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寬容:真善美的修心課
- 羅俊英
- 4981字
- 2015-12-28 11:46:41
學(xué)會放下,寬容是淡泊從容的博大胸懷
人在塵世間每天經(jīng)歷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樣樣都盡如人意。擁有寬廣的胸懷,才可以擁有廣闊的世界。懂得寬容體現(xiàn)的不單單是一個人人格的魅力,更是我們?nèi)松辰绲纳A,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梁,是溫暖世界的陽光。世人都需要以博大的胸懷冷靜處世,寵辱不驚,閑庭信步,行走在紅塵世上。這是容言、容事之根本。
平靜對待生活中的不平事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贊嘆的人。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只是紅塵一夢。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生命自然會天高、云淡、風(fēng)輕。
慧緣法師是唐代著名的法師,他曾獨自一人在寺院后的山巖洞里修持了10年,后來又回到了承天寺,每夜都會在寺里通宵打坐。
有一天,大殿上功德箱里面的錢突然丟失了,法師無疑成為眾人懷疑的對象。因為在他回寺之前從未發(fā)生過此類的事情,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每夜都會在大殿內(nèi)打坐,如果是別的盜賊前來行竊,他應(yīng)該知曉才是。但是,當寺院主持當眾說這事的時候,慧緣法師并沒有任何反應(yīng),所有人都認為偷功德款的人一定就是慧緣了。所以,寺中的眾僧人以及和尚、居士無不對慧緣法師另眼相看,都向他投來鄙視的目光。
但是,慧緣法師處在這種人人怒目相視的環(huán)境中,仍然能夠心平氣和、若無其事。他既沒有站出來喊冤叫屈、向眾人申明一切,也并沒有流露出半點受委屈的情緒,與平常沒有兩樣。每天按時去吃飯,每晚還是照樣去大殿打坐。
終于,在七天后,寺中的主持才揭開了謎底:原來功德款根本沒有丟失,這是主持在考驗慧緣法師,想知道他在山洞中住的10年修煉到了什么樣的境界。沒料到他竟能在遭遇冤枉的情況下,依然不改常態(tài),以一顆平常心去生活,為此,全寺上下無不由衷地對他產(chǎn)生了崇敬。
我們常說,“要快樂地生活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在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尚可做到這一點,但是當你面對各種利益紛爭的時候,還能夠保持心平氣和嗎?自己如遇到被冤枉、被暗算等這些不平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情還能悠哉地榮辱不驚嗎?
冷靜、寬容、理智、積極、平和,這幾個關(guān)鍵詞就是我們面對不平事時應(yīng)該具有的態(tài)度。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樣樣都能盡人意的,我們就應(yīng)該像慧緣大師那樣,心平氣和、榮辱不驚,既要看得破,又要忍得過。與其在追求是非公論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如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不是任人擺布,更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理智的生活方式。就如你無緣無故被一只瘋狗咬了一口,難道你非要返回來對瘋狗咬一口心里才舒服嗎?道理就是如此。
歷史對飛將軍李廣的評價相當高,唐朝詩人王昌齡曾寫詩贊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縱然李廣戰(zhàn)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看來,世人都為李廣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惋惜。而李廣自己面對這種不公平,又是什么想法呢?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西漢名將,他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忽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異常勇敢,置個人生死于外,戰(zhàn)斗非常勇猛,以力戰(zhàn)聞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靠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shù)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diào)到上郡做太守。
后來,李廣跟隨周亞夫在“七國之亂”時平定吳楚聯(lián)軍,立下戰(zhàn)功。梁王劉武看上了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時務(wù),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李廣自以為立下戰(zhàn)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他的獎賞,他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jié)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李廣因此非常不滿。
又過了幾年,屢建戰(zhàn)功的李廣數(shù)次未能封侯,于是向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lǐng)都封侯位列三公,我卻沒有封侯,這真是不公啊?”
