。我證我作。我教他作。我如是至。以如是心如是意故。輪回沒溺于煩惱海。如是四種。纏繞裹結于煩惱中。言無因果。大德瞿曇。仁應當知如是諸事。而說偈言。

若人欲得正見知  四禪清凈解脫處

心若覺了彼智已  知諸真圣及非真

如上分別應當宣  是故名為四禪解

能舍諸行及無行  此即知無字句名

以是彼處大梵天  說于世間諸梵行

若能行此梵行者  即當得生于梵宮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如是語已。復更重問其方便行。若行方便所至之處。及以梵行修行。當行行處行法。尊者為我。一切解說。

爾時阿羅邏。依已總論義例宗體。一切皆向菩薩而說。仁者瞿曇。凡欲修行。應舍宮宅。依出家儀。乞食活命。發弘大誓。修持戒行。住于知足。隨所堪辦衣食臥具。閑靜住處。獨行獨坐。如諸論中。智所知見。貪欲嗔恚。愚癡過咎。見已遠離。厭惡諸欲。受最快樂。調伏諸根。入于禪定。當于爾時。遠離諸欲。遠離諸患。空閑之處。生離分別。即得初禪。得初禪已。還復思惟。如是分別。漸漸得樂。既得樂已。住是寂定。還依因此寂定之力。意重厭離欲嗔恚等。既數厭離。心轉喜歡。既加喜歡。增長于智。是時即得生大梵宮。生彼處已。還更如是思惟分別此亂我智。還復棄舍。既棄舍已。得第二禪。生大歡喜。得歡喜已。見心被大歡喜所逼。轉求勝上。即至光音。至光音天。見受樂處至彼處已。厭離喜樂既離喜樂。即得三禪。到三禪中。即轉勝下遍凈諸天。一向受樂。若能如是得樂已舍。不受不著。即遠離諸苦樂之處。得第四禪。既離苦樂及攀緣心。一切皆舍。

復有人。以自慢心故。求解脫相。欲得出過四禪果報故。內思惟此四禪法。廣果天中所受果報。此是粗智思惟觀之。又如是言。彼人思惟如是事已。從三昧起。見其身色。有諸過患。欲舍色身求上勝智。故發是心。彼人如是舍諸禪已。進求勝處。而發此心。如前所說。舍諸欲事。如是舍離粗色身故。發厭離心。彼時即得身中所有虛空無邊分別。于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內。及樹木等。所有諸物悉皆分別。無邊虛空。得如是等一切色處。明了分別。無邊空已。即證勝處。而有偈說。

如是微妙大梵處  一切無相常無言

智人說彼解脫因  即此名為涅槃果

爾時阿羅邏。說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曇。此即是我解脫之處。及其方便。我今為仁顯示已訖。仁若心意喜樂此法。如我所說。仁可領受。而說偈言。

如是清凈解脫法  我今知已復廣宣

仁者心意若喜歡  唯愿依此領納受

時阿羅邏。復更說言。乃往昔時。耆沙仙人(隋言求勝)。毗踰阇那仙人(隋言離別老)。波羅奢羅仙人(隋言他箭)等。及余諸仙。皆共稱說是解脫法。亦復同乘此解脫法。而得解脫。仁者既是大智丈夫。堪行此法。行此法已。能得善處解脫報果。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仙人所說梵行之法。受持而行。欲沙門行。求沙門果。故行此法。即便證知。而菩薩從阿羅邏囗下。聞說法已。信行此法。不違不背。亦復不言。我先自知。但受持已。思惟此法增進。更發堅固智心。求于勝處。既見勝處。亦不生慢譏毀彼仙。但自思惟。非獨阿羅邏有此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獨阿羅邏有精進行。正念三昧。及諸智等。我亦有之。乃至智等。我今可求如阿羅邏所知證法已。向他說分別顯示。及作勝處。

