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曰:不問道德失皆曰樂得之,只和光同塵,欲人悅樂,私意橫流,是自欺欺人也,可謂信乎?后之鄉愿亂德者似此人也。
右第二十三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於其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非曰:意同前章,似是而非,非天下之聰明者,孰能辯之?
右第二十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非曰:以寂寥為道,則感通天下之故者非道耶?是物其物,而非圣人之所謂物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非曰:大小往來遠近皆道,不可以執一名也,況既曰不知名,而又有許多名目出來耶?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非曰:老子之道,平日只為其小,如何又稱四大?天地人只是一氣一體,而云「人法地,地法天」,是天地為二矣,而況於人乎?天即道,道即自然也,而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豈足以知天地人之道之自然乎?其言人法可也,而又於天地道自然皆曰法,是孰法之者?故老子書非知道者。
右第二十五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非]曰:輕躁則一齊皆失,豈有[輕]失臣而不失君,躁[失君]而不失臣者?
右第二十六章
,[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囗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
[非]曰:行豈有無轍跡之理?除是飛耳!豈人理也?余皆囗謀之指。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非]曰:善救人物而無棄,何以謂之襲明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此]謂要妙。
[非]曰:以善人為師可也,以[不]善人為資,是資惡人也。[惡]人如盜賊,亦可資之乎?[師]之且不可也,資之又不[可]也。
右第二十七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非曰: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與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同一詭譎之術也。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長官,故大制不割。
非曰:經曰:「克勤小物,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且天下之人皆為大制不割,誰為其細?
右第二十八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非曰:既曰「天下神器不可為」,又曰「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是終為之也。此陰謀之說啟天下奸雄之心,而又以他言雜之,詭秘之術也。得罪於天矣。
右第二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非曰:前節戒人臣以兵強事主,只斷以非人臣之道可矣,雖無荊棘兇年,猶非道也,而反可謂善乎?后節果於勿矜伐驕肆,善矣,茍不見道,何以勝之耶?亦強制而已。猶為克伐怨欲不行,未足以為仁,又安能入道乎?
右第三十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非曰:反復言說,終歸於權謀用兵之法,得志天下之策,宜其一流而為申商也。
右第三十一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非曰:既謂之道,是有名矣,何謂無名?無名之道又非可以樸此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非曰:既曰無名,又曰有名,是遁詞也。知止不殆與上文不[相]蒙。
譬道之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
右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強)[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
非曰:自知與知人,同一知也。自勝者理,勝人者私,豈可同日而語?老子書自所其所,而其所非圣人之所謂所也。死而不忘者性也,元不屬人,安得言壽?
右第三十三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非曰:既說道體,誰辭之者?誰無之者?誰不之者?
右第三十四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樂)[泰]。泰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非曰:中庸淡而不厭,須知所不厭者何物。程伊川云:「道著用便不是。」多了一用字。
右第三十五章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非曰;此皆陰謀取勝之說。
右第三十六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非曰:道體何為之有?又豈有化作后乃鎮之以無名之樸乎?不欲者,無欲也,亦庸言庸行之近者耳,而夸[之]曰「無名之樸」。圣人詞氣蘊厚,自不如此矜夸。
右第三十七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非曰:上德不德,在圣門「有若無,實若虛」似[之而]不同也。其云「不失德是以無德」,則是欲人失德而后為德耶?此必后來異學之徒偽為之,非老聃之言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非曰:在[人]則廓然大公,在事則物來順應。圣人似有為而實無為也,德仁義禮只是一理,理無上下,祗見此言之周遮邪遁也。仍臂加之於上禮之后,尤無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豈有莫之應攘臂而仍之之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非曰:圣[人]之教,在心為德,在事為道。仁義[禮]即德也,更無二理。[老]子書如此品題,則不識道德[仁]義禮矣。程子曾非[之]。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非曰:禮即理也,即道也。忠信而后能存此道也,故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今曰禮為忠信之薄,已不識道矣。既云道之華,又以為愚之始,自相反也。況老子書既薄禮,則后人所稱孔子問禮於老聃者為妄矣。
右第三十八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非曰:得一一段似是矣,但不知老子之所謂一者何物也?學固有似是而非者,知言君子當深辯之。胡康侯謂:「句句合,然而不同,於此看得破,許爾具一只眼。」此不可不辯也。天下固有具眼者。
。囗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
非曰:此段見老子未識天地鬼神萬物之道。且天有氣無形,何以言裂?鬼神天地造化流行不息,何以言歇?天地萬物生生不窮,何以言滅?知此則知道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老子書之言皆非矣。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非曰:貴賤高下乃天地自然之理也。老子書本以退一步為其道,而不知著一以字,即非自然。世儒言老莊明自然,何自然之有?惑之甚矣!