一直沒有封侯的李廣在參與衛(wèi)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zhàn)時,他請戰(zhàn)當先鋒。但衛(wèi)青了解李廣,知道他急于封侯,想最后一搏取得戰(zhàn)績,在他這種急于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xiàn)失誤,所以,衛(wèi)青很理智地拒絕了李廣的請戰(zhàn)請求,讓其從側(cè)路襲擊。于是,李廣奉命從側(cè)路進攻,但他帶領(lǐng)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wèi)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
發(fā)生了這樣的事,衛(wèi)青就責(zé)怪了李廣幾句。李廣想到長久以來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又想到自己此番失利,頓時感到一陣悲涼,然后引刀自刎,死得很悲壯。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李廣在面對人生的不公之時,缺少了達觀的心態(tài),致使自己含恨而終。人類社會里,貧窮、戰(zhàn)爭、疾病、犯罪等等不平等的現(xiàn)象此起彼伏。面對生活中不公平的人和事,不妨要記住冷靜、寬容、理智、積極、平和這幾個關(guān)鍵詞,這就是我們面對不平事時應(yīng)該具有的態(tài)度。
其實,從健康的角度來講,如果人在不平事面前不能保持心理平衡,也就是對人對事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對健康也是影響極大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怒則氣上,喜剛氣緩,悲則氣結(ji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百病都是生于氣。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也發(fā)現(xiàn),人類的70%~90%疾病與心理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如果人的心態(tài)不好,愛著急,愛生氣就容易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易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病癥。所以,心理平衡對人的身體健康是最為重要的,誰能在不平事面前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就等于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總之,當我們遇到不平之事時,不要事事苛求公平,也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無異于一種慢性自殺。唯一可取的做法就是,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改變衡量公平的標準,成熟自己的觀念與言行,并用極為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來生活、工作。既然我們沒有能力來改變這些不平事,那就要盡力地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對任何事都保持一顆平常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種種矛盾與心結(jié)也就自然能打開了。
寬容的智慧
北宋朱敦儒曾寫道:“事世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計較勞苦心,萬事原來皆有命。幸過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所以,當你被煩惱俗世郁結(jié)了心胸,不妨學(xué)學(xué)古人的淡然,給自己一片云卷云舒的清凈天空。
少些浮躁怒氣,多些寬容大氣
誤會往往是人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缺乏理智、缺乏耐心、不經(jīng)思考、感情極為沖動之下所發(fā)生的,其后果便是傷人傷己。遇事急躁、氣浮心盛則是禍之根源。
獵人上山打獵,無奈一直沒有收獲。連續(xù)走了幾個小時之后,獵人所帶的水已經(jīng)喝完,他感覺越來越口渴,卻一直沒發(fā)現(xiàn)水源。當他走到一個山谷時,看到有水滴從上面滴落下來。獵人連忙從皮袋里取出杯子,耐著性子用杯子一滴一滴地接流下來的水。終于,水接到了七八分滿,就在他正準備一飲而盡的時候,一股急風(fēng)把杯子從他手里吹了下來。
獵人心急怒起,抬頭卻看見自己的愛鷹在上空盤旋。他有點生氣,可對鷹又無可奈何,于是他只好重新拾起杯,繼續(xù)接水。當水滴到七八分滿時,鷹又把水弄翻了。獵人怒到極點,生了報復(fù)之心,想整治一下老鷹。
獵人一聲不響地撿起水杯接水,當水滴到七八分滿時,他悄悄取出利刀,夾在掌心,然后把杯子慢慢往嘴邊移近。老鷹又向他飛來,獵人迅速拿出利刀,殺死了老鷹。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殺死老鷹,忽略了手中的杯子,因此杯子掉進了山谷里。
獵人心想,既然水是從山上滴下來的,也許上面有蓄水的地方。于是,獵人忍住口渴,用盡力氣往山上爬。終于,他到達了山頂,并看了一個蓄水的池塘。獵人連忙彎下身子,想喝個飽,卻突然發(fā)現(xiàn)池塘邊有一條大毒蛇的尸體。這時,獵人才恍悟:“原來老鷹幾次打翻水杯,是擔(dān)心我喝下受蛇毒污染的池水而被毒死,而我卻誤會了它,還殺了它……”
獵人非常自責(zé),他發(fā)誓此后絕不在生氣時做決定。
怒氣如同一顆炸彈。在生氣時做出任何決定,都可能失去理性,給自己造成損失。如果獵人能夠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怒氣,他就不會用利刀殺死那只救了自己性命的老鷹。可惜,人生沒有重來,自己做錯的事還要自己來承擔(dān)。在生活中一定要少生氣,盡量不生氣,好好愛惜自己;永遠不要在生氣時做決定,讓人生之路少一些遺憾。