爾時菩薩。于阿羅邏所說法行。皆悉證已。知見而行。然菩薩聞彼等諸法。無多勤勞。須臾時頃。而盡得之。如行能說宣通顯示。一種無異爾時菩薩。即更前至阿羅邏邊。作如是言。尊者阿羅邏。尊能如是自證法智。向他人說。所謂求生無想之處。作是語已。時阿羅邏。報菩薩言。長老瞿曇。如是法智。我自證已。向他顯說。宣通開示。

菩薩復言。我從尊者。聞此法已。如尊所說。我信知行已證此法。若有智者。知行境界。亦應不舍如此之法。但我所見。此法雖妙。未盡究竟。所以者何。我意如是觀察思惟。此法猶有變動之時。但此境界。本性如是。知已此智。雖是無智。更欲生別其余諸法。然尊者說雖言我得清凈解脫。若分別觀是因緣法。遇緣還生非真解脫。猶如種子非時而種。藏在地中。若未順時。無有水雨。芽則不生。若依時種。潤澤調適。諸緣具足和合則生。今此亦然。但以無智。著于愛業。如是等法。舍已分別。言我解脫。但有著我。皆悉須舍。即便舍是無智愛等業無合處。此等舍已。雖得勝前。未至真處。但行分別有我之處。彼等微細三事會有以彼微細諸煩惱故。復更別有不用之處。壽命長遠分別故。言我得解脫。而說偈言。

因諸過患微細故  所以受不用處身

壽命劫數既久長  便即說我得解脫

菩薩復言。如尊前說。我已舍我。既自稱言我已舍我。是則不名真實舍我。若依分別未解脫者。彼不可言無有患累。以是當知。有患累處。亦不可言得于解脫無我之處。有我之患。不可作異。猶火色熱。熱不離色。色不離熱。此二各體以先無故合。若有者無有是處。如我既然。一切諸患悉皆如是。此解脫已。至于彼處。還復被縛。為以于智取境界故。彼滅色已。但有于識。彼知我識。即名是有。以是有故。不名解脫。是我悉檀。境界大小。如是知彼。還得如是。求勝處所。以是義故。何須分別。此我非我。如木如壁。重重相舍。既各重重。有于智故。故我思惟。悉須放舍一切境界。令得自利。而說偈言。

重重次第悉皆捐  是乃名為舍境界

一切根塵悉放故  是名自利及利人

爾時阿羅邏徒眾之中。有一弟子。白菩薩言。大德瞿曇。今來至此。我等住處。悉成好器。又復得于八種自在。菩薩報言。此處云何得有自在。

時阿羅邏止弟子言。汝今且莫思量此事。所以者何。言自在者。于諸事中。能作決定。不共他人。無有等侶。內身自證寂定得故。乃生歡喜。菩薩報言。此事不然。

阿羅邏言。其義云何。菩薩即言。如是如是。阿羅邏言。仁者但說。莫秘此語。菩薩報言。若依尊者。說言此行。無有回也。阿羅邏言。仁者何故立于此問。何處有疑。菩薩報言。我今心已厭離生故。欲問真正

阿羅邏言。仁者瞿曇。欲得聞者。我當為說。凡欲開化于世間者。即我是也。唯有名字。不生不老。不退不還。無邊無中。無前無后。是名為我。自在能入輪轉。在于生死之內。亦不暫住。彼法非法。彼天彼人。及諸有趣。彼能遠行。彼能作乘。乘彼乘者。能渡深有海。流轉去來。能作生死。亦能變化。自在最勝。最妙最大。能作世主。攝化一切。

菩薩問言。如此化者。是有以不。阿羅邏言。我觀仁者。所問音聲。必欲不受如此之義。或當仁者意不貪樂。菩薩報言。我無有患。阿羅邏言。大德瞿曇。勿作疑心。隨意所樂。但自論說所向之義。善思惟入。以自明照。若自見知。不被他誑。不受他教。不隨他義。如是證者。名得自利。余人不能。若不定心。隨諸論師。而取義意。其智減損。仁者聞已。真正思惟。各各讀誦。觀察深義。審自證知。知已有疑。隨意問我。我當為說。

