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功的門,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開(2)
- 逆思維心理學
- 姚穎編著
- 4804字
- 2015-12-19 15:07:10
智慧點讀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決于能力,而取決于你是否能夠換一個角度來看你所熟悉的事物。
倒過來試試,答案可能就出來了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里有這樣一幕:
一群小和尚圍在一起看一座廟,他們都說此廟難看。只有一休默不作聲地把身體彎成弓形,頭沖下,看得笑了起來。其他小和尚連忙問他在干什么。一休說:“你們倒過來看看。”小和尚們效仿一休的樣子一看,連連說:“好看,好看。”
正在這時,老和尚踱步過來,見小和尚們做出這種不雅的動作,生氣地說:“你們都在干什么?”他把小和尚們轟走后,也學小和尚倒立著看,不禁感嘆道:“哇,果然不一樣,難怪,難怪!”
這個故事說明,世間諸多事正著看看不清時,反過來看卻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
老板:歡迎,沒有你我們的公司肯定不一樣!
職員:工作要是太累了,搞不好我會辭職的。
老板:放心,我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職員:周六日能休息嗎?
老板:當然了!這是底線!
職員:平時會天天加班到凌晨嗎?
老板:怎么會,誰告訴你的?
職員:有餐費補貼嗎?
老板:不用說,絕對比同行都高!
職員:有沒有工作猝死的風險?
老板:不會!
職員:每年公司會組織我們旅游嗎?
老板:這是公司的規定!
職員:每天都得準時上班嗎?
老板:不,看情況吧。
職員:工資呢?會準時發嗎?
老板:一向如此!
職員:事情全是新員工做嗎?
老板:怎么可能,我們這兒也有很多資深員工!
職員:如果領導職位有空缺,我可以參加內部競聘嗎?
老板:毫無疑問,這是我們公司賴以生存的機制!
職員:你不會是在騙我吧?
——進入公司后的真實情況請從后往前讀。
講這個笑話的目的是想給倒過來思考的話題增加一點趣味。倒過來思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式,它能改變我們傳統的思維習慣,帶給我們有益的人生啟示。只要你敢倒過來想,你就會發現事情居然別有洞天。
我有個朋友喜歡從結尾往前看書。他是這樣解釋的:“從頭讀起,總被各種懸念困擾,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即便看完后,也會久不能釋懷,不理解結局為何是那樣的!我從后往前看,對結局了然于胸,仿佛在看一個慢鏡頭回放。這樣看帶給了我不同的感受。”
你或許不喜歡倒著來讀小說,沒關系,你可以將“倒過來”的方法用在其他方面。比如做這樣的填空題:
6×6=1( );
18+81=( )6。
6×6=36,18+81=99,怎么填也不對啊!其實,解題要講究方法,不要一條道走到黑,本來想不通的事,倒過來想可能就明白了。第一道題倒過來就是:81=9×9。所以括號里應該是8;第二道題倒過來就是99=18+81,所以括號里應該是6。
若不倒過來看,就比解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難。
還有一道類似的填空題:
若1=5,2=125,3=245,4=2145,那么,5=( )。
此時你肯定在忙著尋找它們之間的規律,其實,何必那么費事兒呢?回頭來看第一個已知條件,你發現了什么?答案是“1”。看出來了嗎?很多人都會忽略問題的起點,被已知條件迷惑,想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卻越想越糊涂,走了不少彎路。
再舉個尋常的例子:
我們在拍照時總是先數“3、2、1”,大多數人盡量睜大了眼睛,可當數到“1”的時候還是堅持不住眨了眼。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很簡單,讓大家都閉上眼睛,喊“3、2、1”后再一起睜眼不就行了!
毫無疑問,倒過來想就是一種逆向思維心理。它簡單又奇妙,可許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習慣于單向思維,按照固有的認識框架定向推演,結果費盡了力氣,卻走向了死胡同。吸塵器的發明者布魯斯,就有過這樣倒過來試試的經歷:
一天,英國人布魯斯觀看了一種車箱除塵器示范表演。當時,“除塵器”表演是很吸引人的。可那次表演實際上是用風把灰塵吹走,因此觀眾被吹得滿身滿頭都是灰塵。布魯斯認為此法并不高明,他反其道而行之,用吸塵法,布魯斯做了個很簡單的試驗:用口對著手帕吸氣,結果灰塵不再四處飛揚,而被吸附在手帕上。布魯斯想:能不能換個辦法把吹塵改為吸塵呢?后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研制出了吸塵器。
倒過來試試,多么聰明的想法!你若能經常這樣做,或許也能發現被別人忽視的問題。
總之,當我們身處羈絆或思維困頓之時,若能倒過來試試,“深度”可能就變成“高度”了。
智慧點讀
想不通的事倒過來就想通了,看不慣的人換個個兒就看慣了。
只有錯誤才會讓你繼續進步
錯誤也有剩余價值?你搞錯了吧?當然沒有搞錯。事實上,不只你,大多數人都視錯誤為洪水猛獸,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快刀斬亂麻,馬上與錯誤脫離關系。這也是有道理的。大量的實例表明:人人都會犯錯誤,改正錯誤就是好同志,但有些錯誤是萬萬犯不得的,其一就是原則性的錯誤不能犯;其二就是一旦犯了,后果將無法挽回的致命的錯誤不能犯。既然錯誤這么可怕,它還有什么剩余價值呢?