沖動是一種理智的迷失,是為人處世的大敵。人在一生當中,個人利益經(jīng)常會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如果你抑制不住沖動和魯莽,動不動就發(fā)怒、大動干戈,你將永遠生活在無盡的煩惱和悔恨之中。遇事“三思而后行”,是治療沖動最好的良方。
寬容的人永遠是心態(tài)平和的人,通常情況下他們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沖動壞事。學(xué)會自警自戒,善于控制沖動,是一種心態(tài)的調(diào)整、性格的修養(yǎng)、精神的凈化。自覺地培養(yǎng)和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是你成就事業(yè)的前提,是享受健康、快樂、幸福人生的基石。
明朝宣德和正統(tǒng)年間,趙豫任松江知府。他對老百姓問寒問暖,關(guān)懷備至,深得松江老百姓的愛戴。
趙豫處理日常事務(wù)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每次見到來打官司的,如果不是很急的事,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各位消消氣,明日再來吧。”起先,大家對他的這套工作方法不以為然,甚至還暗地里編了一句“松江知府明日來”的順口溜來諷刺他。這句順口溜慢慢地在老百姓中間流傳開來,老百姓見到他都叫他“明日來”。
聽到這個綽號,趙豫總是仁慈地笑笑,從不責(zé)備叫他綽號的人。
趙豫曾對人說起過“明日再來”的好處:“有很多人來官府打官司,是乘著一時的忿激情緒,而經(jīng)過冷靜思考后,或者別人對他們加以勸解之后,氣也就消了。”
氣消而官司平息,這就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明日再來”這種處理一般官司的做法,是合乎人的心理規(guī)律的。以“冷處理”緩和情緒,不急不躁,才能理智地對待所發(fā)生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爭執(zhí),忍一時的不冷靜,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jié)果在你奮斗過程中,浮躁占據(jù)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制定方針、策略以穩(wěn)步前進。
那些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世界。所以成大事者首先應(yīng)該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浮躁情緒。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讓自己奔向一個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中國文化的精要就在于以靜制動、處安勿躁。當你控制了浮躁,你才會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耐心與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才會制定一個接一個的小目標,然后一個接一個地實現(xiàn)它,最后走向大目標。
寬容的智慧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則必然心浮,心浮就無法深入到事物中去仔細研究和探討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氣躁心浮,辦事不穩(wěn),差錯自然會多。寬容是一種風(fēng)度,可以將矛盾沖淡為和平,把急躁之火冷卻;寬容是一種理智,使人走向成熟;寬容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之間的摩擦;寬容是一種鎮(zhèn)靜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恪守平靜。
寬容大度,方能和諧圓滿
做無謂的爭斗,即使是贏了也算輸。真正的智者不會為無謂的爭斗傷了自己。寬容大度,方能和諧圓滿,懂得這一點才能真正快樂。
有一個和尚奉師父之命到山下去化緣,正走在早集市上,一個人忽然走到他的面前,問道:“小師父,我問你一個問題,好嗎?”
“當然可以。”小和尚禮貌地回答道。
那人問道:“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
小和尚本來以為他會問什么高深的問題,沒有想到問題如此簡單,于是脫口而出道:“四季。”
沒有想到的是那人卻一口否定道:“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誰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季是三個月。你說三季,那三季叫什么?”小和尚有點兒不悅地說。
“三季叫早季、中季、晚季,一季有四個月。”那人非常武斷地說。
“四季!”
“三季!”
小和尚和那個人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后來,那個人提議說:“這樣吧,咱們問你的師父,他要是說一年四季,算我輸,我給你磕三個頭;他要是說一年三季,算你輸,你給我磕三個頭。怎么樣?”
“行。走吧。”小和尚自信地說。
于是,小和尚帶著那個人回到了寺院。他們來到老師父的面前,說明來意。老師父看了看那個人,微笑著說:“是你對了,一年只有三季。”
小和尚聽得目瞪口呆,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師父。
老師父對小和尚說:“快給他磕三個頭吧。”事先有約,小和尚不得不給他磕了三個頭。那個人得意地下山了,小和尚不解地問師父:“師父,一年明明是四季,你怎么說三季?”
老師父說:“他問這么簡單的事,就說明他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你看他那個樣子,我如果說四季,他會那么得意地下山嗎?”