菩薩復問。尊者所言。能化作世。得自在者。于是義中。我心有疑。阿羅邏言。如仁者意。此義不然。菩薩復言。我如是見。阿羅邏言。何因如是。菩薩復言。此緣唯一。所以者何。若自在化作此世者。則不得依次第相生現見來者。其煩惱輪。不應如是次第而轉。亦應眾生心不喜利。而自然得。應一眾生不得雜患。應諸世人。供養自在。如父如母。自余諸天。不得供養。其貧窮人。應不說彼所有毀辱善惡之業。悉應在彼。應諸眾生無處依著。應無處求。應無所作。世人應不如是思惟自在有也。自在無也。世人如是分別。有無應作。不作諸業。應得自然果報。彼自在天。若行苦行。得成自在。世間亦應共受此業。一切亦應俱名自在。若彼無因作自在者。無處無人。非不自在。彼若非是自在建立。亦不名有。豈可得言自在建立。其阿羅邏。贊菩薩言。大德瞿曇。智慧深遠。善能顯示。承受諸論。總言總體。悉以智力。分別能知。是故平等見諸悉檀真實之路。愿為我說。莫辭疲勞。慳惜法寶。

菩薩復言。我今應當供養尊者。阿羅邏言。師有多種。仁者供養。何由可遍。然今仁者。既為上首。亦可堪能供養彼等。菩薩復言。尊者但當為我解說如此等義。阿羅邏言。彼等實勝于一切世間。未有彼等先生。仁者善意深自思惟。為業在前。為身在前。菩薩報言。此義云何。阿羅邏言。此是大患。所以者何。若業在前非身先者。應不受身。身應無業。業自不生。誰造此業。若身在前非業先者。應無有業。若無有業。何故復有眾生受身。誰復有能開化世者。彼應不損一定常存三界所縛。是諸眾生生本。應生自身。若不能自在者。其一切人。所愛樂身。應自具辦。若自具者。于一切處。應當自有。菩薩報言。我如患人求醫師療。我今亦復不難此義。

爾時眾中。有一苦行。是阿羅邏仙人弟子。白菩薩言。善哉瞿曇。尊師語言。唯愿仁者。莫難其義。如此之義。計不須爭。若其爭者。此非利益。仁但受取如尊師說。菩薩報言。我不難也。但欲問彼相承所來須知其義。彼仙人言。隨此因緣。仁者受持。取其真義。若欲生疑心中諍論。是大非法。未來得罪。時彼苦行仙人弟子。即說偈言。

凡人聽受咨稟時  心意不亂義乃定

若當持疑懷諂曲  是則爭競覓人非

二彼求過即成怨  兩怨相爭囗言惡

智者欲斷囗業過  說理不作相競心

論議求勝是名貪  爭名伏他使人恥

多言顯過此大患  諂意聽義成自憍

慢心嗔恚其罪增  各說是非相毀呰

應作不作不作作  二相競故是大怨

爾時菩薩。聞是偈已。語彼仙言。實有如此。相爭競過。非道言無。但我欲尋本來相承成就之事。非故窮盡。說是語已。時彼仙人。心猶不忍。阿羅邏言。大德瞿曇。解脫道路。仁者憎乎。如此事緣。非本來也。菩薩報言。若欲求彼解脫之時。須如是求。

爾時阿羅邏仙人弟子。復作是言。沙門瞿曇。仁者離此。欲求解脫。徒損身耳。菩薩報言。人求世間無常樂故。猶尚有乏。況復欲求不還解脫。時阿羅邏仙人弟子。復更白言。仁者今既言不還來。可常行也。菩薩報言。今行之處。既是意樂。今至彼處。當復何還。阿羅邏言。莫行至彼。莫還來此。可不得乎。菩薩報言。希有此事。尊者前說。后受于有。何故復言更不還也。阿羅邏言。實然仁者。此大希有。而彼真如寂靜之體。無始無終。無有邊際。無初無后。不定其行。不可盡形。然無相師禪定主者之所建立。大梵天是。