右第三十九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非曰:以反為動,以弱為用,而不知動靜強弱,天地自然之道,祗見老子書有意之私也。天下之物即是有矣,又云生於有,何耶?
右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非曰:大道自大道,笑者自笑,何損益於道?此道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云「不笑不足以為道」,何耶?「朝聞道,夕死可矣。」豈有聞而又大笑之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公)[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非曰: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直上直下,何嘗私曲?起后世詭秘之風,必自此言矣!
右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非曰:一即道也,道即一也。萬物陰陽莫非道之流行也,而云道生一云云,豈知道之言乎?此書斷非老聃所為矣。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非曰:王侯自稱孤寡不谷,乃謙辭也,自稱之禮也,非若老子書之言也。
右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非曰:不言之教,圣人本教也,而四時行、百物生,何嘗無也?圣人物來而順應,不以己與焉,所謂無為也。老子書所謂無為,便一切無了,似是而非。方言至柔,即欲馳騁;既曰無為,遽期有益;豈真柔真無為者耶?可見其譎矣。
右第四十三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非曰]:囗囗言亦足警俗下之鄙夫,然皆有為而為,不能無計囗之私。圣學必不如此。
右第四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非曰:圣門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初學立心,虛以受人,當如此。到了大成大盈,有全體即有大用,行所無事,圣人亦何心哉!若缺若沖等語,是有心於藏頭避面,多了心了。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非曰:圣人之道不分清濁動靜,無所不正。
右第四十五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非曰:此節亦足以警世俗之愚人,然圣人之戒知足,非為常足設也。
右第四十六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非曰:圣人之出入起居,暗室屋漏,與參前倚衡,莫不見道,豈出彌遠知彌少耶?是以道為有方所也。
右第四十七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非曰:圣人之所謂學者,學乎道也。以學與道對言之,非圣人之所謂學、所謂道也。欲日損則理日益,易之損益,非此之謂也。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非曰:若有一毫取天下之心,即是有事矣,即得罪於天矣。
右第四十八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
非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不變,心亦不變,乃常心也,而謂圣人無常心,老子元不識心矣。圣人之心即百姓之心,百姓之心即天地之心,更無二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非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善善惡惡,我無與焉。若善者信者,吾善之信之;不善不信者,吾亦善之信之;是失其是非之本心,而有我矣,而可謂之德善信乎?圣人患不知人至於不億不信,猶曰:「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老子之言何其悖於圣人也!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非曰:堯舜并生之中,猶有侯以明之,何嘗如此胡涂?胡涂則忍於棄物,無并生之仁,不徒不能鼓舞而生成之,且長奸惡矣。
右第四十九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非曰:生死乃晝夜之道,聚散之理,何用詫訝!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虎兕,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非曰:此攝生之說也。其不避虎兕、不被甲兵數言尤為誕妄,不足辯也。
右第五十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非曰:以道德為二,又妄分生畜尊貴之說,自與前章失道后德之說相反,可知非真見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非曰:此自然與圣人所謂自然者不同。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達德。天下之達德三,所以行之者一。」乃圣人所謂自然也。世儒以老莊明自然,豈得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