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小公司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
- 做強小公司勝于做大大公司
- 張俊杰編著
- 892字
- 2016-01-12 17:02:03
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公司主要由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知識與技能的人員構成,擁有大量高、尖、新技術設備,產品具有較高的知識與技術含量,公司的無形資產占有相當的比重,而規模相對較小。
——佚名
如果說傳統的小公司主要分布在零售業和服務行業的話,那么近年來更多的小公司開始出現在太陽能、軟件設計以及財務咨詢等高層次專業服務領域中。這些小公司適應新時代的經濟需要和市場要求,發展前途廣闊。
比如,美國長島地區有1000多家公司,其中有800多家以生產尖端技術產品為主。這些公司規模都很小,職工人數在100人到500人之間,它們的許多產品都是同阿波羅登月艙、航天飛機、通訊衛星以及國防部的軍事訂貨有關。
在法國,許多科研人員離開實驗室成為經理人,從1984年到1991年創辦的200多家高技術公司中,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學、信息與軟件技術、電子與電信方面的公司就各自占了三分之一。令人吃驚的是,在創辦多年后的今天,這些公司的團隊成員平均只有11人。
在我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推動了產業集群的發展。在上海,成立于1992年7月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劃分為分為技術創新區、高科技產業區、科研教育區、生活區等功能小區,規劃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但是卻聚集了5000多家高新技術公司,2006年實現經營總收入約531.83億元。這里的公司都以高新技術取勝,相比傳統的大工業生產真是小巫見大巫。而在北京、大連等地,發展軟件產業方興未艾,這些軟件“小”公司面對的是全球大市場。
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這為高新技術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而從市場發展趨勢來看,高新技術領域有著廣闊的前景,是未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推動力。
高新技術公司的發展,有賴于產業集群化的發展。在美國,斯坦佛工業園的建立是現代硅谷的真正開始。硅谷的發展經歷了國防產品、集成電路、個人電腦、因特網四個階段,形成了小公司集群。在這里,研究型大學、風險投資、獨特的文化、氣候與生活質量、社會結構形成了硅谷小公司集群成長和發展的支撐體系。想在高新技術領域有一番作為,應該選擇在城市的高科技園區安家落戶,得到當地產業政策的支持,實現集群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