菩薩復言。我今更問大仙尊者。若劫盡時。此諸大地。及以叢林。須彌山等。帝釋宮殿。悉被劫火之所焚燒。爾時彼天。復在何處。是誰字誰。云何語言。功德果報。云何而住。又劫盡時。諸物皆盡。彼何不燒

爾時羅邏。默然微笑。時阿羅邏仙人弟子。白菩薩言。仁者智慧。今既最勝。仁者可不自知過去一切諸仙得正道也。所謂尊者波羅奢羅仙人。頗羅墮仙人。阿須梨耶仙人。跋陀那仙人。迦妒婆陀那仙人。陀那達多仙人。達利多耶那仙人。般遮羅波帝仙人。阿沙陀仙人。跋摩達多仙人。那侯沙王子耶耶坻仙人。韶波梨仙人。波羅婆遮那仙人。脾提阿仙人。阇那迦仙人。阿槃低國羅低提婆仙人。阇祁沙毗耶仙人。提毗羅仙人。毗陀呵毗耶仙人。婆奴仙人。提婆耶那仙人。泥沙多那耶仙人。耶若多那仙人。尼耶薄都仙人。呵梨低仙人。跋阇羅婆睺仙人。諸如是等。一切仙人。皆入日光。而取正路。

爾時菩薩。報彼仙言。今者既云入于日光求解脫者。此義是何。我今應當禮彼諸有。我實不用如是自在。是時菩薩。作是語已。內自思惟。阿羅邏法。非是究竟。心不喜歡。時阿羅邏仙人弟子。量度既知菩薩心已。即從座起。白菩薩言。仁者今于此法已外。意欲更求勝解脫也。菩薩報言。我意愿當證如是法。無地無水。無火無風。及無虛空。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相。無安無畏。無死無病。無老無生。無有非無有。無常非無常。非語言說。無有邊際。而說偈言。

本無生老病死過  并及地水火風空

湛然三世無師教  常凈自然證解脫

爾時羅邏仙人。聞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曇。我今所有自證之法。以向他人宣揚顯說。仁者今亦自證此法。向他人說我所解法。仁者亦解。如我今日。作此眾師。仁者亦堪如是之師。瞿曇今可共我同心。我等二人。領此大眾。教化顯示。是時羅邏。雖名為師。但取菩薩平等行分。自以半座。分與菩薩。供養菩薩。隨于菩薩意所堪須供養之具。生大歡喜。最勝最妙。心意熙怡。遍滿其體。不能自勝。

爾時菩薩。如是思惟。此之法者。不能令人得至涅槃。亦復不能遠離諸欲越度煩惱。不能寂定盡于諸漏而得神通。又復不能自覺覺他作沙門行。不能滅除諸惡煩惱。所以者何。行于此法。唯生非想。而作諸業。故知此法非是究竟至極之果。作是念已。即便背舍羅邏而行。而有偈言。

菩薩思惟此諸法  其心不甚大歡喜

知非究竟好出升  即背羅邏而行去

爾時羅邏仙人徒眾。即共菩薩。分別相辭。作如是言。唯愿仁者。行行之處。常得吉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叶城县| 汤阴县| 宁波市| 当雄县| 元朗区| 松溪县| 蕉岭县| 揭东县| 五莲县| 阜阳市| 栾城县| 黔西| 普兰县| 昌都县| 胶南市| 太仆寺旗| 乌兰浩特市| 溧水县| 汾西县| 古交市| 睢宁县| 措勤县| 连城县| 呼图壁县| 望城县| 皮山县| 浮梁县| 措美县| 台安县| 安龙县| 栾城县| 建阳市| 若尔盖县| 武城县| 玉门市| 深水埗区| 清丰县| 陈巴尔虎旗| 湟源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