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超級自控力:不做習慣的奴隸
- 申小娜
- 3544字
- 2015-12-28 11:46:35
不要把野草想象得過于負面,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看到它們,認識它們,思考解決辦法,并立刻采取行動消除它們的負面影響。這些野草在花園中年復一年地生長就是現實人生的一部分,只要鏟除即可。不然你就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因為未來會有更多的野草冒出來。
那些有著突出成就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當他們處于情緒旋渦中時,都能控制好自己。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很簡單,他們就是使用了一個法則:注意力放在“問題”上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分鐘。科學研究表明,只要你有一些分鐘把注意力聚焦在負面情緒上就很容易沉溺其中,否則你必須花費數倍的時間來調整自己。
你可以提出一些積極的問題:
從中我學到了什么?
這樣有什么好處?
還有哪些地方不夠完善?
這樣的問題能把你的意念轉向尋求解決辦法上,從很快把情緒轉向正面的狀態,先前騰起的不悅感、沮喪感和憤怒感便會逐漸消散。
一周心理調整法則
一周心理調整法則,這個方法能夠讓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一旦有負面情緒的苗頭,就需要馬上改變自己的心理關注點,使自己處于積極的狀態。比如說,在這一周中,如果有人挑釁你,你可能要發怒,這時你就要立刻改、馬上調整。
一周挑戰調整要求
要求一:接下來的七天中,你要摒棄一切消極負面的語言,不可講帶有消極或負面情緒的問題、字眼和比喻的話。
要求二:一旦你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負面消極的情緒,就立刻運用前面所教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狀態,特別是可以首先打出上面中提到的“問題解決之問”這一拳,提出一些積極的問題。當你問出這類問題時,你處理起來就會比較客觀。
同時,這七天中,你要會運用一種“三上”理論。——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認為文思泉涌的地方有三個:馬上、枕上和廁上。其中,“枕上”可以是清晨起床之前,也可以是晚上入寢之前,“馬上”可以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廁上可以是洗漱之時。這些時間中會有靈感出現。
要求三:在這七天里,不要糾纏在問題上,而要堅持把注意力聚焦在解決辦法上。一旦發現自己遇到問題,就要立刻把意念放在如何尋求解決的辦法上。
要求四:若發現自己經常不自覺地陷入消極或負面情緒時,不要惱怒和沮喪,只要做出改變即可。然而如果你沉溺于這種狀態的時間過長,那么就會前功盡棄,第二天早上你得重新開始,再連著調整上七天。這個方式旨在保證你在調整的七天內不會沾染上哪怕一丁點的消極或負面情緒。
自控專家辣評
對待心靈,我們也要像耕種花園一樣,我們必須留意何時自己有了負面情緒,不要害怕它,也不要被它溺死。你要做的是要盡快地改變舊有的種植模式,并種上新的種子,你就會水到渠成地發現自己想要的。
把握關鍵的6秒時差
情緒控制專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等6秒鐘之后再做決定。6秒鐘——這個時間點是由我們人類的生理系統所決定的。關于這個6秒鐘的奧秘,早在1978年就被一個情商機構組織做了詳盡的分析。
情緒是由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邊緣系統不斷根據我們接受的外界刺激,迅速而自動地生成各種情緒。因而,情緒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生理化學反應,它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們使用性能鑒定試驗和核磁共振成像掃描,讓人們看到情緒無時無刻不在大腦中工作。
不得不說的是,邊緣系統的反應速度非常驚人,比我們的“邏輯思維中心”(腦皮質)的反應速度快8萬倍!也就是說,在情緒產生的那一刻是完全不受我們負責思考的腦皮質(即邏輯思維中心)所控。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無法完全拋開情緒,經常會在瞬間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也就是說,6秒鐘之前,我們的情緒不能被“理智”指揮,這時如果發生了行動,就是出于人類天生的本能,即純“情緒化”的反應;而6秒鐘之后,我們的情緒與思考就可以彼此溝通且綜合信息完成具有控制力的決策與行動。
在某市曾發生這樣一件事
一婦女帶著孩子到路邊攤點買了兩根冰棍,每根1塊錢,她給了10元錢,攤主找回8元。可是這位婦女卻記成給了50元,那么就應找回48元。攤主當然不能答應,并且翻遍錢箱也找不出一張50元的鈔票,但那位婦女依然不依不饒。雙方為此爭執了半天也無結果,無奈打電話給“110”。民警趕到現場時,事情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攤主高聲向民警陳述詳情,而那婦女則不停表示是自己記錯了錢數。一場鬧劇就此收場。
試想,那位婦女當時若不那么沖動,冷靜地想一下,或許就可記起自己所給的真實錢數,接下來也就不至于雙方爭吵得不可開交,引得路人圍觀。
怒氣來臨的時候威力是很大的,完全可以摧毀人的正常思維和行動。但是,憤怒會自己溜走,稍稍耐心地等一下,不必急著發作。至少應該耐心等待6秒鐘的時間,等你的情緒和思考彼此溝通之后再做決定。
有一個農夫因為一件小事和鄰居爭吵起來,兩個人爭論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肯讓誰。最后,這個農夫氣呼呼地跑去找當地很知名的牧師評理。
“牧師,您來幫我們評評理吧!我那鄰居簡直不可理喻,他竟然……”農夫怒氣沖沖,一見到牧師就開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責,正在他滔滔不絕地控訴的時候,牧師打斷了他的話。
牧師心平氣和地說:“對不起,正巧我手頭有點事兒要處理,麻煩你先回去,明天再說好吧?”