此時,如果我們能利用逆思維來考慮,不是一味地避開錯誤,而是反過來利用錯誤帶給我們的經驗,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事實上,錯誤的確是存在價值的,一個錯誤可能會永久葬送一個人的事業,也可能會令他取得更大的成功,這取決于怎樣面對自己的錯誤。如果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使之成為對自己有益的參考,化為學習中珍貴的資產,那么,通過犯錯誤,要比一直不犯錯誤能學到更多的東西、避免更大的失敗。泰戈爾的哲理詩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這句話意味深長且發人深省,它向世人揭示了,讓人“討厭”的錯誤也有不菲的價值。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說:“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于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一次錯誤,并非罪惡,真正的罪惡是不會從錯誤中學習。日本企業家本田先生也說:“很多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認為,只有經過反復的失敗和反思,才會達到成功。實際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稱為失敗的東西的結晶。”當然,你絕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回,否則就是傻子了。
在科研上,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的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的錯誤做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每當發現一次錯誤,就離正確近了一步。許多事情往往要經受無數次錯誤的洗滌,正確才姍姍而來。比如研制一架新型戰機或一輛新型坦克,不知要經歷多少錯誤,發現的錯誤越多,研制的東西越趨于完美。
再說,錯誤里也有合理的成分。恩格斯曾指出:“今天被認為是合乎真理的認識都有它隱蔽的、以后會顯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同樣,今天已經被認為是錯誤的認識也有它正確的方面,因而它從前才能被認為是合理的。”我們做事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往往都比較強,一旦目標與想象的不符,就被當作錯誤,使得有價值的“錯誤”與我們擦肩而過。翻看科學史,不難發現,很多發明都是緣于一次偶然的錯誤。
古埃及時期,有個幫工在廚房不小心將一碗羊油掉在炭灰里。他急忙清理炭灰。當他干完活去洗手時,手上竟然出現一些白乎乎的泛著泡沫的東西。他發現,以前總也洗不凈的油膩膩的手,現在居然干凈清爽了。大家知道這事后,也用羊油和炭灰的混合物來洗手。這件事傳到法老那兒,他便派人用羊油和炭灰做成一個個小小的球狀體,供宮里的人使用。后來,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技術又不斷得到改進,方便實用的肥皂誕生了。
有個造紙廠的工人,他在生產一批書寫用紙時,因弄錯了配方,結果使生產出來的紙不能書寫,造成了大批廢品。正在他發愁時,有個朋友提醒他:“廢紙是相對于有用紙來說的,或許這批紙在別處能派上用場呢?”他靈機一動,這批紙的吸水性能特別好,可以在這方面發揮作用啊。于是他就從工廠以低價買下了這批廢紙,切成小塊,包裝起來,取名“吸水紙”,想不到剛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后來,他申請了吸水紙生產專利。
想想吧,如果造紙工人當時一味地懊惱,那么,他怎么會想到錯誤再利用呢?有些失誤,并不是“錯”,而是一個亮點,關鍵是你怎么看。順著常規看,它是錯誤;倒過來想,它可能就是機會。只要你善于思索,在“錯”中也可能會發現科技的存在,那么,錯誤也因此而熠熠生輝了。
可口可樂的發明也頗具戲劇性。據說,一個藥房伙計錯誤地將糖漿兌上了蘇打水,并且加了幾塊冰,遞給了客人,結果客人贊不絕口,于是,一種怡神暢快的飲料誕生了。因為里面含有古柯葉和可樂果,他們給這種飲料取名為“可口可樂”。
像這樣的故事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錯誤會給你帶來損失,但只要你懂得從錯誤中找尋有益的東西,事情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所以,不要將“錯誤”一概而論,更不應將其一棒子打死。因為在某一時刻的錯誤,在下一刻也許恰恰就是正確的。
智慧點讀
成功不會再告訴你什么新的東西,只有錯誤才會讓你繼續進步。
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
如果你去過美國的北卡布中學,你會發現,在教室、走廊上張貼著很多標語,其中有一幅上寫著“The biggest question is no question”。什么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問題”。
傳統的觀念一直認為,如果沒有問題了,則是達到一個高度了,是完全了解、掌握了,是進步了。而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反過來思考,沒有問題了,是不是代表著沒有再前進和創新的可能了呢?
著名教育家楊福家教授認為:“什么叫學問,就是怎么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教會一個學生去問問題,去怎樣掌握知識,就等于給了他一把鑰匙,他就能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讓有問題的學生變得沒問題;外國的教育,是讓沒問題的學生變得有問題。”乍一聽,很有道理。袁振國先生在其《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這樣論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才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這不禁讓人想起兩個故事:
維特根斯坦是劍橋大學的著名哲學家穆爾的學生。一天,著名哲學家羅素問穆爾:“哪個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馬上說:“維特根斯坦。”“哦,為什么?”“因為在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課時總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還有這樣一件事,在1979年6月,中美兩國互到對方的學校考察初級教育。中國人見美國小學生連加減乘除還要掰指頭算時,卻大談發明創造,最后得出結論:美國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可以預言,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必將超過這個超級大國。美國人發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學生上課時除了老師發問,一般不輕易提出問題。這些孩子每天7點鐘以前就匆匆趕往學校,晚上還要做很多家庭作業。美國人也得出結論:中國的孩子勤奮刻苦,學習成績是世界上同齡人中最好的,可以預測,再過20年,美國在科技方面將遠遠落在后面。
二十年轉瞬即逝,結果呢?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比爾·蓋茨等100多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而中國還沒有哪一所學校培養出了一名這樣的人才。兩家的預言都錯了。
由此看來,沒有問題并不代表懂了、會了,而是代表思想僵化了。反過來看,沒有問題才是真的有問題了。
回想一下,你當學生時,是不是課堂上也只是等著老師一步一步地推導出標準答案,一節課上完了,老師如果問“同學們聽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沒有”,你往往回答說“懂了”“沒問題”?而事實上,學生沒問題是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懷疑,沒有自己的看法,沒有自己的觀點。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就談不上創新。科學史上的每一項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這一問題出發的。
問題意識不僅在學習中相當重要,在工作中也不可或缺。工作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