第二天一大早,農夫又憤憤不平地來了,不過,顯然沒有昨天那么生氣了。“今天,您一定要幫我評出個是非對錯,那個人簡直是……”
牧師慢悠悠地說:“我看你還在氣頭上,這樣吧,等你消消氣再來吧,我現在要出去一趟。”
此后的幾天,農夫沒有再來找牧師了。
過了很長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牧師在田埂上見到了哼著小曲的農夫。牧師問道:“現在我沒什么事情要處理了,你還需要我來評理嗎?”說完,微笑地看著農夫。
農夫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我已經不生氣了!現在想來那其實是雞毛蒜皮的事,不值得生氣的。”
牧師慢悠悠地說:“嗯,這就對了,我不急于和你說這件事情就是想給你時間消消氣啊!記住:不要在氣頭上做出任何決定。”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憤怒對別人有害,但憤怒時受害最深者乃是本人。”如今很多人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依舊情緒化、意氣用事。只要對方哪一點惹到自己,就肆意發泄,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各種紛爭。
憤怒的時候,我們的思想不可能是清晰的,主觀意識早就被怒火給屏蔽了。所以,我們要給自己一點兒時間冷卻一下火爆的情緒,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并問一下自己,難道自己真的很生氣嗎?這件事值得自己生氣嗎?只有當我們學會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緒反應時,多去體察自己內心的情緒狀態,這樣才能把后悔度縮減到最小。
6秒鐘建設性舉動
坐下來,想一想,把曾經經歷過的那些破壞性憤怒回想一遍(謾罵、攻擊、摔東西,等等)。接下來再把當時假設的極端情況回憶一下,然后想想你當時的舉動。你會發現其實你當時舉動應該會比你假設中的極端舉動要緩和一些,而這就表明你多少也會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了。
嘗試,當你再次發怒的時候,告訴自己先耐著性子至少等待6秒,6秒之后向自己的大腦傳遞你崇尚的價值觀,譬如:寬容,愛和仁慈等信念。你會發現在這一連串的行為動作之后,你胸中的怒火就會慢慢熄滅了。
自控專家辣評
雖然情緒的產生不能被我們掌控,但我們可以控制情緒的蔓延。只是,這需要我們在情緒產生的那一刻耐住性子等待約6秒鐘——因為,只有在經過大約6秒鐘之后,邊緣系統才能完成傳遞情緒信息的過程——將它產生的情緒信息傳遞給腦皮質,這時,大腦的這兩個重要部分才真正有了聯系。
警惕踢貓效應
某機構對美國各監獄的16萬名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調查,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些男女犯人之所以犯罪入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自控,因此,未能把他們的精力用在積極有益的方面。
要想做個極為“平衡”的人,你身上的熱忱和自控必須相等而平衡。缺乏自控是一般推銷員最具破壞性的缺點之一。客戶說了幾句這位推銷員所不希望聽到的話,如果后者缺乏自控能力的話,他會立即針鋒相對,用同樣的話進行反擊,這對他的銷售勢力是最嚴重的致命傷害。
在芝加哥一家大百貨公司里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說明了自控的重要性。
在這家百貨公司受理顧客提出抱怨的柜臺前,許多女士排著長長的隊伍,爭著向柜臺后的那位年輕女郎訴說他們所遭遇的困難,以及這家公司不對的地方。在這些投訴的婦女中,有的十分憤怒且蠻不講理,有的甚至講出很難聽的話。柜臺后的這位年輕小姐一一接待了這些憤怒而不滿的婦女,絲毫未表現出任何憎惡。她臉上帶著微笑,指導這些婦女們前往合適的部門,她的態度優雅而鎮靜,人們對她的自控修養大感驚訝。
站在她背后的是另一個年輕女郎,在一些紙條上寫下一些字,然后把紙條交給站在前面的那位女郎。這些紙條很簡要地記下婦女們抱怨的內容,但省略了這些婦女原有的尖酸而憤怒的語氣。心理學專家對這種安排十分感興趣,于是便去拜訪這家百貨公司的經理。原來,站在柜臺后面、面帶微笑聆聽顧客抱怨的這位年輕女郎是位聾子。她的助手通過紙條把所有必要的事實告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